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奔流千里 文脉常新(解码·大运河文化带·杭州故事)

2020-12-01 13:30:01
相关推荐

晨曦下的拱宸桥。廖 雄摄(人民视觉)

京杭大运河杭州西湖文化广场段。王 伟摄(人民视觉)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今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印发。

运河贯南北,文脉承古今。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的大运河,绵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数十城。今年正值大运河申遗成功5周年,本版推出“解码·大运河文化带”系列报道,从杭州拱宸桥头出发,过绍兴、访苏州、抵北京,探寻沿线城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的经验故事,讲述水乡之畔你我的生活点滴。

——编 者

6月中旬,两名从欧洲来中国杭州旅游的年轻人,凭着一张意大利报纸上的三孔石拱桥照片,一路寻觅至标有“京杭大运河南端”的石碑跟前,一睹千年运河上这座古老拱宸桥的风采。

立夏之初,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在位于杭州市拱墅区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揭牌,在这里将举办非遗集市、传习体验等活动,成为运河边又一处“文化会客厅”。

数十年如一日,住在大运河畔的杭州画家吴理人,用细腻笔触描摹水乡风情:刚画好的《运河南端民俗图志》,满是老手艺、老行当的老味道;采撷运河杭州段风光绘制的百米长卷,最近也将完成。

一个个镜头、一幅幅画面,定格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的杭州故事。

还河于民,在开发保护中焕发新生

杭州,是京杭大运河的南起点,也是浙东运河的起点。体验感知运河文化,位于杭州拱墅区、大运河南端的拱宸桥提供了一种适宜的观察视角。

“船由沪来,先经拱宸,过省城,乃达江干,深入内地。”如《清季外交史料》中所言,1908年以前,拱宸桥是经运河北上沪、苏、宁、津、京等地的必经之路,也是自北入杭的要隘。

“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一座古桥,见证世事繁华。杭州最早的日报《日商杭报》,创刊地是拱宸桥;明清时桥头有天仙、阳春、荣华、福仙4家茶园戏院,“伶界大王”谭鑫培来此连演数日,京剧大师盖叫天、周信芳在这年少成名;桥边聚集着邮便所、西药房、汽轮会社等当时让人开眼界的时髦场所。

它也经历过起伏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运河边的拱墅区云集了炼钢、炼油、纺织、化工等重工业,杭丝联、杭一棉等都是有名的大厂。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老厂面临困顿,老工业基地亟待改造重生。

大运河杭州段也难避蒙尘的命运。当时有统计,市区工业污水直排入运河的比例达67%,运河水质均是劣Ⅴ类标准,成了杭州的“龙须沟”。

1997年,拱宸桥地区旧城改造启动,在城市有机更新中谋划经济转型,让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和运河整治保护互为促进。2002年,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和保护开发,被列入杭州新世纪城市建设十大工程,开启“还河于民”的历程。特别是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来的“后申遗时代”,大运河这张“世界文化名片”不断被擦亮。

拱墅区的拱宸桥、富义仓、桥西历史街区3处世界遗产点,两处还在通航的世界遗产河段,以及香积寺塔、高家花园等23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均得以保护和修复。专家认为,这里已成为大运河古迹保存最完整、风貌最典型、景观最优美的区域之一。

不仅有物质的载体,更有无形的记忆。蕴藏在物化形式背后的技艺、艺术、语言,独特的生活形态、思维方式,都渗入运河居民的生活脉络,凝成文化传统。像杭州半山一带,一直延续吃乌米饭、吃槐豆等立夏习俗,近年还恢复举办“立夏节”。2016年,“半山立夏习俗”作为“二十四节气”代表之一,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今,重现传统的运河元宵灯会、运河庙会等节庆,融入现代元素的运河美食节、“新年走大运河”等文化休闲活动,都已是寻常市民生活、各地游客行程的组成部分。如拱墅区委书记朱建明所说:“要像随处都能看到公园绿地一样,随处都可以看得到文化遗产和文化元素,让乡愁、记忆进一步彰显。”

串珠成链,构筑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6月前后,拱宸桥边,老厂房、旧仓库改建而成的博物馆里,文化活动和互动体验精彩不断。

“扇动风发——杭州雅扇文化月”期间,一场扇文化主题表演在中国扇博物馆举行,复原传统的绘画、书法、烙烫等制扇场景,汉服、古琴、书画与团扇等元素共同演绎“中国扇子”的前世今生。

“与工艺美术大师面对面”活动中,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的大师工作室最近推出的西湖绸伞、皮影、麦秆剪贴扇、陶瓷捏塑、剪纸等手工艺体验项目,格外受青少年观众和国外游客的欢迎。

紧依运河而建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依托杭州王星记扇子、张小泉剪刀、西湖绸伞这三大国家级非遗建成的中国刀剪剑、扇业、伞业博物馆,开放至今正好10周年。曾参与该馆筹建的浙江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严建强说,这座博物馆展现了“物”背后无形的技艺、传统以及凝聚其中的文化内涵。

在专家看来,杭州依托老棉纺织厂、桥西土特产仓库等老建筑、工业遗存,建成以非遗为特色的博物馆群落,不仅保护传承了工业文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探索了让历史建筑重焕生机的现实途径,也是让运河文化更好满足群众需求的创新实践。

除了“变身”文博场馆,一些原来的重工业厂区,也逐步蜕变为文创产业集聚地。2002年,杭州蓝孔雀合成纤维分厂停产后重生的LOFT49,成为浙江第一个文创产业基地。此后的运河天地文创园、丝联166等,集聚近千家文创企业。有百年历史的华丰造纸厂搬迁后,原址上正打造一条“工业记忆走廊”。

运河两岸散布的博物馆、文创园、非遗保护点,加上连片保护、重现水乡风情的历史文化特色街区,以及沿岸群众家门口的“运河书房”、社区文化家园、“微博物馆”等,让文化与生活、产业交融,串珠成链,共同构筑“全域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活态保护,运河文化浸润当下生活

一条大运河,两岸戏曲声。从5月底开始,在杭州举行的首届大运河戏曲节,摆开了整整1个月的戏曲文化盛宴。

5月23日晚的“千年一曲、戏运流芳”开幕式,600余个座位的剧院座无虚席;河北梆子、山东吕剧、淮安淮剧、无锡锡剧,大运河沿线各地的代表性剧种同台亮相;“越剧王子”赵志刚等5位梅花奖得主轮番演出,戏曲名家公益汇演的舞台设在桥西历史街区;专业表演者、业余爱好者都可以参与的大运河网红戏曲大会,线上预赛、线下决赛气氛热烈。

戏曲界有“水路即戏路”的说法,千年古运河,是奔流千里的水路,也是传唱千年的戏路。昆曲、评弹、越剧,许多重要戏曲活动,都曾与它关联。如今,运河边的赵氏越剧工坊、重新开张的荣华戏园以及昆剧九剧场、民星大舞台等,都成了杭州戏迷的“主场”。有人感叹,有传统戏曲剧目的常演常新,有群众文化基础的深厚扎实,都让“水路即戏路”的表述从历史的纸面上“活”了起来,在火热的现实生活里“传”了开去。

运河两岸不独戏曲声悠扬,歌声、乐声、欢笑声亦长年不断。仅拱墅区的统计,运河边的群众文体活动团队就有380多个,常态化举办诗歌吟咏、挥毫泼墨、吹拉弹唱等文化活动和展示。

与其他单一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不同,大运河是仍在流淌、仍在使用的“活态文化遗产带”,更需要活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

今年2月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

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正是要在深入提炼文化遗产核心价值的基础上,将其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不断融入当下生活,获得更鲜活的生命力、更蓬勃的生长力。

本版制图:蔡华伟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植物的作文 我长大了作文500字 作文题材 我长大了作文600字 收获作文 我学会了作文 小标题作文 温暖 作文 爱的作文 介绍春节的英语作文 我的假期英语作文 春游作文 想象作文 初二作文 高考作文题目 写事的作文600字 形形色的人500字的作文 童年往事作文 托物言志的作文 宽容作文 写人写事的作文 关于理想的作文 六年级下册语文作文 文化自信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书信作文 我的心愿作文400字 我的同学作文300字 春节作文200字 作文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