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17岁少年上网吧被父母发现 不打不骂却为何导致孩子离家出走?

2020-12-02 12:20:01
相关推荐

01

为什么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想要玩手机?难道他不知道沉迷手机对视力、颈椎、睡眠等身心以及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为什么父母总是忍不住想要对孩子发火?难道家长们不知道,对孩子怒吼咆哮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更是导致孩子变得越加叛逆的催化剂?

为什么叛逆期的孩子回到家喜欢哐当一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和父母话还没说上两句,就一脸不耐烦的样子,感觉是家长上辈子欠了他的债似的。

为什么妈妈一看到孩子玩手机、玩游戏,或者作业没完成,考试没考好就立马从“亲妈”变为“后妈”,把凶神恶煞的一面展现得淋淋尽致,似乎全世界都欠妈妈们一个“最佳影帝”奖。

对于以上问题,世界顶级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在其著作《艾瑞克森催眠治疗理论》一书中给出了答案:

“人的行为过程有很多自动化的、可预测的模式。”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遵循着某种既定的模式行事。比如:

1. 社交模式:朋友间见面先问好(握手拥抱拍肩膀),然后聊近况,离别时挥手说再见。

2. 尊老模式:一家人吃饭,习惯性等老人先动筷子,大家才跟着动筷子,并且有好吃的,先夹给老人(妻子孩子);过年回家的时候,给老人捎上几件礼物,或者封一个红包。

3. 亲子模式:孩子回到家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看电视;孩子不可以和妈妈顶嘴,否则就是对妈妈的不尊重;如果孩子不听妈妈的话,妈妈就自动进入生气模式……

4. 成瘾模式:孩子周末回到家就想要玩手机游戏,可以不吃不喝从白天战斗到深夜;一躺床上就想要刷朋友圈,刷抖音,一直刷到鬼下班还不想睡觉(虽然早已困得要命);

5.叛逆模式:孩子每当和父母吵完架之后,习惯性的摔门而去,有的孩子甚至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除非父母妥协、退让、认怂,否则他们会在叛逆的泥潭,越陷越深,最后无法自拔。

其实,只要我们稍微认真的回想一下,在我们家庭生活当中,小到洗衣做饭拧毛巾,大到夫妻干架对孩子怒吼咆哮,我们都习惯性的遵循着某种既定的模式,就像有一个妈妈所说:“我也知道我的脾气不好,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很大,但是我就是忍不住啊,我一看到他窝在沙发上玩手机,我就气不打一处来啊!”

而对于这种既定模式,孩子们也深受其害,就像有个17岁的少年,去网吧上网被父亲抓个正着后,父亲没有打他,也没骂他,而母亲则是采取了“不搭理”的态度,想以“冷战”的方式惩罚一下孩子,没想到孩子竟然留下一封信后,决然地离家出走了,孩子在信里是这样说的:

“对不起妈妈,我真的对不起,我也不知道怎么对你说,我很想控制(不玩游戏),但是就是控制不了我自己,我要出去转转,你让我接触生活的苦,你让我出去吃点苦,体验一下生活的不容易吧……你别找我,也别惦记我。”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尽管父母没有对去网吧上网玩游戏孩子进行打骂训斥,但是,这个孩子依旧遵循着自己内心对这件事的认知模式(既定模式)——我是一个屡教不改的坏孩子,我真的让父母失望透顶了,他们都不想理我了,我真的是糟糕透顶了,我对不起父母……

在这种畸形认知模式的侵蚀下,孩子的自尊被降到了最低点,甚至认为自己没救了,必须以通过一种自虐的方式(比如:离家出走,甚至自残自尽。),来吻合自己的这种超低自尊的认知模式,就像同为网瘾少年,最后选择跳楼自杀的张潇艺,写在皱巴巴的作业本上的一句话:“我就是一个垃圾!”

而父母的“不作为”或者妈妈的“冷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其实是强化了孩子这种自责、懊悔以及低自尊状的认知模式,就像这个妈妈所说:“我没有搭理她,我就以为是对他的惩罚了。”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孩子沉迷于玩手机游戏,还是说父母想当然的惩罚孩子(打骂、说教、训斥、冷战等),实际上都是在遵循某种既定的行为模式——我在这个环境下,我必须这样做,尽管我也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或不一定有效果)。

因此,如果想要有效地改变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的依赖),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破坏或中断那些负面消极的既定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这就好比我们在煲汤的时候,火开得太大,导致水噗啦噗啦沸腾溢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着急得干跺脚是不管用的,最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切断火源(中断模式),从源头上进行控制。

同理,孩子玩手机游戏不听劝,而且还脾气暴躁,经常和家长对着干,这就好比沸腾翻滚即将要溢出来的水;父母如果采取训斥、指责、甚至打骂,又或是冷战等敌对的方式,无异于扬汤止沸,火上浇油,只会把事情越搞越糟。

02

那么,父母到底应该如何破坏以及中断哪些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养成,以及良性亲子关系发展的既定模式呢?

催眠大师斯蒂芬·吉利根曾说:

“如果一个人不能对引起唤醒的情况进行归因的话(‘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那么,他的唤醒程度就会逐渐增强。”

换句话说就是,当人们的意识突然陷入混乱之中的时候,他就从先前的既定模式中被唤醒出来了,并且进入一种短暂的游离的状态;而厉害的心理治疗师们,恰恰非常善于抓住着短暂的机会,对一些敌对或者不愿配合的病人,进行有效的诱导和治疗。

就像被誉为现代催眠之父的米尔顿·艾瑞克森 ,在一次座谈会上,曾经遇到一个非常不友善的观众,这个观众甚至非常狂妄的对艾瑞克森说,如果有人想要催眠我,我一定要让他尝尝我的拳头!

于是,当着众人的面,艾瑞克森把这个家伙请了上台,旁人屏住呼吸,似乎在等待一出好戏,只见艾瑞克森礼貌性的做出握手的动作,那位观众在艾瑞克森的暗示下,尽管很不情愿,但还是把手伸了出来;

可就在此时,艾瑞克森却突然蹲了下来,做出系鞋带的样子,而那位观众瞬间被艾瑞克森的这一做法给整蒙圈了——什么情况?不是说好了跟我握手的吗?怎么你突然蹲下里系鞋带了呢?可以看的出来,他的脸上写满了十万个为什么。

可是,尽管万分疑惑,却没有等来艾瑞克森的解释,他系好鞋带后,微笑着请这位观众坐下,然后在他专业的催眠术语下,闭上了眼睛,调整着呼吸……吸气……呼气……开始放松……

也就是说,这个观众在催眠师的帮助下,如期进入了催眠状态,而且这一切竟然是在极为排斥且不情愿的情况下发生的;就连这个原本粗鲁狂妄的观众,在事后也非常纳闷地说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居然对那个笨蛋说的话,言听计从了?”

实际上,艾瑞克森所采取的方法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有意义的非推论”,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人们在沟通交流的时候,总是习惯性的根据当前的环境来理解其中的含义。就比如说,刚才那个和艾瑞克森“抬杠”的观众,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虽然内心很不屑,但是对方都已经伸出手来和自己握手了,自己总不能给脸不要脸吧,肯定也得先伸出手去和对方握手,这是最基本的礼貌嘛(交际模式);就算再不恭敬,也应该等握完手之后,坐下来才开始针锋相对、唇枪舌剑地对着干吧,这就是在当时环境下,这位观众的既定模式。

而所谓的“非推论”就是指与已建立的环境完全不相干的陈述,用大白话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就像艾瑞克森明明把手抬起来,想要和对方握手(当成功把对方带入该环境后,比如对方也把手伸出来的时候),艾瑞克森却突然蹲下身系鞋带,这便是“非推论”陈述的行为;

而这个行为最大的作用在于,它成功地将这位狂妄且不友善的观众,从既定的模式(敌对模式)中抽离了出来,也就是被“唤醒”了——从只想着“抬杠”以及“对着干”的状态,瞬间进入到了完全配合的合作状态当中;

甚至在事后,他对自己当时的配合也感到无比诧异,这足以说明“有意义的非推论”技巧,对破坏以及中断既定模式的强大功效。

03

当然,这一技巧,在运用到帮助孩子摆脱对手机游戏依赖的方面上,同样可以发挥出立竿见影的作用。

比如当孩子窝在沙发上完手机游戏(或者看电视的时候),在孩子的心里,符合当下的情景以及环境是什么呢?——哎,完了那么久游戏(或看了那么久电视了)爸妈肯定会说我的,但是我还是想要再玩一会(看一会),算了,不管了,她爱骂就让她骂去吧,我权当没听到。

因此,当妈妈的生气、暴躁、怒吼与咆哮如约而至的时候,孩子自然就关闭了心门,成为了一个什么都听不进去“聋子”,也就是说,父母的做法,强化了孩子的消极负面的既定模式。

而相反,如果父母所采取的陈述(沟通)方式,是与当时的环境压根一点不沾边(就像“握手”和“系鞋带”压根没关系一样),便能有效的破坏以及中断孩子“不配合”或“反叛”的既定模式,从而开启孩子愿意配合父母做出相应改变的“合作模式”。

那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父母可以假装很严肃的样子,走到孩子的跟前(让孩子以为父母准备要说(批评)自己了,当孩子的既定模式(不配合或对着干)蠢蠢欲动的时候,父母可以轻轻地对孩子说:“你倒立的样子酷比了!”或者说“你今天那件事做得太棒了,太牛了!”——有意义的非推论

孩子只要不聋,他的大脑瞬间就会像程序被破坏的电脑,不断地弹出对话框出来:什么情况?我什么时候倒立了啊?老妈这么说是什么意思呀?我今天没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啊?老妈是不是记错了?到底怎么回事呢?……

随着既定模式的被破坏,孩子的注意力也被父母成功的转移了出来,就像那个扬言要让艾瑞克森尝尝拳头滋味的观众,最后竟然忘了自己本来要和对方“抬杠”的初心了;

而此时的孩子,同样忘了自己要通过反叛或与父母对着干,以获更多自主权力(例如:玩手机游戏看电视的时间),孩子的合作模式被重新“唤醒”了。

当然,事情还没有结束,虽然,孩子的既定模式被破坏或中断了,但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因此而成功改变了,它只是为家长们创造了短暂的“配合以及改变”的环境,如果家长没有好好把握这稍纵即逝的机会,那么,很可能孩子又重新回归到了既定模式中去了;

所以,父母在使出“非推论”这一杀手锏的时候,在孩子感到疑惑不解,脑子里写满了问号的时候,父母一定要趁热打铁,直接诱导孩子做出改变的行为;比如对孩子说:“来,放下手机,我们该回到房间里做功课了”,或者说:“走,陪妈妈出去散散步,妈妈想跟你说说话!”

总之,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把孩子带离当下的环境,或者引导孩子立马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的改变,就会像那个狂妄的观众,在催眠师引导下的吸气和呼气,自然而然的发生了。

04

另外,父母在对孩子使用“非推论”陈述(沟通)技巧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对孩子表达出支持的态度

正如斯蒂芬.吉利根在其著作中写道:

“如果你没有表达出你这种支持的意图,不管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他她可能会生气,而且生气也是正当的。”

因此,无论家长们在刚开始所采取的是何种“非推论”的陈述(沟通)技巧,但是在结尾的时候(对孩子短暂开启“合作模式”进行正向引导的时候——例如:看书、写作业、复习功课或放下手机等),一定要以和谐、友善以及表示支持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孩子才不会把父母这种“非推论”的陈述(沟通),当成是对自己的奚落和嘲讽。

这就像文章开头所介绍的案例,17岁少年在网吧被父亲抓个正着,而母亲的“冷战”的态度,不但没有破坏以及中断孩子的既定模式(自责、内疚以及自我放弃),反而强化了孩子的这种既定模式,从而导致孩子发展出“离家出走找苦吃”的自虐模式。

2.不要急于向孩子解释或澄清“非推论”的原理

有的父母可能看到孩子一脸蒙圈的样子,过意不去;又或是习惯性地对自己的做法进行解释、澄清,或者向当事人(孩子)道歉,这样将导致“非推论”陈述(沟通)的技巧所带来的功效呈断崖式削减。

这就相当于前文所例举的,艾瑞克森在突然蹲下身系鞋带之后,又告知这位狂妄之徒:我这样做是为了破坏以及中断你的既定模式,那么我想,他接下里的催眠展示估计要惨败而归了;

总之,“非推论”陈述(沟通)技巧,就像一根登山拐杖,当它搀扶我们到达目的地之后,它的使命便已完成,我们就应该把他们放下,而不要试图用解释或澄清的方式,与其藕断丝连,拖泥带水,这均是不可取的。

最后再次重申一下,如果想要让“非推论”陈述(沟通)的技巧发挥出最大的功效,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严肃认真且意味深长地传递非推论。不要嘻嘻哈哈,神情紧张或者犹豫不决,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或功亏一篑。

2. 父母在对孩子进行“非推论”陈述(沟通)的时候,有必要先假定并预期要以理性地、相关的方式去说话。比如艾瑞克森是很认真,满怀诚意地向对方伸出手(准备和对方握手),以此诱发对方进入既定模式的轨道中(请君入瓮),为下一步的破坏以及中断对方的既定模式创造条件。

3. 在使用“非推论”陈述(沟通)技巧之前(后),一定要向对方(孩子)表达出足够的友善、支持的态度,并以此获取对方的信任。而不要以打骂、训斥、责备或冷战的方式,强化对方的既定模式,否则,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廖老思父母加油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有你真好的作文 童年作文300字 日记作文400字 北京故宫作文 给闺蜜的小作文 关于新年作文 高考满分英语作文 写人500字作文 读书作文400字 成长类的作文 过年作文300 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抗美援朝作文 满分作文800 幸福作文400字 关于爱情的作文 难忘的经历 作文 五年级上册的作文 喜欢的食物作文 真了不起作文 做好自己作文 饺子英语作文 牵牛花作文 春天作文500字 我的书包作文 好的作文素材 路600字作文 追赶作文 二年级作文200字 看日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