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看天种地成过去

2020-12-07 00:15:01
相关推荐

江苏兴化万亩粮食产业园无人机遥感监测作物生长情况。资料图

山东邹平县高新街道绿蔬源农业合作社农业开发大型喷灌项目区农民在查看自动喷灌情况。该设备3小时可以灌溉300亩农田。资料图

在《中国历史》教科书上有一段这样的文字描述:1950年分到了土地的农民,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正如教科书所言,新中国成立之初,除了人力之外,以耕牛为主体的畜力是耕作播种的主要动力来源,农具也是以犁、耙、水车等为主。7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农业生产的重要农具,如今已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面朝土、背朝天”的田间耕作场景已渐行渐远,农户代代口耳相传的“看天种地”经验已不再是“金科玉律”。

取而代之的是,无人联合收割机在田野里奔腾辗转、自动收割;农民手指尖在触摸屏上轻轻一点,土肥数据信息即可尽收眼底;没有土壤,没有阳光,蔬菜却依然长得旺盛,而且产量是露天的数十倍——先进技术与现代农业融合的成果,不断突破人们对农业的想象。

70年来,科技创新不断引领农业进行深刻变革,在给农民带来一个个实惠的同时,推动我国农业由“靠天吃饭”向“靠科技发展”、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技”、由“广种薄收”向“科技提质增效”转变,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科技支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工作,及时提出“理论联系实际,科学为生产服务”的方针,先后制定了《1951-1955年农业科研计划》和《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远景规划》。1958年,为了指导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具体提出了农业的“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一直到今天都对科学种田起到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特别要注意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制定《1963-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奠定了我国科技兴农之路的基础。

旧中国的农业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有80%的人口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遇有自然灾害,更是饿殍遍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仅为210公斤。当时农业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之一是农作物品种落后。各种粮食作物生长普遍是秸秆高、籽粒少、易倒伏、多染病、产量低等,北方好年景下每季亩产就只有一二百斤。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52年我国小麦平均亩产只有97.6斤,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282斤,这对农业发展形成根本性制约。

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加强对水稻、小麦、玉米、高粱、谷子、棉花、大豆、油菜、黄烟、蔬菜等农业种子的改良研究,健全了各级农业种子繁育、推广的组织机构、人员队伍,形成有组织、有规划、合作攻关的国家科研系统,直到基层公社一级都有种子工作的专业人员、良种试验的专业地块。到1960年我国各地人民公社就建立起种子基地和试验田。这场以种子为核心的农业科技革命,对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

197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先后经历了优良农家品种筛选、矮化育种、杂种优势利用、细胞工程、分子育种等发展阶段,推动了农作物矮秆化、杂交化、优质化三次跨越。农业育种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建立了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大面积成功应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1973年实现三系法杂交水稻配套,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籼型杂交水稻”于2001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研究与应用”于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奠定了我国杂交水稻研究与应用的世界领先地位。1996年启动的“中国超级稻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培育单产大幅度提高、品质优良、抗性较强的新型水稻品种。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先后12个批次确认了166个超级稻品种。

进入新世纪以来,连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反复强调要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的政策措施,使我国农业科技实现快速发展。

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在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等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培育并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2万多个,品种对提高单产的贡献率达43%以上,畜禽水产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重逐年提升,粮、棉、油等主要作物品种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5-6次,每次更换都增产10%以上。

与此同时,优良品种改良、重大栽培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大批成果的推广运用,支撑全国粮食单产由1949年的59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375公斤,粮食总产量从2263亿斤提高到目前的13157.8亿斤,我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本盘已牢牢稳住,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自主创新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

现代育种技术走在世界前列、动物克隆等农业生物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过70年的努力,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3%,这意味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土地、资本及其他所有要素的总和,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农业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坚信先进农业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道路。70年来,在不同历史阶段,物质短缺时期的粮食生产、丰歉平衡时期的结构调整、高质量发展时期的转型升级,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

特别是近年来,立足提升我国重点领域、短板环节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需求,我国先后实施了转基因新品种培育、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农业科技领域重大专项,实施了主要作物育种、土壤改良保育、农业面源污染、旱作节水、化肥农药减施等一批聚焦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的重点专项,通过重点突破带动关键领域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水稻、黄瓜、家蚕农业基因组学等基础研究领跑国际同行,禽流感病毒演变、跨种间传播与流行规律研究等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作物育种、农业生境控制与修复、节水农业等主要领域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加速提升,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新技术获突破性进展,取得大量居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在最新公布的《2018全球农业研究热点前沿》中,美国农业研究热点整体表现力位居全球首位,中国加快追赶步伐稳居第二。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也不断加大,在农业领域实施了科技攻关计划、丰收计划、跨越计划、948计划、行业科研专项、863计划、973计划等一批重大科研项目。2008年启动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国家重大专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了一批农业领域重点项目。

科技让农业不再靠天吃饭。过去北方冬季只能吃上储存的萝卜白菜,到如今依靠设施农业生产,实现了新鲜蔬菜和水果的周年供应,打破了水温光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限制,从塑料大棚、拱棚到现代日光温室和连栋温室,形成持续发展、总面积达到其他国家总和5倍以上的设施农业规模。

科技让农业实现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在部分领域、部分环节逐步实现“机器换人”,显著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玉米耕种收机械化率超过80%,油菜、花生、大豆、棉花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幅提高,畜禽水产养殖、果菜茶、设施园艺等设施化、机械化取得长足发展。

科技更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和理念,“大水、大肥”的粗放式生产逐步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所取代。在农业节约用水上,在旱作节水、滴灌喷灌等科技领域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重要装备以及管理规范等方面,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成果,节水灌溉面积达到4.66亿亩。在化肥农药科学施用上,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增产导向的过量施用,向目前提质导向的科学施用转变,实现了化肥农药从过量施用到现在的零增长、负增长转变。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农作物秸秆从单纯的燃料化向燃料化、原料化、饲料化等多用途综合利用转变;畜禽养殖废弃物由直接排放向集中处理、循环利用转变;“白色污染”正在通过机械捡拾、统一回收处理、生物降解等方式逐步得到控制和解决。

农业科技成果让生活更美好

如今走进农产品市场,鱼肉海鲜、禽蛋蔬果,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品种越来越丰富,优质农产品数量不断增加。从粮票、肉票等定量计算的“票证生活”,到农产品市场供应充裕、品种丰富的背后,是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带给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农业农村部与财政部启动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把百姓日常生活与农业科技紧紧链接在一起,既囊括了水稻、玉米、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也涵盖了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但较少关注的食用豆、荔枝、水禽等特色农产品,既包含了谷子、糜子、茶叶、蚕桑等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产业,也涉及了木薯、啤酒大麦、酿酒葡萄等新兴加工原料的农产品,可以说如今现代农业每一个产业都有一支服务国家目标的科技队伍,分布在产业的各个环节和各主产区,不断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面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第一推动力,为农民群众谋福祉。经过近70年的发展,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网越织越密,有效推动新品种、新农艺落地生根,跑赢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国种植业推广机构达24394个,其中县级9170个、乡级13909个,迈入“一主多元”融合发展新阶段。近55万推广机构人员遍布全国,一批批“土专家”“田秀才”躬身乡野,把实用技术和贴心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为适应我国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消费不断增长和日益丰富的需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农业科研教学机构不断优化调整科技力量布局,大大充实和强化了果蔬、畜禽、水产等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方面的科技力量与科技成果供给。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2.2∶1,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超过6200亿元,农民收入大幅增长。

70年来,科技创新为我国创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供了技术装备和模式。

在支撑引领清洁生产方面,研发和创制了一批生物农药、降解地膜、农用纳米材料等农业绿色投入品,研发与示范推广了一批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奶牛生猪健康养殖、稻鱼综合种养等绿色技术和模式,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技术创新和示范应用不断加强,化肥、农药利用率显著提升并实现施用负增长。

在支撑引领农村能源替代方面,农村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农村清洁能源替代工程的实施,大大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和新能源利用进程。沼气发酵功能微生物强化等新型技术推广应用,实现了节能减排,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在支撑引领农村环境整治方面,形成了一批适合我国干旱、寒冷地区的新型厕所产品,构建了单户、整村改厕的技术模式,有力推进了农村“厕所革命”。研发了一批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技术与装备,形成了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不同技术路线与治理模式。建立了美丽乡村生态景观工程技术体系和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模式,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经过70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全球最完整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层级架构完整,涵盖科研、推广和教育等领域,机构数量、人员规模、产业和学科覆盖面均为全球之最。进入新时代,农业科技将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攻克农业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统筹配置科技创新要素,不断提升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大事件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首次提出了农业科技方面的内容。随后,对农业科技工作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服务生产”的方针,制定了《1951-1955年农业科研计划》,这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指针。

1963年,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了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制定了1963年至1972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了3000多项研究课题,为克服三年自然灾害,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5年,中央印发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以财政拨款制度为突破口的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申报项目引入竞争机制,培育农业技术市场,探索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2000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启了农业科研机构分类改革。

2001年,以中央名义召开了全国农业科技大会,讨论制定了《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明确了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与任务。

2016年,中央制定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现代农业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强调要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确保粮食安全、食品安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开启,整合国家科技项目,放活科研机构、放活科技成果、放活科技人才的法律法规取得了重大历史性突破,农业科技发展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趵突泉作文 游长城作文 逛街的作文 征途作文 健康饮食英语作文 滕王阁作文 a4作文纸 文化自信的作文 家乡的冬天作文 英语作文介绍家人 关于理解的作文 回家作文600字 传承家风作文 妈妈的生日作文 自拟作文 我的乡村作文 挫折作文800字 写北京的作文 污作文 游北京作文 作文法 人生哲理作文 劳动实践作文 我的家英语作文 小金鱼的作文 茉莉花作文 亲情作文开头结尾 仪式感作文 读后感作文怎么写 起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