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什么样的电影改编能让文学原著宛如新生

2020-12-05 03:15:01
相关推荐

文学和电影的关系,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方面,文学为电影输送源源不断的叙事母本,另一方面,则是电影驮着原著小说一路走红。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我们仍然能看到不少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电影。

文艺圈有个说法:二、三流的小说能改编成一流的电影,而一流的小说往往难改编好,无论是《百年孤独》《了不起的盖茨比》,或者是上世纪30年代拍的《战争与和平》都不怎么成功,反倒是那些称不上一流的小说,如《乱世佳人》《教父》《肖申克的救赎》《霸王别姬》,文学原著在电影化之后反倒成就了另一个领域里的经典。据说,菲茨杰拉德在很穷的那一阵子,曾去好莱坞写剧本,被海明威痛骂堕落,后来他果然混得不好,因为他根本没有写电影剧本的才能,跨界原本就不是件想跨就跨的事。

在电影界的原创编剧还不多的年代,很多人会拿经典的文学作品和戏剧作品去改电影,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一件事:这些改编往往很难满足读者在看原著时的各种想象,因为电影太具体、太现实了,且进度飞快,无法像书那样倒回去细细品咂,所以反而将大师级的文学作品降了格,失去了大半光辉。

所以,像史蒂芬·金、雷蒙德·钱德勒这个级别的作品是最受电影青睐的。再近一些,当然也包括东野圭吾的,它们很快就接二连三被搬上大银幕,广受观众欢迎。但说实话,这些文学作品的水准向来是被学院派划在杰出之下的。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就曾说过,“我认为经典文学的底线是《指环王》,再往下的是斯蒂芬·金、J.K罗琳。请不要和我提他们,他们只是通俗流行作家。”与此同时,更多的从业者总结出一套通俗小说和电影剧本之间的转化方法,这套方法被几十年的商业电影实践跟教学反复证明着,这二者的工作原则上具有相当的共性,那就是:注重快感。

以更外化、更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原作的精神与人物的悲欢,才是电影艺术的生命力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被夏布洛尔拍成了彩色片,但这部1991年的电影结出的唯一硕果似乎就是捧出了女主角的扮演者伊莎贝尔·于佩尔。可以说,正是小说本身的完美,让改编成了一个难以成功的挑战,即使掌镜者是大名鼎鼎的新浪潮旗手克劳德·夏布洛尔,也一样无法超越。夏布洛尔在影片中采用了大量的旁白,来弥补影像在表现爱玛灵魂深处挣扎方面的不足,但似乎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虽然电影《包法利夫人》仍有不少可取之处,比如对爱玛之死的场景刻画非常具有表现力,但令人不无遗憾的是,福楼拜笔下的爱玛,作为挣扎在浪漫理想与平庸现实间的悲剧女性形象,被电影拍LOW了。福楼拜对爱玛并不以道德标准进行批判,而是在字里行间隐现着对爱玛自由意志与反叛精神的肯定。但电影对爱玛及其丈夫查理的塑造,让她的婚外情顿失应有的行为动机。于佩尔神仙般的演技,也无法拯救包法利夫人被拍成了一个难耐婚姻生活无聊而不断出轨的小妇人形象,从而使这个人物丧失了原作中对平庸生活的高度感受。另外,电影将查理塑造为一个标准的模范丈夫形象,在外任劳任怨,在家对妻子体贴备至,让原著中对其人格平庸入木三分的刻画丧失殆尽。因此,爱玛的出轨,在原著小说中可以理解为她对抗平庸生活的行为,而在电影里仅仅成为了她咎由自取并自食其果的道德污点,这点是电影二度创作最失败的地方。

影片《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改编自赫尔曼·黑塞同名小说。该怎样评价德国诗人、作家赫尔曼·黑塞?这恐怕是个困扰许多文学评论家的难题。花朵、风暴、还是岩浆?或许是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些都不准确!秉承德国文学理性的精神,静谧而饱含哲理的语句是黑塞的剑,讴歌人类的灵魂迁徙是黑塞朝向浪漫主义的飞行。黑塞的作品是很难被影像化的,大量深沉的思辨与内心无穷的自我追问,若代之以密集台词交锋,对观众而言势必形成观影考验。谁都不能否认,电影不是用来谈哲学的,以更外化、更戏剧化的方式来呈现原作的精神与人物的悲欢,才是电影艺术的生命力。

我们来看看《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讲的什么。它是一段起始于中世纪德国一座名为玛利亚布隆的修道院中的故事。两名彼此引为知己的年轻修道士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在共同度过难忘的少年岁月后,走上各自选择的人生道路——纳尔齐斯在远离尘嚣的静寂中苦修冥想、体悟永恒,最后成为修道院院长;歌尔德蒙则在流浪生涯中,身体和灵魂经历了无数次爱情与背叛,争夺与死亡,浸透了红尘的气味,也烙下了许多细微、优美而沧桑的感触。历经千回百折的磨难后,他与自己的挚友和师长——纳尔齐斯重逢,他们最终在对方身上发现了永恒的存在。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黑塞1930年出版的力作。很明显,小说表现了两种不同人性之间的冲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是“理性”与“感性”的化身,他们在经历了各自人生之路的求索后,最终获得了和谐的统一。有评论家称它是“融合了知识和爱情的美丽的浮士德变奏曲”。话虽好听,但这真是道放在电影改编面前的难题啊!这位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表示,对自己写作影响最大的人是歌德。从黑塞的写作中,可以看到浓重的追随歌德的痕迹。而了解歌德风格的朋友恐怕都不能否认,无论是《浮士德》还是《少年维特之烦恼》,几乎都是改编者的噩梦。所以,如果有观众觉得这部影片看起来像极了一部极具德国风情的旅游风光片+两位同性朋友间的别扭情谊的拼盘,那并不意外。

2019年意大利电影《堡垒》能不能成为一次好的改编,同样令人好奇。《堡垒》改编自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的小说《鞑靼人沙漠》,享有“1900年代最重要的小说之一”的美誉。文学评论界用“卡夫卡《城堡》+贝克特《等待戈多》”来概括这部作品。它展现的是梦想的冷酷破灭,并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凄凉。影片讲述了三名士兵抵达了一个不再具有防御功能的堡垒驻军。在这里,时间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归功于严格的规章制度,这里的一切都形成了一种井然有序又听命于权力的生活习惯。就这样日复一日,他们徒劳地等待着一个永远不会到来的敌人,所有人都需要被给予继续驻守在这里的意义……迪诺·布扎蒂的原著意在讲述一个人生的真相:穷尽一生所追求的幻梦,也许始终只是一个幻梦。在对它的追寻中,过程成为了目的,追寻本身成为了生存的根据。而幻梦能够成真的唯一可能,只有死亡。所有的人都注定成为时间的囚徒,这一存在主义色彩浓郁的表达,听起来十分熟悉。但电影要做到再现这种命定的无谓与寥落的同时,不令绝大多数的观众昏昏欲睡,实在难度系数不小。

相关链接

2020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有这些文学改编电影

◆《乐园》

改编自获得过芥川奖的日本作家吉田修一《犯罪小说集》,濑濑敬久2019年执导的悬疑片,由绫野刚、杉咲花、佐藤浩市主演。

讲述地方城市一名小学少女失踪,事件未能解决,12年后在同样的地方,又有一名少女下落不明,生活在附近的青年豪士成为了嫌疑人……吉田修一擅长描写年轻人在都会生活的当下心情,尤其他贴近真实的文字描述,更是受到读者的共鸣,其代表作《东京湾景》《恶人》等引进中国后,深受国内读者的喜爱。

◆《剧场》

改编自又吉直树的小说,行定勋导演。山崎贤人、松冈茉优、宽一郎、伊藤沙莉、井口理主演。

影片讲述了永田从高中开始和朋友建立了一个剧团,他兼任编剧和导演,但剧作由于太过前卫收到了很多差评,剧团面临着即将解散的状态。直到一天,永田在路上向穿着同样鞋子的沙希搭话。梦想成为演员的沙希和永田就这么谈起了恋爱。身无分文的永田搬进了沙希的家里,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沙希无条件地支持着永田追逐梦想,永田也渐渐重新拾起对戏剧的热爱。

◆《降临》

改编自特德·姜的小说《你一生的故事》。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杰瑞米·雷纳、艾米·亚当斯、福里斯特·惠特克、迈克尔·斯图巴主演。

这个拍摄于2016年的影片讲述了地球的上空突然出现了12架贝壳状的不明飞行物,悬浮在12个不同的国家上空。外星人向人类发出了讯号,但人类却不能够解读。军方找到了语言学家路易斯和物理学家伊恩,希望二人能合作破解外星人的语言之谜。经过数次的接触,路易斯发现外星人使用一种特殊的圆环状的文字,并逐渐了解了其中的奥妙。但由于外星人来地球的目的不明,其他国家决定对外星人发起进攻。在紧要关头,路易斯破解了外星人的意图,并做出了她一生最为艰难的选择。

◆《脚步》

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重松清2009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导演:饭塚健,主演:山田孝之、广末凉子,是摄于2020年的新片。

重松清2000年凭借小说《维他命F》荣获直木奖。重松清笔下的人生、困境、绝望、挣扎,文字是淡淡的,这种淡里时常包含着一种暖。小说的节奏虽不明快,但是希望一直存在,笔尖饱含感情。近十几年来,重松清成了电影界的宠儿。2008年,他有三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分别是《你的朋友》《那天之前》和《青鸟》。

《脚步》讲述了健一的女儿美纪出生后不久,妻子朋子就突然因病去世,留下了健一和美纪两人相依为命。妻子的双亲劝他再婚,并想把外孙女美纪接到自己身边抚养,但是健一还是决定要以一己之力照顾女儿。从托儿所到小学毕业,季节流转中所捕捉到的,是单亲爸爸的奋斗和女儿成长留下的足迹。尽管这十年里,健一的生活中出现过愿意成为美纪母亲的女性,但对亡妻的情感让健一迟迟无法做出决定。这是一个讲述“被留下来的人们”,和围绕着这对父女的善良的人们之间的真挚情感的故事。

可以说,文学大师们所看重的制胜法宝,没一样不是与电影背道而驰的

做大众流行读物的编辑都会说,如果你写出一本让读者“一翻开就要读到最后一页”的书,就能成功地进入畅销书作家行列,短期能够卖出100万册就赢了。但是,文学史上排名前100的作品中,有几本是卖飞了的?

杰出的文学常常有着深刻而模糊多意的人物、作家对语言高度风格化地使用……可以说,大师们所看重的制胜法宝,没一样不是与电影背道而驰的。所以,那些因为喜爱杰作而非要和名著捆绑的人,往往到了最后成了被小说绑住了的人。

当然,电影界还是有一帮聪明人的。他们发现了优秀的通俗小说很适合改电影,因为情节曲折,人物个性鲜明,虽然缺乏一定的深度,但反而给了电影挖掘、反哺深度的空间。这方面成功的例子,可以举出不少。在这次上海国际电影节“松竹映画100周年”单元里的日本电影《砂之器》,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这是一部感动过两代人的名片。如今,不少70、80后人说到这个电影,都会发现家里还有一个喜欢它的爸爸或其他长辈。这部电影在影评界被誉为“金字塔顶上的作品”,1974年由野村芳太郎执导,根据日本作家松本清张的小说改编而成。1974年,在它拍摄上映的同一年,《砂之器》获得了《电影旬报》观众评选的年度最佳日本影片,它还获得过多项奖项,成为日本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上世纪80年代,《砂之器》通过译制片的形式进入中国,是那个年代首批在华“登陆”的日本电影之一。

影片讲述了一名慷慨仁慈、受人爱戴的老警员在东京火车站被杀,奉命调查的两名探员完全找不到任何的杀人动机,但在他们锲而不舍的追查下,却揭开了一段涉及一位声誉渐隆的年轻作曲家的神秘身世和案件的真相……值得一提的事,74版电影《砂之器》对松本清张的原著进行了一次根本性的改写。松本清张最擅长描写“被时代所愚弄的、活着的悲哀”,但他对犯罪者的处理完全基于彻底的批判立场。原作中的主角和贺英良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角色。除了杀害三木谦一之外,他尚有数条命案在身。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松本清张这部小说的局限性所在:虽为人物的行为赋予了可信性,却没给读者留下对其行为逻辑进行合理化阐释或者移情其中的想象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砂之器”这个名字,或许可以理解为“虽然这个世间充满了如同精致砂器的无破绽犯罪,但是总有海浪冲毁那器物的一天”。

桥本忍和山田洋次的编剧,成功地把小说的主旨引到了另一个方向:宿命。这是一次精彩的改编:和贺英良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一个令人同情的悲剧性角色。他不但从小说中的作曲家“演化”为一名集作曲、演奏、指挥于一身的全能型音乐天才,其在主案之外的其他犯罪也在电影中被剔除得一干二净。杀害三木谦一更被处理成情急之下的不得已之举。和贺英良的悲剧命运,被深化为对残酷现实发出的无奈哀鸣,这无疑是对小说立意的一种超越。事实上,松本清张在他近四十年的写作生涯中完成了将近八百部作品,并以推理小说打破了日本文坛对大众文学多有鄙视的局面。至今,《砂之器》还在日本不断地被翻拍。尽管演员换了一拨又一拨,但74版电影改编对小说立意的超越,至今未被超越,那个深具社会意义的“宿命论”,即使放在现在的日本社会,依然不过时,依然有它社会意义上的价值,这也成为了该片一次次被“重拍”的原因。

虽然一流电影大多是二三流小说改编的,但这两者并不存在天生的逆推关系,如果你以为二三流小说就一定会改编成一流电影,那就大错特错了。

文豪亨利·詹姆斯写于1898年的悬疑惊悚小说《螺丝在拧紧》,自它问世至今不知道被改编过多少次了。这次的上影节,又有最新的、新西兰版《螺丝在拧紧》与观众见面。但在电影史上,1961年改编拍摄的那个影片《无辜的人》已经成为了经典,后来似乎少有能超越它的作品出现。黛博拉·寇在《无辜的人》中的表演,几乎成为此后所有改编《螺丝在拧紧》版本中“女教师”一角的范本。据原著小说的译者黄昱宁介绍,正是在《无辜的人》改编大获成功之后,《螺丝在拧紧》顿时成为了上世纪后半叶最热门、最具有改编价值的中篇小说之一。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都有了它改编成影视剧的版本,英美更是多次进行了翻拍。

后来,许多对《螺丝在拧紧》的翻拍,都对原作进行了大胆地改造。比如BBC的版本就把故事背景搬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上世纪20年代,恰好能配合他们为该剧找的两位从《唐顿庄园》中走出来的“当红炸子鸡”演员:大小姐的扮演者米歇尔·道克瑞和大表哥的扮演者丹·史蒂文斯。而此次参展上影节的新西兰版本,更是让亨利·詹姆斯的原著在形式创新上走得更远。电影把惊悚故事搬到了新西兰现代剧场,通过七名演员排演戏剧的形式,精巧延展舞台空间,以戏中戏的方式模糊故事与现实、电影与戏剧的双重边界。而这次别出心裁的改编,能不能把螺丝拧得更紧,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来源:文汇报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英语作文推荐电影 怎样教孩子写好作文 一件快乐的事600字作文 我喜欢的天气作文 告别小学迎接初中作文 关于雾的作文 我命由我不由天作文 什么是我的老师作文 赞美母亲的作文100字 挫折事例作文素材 小学作文写作辅导 规范作文 辽宁卷作文 节能环保从我做起作文 秋天的树叶作文300字 从此我不再任性作文 寒假趣事作文 精彩一刻作文500字 有关成长的作文开头 安全小作文 感动300字作文 英语作文怎样交朋友 有趣的人作文 第一次跳舞作文 这也会过去作文 你对我很重要作文 谢谢您老师作文 关于鸭子的作文 去公园玩的作文200字 消息特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