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跟着龙坞彩灯非遗传承人亲手做一盏象征团圆 和美的“六和”彩灯

2020-12-03 01:45:01
相关推荐

都市快报 记者 潘卓盈 摄影 朱丹阳

彩灯,即花灯。杭州赏花灯的习俗从唐宋开始就有了,到南宋时最为盛行,白居易就为杭州的灯市写过诗句“灯火家家市,箫笙处处楼”。

元宵到,花灯俏。今年元宵节,都市快报特别请来杭州龙坞彩灯传承人葛建民,手把手教大家做一盏象征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的“六和”彩灯。

他家灯笼曾垄断

民国大杭州的彩灯市场

葛建民,来自制灯世家,祖上从清朝开始就扎龙骨、做彩灯。这些年,很多杭州元宵灯会中,你都能见到葛建民制作的“龙坞彩灯”的身影。今年武林广场八少女像旁的唯一一盏七米长、三米高的主灯“吉祥如意”猪灯,就是由他做的。

“猪年做猪灯,十二生肖我全做过,算起来,每一种都做过好几轮了。像前几年的龙年,我在吴山广场做了个九龙壁,36米长、9米高,每条龙还可以活动,腾云驾雾。这件作品一直舍不得拆,现在还保留在富阳的仓库里。”

葛建民掰着手指头给我讲他做过的灯,往年灯会兴盛的时候,他一整年都扑在做花灯上。最近几年,他重心主要放在教孩子画画、书法,以及彩灯技艺的传承上。

葛建民家住龙坞。大概170多年前,清朝道光年间,有个叫葛正刚的东阳人路过龙坞,被此地的山山水水所吸引,于是便落脚安家下来。这才有了后来龙坞葛家与花灯的故事。

那时龙坞家家户户都会做灯笼。说起灯笼,又不得不提另一个传说。远古时期,龙坞便是个钟灵毓秀之地,然而有一年夏天,骄阳似火,眼看万物枯萎,田地干裂,老百姓都快要渴死了,山坞里的五条蛟龙舍不得让百姓受苦,毅然撞向山崖,从此幽谷深山间就有了飞流直泻的白龙潭瀑布。龙坞人感激这五条蛟龙,逢年过节就扎编5条颜色各异的龙灯祈福(其中龙门坎是白龙、慈母桥是青龙、上城埭是黄龙、里桐坞是金龙、大清谷是云龙)。龙坞人舞龙灯、扎彩灯的习俗便由此而来。

东阳盛产木雕,葛正刚也习得一手家传木雕技艺。他到龙门坎村后,开始用木雕制作各式各样的马头灯和木质骨架宫灯。因手艺精湛,一时间声名鹊起,成为当时杭州远近闻名的彩灯制作名匠,从而开创出了“龙坞彩灯”这一的流派。

直到今天,“龙坞彩灯”依然是杭州彩灯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流派。2012年,龙坞彩灯制作技艺成为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今年64岁的葛建民就是龙坞彩灯的第五代传人。

说起彩灯给家族带来的富庶和兴旺,葛建民用了早年乡邻间口耳相传的一个词“十里横山第一家”。到葛建民爷爷那一辈,也就是第三代传承人葛明楷手上,“龙坞彩灯”走出了小山村,一度几乎垄断了民国时期整个大杭州的彩灯市场,当时人们逛街买到的花灯,很有可能就是来自龙坞葛家的。

葛明楷在拱宸桥边上开了一家彩灯店铺。生意好到什么程度?据说当时运河一带整条街上挂的花灯全是葛家的。

光靠彩灯养不活自己

自学成了美术老师

然而,这样的家族盛景,从抗日战争爆发后,就一去不复返了。战争打响后,没有人再惦记着那一盏盏象征安乐富足的彩灯。等到抗战结束,葛建民一家也彻底成了农民家庭,他爸爸葛以桢为了养家糊口,反串演起了越剧里的旦角。

但是日子再难,家传的彩灯技艺没有丢。“唱戏之余,我爸爸也会做一些花灯来卖,那时候大家条件都不好,做的彩灯力求简单实用,已经变成都用竹子做的了。说起来,当时卖花灯还是为了养家糊口,贴补家用。”葛建民说。

改革开放后,各地又恢复了“元宵灯会”、“舞龙灯”的民俗。镇政府便找到葛以桢,让他做大型舞龙灯。于是,1994年,葛以桢按照龙坞镇上古老的传说,做出了五条彩色舞龙,命名为“西湖五彩龙”。没想到,这一舞,从杭州一路舞到了北京,还上了那一年北京电视台的春节晚会。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葛建民5岁就学会了做灯笼。但那个年代,光有一门做彩灯的技艺,是养不活自己的。21岁那年,葛建民初中毕业,进入生产队劳动。当时正好碰上村里龙门坎小学教师奇缺。于是在校长的引荐下,葛建民做了一名民办教师。结果,一教就是40年。其间,葛建民专门去杭州市教师进修学院进修美术,还考上了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后来到杭州市西湖第一实验学校任教,从1998年开始做专职美术老师,4年前才退休。

之所以选择美术老师这条路,葛建民总觉得和从小学做彩灯的经历有关。“我从没正儿八经学过画画,直到快30岁,才有机会去教师进修学校在职学点儿美术。”做了几十年中小学美术老师的葛建民说,“靠的就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在彩灯上画画的功底,小时候就看着家人在灯笼上画画,自己对照临摹。要么就是拿支铅笔去对着家门口的山山水水画画,没什么诀窍。”

自编彩灯课程

教年轻人和孩子制作灯笼

葛建民从没放弃彩灯的技艺,还把现代化的光电艺术融入到了制灯技艺中。这些年更多的时候,他在做一位“龙坞彩灯”的传承教师。

他先是在村里办了个浙江省非物质文化教学传承基地开班授徒传艺。不久前,又在杭州市西湖第一实验学校成立了西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他还自编了一套彩灯课程,发明了一种快速入门的“无骨彩灯”制作方法,教孩子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会制作一只传统中国灯笼。

在葛建民眼里,一个彩灯只剩下观赏功能的时代,如何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一辈了解中国和家乡的彩灯文化比什么都要来得更迫切。

“龙坞彩灯”究竟和别的彩灯有什么不同?葛建民笑笑,“并没有特别的玄机,和别的彩灯也没什么不同,无非就是起灯稿、搭龙骨、装龙机、上灯衣这些步骤。当时它之所以出名,只因为做得比周围别地的彩灯精致。一代一代下来,做精做好这个精神,我们从来不敢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劳动最光荣作文300字 假期感想作文800字 2016安徽高考作文 我的小发明作文400字 描写梅花的作文400字 迎着风作文800字 品味成长作文600字 春节小作文150字 搓丸子作文 初中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小学生写过年的作文 美丽的春天100字作文 生活的启示作文400字 一篇写事的作文500字 什么触动了我的心灵作文 最美的什么作文500字 关于校园生活的英语作文 一件刻骨铭心的事作文 我和班主任的故事作文 关于读后感的作文400字 读书笔记作文300字 爱哭的我作文400字 美好的回忆作文450字 四季之美作文600字 与书为友作文500字 难忘的时刻作文600字 意外的收获作文600字 有关辩论会的作文 泰山游记作文600字 期待的眼神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