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历时三年 590多张珍贵图片 百年中国传媒科技史首部著作问世

2020-12-01 11:25:01
相关推荐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广播作为新兴媒体,传递了总统罗斯福的著名广播节目《炉边谈话》,向人民阐述“新政”,激励了美国人走出经济危机,罗斯福也被誉为“广播总统”;

1960年,肯尼迪在约7000万美国民众的注视下,与尼克松激烈辩论,交锋三次后因睿智的回答获得民心,最终赢得了选举,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总统”;

2008年,奥巴马利用web2.0的力量,通过网络募捐、facebook宣传造势,收获了一批草根选民,成了公认的“互联网总统”,他四年后的连任成功时和米歇尔的拥抱,成了facebook上最经典的影像之一……

上述三大事件充分证明,传媒科技的进步是推动媒体内容形态与影响力的基石。

而回到中国传媒业,从康有为与梁启超在1895年主办《万国公报》算起,中国新闻传媒业发展已有120余年。这期间,梳理中国新闻史的专著众多,但从传媒科技发展角度所做的研究,鲜有著作。

今年8月,筹备三年之久的《中国新闻传媒科技发展史话》一书出版问世,首次从科技的角度全面梳理中国的新闻传媒历史,并解释传媒演化的内在逻辑、发展规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本书诞生在如今中国传媒领域新媒体蓬勃发展,旧媒体亟待变革的关键时刻。

“时代变革飞速,我们作为媒体从业者,时常需要回头望望......去找寻发展规律,认清传媒的本质。”本书作者,也是该研究项目的发起人孙宝传教授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说,这也是他和团队决定发起传媒科技研究并撰写本书的初衷。

孙宝传教授是中国传媒界泰斗级人物,在传媒科技领域有几十年的业务实践及管理经验。历任新华社技术局总工程师,曾参与和组织国家748工程(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的研制。合著者朱友芹研究员,历任山东大众报业集团信息中心总工程师,现任山东大众报业集团社委委员、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信息技术与信息化》杂志主编。

本书为孙宝传教授和朱友芹研究员历时三年、勘探多地完成的五十多万字的扛鼎之作。项目参与者告诉钛媒体,本书从立项到编撰、成书的三年期间,孙宝传教授先后三次因身体原因住院,但坚持做完研究,丝毫未懈怠,本书中,整理了590多张和中国传媒科技相关的珍贵老照片。

“进化论”思维探讨传媒演化史

据孙宝传教授介绍,本书的创新性之一,即提出“用进化论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来审视和探讨传媒的演化史”。

孙宝传教授认为,进化论不仅仅属于生物进化的理论范畴,也是一种哲学思想和研究工具。进化论中的基因变异、基因复制、自然选择等核心观点,与传媒技术的进化高度契合。

以此审视传媒行业的历史演变,“基因”的变异就是传媒科技进化的原动力。

同时,朱友芹对钛媒体总结了本书的核心观点,即“传媒的基因就是信息的符号”。从史前的缄默无言,到口语的出现、文字的诞生,肢体动作、口语到文字的转变,“符号”产生的变异就犹如生物进化中DNA的改变。

朱友芹研究员

信息符号复制机制的创新和改善,促进了传媒的演化和进步。从文字传播发展至印刷传播、从数字传播发展至网络传播就是两个实例。

从文字传播时代到印刷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基因”(即文字符号)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印刷术和印刷机的发明,“基因复制机制”(即文字的传播方式)改变了,由“单个复制”变成“整体复制”,即由手工抄写变为机器印刷。

互联网的出现,传媒的“基因”(数字符号)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但“基因复制机制”(即比特的传播模式)改善了,即由最初的读写和传递软磁盘以及点对点传播改为双向、交互及多点对多点的网络传播,引发了信息传播翻天覆地的变化。

达尔文进化论的“物竞天择”,同样可以解释,在传媒业演化过程中,也经优胜劣汰,不适应的必将出局。

孙宝传教授

传媒人需加强“自我迭代”

已近八十高龄的孙宝传教授,最可贵的是依然在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迭代。本书中不仅梳理了历史,也谈及了他对于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对于传媒业未来发展可能的影响。

创办于2019年的钛媒体集团,就一直是传媒技术演化的受益者。

借助便捷的互联网技术和协作工具,钛媒体在媒体业务发展的七年中,先后实现了内容众筹、社交网络传播及大数据应用,通过互联网技术驱动内容生产的创新,在新媒体语境下推出了「话题竞拍」、「潜在投资数据库」、「钛博士机器人」等丰富的内容产品。

最典型的例子,钛媒体在2016年自主开发的“AI机器人写作”工具,对一级市场投融资信息实时加工,瞬时成稿,服务于科技创新、创投行业,重新定义了媒体的价值。

孙宝传教授对钛媒体在新技术驱动内容方面所做的实践表示了肯定。

正如本书中提到,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于按照这些创意,通过实验和试错,突破技术上的障碍,在旧媒介的基础上创造新媒介。

孙宝传及朱友芹二位作者在新书沟通会上还表示,在媒体人忙于开拓的新技术时代,在新旧媒体交替的阶段,一定需要回望历史。

“新旧媒介的关系并不是‘零和‘游戏,而是一种竞合关系、互补关系。”

从报纸时代到电报时代,广播时代到电视时代,再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传媒的技术在不断更迭的同时,也始终彼此共存。技术永远在变革,而不变的是大众对信息需求的本质,而不断改变的是由于生产生活节奏、技术发展带来的对信息需求的具体要求,譬如信息的多元化、多场景、碎片化和高密度等。

回望传媒技术演化的历程,可以理性地思考传媒的迭代与更替,在以往似曾相识的困惑中,去找到今日应对的钥匙,从而推动传媒未来的发展。

孙宝传教授(中)在新书扉页签字,对钛媒体团队提出指导;右为钛媒体执行总编辑杨瑨

对于未来,孙宝传教授也对钛媒体提到了大胆的设想。在他看来,数字符号不会是人类传播最后一公里的接力棒,脑神经传播或许才是。

全球知名脑科学研究机构陈天桥雒芊芊研究院(TCCI)的创始人陈天桥认为,脑机接口代表着脑科学研究的未来。就在《中国传媒科技发展史话》一书中也提及,神经纳米机器人被植入人的体内的设想,或许能实现人脑与计算机的实时连接,从而形成“虚拟大脑”辅助人脑工作、传递信息。

当人类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变成神经信号,计算机与人脑、不同人脑之间的信息将直接传送,人类传播或将进入神经符号时代——这又将是传媒技术颠覆性变革。

内容生产者有理由对于传媒技术的未来充满憧憬,但把握传媒技术演化的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在技术提出伦理挑战等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策和预判。(本文首发钛媒体,作者/陶淘,编辑/葱葱)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电子商务的英语作文 爱情作文100字 怎样批阅作文 中考优秀作文 写人记事的作文600字初一 小狗作文100字 初心是什么作文 作文不好的原因 风景作文800字高中 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 美丽的小岛作文 关于山竹的作文 写一小动物的作文 写小猫的作文300字 描写小白兔的作文三年级 往事悠悠作文 爱护大自然作文 天气预报英语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700字 写元宵节的作文400字 不奋斗不青春作文 手机作文400字 爱的供养作文 描写小花猫的作文 小升初满分作文30篇 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600字 甜的滋味作文300字 六年级写景作文500字 父母的爱500字作文 介绍自己的作文500字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