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把为人民写作当成生命的需要和文学的需要(高峰之路)

2020-12-05 15:25:01
相关推荐

核心阅读

“写形不难,写心惟难”,柳青用“极端熟悉”,突破“写心难”的障碍,铸成一部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的“心史”

《创业史》构建起的,是既往文学未曾有过的社会主义“新人境界”,这使《创业史》的现实主义,带着强烈的未来面向和理想光芒

“谁是最有出息的?谁没出息?我认为,谁老老实实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谁就有出息。那些不尊重客观规律、随心所欲的人,终究是一事无成”

评价文艺,时间是好裁判。60年尘封无数作品,《创业史》却散发着新的光彩。如今,“梁生宝买稻种”选段收进中学教材,小说《创业史》不断加印,问答社区“知乎”上网友提问“《创业史》为什么突然火了”?

在北大中文系课堂上,陈晓明教授曾随机抽取《创业史》片段与学生分享,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让初读小说的研究生们钦佩不已。与小说讲述的上世纪50年代相比,今日中国已发生沧桑巨变。城市年轻人不熟悉农村生活,更少听过“合作化运动”,却能被1953年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一群农民的故事吸引,被人物带进理想燃亮生命的境界。这强烈反差让人惊叹柳青创作的生命力。

《创业史》何以长青,经典何以成就,新章如何续写?近日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作协等主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弘扬柳青创作精神研讨会”上,与会者讨论这些问题,希望总结出一些规律,启发今日创作,期待更多当代经典问世。

将生活真实醇化为艺术真实

“经得起几代人琢磨的,不可能是编故事的作品”

有人说,小说等叙事作品,故事好比树干枝叶,人物形象好比果实。三国群英,梁山好汉,鲁迅笔下阿Q、祥林嫂,话剧《茶馆》里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电视剧《潜伏》里余则成、翠平……留下鲜明形象,作品才得以流传。

读罢《创业史》,农民群象活跃如生。梁生宝、梁三老汉,高增福、徐改霞、郭振山、郭世富、姚士杰……他们立场观点不同,语言性格各异,有的贯穿始终,有的流星闪过,都活灵活现,宛在眼前。从他们身上,身处不同时空的读者,感受60多年前中国大地上的一场山乡巨变。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创业史》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一个几千年从未有过的新人形象梁生宝。小说一上来讲分田,梁三老汉很满意,准备好好过日子——这与一个唐代或者宋代的农民没有什么不同,可以想见,他们的命运也不会有什么不同。而中国革命的意义,就在于打破小农经济固有模式,创造新的未来。相较于梁三老汉,梁生宝有了全新愿景,他是20世纪50年代才有的人物。

那么,《创业史》人物塑造秘诀是什么?柳青创造性地提出,作家要用笔“演小说”,通过每一个人物的眼睛去感受世界,去言说和行动,而不是把作者感觉强加到人物身上。做到这一点,需要“极端熟悉人物,不是一般的熟悉,要和人物有同样的心理,使用性格化的语言”。在评价托尔斯泰小说语言的动感、形象时,柳青再次提到:“这样的文字技巧,必须在广泛的、极端熟悉生活的基础之上才有可能。”

这两个“极端熟悉”,透露柳青人物塑造的心法:作家与生活不隔,人物才与读者不隔。《创业史》1953年动笔,写的正是1953年的中国,它几乎是在用小说“直播”中国。挑战在于,小说写心,“写形不难,写心惟难”。柳青用“极端熟悉”,突破“写心难”的障碍,铸成一部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民的“心史”。

两个“极端熟悉”揭示出,柳青何以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岗位,花费生命的1/4,扎根皇甫村。皇甫村14年,柳青过着农民的生活,参与合作化运动,完全融入群众中去,研究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同时调整自己。

这一切都源于,柳青对生活与艺术的辩证法的领悟:“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有新的手法。谁来创造这种新的手法呢?就是那些认真研究了生活的人。”“经得起人们用脑子仔细琢磨若干年、若干世代的,不可能是编故事的作品。”

以人生境界照亮艺术境界

“作家用描写表达他对人生和世界发现了什么”

柳青曾说,“作家也是哲学家。哲学家用推理方法,表达他对人生和世界发现了什么。而作家用描写表达他对人生和世界发现了什么。”“认识到了没有,认识的深浅;表现出来了没有,表现的高低;这始终是作家工作中一个问题的两方面。”

凡读《创业史》,很难不被主人公们的精干、无私、乐观和理想主义感染。比如梁生宝带乡亲们进山砍竹一章,人们看到的,是一群自觉的生活的主人,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理想,亲密无间、团结协作,新型劳动关系造就的精神愉悦,让人不自觉被带动、被鼓舞、心生向往。

《创业史》构建起的,是既往文学未曾有过的社会主义“新人境界”。这使《创业史》的现实主义,带着强烈的未来面向和理想光芒。它批判落后的、保守的、自私的小农意识,又用丰富细节刻画理想人物,让他们“始终像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那样行动着、感受着、思考着”。

不同于“为艺术而艺术”论者,柳青鲜明主张文学介入现实:“真正的进步作家……把他经过社会实践获得的知识和理想传达给人民,帮助人民和祖国达到更高的境界。”这境界属于梁生宝,更属于柳青。使《创业史》发光的,正是柳青理解世界、对待世界的胸怀和眼光:

他真心拥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想。《创业史》出版后,柳青将16065元稿费全部捐给公社,希望买一些农具,减轻农民劳动强度,他说,“农民把收获的粮食交给国家,我也应该把自己的劳动所得交给国家”。评论家白烨说,柳青看报纸、听广播,了解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就知道农民喜不喜欢,因为他身入、心入、情入皇甫村,完全融入农民的情感。

他对脚下这片土地怀有强烈责任感。柳青曾通过大量国内外经济地理对比研究,建议调整陕北经济发展战略,包括发挥气候、土壤和地形优势条件,把陕北建成新的苹果产区,利用黄河水流湍急条件兴建三到五个水电站等,殷切之情溢于言表。

他把为人民创作当作自己的中心任务和立身之本。作家贾平凹说,柳青长期扎根农村,把为人民写作当成生命的需要和文学的需要,才能做到自觉地、有激情地、有感情地深入生活。

柳青书写时代史诗,得益于他深入生活获得的世界观锤炼和思想洞见。一个作家的世界观,决定了他的作品最终呈现的样貌和境界。

从高峰走向高峰

“谁老老实实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谁就有出息”

当今,中国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不过广大群众对文艺精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文艺创作“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现象凸显。为此,专家指出,当我们反思精品焦虑根源,探索打造精品之道,深深感到,当今文坛艺坛需要的正是柳青那样扎根生活、拥抱生活,在生活中打一口深井的态度。

放眼中华文脉,柳青并不孤独。古人早有精到提炼:“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传神写照”“随物赋形”“民胞物与”“文以载道”。杜甫、曹雪芹都是最好诠释,陕西当代作家中,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同样践行这样的创作规律。

道理不难懂,难在践行。40周岁那年,柳青下到皇甫村三年,回顾创作生涯时,感到内心沉重,感慨艺术道路越走越艰难,他鞭策自己:“我现在的志愿就是,在这里住下去,一边生活,一边不急不躁的把这本书尽我的能力写好些。如果我再东跑西颠,一辈子也写不好。”由此不难理解,柳青后来何以如此斩钉截铁地告诫创作者:“谁是最有出息的?谁没出息?我认为,谁老老实实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谁就有出息。那些不尊重客观规律、随心所欲的人,终究是一事无成!”

针对当前创作,作家陈彦说,生活太纷繁摇曳、多姿多彩,如果我们只顺着生活的大流,不知道错开喧闹的时尚高峰,不重视开辟具有个人独特生命体悟的场域,那么创作就是一种十分无效的劳动,因为你并不能给人提供有价值的精神情感和生活经验。

贾平凹说,我们学习柳青,不能嘴上说完,原来怎么干还怎么干,要把柳青作为一个典范、一把标尺、一面镜子来对照自己、反省自己,把我们自己的文学创作搞好。

文艺高峰是时代创作的尖顶,终归是少数,没有哪个时代的精品创作是容易的。“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时代的创作难题终须有人破解,这些有能力有雄心的创作者,也必定同意柳青的断言:

“文学事业,是一种终生的事业,要勤勤恳恳搞一辈子,不能见异思迁。”

“要像海水一样深沉。只有这样,才能漂起万吨轮,只有这样,才能掀起冲天浪。”

制图: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13日 20 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国庆见闻作文四百字 游雁荡山作文 童年趣事作文两百字 初中生活作文800 做人要守信作文 直面困难作文 北京天坛作文 我与名著有个约会作文 关于火灾的作文 关于校园足球的作文 作文英文翻译 秋天的怀想作文 我真感动作文600字 目标的作文 有趣的事作文100字 不安于现状作文 写比赛的作文400字 原来我很幸福作文 期中考试后的作文 碗中日月作文 作文人工智能 有关教师节的作文 描写亲情的作文600字优秀作文 蚂蚁搬东西作文 用假如写一篇作文 小学四年作文 初三疫情作文 高中和大学的不同英语作文 关于运动会的作文350字 窗外作文结尾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