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壮丽70年 奋进新时代:四代求学路更宽

2020-12-07 00:25:01
相关推荐

2019年新学年,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富文乡中心小学的学生在改建后的学校迎来开学典礼。该校拥有阁楼城堡造型、五彩斑斓的校舍,被网友誉为“最美乡村小学”。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我也要和姑姑一样考上博士。”家庭聚会上,曾孙刘杰的一句话让已入耄耋之年的刘碧良老人满心感慨。

这位当年无学可上、差点成了“睁眼瞎”的贵州省道真县基层退休老干部,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孙子辈出了博士,曾孙辈更是享受到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化教育。

70年前,中国农村文盲率高达95%,今天,中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70年前,中国农村孩子普遍上不起学,现在,大部分农村学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70年前,中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而今,财政教育经费向农村地区倾斜,确保持续只增不减。

中国农村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了无数次的洗礼与成长,进入到了把农村教育办成“在农村”“富农民”“为农民”的新阶段。

平凡的刘碧良一家是农村教育改革的亲历者、参与者、见证者,四代人的不同求学路,折射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教育的时代变迁。

识字班让我不再是个“睁眼瞎”了

生于1932年的刘碧良,小时候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他很想读书,他的父母节衣缩食把他送进了村里的私塾学堂,但总共只学了几个月。

“当时教我们的先生是一位没考取秀才的读书人。”据刘碧良回忆,那时的学费主要是用米计算,每年在春节、端午、中秋3个节日交纳。由于孩子太多,家里实在难以承担。

喜欢读书的刘碧良不得不中断了上学之路。尽管很努力,但几个月下来他只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和一些简单的数学计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个“睁眼瞎”。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5.5亿人中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高达95%以上。刘碧良所在的杉木公社,谁要有个小学毕业文凭就已经算是“文化人”了。

面对文化水平落后的现实,国家下大气力改造了全国30余万所大中小学。1950年9月20日,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那年,一直在家务农的刘碧良早已结婚,并有了3岁的大儿子刘忠志。有了孩子的刘碧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辈子他还能有机会再上学。

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学习,学习二字我认得清……”上世纪50年代,这首风靡大江南北的《夫妻识字歌》,唱的就是当年老百姓披星戴月去夜校参加识字扫盲的情景。

免费的课堂开到了刘碧良的家门口,村里人沸腾了。杉木公社的扫盲识字班设在一个仓库里,每天吃过晚饭,刘碧良急急忙忙往扫盲班赶,生怕迟到了抢不到位子。

尽管学文化劲头十足,但刘碧良感到学后的东西容易忘记。为了防止“不用就忘”,他和学员们利用劳动间隙,在田间地头开起了学习班。当时,农村采取的形式是“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忙后复学”,目的是达到“学习方法大家找,怎么方便怎么好。安排活茬挤时间,能学多少学多少”。

就这样,从学写身边人的名字开始,再到结合生产实际,刘碧良慢慢学会了写土地、农活和各种农具的名字,通过努力,后来能阅读报纸了,“识字班让我这个‘睁眼瞎’有了大提升。”

1954年,能识文断字的刘碧良通过考试的方式,进入了当地粮站工作直至退休。1947年出生的大儿子刘忠志孩童时期也参加过识字班培训,可随着其他5个兄弟姐妹的出生,家里负担日益加重。体谅到母亲持家不易,刘忠志读完小学后,主动放弃了继续上学的机会回家务农,后来通过民主选举当上了杉木公社坪庄生产大队会计。

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其中,308万名农民从文盲中解脱出来,许多从“扫盲班”毕业的学员升入了业余学校。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义务教育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春风吹到了老刘家的第三代——刘永红和刘云霞兄妹俩所在的小村庄。这一年,刘永红6岁,刘云霞3岁,他们也拥有了比老一辈获得更高知识文化水平的可能。

改革开放之前,农村老百姓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学费。当时贫困地区基层财政捉襟见肘,农村地区教育经费严重短缺,最终还是要农民自己负担。农村的贫困人群中许多人家里穷是因为“有孩子要读书”,教育花费是他们的头号家庭开支。

在刘忠志家里,有时也不得不靠卖豆子、玉米等粮食来凑孩子的学费。“再穷不能穷教育”,曾经迫于生活没法继续求学之路,始终是他内心的遗憾,他不想孩子和他有相同的遗憾,决定排除万难也要让孩子们读书。

1986年是一个值得记住的特殊年份。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开创了中国教育普及的新纪元,结束了长期以来我国义务教育无法可依的历史。

正是因为这部《义务教育法》,改变了不少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命运。

刘忠志常常教育儿女:“你们可赶上了好年代,现在政策多好!要努力学习,将来考大学。”

刘忠志家离村里小学不近,刘永红和刘云霞每天中午只能在学校吃自带的干粮,下午放学才可以回家。遇到雨雪天气,山高路滑,常常是跌了一跤又一跤。刘忠志讲起当年孩子求学之路时,发出几多感慨和无奈。

“黑房子、土台子、泥孩子,站着上课,趴在墙上写字……”,这是上世纪末中国农村学校的写照。“有学校、没操场,石桌子、砖板凳”,曾是好多农村孩子不能忘却的记忆。

“学校教室是土墙、泥地,窗户是透风的,夏天风吹雨淋,雨大一点还会漏水,冬天严寒交加,手上长满冻疮。”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博士毕业于中科院的刘云霞印象深刻,“可等到上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建了崭新的校舍,各种硬件设施都得到很大改善。义务教育的普及,改变了我的命运。”从小学习优秀的她一直读到博士毕业,留在了北京工作。

刘永红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后来在外打工。时间一晃就到了2006年,这一年,老刘家的第四代、刘永红的大闺女刘艳琴已经8岁,上小学二年级。

刘永红回忆时很感慨:“孩子不仅上学不要钱了,早餐还有免费牛奶和鸡蛋吃。”

对于这个主要靠在外打工为生的家庭来说,政府实施的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政策是“救星”,因为“再也不用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了”。从2006年春季开学起,我国从农村义务教育最薄弱的西部地区开始,逐步加大财政扶持力度,2007年扩大到中、东部农村地区。

广大农村学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路更加平坦了。

这一教育普惠政策一经公布就广受欢迎。当年,每个农村小学生每年至少减负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春季学期中央财政承担的免除学杂费、补助学校公用经费的资金为92亿元,为贫困生免费提供教科书的资金为14亿元。

20年风雨兼程,从颁布《义务教育法》到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所有农村孩子有书读、有学上的梦想终于照进现实。

刘家后代的教育程度也实现了从小学到初中再到大学,甚至有了家族乃至诞生全村第一个博士的可喜变化。

我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

如果说祖辈父辈的求学之路是曲折的、艰辛的,那么刘家第四代刘艳琴和刘杰的求学之路则是顺畅的、幸福的。

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后,我国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根本性任务,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孩子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站在一个基本平等的起跑线上。

小的时候,每逢寒暑假,刘艳琴姐弟俩都会跟随母亲到城里,和打工的父亲刘永红团聚。聪慧的刘艳琴发现,尽管她在家乡上学的成绩数一数二,但城里孩子说的历史、音乐等方面的知识自己却闻所未闻。对外面的世界了解太少,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成为刘艳琴成长过程中的遗憾。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稳定增加教育投入,着力提升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首次超过4%,突破2万亿元,并且连续7年保持在4%以上。

千千万万像刘艳琴这样的农民享受到了政策福利。

破旧的校舍、残损的桌椅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是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楼、标准化的课桌椅。课堂教学也全面走向现代化,增加了音乐课、美术课、计算机课等新课程。

刘艳琴学会了使用电脑,认识了五线谱。通过网络,发现自己对中医感兴趣,填志愿时报考了贵阳中医学院(2018年12月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并于2016年7月被录取。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喜讯让父亲刘永红彻夜未眠,女儿替他实现了大学梦。

今年15岁、在县里读初三的弟弟刘杰比姐姐更幸运。他的求学之路是一条通向更广阔世界的路,因为他搭上了信息化的快车。刘杰小学阶段就赶上了国家连续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他比姐姐更早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教育信息化以较低的成本,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便捷、高效地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扩散,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通过技术赋能,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多媒体教学、“互联网 教育”“教育 AI”等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品正以燎原之势走进乡村课堂,打破了时空限制,弥补了发达和偏远地区之间的教育鸿沟。

这一切都离不开财政的投入。201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3.69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8.13%,其中,新增教育经费主要向农村倾斜。2012年-201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累计投入20.6万亿元,超过1952年-2011年60年累计投入之和!

如今走进乡村学校,上世纪80年代的自制教具、挂图、小黑板已经变成了今天的投影仪、电脑、电视多媒体,教师手里拿着的也从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变成了班班通、一体机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黑板变成了电子白板,木教鞭变成了电子激光笔。

“学校引入了语文绘本课、国学经典诵读课、数学课、音乐课等远程教育同步课堂。”刘杰说,“让我们享受到省会学校的优质教育。我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从小就能了解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了。”

目前,我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3%,6.4万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偏远农村地区400多万孩子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乡村课堂焕发出无限活力。

从“全面普及”到“优质均衡”,从“一个都不能少”到“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从“有学上”到“上好学”,我国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逐步实现。

“我不仅要考博士,我还要更加努力学习,到世界各地去看看,实现更多的梦想。”和万千通过受教育改变命运的农村孩子一样,“刘杰”们的美好未来值得期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学校大扫除作文450字 初中作文母亲600字 社会见闻作文800字 游踪的作文 秋天梧桐树作文 被温暖照亮作文 我的画像作文 作文包饺子400字 父亲作文200字 象鼻山的作文 我为何读书作文 我喜欢玩的游戏作文 我的母亲作文400 我的小花园作文 那时花开作文800字 难忘的作文800字 八年级英语最高级作文 我最敬佩的人妈妈作文 语文作文万能素材开头 就是那作文 难忘的运动会作文600字 六年级作文ppt 这一路风光正好作文600字 军训总结作文 公园游记作文400字 种花英语作文 愉快的国庆节作文600字 花果山作文 游西湖作文350字 高考必背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