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沉得住气 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才华

2020-12-01 23:50:01
相关推荐

有书君说

历史上,开国皇帝和功勋元老的关系往往很难善终。

面对一群开国元勋,皇帝该怎么论功行赏,这是一种考验。

如果元勋功劳太大,实力太强,皇帝怎么和他们和平共处,这又是一种考验。

纵观历朝历代,开国皇帝和功臣之间发生的悲剧数不胜数。

难道帝王和权臣就没有相对“平稳和睦”的结局吗?

当然有,今天要谈的“杯酒释兵权”就是这样一桩经典案例。

萧瑟秋风换人间

谈杯酒释兵权之前,我们不妨把目光往前延展,看看这个历史典故身后的时代背景。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儿子柴宗训即位。

柴荣是一个有着雄才伟略的君主,再加上赵匡胤等杰出人才的辅佐,他统治下的后周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俨然有乱世霸主的气象。

但伴随着他的溘然长逝,后周的权力架构也跟着发生剧烈改变。

柴荣

尽管柴宗训是柴荣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但七岁的他只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军事大权还是得归柴荣的得力旧将来把持。

这些得力旧将里,就有赵匡胤、石守信、王审琦等人。

如果说这帮顾命大臣忠心辅佐幼主,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将是一段君臣佳话。

但权力的角斗场从来都遍布着谎言与机谋,无论臣强主弱,还是主强臣弱,最终都会因为丧失制衡而爆发争端。

960年,朝廷传言说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于是赵匡胤便奉命北上,率军抵御。

结果等大部队行进到陈桥驿的时候,赵匡胤等人突然发动兵变,属下一干武将直接把黄袍披到赵匡胤身上,这便是著名的“陈桥兵变”。

随后,赵匡胤直接率部来到开封都城。

柴宗训见状,方知大势已去,被迫禅位于赵匡胤。

至此,后周的历史宣告终结,大宋王朝横空出世。

关于陈桥兵变前赵匡胤的动机,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有人说赵匡胤的确是被迫接受黄袍加身的现实,没有任何预谋,有的又说赵匡胤早就开始谋划篡位,陈桥兵变不过是一个走过场的表演。

不管他动机如何,从结果角度来说,赵匡胤都实实在在发动了军事政变,并且一举成功。

所以,赵匡胤骨子里非常清楚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为避免自己成为下一个柴宗训,他必须要采取一些措施。

赵匡胤

长夜无眠话君臣

公元961年的一晚,夜色渐浓,灯火阑珊。

赵匡胤借着晚朝的契机,把石守信、王审琦等开国元老聚在一起痛饮美酒。

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间,大家似乎忘掉了当下的烦劳,忘掉了君臣的分别,一起梦回那个同朝为官的岁月。

酒意正浓的时候,赵匡胤突然开口说道:

“要不是各位鼎力相助,我绝不会有今天的地位。但黄袍加身后,我却感觉还不如当节度使的时候快乐,经常夜不能寐,睡不成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将领听了,只觉一股淡淡的寒意从背后袭来。

这个曾经一同出生入死的男人,如今和他们的关系已经陡然发生变化。

于是,石守信等人扑通一声跪倒在地:

“现在天命已定,天下谁还敢存有二心?不知陛下为什么说出这种话呢?”

赵匡胤听了,苦笑着说:

“我当然知道各位对我忠心耿耿,可这普天之下,有几个人能拒绝富贵荣华的诱惑呢?假如哪天各位的手下也把黄袍直接披在各位身上,纵使你们心不甘情不愿,又怎么拒绝这种事情呢?”

石守信等人顿时感到惶恐不安,用近乎哀求的口气说:

“我们真是太过愚笨了,居然连这都想不到,希望陛下可怜可怜我们吧!”

赵匡胤见状,转而说道:

“人生在世,就如同白驹过隙。我看各位不如多多积累些金银财富,购置些田产房屋,把这些留给子孙后代,再多养些歌姬舞女来安度晚年。如此,你我君臣之间就不会有什么猜疑,不是也皆大欢喜吗?”

话已至此,石守信等人就算再没眼力,也知道赵匡胤的真实意图。

自古以来,伴君就如伴虎,你不仅要听他说了什么,还要洞察他话语背后的隐藏含义。

表面上,赵匡胤是希望维持一段君臣佳话,也让石守信等人安心养老。

实际上,他就是对这帮手握兵权的功臣不放心,希望他们自觉点,不要等到他来强制解除兵权。

第二天,石守信等人纷纷托病请辞。

赵匡胤也顺水推舟,不仅答应了他们的请求,还赋予他们有名无实的虚职,让他们拿着优厚的俸禄在家养老。

没有玄武门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千古悲剧,也没有朱允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离奇故事。

在不慌不忙,不紧不慢的宴席上,宋朝就这样避开了一场刀兵相见的变故。

为什么石守信等人恭顺得就像小绵羊?一顿酒局就有这么大的威力?

当然不会,只要是政治布局,都会涉及到一个庞大精致的体系,以及层层递进的策略。

未雨绸缪料先机

赵匡胤身边有个同姓的谋臣,叫赵普。

作为核心智囊,赵普对于王朝建制后的规划很有前瞻性。

更重要的是,他总能读懂赵匡胤的心思。

在有关江山社稷的重大问题上,两人时常心有灵犀。

赵普

有一次,赵匡胤就问赵普:

“爱卿,自从唐朝末世以来,几十年间有这么多人称王称帝,天下战乱不断,百姓叫苦不迭,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普听了,直接答道:

“陛下,根源就在于节度使权力过大,弄成了君弱臣强的畸形局面。眼下之势,只需要削弱他们的权力,限制他们的财政,并且收编他们手下的精锐,这样天下自然太平长久。”

赵普话还没说完,赵匡胤立即就心领神会:

“爱卿不必多言,我已经明白了。”

作为节度使出身的赵匡胤,当然知道节度使这个官职对朝廷的威胁性有多大。

在地方上,节度使拥有绝对的号召力、财政权和军事指挥权。

一旦朝廷控制力减弱,他们完全可以拥兵自重,甚至揭竿而起。

唐朝灭亡后,藩镇割据的乱局又导致了五代十国的出现。

数十年间,整个华夏大地都陷入了无尽的兵祸。百姓们叫苦不迭,却又无可奈何。

但天下大势,终归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当唐朝的风华远去,五代十国又将华夏大地陷入无尽的战争,饱尝战乱之苦的百姓就必然产生对和平局面的深切向往。

所以,当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后,他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削弱节度使,这就构成了“杯酒释兵权”的一个重要动机。

不过光靠杯酒释兵权的酒席,必然不能对以石守信等人为代表的军事贵族产生根本冲击,还需要一系列制度上的跟进措施。

于是,赵匡胤建立了枢密院和枢密使制度,并且开了兵将分离的先河。

在以往,地方上的将领和士兵常年朝夕相处,很容易建立密切联系;而在北宋,驻扎的军队和将领经常频繁调动,到头来完全是“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格局。

伴随着接二连三出台的政策,昔日的军事贵族便全然瓦解,武官阶层也完全丧失了跟皇权抗衡的实力。

赵匡胤

气定神闲耀千秋

赵匡胤这么做,的确有效根治了前朝节度使的历史痼疾,但也因此助长了宋朝“崇文抑武”的风气。

不论北宋南宋,它们的绝对实力与外交影响力都相对有限,完全无法跟扬威天下的汉唐帝国相提并论。

在多次的对外战争中,宋朝的表现也常常令后人诟病。

但就是这样的宋朝,为我们留下了无限的精神财富,还熏陶出一个文质彬彬的风雅时代。

陈桥兵变前,新生的统治者很难跟旧日的君主实现和平交接。庙堂之上,不断上演着一幕幕的血雨腥风。

或许是出于对旧主柴荣的感念,即便赵匡胤称帝,他也没有对柴荣的后人赶尽杀绝。和历朝历代相比,宋朝的建立过程确实显得相对温和。

没有兔死狗烹的凄凉,也没有水火不容的对立,就这样不慌不忙地完成了历史进程的更迭。

作为一个帝王,赵匡胤有着自己清晰的目标和策略。但策略也分阴谋和阳谋,也分雕虫小技与世间大道。

从个人角度讲,赵匡胤不希望重蹈覆辙,必须强化皇帝的控制力。但放眼天下,一个满目疮痍的大地也确实禁不住更多的折腾。

石守信等人的退出,不仅让赵匡胤高枕无忧,同时也意味着天下百姓能够过上太平日子,不再忍受连年战乱的痛苦。

客观来说,赵匡胤削弱地方势力、强化皇权的一系列做法助长了崇文抑武的风气,直接导致宋朝外战表现乏善可陈。

但站在宋朝开国初年的角度,从上层到百姓都对战争充满了厌倦和恐惧,如果不削弱武将阶层,那么就很难进入一片祥和的安定局面,不稳定的因素依然会缠绕着这个新生帝国。

毕竟,谁也做不到未卜先知。能够及时做出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选择,已经非常难得。

放眼当下,我们每个人都在奋斗。

如果可以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多数人的美好向往,以及整个时代潮流融合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件成功的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素材高中 猜猜他是谁三年级作文 校园一角 300字作文 今天晚上让你桶个够的作文 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 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300字作文 小小动物园400字作文四年级 难忘的第一次作文300字 插上科学的翅膀飞作文六年级 2018年高考作文题目 以荣誉为话题的作文 杭州西湖一日游作文 三年级小实验作文300字 放风筝作文300字优秀 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老师的作文500字 学习雷锋好榜样作文 以友情为话题的作文 2010年高考作文 以声音为话题的作文 成长的快乐作文600字 推荐一个好地方400字作文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一份满意的答卷作文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作文 以成功为话题的作文 高考作文网 关于环保的作文题目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关于食品安全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