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少年强则国强”——以《给食法》为例 看日本二战后的小学供餐

2020-12-01 16:40:01
相关推荐

我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中写到: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儿童教育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教育不止是“教”,更有“育”,丰富其思想和强健其体魄,是同等重要的。

二战以后,日本在国民经济严重凋敝的现实条件下,依然尽可能的为小学生提供供餐福利,尤其是《给食法》的颁布,对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给食法》是为小学生提供免费供餐的政策,起源明治维新时期,在内外交困的局势下,日本政府重视儿童教育的行为,带有一定公益福利性质

所谓《给食法》,其实是日语的直译,按照含义与汉语对照,更恰当的说法是《供餐法》。再具体一点,就是特指日本在二战后,于1954年出台的,对于给小学生提供供餐福利的制度,类比于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施行的小学早餐国家供给制度。

其目的不用多说,自然是为了能够为小学生们提供更丰富的营养保证,以“强健其体魄”。

日本对于小学生的福利供餐,更早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末期,也就是日本明治维新前后。当时的日本同中国一样,被西方列强强逼着打开国门,被动的加入到迅速变化的世界局势之中。

图丨日本明治维新

在外部强大的压力下,日本国家民族的意识迅速产生,开始了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时期。而明治维新很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在文化领域,发展现代教育,提升国民知识水平,重视小学教育,就是其中很突出的一个例子。

但是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跟中国一样,不但因为闭关锁国而导致科技文化的落后,藩镇割据的封建制度下,社会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普通百姓的家庭经济情况,也是非常脆弱的。在这种基础之上,就算是民众响应国家号召,去送孩子读书,但这些出身贫寒的孩子们,饭都吃不饱,何谈精力去学习?

在此基础之上,日本最初的小学生供餐福利,就出现了。

图丨私立忠爱小学校僧人提供的饭团、烤鱼、咸菜午餐

《日本大百科全书·小学馆》中记载:

“1889 年,山形县鹤岗町(现鹤岗市)由佛教人士创办的私立忠爱小学开始为贫困的儿童提供午餐,此小学为学生提供午餐是出于慈善的目的。”

由此可见,最早的日本小学供餐福利,其实是带着一种慈善性质的私人行为。但国家也会通过对给小学生提供供餐的学校各种政策支持和奖励的形式,促进小学供餐福利的发展。

但是这一健康和发达的教育福利政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之中,因为日本军政府法西斯的行为遭到全世界的抵抗,其经济形式也日渐恶劣,对于小学生供餐福利的各种支持政策,也就名存实亡了。

二战后食物紧张导致儿童学习能力下降,日本出台针对小学生食物供给的《给食法》,其后又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逐渐完善成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

二战结束后,日本作为战败国被盟军接管,这个时候日本国内的经济局势,基本上已经陷入瘫痪的境地了。日本又是一个海洋国家,其粮食作物严重依赖于进口,二战后期盟军对日本实行的“经济绞杀”的政策,更是严重的加剧了其食物紧缺的状况。

整个国民生计都严重受困,谈何什么福利政策?

图丨日本二战战败

《战后日本大众文化》对战后初期日本的小学教育情况有如下记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民的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状态,不要说期待学校恢复供餐,就连家庭都吃不上饱饭……儿童在学习态度方面,‘明显欠缺耐久力,记忆能力衰退,判断能力下降,学习能力仅仅停滞在汉字的听写程度’上。”

这就为日本战后重建时期《给食法》的颁布提供了基础,正是这种全民食物紧缺导致的儿童学习能力的不足,促使战后的日本政府,为了尽快恢复国计民生,下大力气在小学生的供餐制度上。

当然最初的小学供餐制度,也深受到当时日本的经济条件影响,不可能如现在一般完善。根据《战后日本文化记载》,当时一所小学的校长曾叹息道:

“很渴望让大家都吃上足够的食物,很渴望每周供餐五天,但是,做不到的事情是怎么也做不到的。”

因为政府经济条件的限制,对小学供餐制度的施行,说是完全供餐,但事实上只能每周供餐三天或者更短,而且在这些事件内,还需要学生家长帮忙做出来,说白了,就是政府只能提供食物的原材料。

但毋庸置疑的是,其后历经美国管制时期,日本政府独立时期等一系列政治变局,国内经济形势也时常波动,面临很多困难,但政府在对于小学生供餐制这一福利的施行上面,并没有后退,反而一步步的丰富了小学生供餐的种类,注重供餐的营养,甚至配备专门的营养师负责对学校内儿童营养状况的监管,这一切对其后日本国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给食法》的颁布不仅对于改善当时的小学生体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通过全民参与的形式,在战后重新凝聚了日本民族的民族精神,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首先从社会制度的角度上来讲,日本小学生供餐制度的发源虽然很早,甚至可以上溯到近代日本国家概念还没出现的明治维新早期,但这个时候的所谓供餐制度,其实更多的是一种私人的,带着公益性质的行为,日本政府虽然也对之做出了一部分的奖励和引导,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社会制度。

1952年,《学校给食法》的颁布,则为日本小学供餐制度提供了法理上的依据,让从最初的公益福利制度发展而来的小学供餐制度,成为国家的政策法规,从而形成完整的现代意义上的小学供餐福利制度。

从其影响上看,日本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给食法》与其他社会福利政策一起,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凝聚整个民族的力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在二战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国计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下,政府不遗余力的坚持,筹措《给食法》所需要的物资,对其政府的公信力和国民荣誉感的提升,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二战后的日本,在短短的三十年之内,能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甚至一度有“日本人可以买下美国”的说法,自然与日本从战争结束后的最困难年代里,就坚持施行小学生供餐制度有关,从年龄上看,1950年代在学校享受过供餐制度福利而成长起来的那一代人,正是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崛起的中流砥柱。

图丨日本搬运食物的小学生

另一方面,从对于小学生的教育上来看,学校集中供餐制,对于塑造和形成小学生独立平等自由的思想,其实是非常有利的。“吃同样的食物”,看似只是个非常简单的话题,但是对于心智发育还不稳定的小学生们来说,却足以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到平等,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

《战后日本大众文化》中说:

“从盒饭可以显现贫富之差这一供餐拥护论的主张,可以窥见日本大众社会的平等主义。”

供餐制代替盒饭,也就是在学校弱化学生们中间的贫富差距,对于塑造学生平等独立的精神,显然是有好处的。

结语

综上,日本《给食法》的本质,就是给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提供免费餐食,以达到补充其营养,强健其体魄目的的制度。给食法的发源,实质上是明治维新时期,在政府引导下的,带有公益性质的,私人行为为主的社会福利制度。这一制度最初只是为了照顾贫民阶层,以满足他们学习和国家要求提高国民素质的双重需要。

到了二战结束后,日本国内经济情况凋敝,战败的事实又极大的打击了国民自豪感和政府的公信力。在此基础之上,日本政府着眼于未来,提出了《学校给食法》的制度,并用法律的形式,将其确定为一项国家的政策。

《给食法》的施行,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但其意义也同样重大,不但为日后日本重建和迅速发展,提供了人才基础,更是通过这样一项政府和国民一起对未来负责,忍辱负重的奋斗过程,提高了民族凝聚力和政府公信力。对于在二战结束后重塑日本的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五十年前,甚至一直上溯到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用自身发展的历史,验证了这句话的正确。

参考文献:

《日本大百科全书》

《战后日本大众文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快乐是什么作文 初中作文800字优秀作文 一年级作文看图写话 六年级家乡的风俗作文 下雪作文300字 过春节英语作文 友情类作文 我不后悔作文 读书笔记作文 乡村美景的作文 仙人球的作文 周末计划英语作文 春节的故事作文 关于勇敢的作文 蝴蝶兰作文 西安旅游作文 四下作文 介绍中国的英语作文 陪伴作文500字 冰糖葫芦作文 童话故事作文三年级 关于乡村的作文 学校生活英语作文 真没想到作文 英语作文八年级上册 写饺子的作文 五下作文 换位思考作文 满分作文500 初一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