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看完这篇文章 万一穿越回古代 说不定能让你火过李佳琦

2020-12-07 18:45:02
相关推荐

李佳琦是何许人也?顶级流量,超级网红,和李子柒小姐姐一样的2019年话题宠儿。

凭借着2亿的年收入,2019年李佳琦团队的收入超过了中国A股一半还要多的上市公司。

在和一个常常被这位小哥哥种草的女同事聊天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李佳琦竟然还是一个实力派网红,除了口才与颜值,他在美妆方面的知识更是让人信服。

得承认,李佳琦“火”的很有道理。

虽然小编不太懂美妆,可是最近碰巧在研究一些中国古代彩妆的历史,今天就拿来给大家讲一讲。

万一哪天穿越回古代,凭着这篇指南,说不定能让你“火”过李佳琦。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彩妆主要有四类,一般可以按照化妆时所使用化妆品的顺序分为:妆粉、胭脂、眉黛、唇脂。

妆粉考:

"自三代以铅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萧史,为烧水银作粉以涂,亦明飞雪丹。”——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

作为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敷粉是古代爱美小姐姐们的基础技能之一。

关于妆粉最早的起源很难有一个定论。

就比如《中华古今注》中,萧史为弄玉做“飞雪丹”;《太平御览》重则援引《墨子》,提出了“禹造粉”;晋代张华编纂的《博物志》里,则说“纣烧鈆( qiān,古同铅)锡作粉”;元代伊世珍撰集的《琅嬛记》引用《采兰杂志》,“黄帝炼成金丹,炼余之药,汞红于赤霞,铅白于霜雪。宫人……以铅傅面则面白,洗之不复落矣。”

当然,这些稗史杂记却又夸大之嫌——往往将妆粉的历史推到远古,虽不足全部采信,但大致推想,最早的妆粉在周代应该已经出现了。

不过那时候的妆粉不是铅粉,而是应该是“米粉”。

“粉,傅面者也,从米分声。”——许慎《说文解字》

许慎是东汉时人,作《说文解字》也是以其所见事实为依据,也更加可信一些。事实上,从东周一直到春秋战国时代,乃至秦汉,大多数的妆粉也都是米粉做的。

小编在《齐民要术》(卷五)中看到过这样一则“作米粉法”。

首先是挑选原材料,“粱米第一,粟米第二。必用一色纯米,勿使有杂”;再“臼市使其甚细,简去碎者”,就是将其磨成精细米粉的意思;然后需要淘洗米粉、放入大瓮里用冷水浸泡,“春秋则一月,夏则二十日,冬则六十日”;在发酵的过程之中,不需要换水,甚至“烂臭乃佳”。

发酵完成后,需要用搅拌,好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乙酸、乙醇挥发,减少米粉中的酸味,“淘去醋气一多与数遍,气尽乃止”。

排完酸气,则需要类似初中化学课堂上做过的食盐过滤似的,用绢袋将米粉过滤出来,将其放入其它容器之中,静置,待其清澄后,“以杓徐徐接去请,以三重布帖粉上”,再用沾有会的粟米糠吸取放在布上吸取水分,随湿随换。

待米粉干透,用刀子削去“四畔麤(同粗)白无光润”、有米皮所制成的麤粉,留下“酷似鸭子白光润者”、由米心制成的“粉英”,也就成了一份可以用来擦脸的米粉。最后也可以加入丁香粉等香料,做成更为“新潮”的香粉。

由此可见,古人作米粉的工艺是非常讲究与复杂的,而现代一段时间内非常普及的含铅妆粉,其实是在秦汉时期随着“炼丹术”的发展,才逐渐被发明的。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曹植《洛神赋》

在语言文字中,一个新的词汇的出现,肯定伴随新事物的诞生。在汉魏之际的文学作品之中,“铅华”一词被广泛提及,这说明在那个时期铅粉才逐渐成为米粉的替代产品。

最初铅粉中使用的铅,是以碳酸铅粉末形式存在的,即将铅粉融于食醋,再调以豆粉和蛤粉制成(《本草纲目·金石部》)。据说,使用后能使人容貌增色生辉。

相比于米粉,铅粉的白色可以经久不捡,但是用时间过长或者过于频繁,则会造成脸色发青。而且,因铅含毒,久用对人身体有害,过量甚至可能导致皮肤脱落,还可能有生命危险。所以人们才会逐渐对其加以改良,逐渐发展出现代的妆粉。

胭脂考:

“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为慵来妆。”——汉·伶玄《赵飞燕外传》

赵合德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妹妹,据说体态丰盈,极擅妆容,创作了许多新奇的妆型。其中以“淡扫胭脂”,衬托倦慵之美的“慵来妆”最为出名。

而作“慵来妆”,最为关键的便是使用“小朱”的技术,也就是施朱的技术。

早在周代,施朱这个词汇就出现于一些文学作品之中,比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之中就有“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其中的“粉”指的是妆粉(米粉),而“朱”则指的是胭脂。

胭脂基本是和妆粉同时出现的,一般来说古代女子在敷粉之后,往往紧接着就会涂抹胭脂。

有意思的是,胭脂其实并不是一种化妆品,而是两种不同的红色化妆品,即“胭”与“脂”:

“胭”又称红粉,或者紫粉,即以朱砂、红色植物等染料上色。因其颜色疏淡,通常作为打底、上色之用。由于粉类化妆品难以黏附面颊,所以当人流汗或流泪时,红粉便会随之落下。“脂”则是指一种油脂类、用红蓝花染色的化妆品,它黏性强,擦抹后容易沁入皮肤。所以古代女子一般在施以红粉的基础上,在颧骨处抹上稍许油脂类的胭脂,从减少泪水、汗水对妆容的影响。关于胭脂的起源,其中“胭”的起源更早些,可以上溯到周代,而“脂”的原材料则是从匈奴流传至中国。

汉代初期,随着与匈奴的交流愈发频繁,匈奴妇女化妆做的“焉支”(音译),逐渐传入了中国,代替了“朱”,成为了这一类红色染色化妆品名称,同时也汉化为了更加形象生动的“胭脂”。

据西晋张华《博物志》记载,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产自焉支山的红蓝花。

在霍去病攻克了焉支、祁连二山后,匈奴人痛惜而歌:“忘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红蓝花亦称“黄蓝”、“红花”,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红色染料来源,比中国传统的红色染料植物“茜”染出来的颜色要鲜亮许多。

提炼红蓝花中红色素,其基本步骤由两部分:第一步需要利用黄色素溶于酸溶液而红色素不溶于酸溶液的特性,用酸溶液浸泡红蓝花;第二步则是利用红色素溶于碱溶液,用草木灰溶液萃取红色素。

在古代多使用酸石榴汁作为媒染剂,使得红色溶液更加容易附着在皮肤上,再加入米粉妆粉调和,便可以制成比周代用朱砂等材料染色更好的“胭脂粉”(即“胭”)。

大约在北朝末期,人们在胭脂粉中掺入了牛髓、猪胰等材料,使之变成一种稠密润滑的油膏,从而制成了之前提到的“脂”。

到了唐代,由于胭脂种类的大大丰富,发展出了诸如“酒晕妆”、“桃花妆”等极具特色的女子妆容,其中涉及到胭脂不同的调配比例,暂不赘述。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从一些出徒的文物上,比如“唐代女劳作”陶俑上,可以发现中下层劳动妇女也会在脸上涂抹胭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猜测:

到了唐代,胭脂的原材料、制作方法得到了很广泛的普及,甚至一些妇人可以自己制作胭脂。除了一些特定妆容,油脂类的胭脂由于不惧汗水浸褪,相比胭脂粉要更受中下层劳动阶级妇女欢迎一些。

到了明清时期,还产生了一种以动物分泌物为原材料的“胡胭脂”。而制作这种“胡胭脂”所需的动物分泌物则叫作“紫铆”。

据《本草纲目·虫》卷三九中记载:

“紫铆,音矿。又名赤胶、紫梗。此物色紫,状如矿石,破开乃红……紫铆出南番,是乃细虫如蚁、虱,缘树枝造成……今吴人用造胭脂。”

所谓的“紫铆”,是一种细如蚂虱的昆虫——紫胶虫的分泌物,这种昆虫寄生于多种树木,其分泌物呈紫红色,用其制作成的染色剂品质极佳,制成的胭脂也属上品,价格一度十分高昂。

中国女子对于胭脂的热爱,一度持续到二十世纪初,其制作这种化妆品的原材料更是从最早的矿物(朱砂),到后来的植物(红蓝花、山燕支花、玫瑰、山榴花等),最后还发展出了动物分泌物,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工艺演进,可谓是囊天地之精华。

眉黛考:

“粉白黛黑,施芳泽只”——《楚辞·大招》

在中国古代,女子化妆大多不重视眼妆,但极度重视眉妆。

描眉习俗的出现,最晚不应晚于战果时期,其发祥地应为楚地:

宋玉所著的《招魂》之中有“蛾眉曼睩”的说法;《离骚》自喻“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最初风靡于世的眉妆类型,便是这种“蛾眉”。蛾,似蚕而细,蛾眉则是弯而长的细曲眉。

到了汉魏时期,和胭脂出现重大工艺进展的原因类似——由于和匈奴等草原文明的接触,其审美的一些特点也流入中原地区,女子眉妆的样式逐渐趋向浓阔。

甚至有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这样的说法。

自此之后,眉妆的形式演进愈发趋于大胆。到了唐代,由于这是一个开放浪漫,与各种文明交流频繁的盛世朝代,各种变幻莫测、造型各异的眉形纷纷涌现:

唐代妇女的画眉样式复杂多变,比起汉魏时期更显宽粗,形似蚕蛾触须般的长眉已经不多见。

唐张泌《妆楼记》中云:

“明皇幸蜀,令画工作《十眉图》,‘横云’、‘雀跃’皆其名也。”

不过宋代以后,由于程朱理学的兴起,其宣扬的“尊古、复礼、妇教”深入人心,妇女的妆容也不似前朝那般大胆奔放,而是以淡雅清秀为美。在眉妆上,纤细秀丽的长蛾眉再次兴起。

甚至到了元代,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蒙古族的皇后眉形也变成平直的一字眉,以取其端庄之意。

和现在用眉笔就能解决眉妆问题不同,古代女子画眉使用的眉黛品种,从俭到奢,种类繁多。

最便宜的的眉黛是“石黛”,又名“画眉石”,在烟墨发明之前,男子用其书写,女子用其画眉。

到了魏晋时期,因为礼教松弛,佛教得以传播,黄颜色的眉黛开始流行。《隋书·五行志上》也载有:“后周大象元年,朝士不佩绶,妇人墨妆黄眉。”

这个时期,画黄眉用的黄色主要是石黄一类的矿石,或者是青花粉做的粉末。

而在古代画眉妆品之中,最为名贵的非“螺子黛”莫属。“螺子黛”又称“螺黛”,是以靛青、提尔紫、石灰水经过化学处理所得,呈黑色,外形如墨,使用时蘸水即可。

《本草纲目·草部》卷十六记载:

“青黛,又名靛花、青蛤粉、螺子黛,从波斯国来……”

制作“螺子黛”价格昂贵,是因为其中混用了一些提尔紫(现今摩洛哥附近出产),可能在汉魏时便传入中国,但到了隋唐时期才见到有明文记载。

颜师古在《隋遗录》中写道:

“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独绦仙得赐螺子黛不绝……”

这个故事说的是隋炀帝喜好宫人画眉毛,他不惜加重赋税,从波斯进口大量的螺子黛,赏赐给后宫佳丽。可是因为螺子黛实在昂贵,最终只有因极擅画眉而被封为婕妤的殿角女吴绦仙,才能获得每日纯正的螺子黛配给,而其它宫人只能“杂以铜黛”。

唐冯贽所撰的《南部烟花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炀帝宫中争画长蛾,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出波斯国……”

在隋代大业年间,螺子黛每颗的价值已经接近十金。而到了清代,由于提尔紫的原料(某种古代贝壳)被消耗殆尽,据清人陆次云的说法,螺子黛的价格已较隋代增加百倍之多。

当然和穷奢极欲的统治阶级相比,普通百姓的物质肯定不足以支撑螺子黛的消费。

到了民国时期,由于洋火的传入,有些妇人开用洋火烧到木枝后产生的少量的“烟煤”来画眉。又或者可以到药铺购买一种名为“猴姜”的中药,回来之后煨研成末,再用小笔或小毛刷描绘眼眉。

唇脂考

“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唐·白居易

中国古代女子喜好点唇,其历史十分悠久,依旧是先秦大文人宋玉留下的一些文章,可以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的女子“涂口红”的习惯。

“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

到了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明确提到了“唇脂”一词,也为这种化妆品定下了名字。

“唇脂,以丹作之,象唇赤也。”

这里的丹,即是朱砂,但朱砂本身不具黏性,附着力欠佳,所以要向其中渗入适量的动物脂膏(疑似后世“脂”类胭脂的做法),以增强其附着力。

这样做出来的唇脂不仅能够防水,还能够为嘴唇增添色彩的光泽,而且能有效规避嘴唇皴裂。若非朱砂有毒性,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化妆用品。

唇脂色素材料的演进,基本上与胭脂的演进同步。只不过在唐代之前,唇脂一般都是装在盒子里的,使用时,需用专门的唇刷刷于唇上,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唇彩。

到了唐代,点唇的唇脂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演进——具有了一定形状,有些类似现代的口红,开始出现。在唐人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收到张生从京城捎来的妆饰物品,感慨不已,立即给张回信。这封信里写道:“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从其中“口脂五寸”,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口脂,应当已经是一种管状的物体,与现今口红类似。

在中国古代,唇脂的颜色变化并不多,除了透明的口脂(防止嘴唇皴裂),大多都是红色为主体,比如说檀口(浅红色)、朱唇(大红色)、绛唇(深红色)……等得。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从南北朝到唐末时期,曾经流行过以乌膏涂染嘴唇的黑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时世妆》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可见那个时候,黑唇竟然也曾一度风靡。

看完这篇文章,众位读者是不是对于中国古代妆容的演变有了些兴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女子妆容确实十分有趣,不过需要在此提醒大家,一些古代化妆品的配方具有毒性,切记不要自己轻易再加尝试制作使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与什么相伴的日子作文 游重庆作文500字 芬芳润心田作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作文题目 我解决了这个问题作文 美丽的雪景作文400字 四年级作文读后感400字 开学第一课作文600字 老师谢谢你作文500字 送给母亲节的礼物作文 关于成长的作文700字 教师节感恩老师的作文 积极向上的作文600字 我的空闲时间英语作文 漓江一日游作文 六一节的作文400字 感谢老师的作文300字 亲情类作文300字 有关包粽子的作文 什么从未缺席作文 友情还会继续作文 小学生记事作文大全 做了一回最好的我作文 今天高考的作文题目 有趣的童年作文300字 状物作文600字初中 描写学校景色的作文 游铁山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