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又一力作!陕西作家散文集《沟底有人家》惊艳亮相

2020-12-03 03:15:01
相关推荐

人民文学出版社近日推出了

陕西作家尤凌波的散文集

《沟底有人家》

该书共计87篇20余万字

全部描写关中的风土人情

该书是继作者2017年出版散文集《风从场上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今年初出版《随风不远去》(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之后的推出的又一部散文集。作者把人生丰富的经历、感悟和对农村生活的深刻体验,化为了笔端流淌出的细腻、精致、鲜活的文字。该散文集文字隽永,意蕴深刻,令人回甘。作者通过一篇篇白描洗练、鲜活生动、感悟独到的文字,描绘出一幅幅关中地区农村的世象风俗画,通过一格格农村昔日经典的生活场景画面——出门、坐席、做集,窑窝、地窖、磨道,打胡基、打墓子、耍社火……向一代人打开了记忆深处的一道闸门。文坛宿将周明、商子雍撰文作序,称其文“有声有色有情”,“真实扎实朴实”,既波澜壮阔,又细碎平常,读到了浓浓的家乡味道,可谓是一曲韵味悠长、荡气回肠的乡村骊歌。

序一

《沟底人家暖 古风秦韵长》

周明

读到家乡散文家尤凌波寄来的散文集《沟底有人家》,捧在手中,忽觉温暖油然而生。我的同乡诗人王久辛赞称尤凌波写得一手“楞楞的好文字”,这个评价非常形象准确。他的文字,朴素中透着秦人的力道,直来直去中体现了不拐弯不抹角的关中爷们的豪爽性子,却又处处体现出日子的红火和热闹,生活的烟火和人情的温暖,不失细腻和柔情。这样一位别具一格的作家的作品,值得一读。

他的笔下,可见波澜壮阔,也可见细碎平常。

文中有声:蛙叫,鸟啼,蝉鸣不知疲倦,蛐蛐如泣如诉,圈里哼哼的猪,下了蛋嚷叫的母鸡,雨打湖泊水落洼坑,大地吸饱了水的“叽里咕噜”,声声不同。那些满是秦韵的方言更是扑面而来,活生生如同响在耳畔,仿佛听到文中的主人公就蹲在你眼巴前,一句句跟你唠着家常呢。

文中有色:郁郁葱葱的翠竹,黄灿灿的油菜花,一笼笼的白面,一根根紫红色的枣木棒槌,一块块乌黑的皂角,发酵变黑的淤泥,漫天白的雪花与红的鞭炮,以及男人们带着“黄”颜色的谈话……生活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小琐碎,被作家捕捉到,写下来,又传递的如此鲜活,实在难得。

文中有情:节日里净净的新衣裳,腊月里早早蒸好的曲连馍,亲戚间的亲热济常,娃娃们的开心张狂,热气腾腾的酒香菜香饭香,冷的雪,烈的日,春的播种,秋的丰收,乡村间的鸡犬不宁,乡人们无尽的心事和连绵的愁绪,家家难念的经,静谧的和谐与融洽,热热闹闹的集市,呜咽的唢呐吹响红白喜事,给受惊吓的娃娃叫魂,日常中的文化、传统、礼仪、规矩,秦地秦人的生死大事、婚嫁大事,都在他的笔端花花绿绿,红红火火,因此而笔笔灵动,篇篇有趣。

在他的笔下,我清晰看到了那些沟沟崖崖,看到了烟火人家,看到了雾霭似纱,入诗入画。他写美,并从美中透视矛盾的世界。“仔细想来,这个大千世界本身就是由矛盾着的事物构成的,黑与白、冷与热、动与静、脏与洁、快与慢、大与小、高与低、美与丑……哪个不是相互对立的,所以人类生活的城乡处处充斥着矛盾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的思维和视角,在尤凌波作品中多有表现。

总之,我从这本书里,读到了浓浓的家乡的味道。

2018年初冬,北京

序二

《真实 扎实 朴实》

商子雍

在所有的文学体裁中,无论是着眼于写作抑或阅读,最具亲民特质的,应该是散文;今天,咱们只来说散文写作。

散文可能是每一个识文断字的人,都曾经操练过的文体,不像长篇小说、大型戏剧、古典诗词的写作,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不会去尝试。学生时代应付层出不穷的考试,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练习,是不敢偷懒的功课;成年以后在职场打拼,通过语言和文字与他人广泛、深入交流,是走向成功(起码也是得以生存)的重要手段。在漂亮的信笺上铺排文字,当然是散文写作,如今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但通过手机微信在朋友圈里讲一件事、抒一番情、说一通理,不也同样是散文写作吗?具有摄影功能的手机普及以后,摄影被戏称为“全民乱拍”;同理,如今老老少少纷纷通过手机发送微信,散文写作也可以被调侃为“全民乱写”。一笑!

当然,立足于文学层面来定义,一篇真正达到优秀这么一种水准的散文作品,要有高深、新颖的立意,要有谋篇巧妙、温婉曲折、能够引人入胜的构思,要有包含真情、且具备了相当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还要有凝练、形象、优雅、富有音乐性、自然美的散文语言。不容易吧!也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要强调:“散文易学而难工。”

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能通过微信与朋友分享自己的散文作品,这很正常,丝毫不影响他们在职场上成为优秀,给自己赢得快乐生活的同时,也为社会做出奉献。但也有极少数人,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最终从“全民乱写”的群体中脱颖而出,不断推出较好、甚至优秀的散文作品,这也很正常,毕竟,包括散文写作在内的文学创作,既需要才能,更需要勤奋,绝非人人都可以在这件事上轻易成功(其他领域里的成功,亦是如此)。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有可能在散文写作上获得成功呢?

愚以为,他首先必须对生活有着格外敏锐的的感受能力;罗丹之所言“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强调的,其实就是文学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同时,对自己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美(抑或丑),他必须具备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出色能力,因为,与其说文章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想出来,从古到今,优秀的散文作品,毫无例外都是思想的结晶。

他应该有着关心民众疾苦、关注民族命运的博大胸怀,并缘此产生大声说话、并且是说真话(文字表述也是说话)的强烈愿望,以便把自己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之所得,与众多读者分享。

他应该有着能够出色驾驭文字的能力。前辈作家周立波在给《1951-1961散文特写选》撰写的序言中曾写道,“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细浪、一物之征、自己的一段经历、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日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这无疑是散文写作的优长之处,但也正是由于此,无法用起伏跌宕的情节来藏拙(具体而言,就是掩饰文字的粗疏)的散文写作,对作者的文字功力就特别倚重。试想,再生动的内容,再深刻的思想,再真挚的感情,如果缺乏朴实、流畅,且独具特色的个性文字,又如何能够将其浓缩在短小的篇章里,来打动阅读者呢?

还有一点,他必须具有心平气和、坚持不懈的写作姿态(其实也就是人生姿态)。写散文几乎无法一举成名,成功的散文家,必须经过长时间写作实践的艰苦磨砺,舍此别无它途。

之所以要发上面这么一通没有什么高见的议论,是因为几年前,曾读过小友尤凌波的一本散文集《风从场上过》,印象颇为深刻。这几天,又认真阅读了尤凌波的另一本散文书稿《沟底有人家》,把两本书、以及几十年来对他近距离的观察、了解放在一起思考,我感到,在前面提到的散文作家必须具备的几个方面修养上,尤凌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他这两本书所反映的,是关中农村的风貌、风情,农耕文明时代农家小院里里外外的诸多生活场景,被尤凌波描摹得历历在目、活灵活现,其中不少内容,是已经与今天的我们渐行渐远的生活形态,但其中展现出来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却依旧能让读者细细体味、深深思考,在感受传统文化巨大魅力的同时,也被作者对养育他的这块热土深沉的爱所感动。

对尤凌波散文,我愿意用真实、扎实、朴实之谓来概括。真实,来源于一丝不苟的修身养成,凭借的是实话实说、不言诳语的道德坚守;扎实,根植于深厚的生活积累、仰仗的是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出色能力;而朴实,摒弃花里胡哨、坚持朴素无华,分明是在展示着一种自信:无须用厚涂脂粉、画眼描眉来包装的美,才是真美、才是大美。并且,真实、扎实、朴实这6个字,其实也是做人的规范,人与文相连、相通,作家写出好文章,要靠艺术能力,更要靠道德操守,所以,在这本真实、扎实、朴实的《沟底有人家》即将面世之际,我要向小友尤凌波表达敬意和祝福!

后记

《乡愁 骊歌》

尤凌波

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昨天、今天所有的一切,明天或者后天都将被新的东西所取代,而被取代了的,毕竟影响了从昨天、今天走向明天、后天的这一代人的生活、思想,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记,且愈久远,愈清晰,愈深刻——曾经的乡村生活即是如此。

这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发展的脚步明显地加快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乡村都发生了沧桑巨变,日新月异,地覆天翻。绿树簇拥,青瓦坡檐的传统农居几乎被清一色的二层楼房取代。没有了鸡飞狗吠,少了猪哼羊咩,再也见不到辘轳老井,池塘蛙鸣,有些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甚至整体消失……更为可怕的是,乡党邻里之间的那种淳朴原始的亲情也随风而去,冷漠、隔阂、互不关心、老死不相往来的都市病也渐次侵入、蔓延。是的,过去贫困、生产力低下,日子清苦,但人们之间的善良、诚实、宽厚、融洽,几千年传承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让我们的先辈们于寒冬里相互抱团取暖,从而温暖着每一位乡亲,相互提携、扶持着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铸成了中国乡村的灵魂。这种村风民俗,也就是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已深深地溶入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的血液里、骨髓里,成了刻骨铭心的乡恋乡愁。

本书所收录的,正是关中道上、终南山下过去乡村的生活点滴,透过这点滴、片段、剪影,试图唤醒已然消逝的古朴民风民俗,更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对优秀传统的一种呼唤,特别是对乡村灵魂的召唤!这种呼唤、召唤,绝不是因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就把贫穷品德化,把落后浪漫化,而是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深深地叩拜,是对昨日乡村的骊歌、挽歌和赞歌。但由于知识、经历、水平所限,可能远未达到初衷本意,只能算是打开了过来人记忆深处的一个闸门吧。

为了此书的出版,文坛名家周明、商子雍撰文作序。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并亲自修改润色。还有画家刘水力,抱病插图添彩。著名文化学者、影视制作人赵安先生题写书名。白刚先生数易其稿,排版设计。张文、赵炜、熊建磊、李卓洋等人也都从不同方面予以帮助,在此一并深深揖谢!

作者简介:

尤凌波 1960年生于终南山下,下过乡、当过兵、做过工人,后进入媒体,现供职于西安日报社,高级记者,曾在全国众多报刊发表杂文、散文数十万字,已出版散文集《风从场上过》《随风不远去》。

来源:魅西安

编辑:司徒卷卷 | 审核:荆溪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中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成长作文500字初中 看电影作文400字 哥哥打屁股作文 学打羽毛球作文 含泪的微笑作文 埋下一颗种子作文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课间10分钟作文 厦门植物园作文 把握当下作文 香港迪士尼作文 中秋有感作文 辞旧迎新的作文 什么温暖了我作文 成长需要挫折作文 生活需要勇气作文 我渴望成功作文 描写汤圆的作文 我眼中的色彩作文 写妈妈的作文600字 三年级写景作文300字 坚持的作文400字 快乐的春游作文 初一优秀作文500字 共度美好时光作文 五年级作文多少字 冬天里的温暖作文 攀登作文600字 我的母亲作文300字 小学生作文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