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新华社79岁校对奶奶的白发与黑夜:“老派文字工作者”追求零差错

2020-12-06 20:10:02
相关推荐

来源:瞭望智库

1

乌兰巴托的夜

1941年1月,陈素芬出生在青岛,父亲是工人,母亲靠做手工补贴家用。童年记忆中,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小时候唯一一次吃到苹果,还是生病发高烧时。

“苦命的孩子”,她这样形容自己。每当邻居给小素芬一点好吃的,她都会开心地带回家,绝不会吃独食。

解放后,因工人家庭的良好出身,陈素芬有了上中专的机会。

1960年,从护士学校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山东省千佛山高干疗养院。每月能挣30多元,工资除了吃饭,全部补贴家用。除此之外,还在疗养院后山上开辟一小块空地,种萝卜晒成干,也寄回家里。那一年,她19岁。

1961年,一纸调令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组织上经过层层筛选,决定派她去蒙古国的中蒙友谊医院当护士。

“政治上必须绝对可靠!”半个多世纪后,陈素芬回忆此事,仍十分自豪于这份信任。

于是,她没有多想,就和几个同样懵懵懂懂的小姐妹一起,登上了北上乌兰巴托的列车。经过两天的颠簸,终于踏上了这个陌生的国度。

当年,中国对蒙古国有很多援助项目,中蒙友谊医院是专为我国援蒙工人设立的。陈素芬被分配到急诊室工作,经常值班到大半夜时,有受伤工人被送来救治。偶尔,还会有几个醉汉闯进来。

由于刚来时就被提醒“独自外出很危险”,陈素芬她们几乎不出医院大门。中蒙友谊医院外有一条几十米长的小路,直通中国驻蒙大使馆。身处异国他乡,小伙伴们在这两个地方,才能有“家”的安全感。

当时使馆人手紧缺,每逢举办活动,就向一墙之隔的医院“借人”。陈素芬她们手脚麻利,经常被派过来帮忙。在这里,她遇到了乌兰巴托分社的翻译巴塔尔仓,他精通蒙语、汉语,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党员。

当时的国际环境,巴塔尔仓也是“政治上必须绝对可靠”,才会被派来工作。

年轻阳光的陈素芬不但人很热心,还是交谊舞高手;大个子巴塔尔仓身高一米八三,平时话很少,用介绍人的话形容,是一个“很老实的小伙”,在护士长的撮合下,俩人渐渐走到了一起。

回国前,他们在大使馆举办了婚礼。当时的驻蒙大使成了证婚人。在使馆的大礼堂里,桌上摆几盘糖果,虽没有父母的参加,这对新人也收获了满满的祝福。

陈素芬至今仍记得,她扯了一块布,自己手缝了一件紫红色小棉袄,还托人从国内买了一双半高跟皮鞋;巴塔尔仓是外交人员,有几套像样的工作服,就这样凑齐了新郎新娘装。

陈素芬(右四)在中蒙友谊医院。记者刘婧宇翻拍

2

“桶装”稿子长蛇阵

1963年,陈素芬从蒙古国回来,进入了新华通讯社秘书处中文发稿组。生活环境好了一些,吃苦耐劳的习惯还一直保持着。她记得当时单位食堂,一份红烧带鱼两毛钱。单位发的饭费是足够的,她却一直舍不得点这昂贵的菜。

最初,她被分配到校对岗,白班、小夜、大夜三班倒。

这是一个容不得任何差错的岗位。由于技术落后,当时通讯社的新闻编辑发稿流程,现在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发稿需要细长的纸条,有的写着字,有的打着孔,大家分工协作。

陈素芬每天的工作,从模写开始:把稿子抄在一指宽的长纸条上。为了方便,每人都有一个带坡度的小木板,中间有一道用金属贴片镶嵌的一指宽凹槽,纸条就嵌在槽内,写一截,向上拉一截。

往往一篇稿子,要分好几页。每页都标上号,每个号对应一个人,大家写完手头的,都会主动去拿下一页。等稿件誊写完,所有的纸条就按编号顺序,首尾相连地粘在一起。然后放在一个铁皮桶里,交付下一个程序。

60年代,经常会有超长篇幅的重要稿件要播发。无论多晚,只要有稿件要处理,陈素芬和同事们一样,都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在发稿组办公室的地上,总是放好多个铁皮桶,里面细长的“稿子”连在一起,摆着长蛇阵,成为办公室一“景”。

这只是最初的程序,接下来,会有人对照原稿逐字逐句校对,不能有任何差错。校对员每人脚边一个铁皮桶,一边看原稿,一边扯着细长的纸条。

形似的汉字很多,多一点、少一划意思大相径庭。每当发现有差错的地方,校对员就把错的字撕掉,粘上正确的字。

刚开始,陈素芬也出错,每次被叫去改错字,都觉得很窘,心中懊恼“怎么又错了”。

下次,她就会格外细致,争取不被老同志“点名”。慢慢地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错误由少到无,她也可以去校别人誊写的稿件了。

经过几轮校对确认无误后,这纸条才按中央和省级,分发到两台机器,把开头塞进去,机器“哗啦啦”一转,这条稿件才算传送完成。

从不相信别人,到不相信自己,校对工作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较真精神。

她说:“我们就像一颗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拧到哪个地方,就干好哪份工作,哪怕没有值班,也是随叫随到。”

当年为了提高发稿效率,前辈们也折腾出一些土办法。比如将报刊楼的角落上下打通,做一个“大炮筒”,每天10层的报房就将稿件分装好,扔进这个筒。每层都有值班人员,每当听见“咚”的一声,就知道来稿了。

楼层之间,为了实现“稿件多跑路,人员少动腿”,也在地板上凿一个洞,上下层之间安装好传送带,将需要处理的稿件标记好,夹在传送带上,一拉就去了楼下。楼下的编辑看到稿件,马上对修改部分做出回应,再把稿子夹好传上来。

现在,新华社报刊楼还是过去的报刊楼,地板上的稿件通道,早就被填掉了。人们在电脑前鼠标一点,稿子就能与世界相连,融入新华社遍布全球的新闻信息采编网络。

或许在这楼里,陈素芬最能深刻体会到,这几十年间,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

陈素芬和丈夫参加那达慕大会。受访者供图

3

刻在记忆深处的电码

陈素芬家电视柜上,摆着她和丈夫巴塔尔仓在大草原上的合影。

草原上风很大,她的头发略显凌乱,远没有那几张穿着旗袍参加宴会的照片精致。1979年,她和巴塔尔仓第二次去蒙古国。儿子就留在国内,由姥姥姥爷看管。

在新华社乌兰巴托分社,丈夫是首席记者。她除了收稿、译电、发稿等,还承担起所有一切杂务。

陈素芬在乌兰巴托分社发稿。记者刘婧宇翻拍

“这是组织上交待的任务,做就是了。”辛不辛苦、适不适应,这些事儿,好像从来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唯一一点,就是蒙古国蔬菜很少,好在每周都有从北京到乌兰巴托的列车,“列车员都心肠特别好,知道我们在这边不容易,就经常帮着从北京买点蔬菜过来,大白菜、萝卜之类的,带一次够吃几天的。”几十年后,对于远在异国他乡时,同胞之间的点滴互助,她依然心怀感激。

陈素芬有本珍藏到现在的小册子,只有巴掌大,绿色封面,定价0.25元。记者随便打开一页,都是很密的小方格,一个方格一个字,对应着4位的编码和三个大写字母,再没有多余的信息,还有不少“掯”“徛”等生僻字。

这是1974年,当时的邮电部编写出版的《标准电码本》,陈素芬不知道翻烂了多少本,这是她保留至今的最后一本。

当时驻外分社从总社来的稿件都是一串串数字,要发回国内稿件也要逐字译为电码,并在纸条上将对应的码打孔。同样,也是一份“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作。

记者以为译电码的工作,就像是谍战电影里经常有的镜头:报务员一手翻电码本,一手写查出来的字,显得特别紧张。

陈素芬笑着一口否定:“那怎么来得及?电码都得背下来,一看码就知道是什么字,只有偶尔不太确定才去查。”为了保证发稿效率,她这样要求自己。

“0022 0948 0364 3934 7825”,不做译电码工作几十年了,这一串数字她依然脱口而出,这是“中国共产党”五个字对应的电码。

小小的电码本虽然只有80页,看起来完全没有逻辑,不能靠理解去记忆,背起来相当枯燥。记者很诧异地问:“这怎么背得下来?”她笑着说:“可能当时年轻吧,记忆力还可以,就这么死记硬背了。”

电码本内页。记者刘婧宇摄

这种一丝不苟的认真,渗透到陈素芬做的每一件事中。记得有段时间,驻蒙大使馆缺一个出纳,叫她去帮忙管账。有一次,对账时差了几块钱,怎么也对不上,她饭都顾不上吃,就翻来覆去折腾了快一天,才在一个笔记本里找到这几块钱。

就连这样一个帮忙的分外事,她都不允许出错。陈素芬说,觉得自己“死心眼”。

远在北京的儿子,却得不到这么多关注。单位的电话不能用来传私事儿,孩子的姥姥姥爷又不识字,陈素芬只能将嘱托录成磁带,拜托回国的同事带回去,再隔几个月,收到另一盘“回信”。

陈素芬(右)同蒙古国领导人交谈。记者刘婧宇翻拍

4

一次痛心的“失误”

陈素芬与编辑打交道,一般都是有事说事,很少谈及自己的心情。跟记者谈到丈夫巴塔尔仓,她用了简短两个字:伤心。

“刚退休没几天,老巴就走了。”陈素芬习惯叫丈夫“老巴”,她倚在单人沙发上,喃喃地说。

当年护士长介绍二人认识时,老巴的党员身份,给这个不善言辞的小伙子,增添了一层光环。由于精通蒙语和汉语,中蒙边界谈判时,老巴也是工作组成员。之后,外交部和新华社抢着要他。婚后,陈素芬跟着老巴国内国外来回跑,风里来雨里去都不在话下。

蒙古人喜欢靠酒交朋友,必须喝到一定程度才行。老巴是蒙古族人,在蒙古国采访到处都得喝酒,这是他工作的一部分。

他们第三次派驻蒙古国,老巴外出采访几天,回来说胃不舒服。陈素芬以为是喝酒喝多了——这次近30年前的“失误”,她到现在仍耿耿于怀。

这个小小的警报,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简单熬点粥缓了过去。就这样没有检查、没有治疗,在蒙古国待了四年。

1996年,结束驻外回国两年后,老巴突然吐血,这才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肝硬化,已经有了腹水。担心自己一休息就彻底成了病号,老巴一直没有停止工作。

1998年,刚退休没几天的老巴,一天大清早突然吐血。

陈素芬来不及向单位请假,赶紧扶丈夫去医院。他们好不容易才拦到一辆愿意搭载病人的出租车。她手里还不忘拿个塑料袋,担心吐出来的血把人家的车弄脏。等到了医院,接血的塑料袋都快满了。

老巴连句遗言都来不及留,下午就走了。

医院要做肝病研究,希望家属同意解剖老巴的遗体。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这样的要求很难被接受。

陈素芬希望老巴的病例能引人警醒,避免有人犯和自己同样的错。在和儿子商量后,她郑重地在同意书上签了字,并写下这句话:“这是巴塔尔仓最后为肝病研究做出的贡献,希望能造福后人。”

整整一天,陈素芬没有掉一滴眼泪,丈夫倒下了,她得替丈夫撑起来。直到在太平间,手里抱着他的衣服,见到被医生送回来的老巴,她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

老巴走后,面对众人的担心,陈素芬不愿过分悲悲切切,说“不行也得行”。

一起共同生活过的屋子,已经装修好的三居室外加一居室的大平层,她没有多考虑就换给了同事,自己住一间装修简单的小房子。她说,那位同事比她更需要大的住房,自己一个人小一点就够了。

她一边上着班,一边调整着心情,撕心裂肺的痛慢慢消散,就这样过了二十多年。

“你走了那么多年,你还在我的身边;那一天你微笑的脸,如今闭上眼,我还能看见”。《乌兰巴托的夜》,陈素芬时不时低声哼唱。

老巴,是她这辈子对的那个人。这个小“失误”成了她心灵上不能触碰的伤口。

5

“隐形人”追求“零差错”

由于截稿时间不确定,报纸夜班编辑要熬的夜,似乎没有尽头。到后半夜,人会抵挡不住困倦,头晕脑胀、两眼发花,还得瞅着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保证不出错,这种和生物钟的直接对抗,一般人真的撑不住。

尤其是后半夜等待发稿时,二三十岁的年轻人都快熬不住了,玩手机、看小说,试着用各种办法打发这漫漫长夜。而陈素芬一般会闭目养神,时不时在太阳穴擦点清凉油,只要稿子一到手,就开始弯着腰,眼睛凑在离稿纸十公分的地方,一个字一个标点地看。

缺钱吗?不是。早在二十多年前,儿子就不建议她上班了,“是自己闲不住,总觉得可以做点什么。”

目前,她是国社退休返聘人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报社年轻编辑记者都尊称她“陈老师”。说起陈老师,大家最多的评价,“有她在,放心。”

关于校对工作,有人戏称,这个岗位是“隐形”的,工作也是“隐形”的——做了很多别人却不知道,这又是一门“玄学”,似乎不管看多少遍,都会发现有错误。所以现在的出版物都有允错率,并不苛求百分百正确。

在陈素芬眼里,工作质量不能因为年龄而有丝毫折扣。她觉得,校对人员不能给自己“允错率”。稿子在陈素芬手里,向来是用点校法,即用笔点着字一个一个过。她看过的稿子草样,都画满了红道道。

她校对的文章有一段王阳明原句的引用,“呼号匍匐,裸跣颠顿,扳悬崖壁而下拯之”,错将“扳”写为“板”。古文本就拗口,而且二字差别甚小,编辑和记者都没有注意到。

陈素芬看到这句,虽未读过王阳明原文,但有着几十年的文字功底,她凭语感意识到有问题,经过核查,果然是部首错了。这类错误,大部分的读者都不会注意,但陈素芬有一种执着,坚持自己手里出来的活,不能有问题。

不仅是这类生僻的错,很多时候,校对需要做的,是和大脑的浅层意识较劲。

比如,“研表究明,汉字的序顺并不定一能影阅响读”,当你看完这句话,都不一定能发现这里的字全是乱的。因为人眼都是成区域地扫视,大脑会重新组织排列,如果速度够快,甚至能“一目十行”,只要上下文信息充足,都不影响阅读。

所以有些人看稿子,能速度很快“顺”一遍,然后就得出个“没啥大问题”的结论。

几年前,一个部门发稿,错将一位司空见惯的外国领导人,名字其中两个字的顺序颠倒了,很多人审很多遍都没有看出来,只有陈素芬发现了这个错误,靠的就是她逐字点校。

每当遇到战役性报道,大家都熬得很晚,迎着第二天的朝阳回家,是常有的事儿。陈素芬也和年轻人一样,什么时候在最终版样签上自己的名,什么时候结束,只要没有签,就一直处于待命状态。

她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特质,这是我们老一辈新华人的优点,我是向老前辈们学习。”

当年19岁开始的夜班,就这样上了大半辈子,与各种错误较劲,也折腾了一辈子。不图名,不图利,更不需要刻意地拔高赞美,她只是单纯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记者问“这样的夜班准备上到什么时候”,她回答:“只要单位需要,我能干得动,就一直干下去。”

夜班结束,冬夜的寒风中,她包裹着厚重的外套,显得身影越发清瘦,徐徐前行的脚步,仿佛踩着那首《乌兰巴托的夜》的旋律:

乌兰巴托的夜,那么静那么静;

唱歌的人,不会掉眼泪;

……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仙人掌300字作文 春天的公园600字作文 享受生命中的温暖作文 我不怕因为半命题作文 身边熟悉的人的作文 糖果节作文600字 童年作文题目 关于坚持理想的作文 我的精神小屋作文 一个夏天的早晨作文 立意作文 关于微笑的作文600字 垒高自己作文800字 我的老师三百字作文 初中暑假作文600字 走着走着花就开了作文 禁毒安全作文 今天我很高兴作文 这也是一道风景作文 小白兔作文五年级 什么情结作文600字 关于惊喜的作文 关于诚信的高考满分作文 我与朋友再见时作文 长隆野生动物园游记作文 立春作文 20年后再相会作文 做与不做作文 作文华为 我的表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