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把巴蜀传奇讲到英国 重庆作家王雨《填四川》英文版发行

2020-12-02 22:10:01
相关推荐

数百年前的重庆大地上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川菜是如何被发扬光大的?湖广填四川的百万移民是如何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进入巴蜀大地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被一本小说带到了英国,向英国读者展示了一幅数百年前的“重庆画卷”。

近日,重庆著名作家王雨的长篇小说《填四川》英文版——《BETWEEN FOUR RIVER》,由中译出版社携手英国查思出版社正式在英国出版发行。

今(6)日,王雨接受了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专访,讲述了这本长篇小说中所描绘的巴蜀大地发生的传奇故事。

湖广填四川如何进川?

多种方式入川 重庆是重要驿站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自古进入巴蜀的道路就是一条艰险曲折之路。从清代初开始,绵延数十年,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是如何从家乡远涉千里,克服艰辛进入巴蜀大地的呢?

在小说《填四川》中,女主角宁徙一家人“数千里跋涉,吃干粮、舔盐蛋、住岩洞、越崇山峻岭、走蚕虫鸟道,万般艰辛。”王雨说,这仅仅是移民们入巴蜀的一条路线而已,在清代,数百万移民们从多条水、陆古道进入巴蜀,在此落地生根,绵延后代。

自古就与水亲近的人们,通过相对陆路较为好走的水路进入巴蜀地区是一个不错选择。

王雨说,由长江水路入蜀,移民沿着江汉平原,顺着长江,穿过三峡,跋山涉水,进入重庆,分流到川西平原。从这条道路进入的移民,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落业的最多。这条水路从湖北进入最为方便,湖南次之。

广东和福建的客家人移民到四川,不少是经过湖南,加入到两湖入川的移民人流中,沿着长江水路入蜀,或由周边旱路入蜀,所以由长江入蜀的移民为数最多。这些移民进入四川后,有的一次就选择了满意的落业安家之地,有的经过两次、三次甚至四次的再迁居才安居下来。

除了水路之外,移民们还通过几条古驿道进入巴蜀地区。

王雨说,因为移民们所在家乡的地理位置各不相同,对陕西、甘肃、贵州等地的移民来说,陆路是他们最近的选择。

东乡县(今宣汉县)是陕西进入川东北的一个门户,东乡与达县相邻,移民迁来后“占地报亩,成为花甲(亦称飞地)”。这些“花甲”,都是当时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的地方,是外省移民落业较多的安身之处。有的移民进入川北后,再迁移进入四川盆地,因此,从陕西旱路南下进入四川的移民人数居第二位。

移民进入巴蜀最险要的一条道路,要数川黔古道了,广东、湖南(接近贵州的地区)和贵州本省的移民,从黔省旱路入川。这里道路甚为艰险,跋山涉水,十分辛苦。有移民高峰时期的部分统计:自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至十三年(公元1748年),“广东、湖南二省人民由黔赴川就食者共二十四万三千余口”,五年中经黔赴川移民人数平均每年近五万人,他们从这条路进入四川东南部和川南。

移民们如何择地而居?

官府悬挂招民旗请他们留下治川

面对广袤的巴蜀大地,移民们以什么条件作为自己落户生根的依据呢?难道仅仅是代代相传的传说中,那些神怪离奇的故事吗?

王雨经过多方查阅史料,将官府悬挂“招民旗”的历史实证,搬入了文学作品之中。

小说中,王雨写道:“如同前面所经过府县一样,老远就可以看见城头高悬的招民旗,内容大同小异。这荣昌县的城门上挂的是:‘插起招民旗,自有垦荒人’、‘奉旨招民填四川治川’、‘荣昌县乃进川必经之地,恳请移民留下治业’、‘荣昌水肥土沃,任由诸君开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等旗幡。”

王雨说,这样的“招民旗”多出自《荣昌县志》,反映了当地官府为了留下移民所花费的心思,“它们就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广告,从各个方面吸引着从此经过的移民们留下安居乐业。”

时隔数百年,招民旗已不见踪影,但各种移民落地生根的美丽传说,却代代相传下来。

“我在荣昌路孔镇时,就时常听到当地居民们说起自己先辈选择荣昌作为家乡的传说、故事。”王雨说,他将这些美丽的传说搬入了小说中,因此小说里的宁徙选择路孔镇落户的最终原因,就是因为自己随身携带的青花瓷碗,落在了古镇旁蜿蜒而过的濑溪河里。

川菜是如何被发扬光大的?

经典的郫县豆瓣系移民一手炮制

大量移民的进入,带来的不仅是人丁的兴旺,还有各地不同的饮食风俗。现在川渝两地人们爱吃的回锅肉,有人说,就是清初之时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们发明的。清初之际,湖广填四川而来的背井离乡之民,每逢年节要煮大块肉祭祖。祭过了,东西不能浪费,煮肉汤里下点萝卜白菜,肉块切片回锅快炒,就成了一道美食。

回锅肉取材颇为讲究:四川本地土猪的“二刀肉”,配以郫县豆瓣、甜酱、德阳酱油和香蒜苗,才算是名门正派。

虽然“回锅肉”的诞生是不是湖广填四川移民们带来的已无从可考,但说起另一道巴蜀人都非常熟悉的调料——郫县豆瓣,它的诞生就与移民们有着分不开的关系了。

王雨说,清初时,有一位福建省汀州永定县的陈氏小伙子,入蜀途中,他赖以充饥的胡豆因进川后受到盆地潮气侵蚀,发霉腐烂,不能食用。如果把生了霉的胡豆扔了,长途跋涉的途中将断绝口粮。陈氏便把生了霉的胡豆置于田埂晾晒,又以鲜海椒拌而食之,竟无意间发现它色鲜味美。后来陈氏家族最终落户于郫县,而郫县及周边地区盛产胡豆和海椒。陈氏家族便年年如法炮制,产生了郫县豆瓣,也为回锅肉提供了鲜美的调料。

“川菜自古有之,但真正被重新振兴直至发扬光大,与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古代川菜的形成,得益于川地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也毁于战乱。它的重新振兴是清初施行的移民政策。“湖广填四川”使得人口汇集,经济恢复,各种口味杂糅,至清末达到鼎盛,并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川菜系。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实习生 刘雨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人作文初一 平凡作文800字 英语导游作文 春游作文400 美景的作文300字 感谢朋友作文 800字满分作文 自我评价作文 怎么写议论文作文 宽容作文素材 疫情中考作文 干家务作文 初中精选作文 田园生活作文 幸福的作文800字 小学生600字作文 关于礼物作文 我的家园作文 感谢朋友 作文 写情感的作文 一节课的作文 春节的作文300 蝌蚪的作文 我的妈妈的作文怎么写 作文写事500字 高中作文金句 勇敢面对作文 九年级上册作文 疫情作文高考 那一次我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