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依循文本肌理 切入简单高效

2020-12-06 03:55:01
相关推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典型的学者文章,让人感受季老别样的文人情怀,读来总有清风拂面之感。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感悟本文,我一直努力找寻着教学该文的切入点。

文中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一句。于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很容易入上课老师的法眼,成为课堂教学的抓手。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中国当代的道德语境中,则往往被理解成助人为乐的最高境界。它的道德寓意在于,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自己也必在他人心中。便有老师据此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这样切入似乎一下了占领了人文制高点,让课堂思想深远。

实际上效果如何呢?就听课及亲自课堂实践来看,往往效果欠佳。

一是拈出这句后,容易在道德上纠缠不休。比如有老师会让学生看看教材插图,说说哪幅是“人人为我”?哪幅是“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上已经脱离了文本,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还有老师喜欢让学生谈谈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现象?乍看似乎勾联了生活,但学生基本停留在简单重复的表达中,既不会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融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无法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更可怕的是,还有老师据此得出德国人如何伟大、如何了不起……瞧,德国人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中国人应向德国人学习,努力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几乎就成了思想品德课。

“奇”是另外一种常见的切入方法。作者发出了“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的赞叹。先让学生找出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说出奇丽的景色表现在哪儿?哪里看出“奇特的民族”?解构起来,也算是有迹可循。

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其次,细读文本,季老并没有为写景而铺开浓墨重彩,而是让我们领略了德国的风土人情,反映的是把哥根廷当作第二故乡的别样情怀。情理交融,理入景中。(编者的意图更是为学生打开一扇感受异域风情的大门。)抓住奇丽之“景”或奇特之“情”大做文章,也有陷入脱离文本空谈的风险,无法再现文本的风貌。再次,这样切割使教学显得比较散乱,无法增强五年级孩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能力。从言语的发展来看,无所裨益。

反复诵读,抛开心中的春秋大义。某天,站在小学生的高度观照文本,心中豁然开朗。文章的起笔即已开宗明义,“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中间分述德国人爱花的情形,结尾酣然入梦来。这不是典型的“起承转合”吗?

学生初读文章后,即可让学生谈谈所得:文章写了什么?教师点拨明析:写德国人爱花。这种简单的感受更符合学生的实际,让孩子顿生亲切之感。

学生研读文本,自读自悟:哪里看出德国人在爱花的民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只要反复追问:这样能说德国在其中占重要地位吗?自然而然地就能诱导学生将文本读悟下去,层层推进,逐步深入,让孩子观景、悟情、明理,使教学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德国人爱花爱得真切:家家户户 花团锦簇

房东的“莞而一笑”

德国人爱花爱得奇特:山阴道中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德国人爱花爱得持久:变化是有 美丽依旧

这样的解读,让文章脉络清晰,符合小学生认知。也让其中的某些细节根基扎实,脉络俨然。当季老以“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询问女房东时,她的表情则是“莞尔一笑”。女房东的莞尔一笑,分明在告诉读者,这不稀奇,也没什么,在哥廷根,这样养花实在是太平常、太普通了,就像人们排队上车、去教堂做祷告那样自然。没错,这才是真正的爱得真切。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耐人寻味”,更要寻味一番:“人人为我”别有什么样的风情?“我为人人”又是怎样的境界?不经一番精神洗礼,哪得爱得奇特之赞叹?

“拈一叶知天下秋”。细细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课堂往往有一个绝妙的切入点儿。有时候,根据文本特点及学生年龄特征,依循文章肌理潜行,一切似乎都已迎刃而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好的学习习惯作文 做手工花的作文 美丽的漓江作文 暑假的第一天作文500字 好老师的作文 三只小猪的作文300字 我的长生果作文仿写 让时间慢下来作文 说说我这个人作文 向着自己的追求作文 公园的一年四季作文 杨树作文300字 什么不容易作文600字 自立作文600字 师恩难忘作文四百字 新学期的所见所闻作文 说说我自己400字作文 学期作文 我的家国情怀作文 关于运动会跑步的作文 动物园作文结尾 神笔作文 初一作文自我介绍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 怎样写人的作文 我的小伙伴六年级作文 开学第一周作文六百字 我的烦恼优秀作文 与书香为伴作文 端午见闻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