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父母的焦虑 是孩子成长最大的绊脚石

2020-12-07 20:25:01
相关推荐

人的行为总是受情绪支配的!

孩子总是受父母影响的!

这是教育孩子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逻辑。

昨天发布了一条微头条,谈的是关于初中学生抑郁的问题,很多网友回复和评论。从网友回复中,我们可以看出,心理问题已经成为教育避不开的一个重要课题。还有一位网友私信我,孩子厌学怎么办?

现实正在用一个又一个的惨剧,警示我们这些家长:孩子的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心理健康不容易忽视。

14岁的初三男孩,因在教室里玩扑克牌,被班主任请家长到校配合管教。结果,其母亲盛怒之下当众甩了儿子两耳光,逼得儿子爬上走廊一跃而下,跳楼身亡。上海卢浦大桥上,一男孩突然跑下车后,迅速爬上桥栏一跃而下,紧跟着的女子从车里追出,因没能抓住他坐地痛哭。120到场后确认,男孩已无生命体征!10岁儿子玩手机不做作业,黄先生一怒之下把手机丢出窗外,没想到孩子一瞬间也跟着手机一起跳下7楼去,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

………………

面对这样的一个个惨案,我们除了痛心同情之外,更需要反思孩子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家庭教育。

谈到家庭教育就离不开一个词:焦虑!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家长的焦虑给孩子带来的伤害及应对办法。

1 教育中的错,大部分来自于焦虑情绪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不管我们多么的理性,最根本的还是受感性的驱使。这是由生物性的感觉、知觉、认知等系统决定的。

如果你想正确的教育孩子,首先要把自己的焦虑情绪搞定,否则就是大猩猩教猴子,永远在情绪的支配下,伤害了孩子还不自知。实际上,很多的家长就是在这个层面教育孩子。

一般来说,焦虑会让我们产生下面这些倾向:

焦虑让我们情绪不稳定。

家长最焦虑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考试成绩出来的时候;是明明很简单的题,孩子就是搞不懂的时候;是本可以1小时写完作业,他(她)却写了4小时;是他沉浸在手机游戏里,对其它任何事情,充耳不闻的时候……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

是不是会产生下面这些冲动,或者根本就是直接采取下面这些行动:

指责:"你怎么回事?怎么考的这么差?这么下去你连高中都考不上";"你好好想想,这么简单都不会吗?""你怎么写的这么慢,别人9点就写完作业了,你每天晚上都要写到11点,你不能快点啊""你就知道玩手机,学习时怎么不见你这么用功"

威胁:"下次考试再考成这样,你就别吃饭了";"下次再犯这么简单的错误,看我怎么收拾你";"以后晚上9点前,必须写完作业,否则就别写了""再玩手机,把手机给你摔了!"

更有甚者,对孩子打骂侮辱。

我们能说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吗?绝对不是。只是在那个当下,我们被自己的焦虑情绪控制了,行为和语言已经不过脑子了。

这不就是大猩猩教猴子一样吗?

这背后支配你的情绪就是焦虑,你试着让自己心平气和,或者你刚刚谈成一笔大生意,或者刚刚被领导提拔,孩子还是这上面这些表现,你会如何呢?

是不是就平静了,就理智了,就能正确的思考了呢?

焦虑让我们急功近利。

现在的教育制度不仅仅绑架了教育,还绑架了家长。

每一个家长现在的目标几乎都是一致的:上好初中,上好高中,上好大学,找好工作。衡量标准很简单:分数。

现在最流行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条件的孩子各种兴趣班、各种辅导班,家长恨不得让孩子学会天下所有的技能和知识。

更有一些极端的家长开始直接拔苗助长。

魏永康,13岁时,考入湘潭大学,17岁考入中科大,后被学校退学。

张易文,10岁考入商丘工学院,大专学历。毕业后进入他父亲的私塾当老师。按他父亲原来的说法,张易文10岁考上大学,20岁博士毕业,然后搞科研,进入"比较上流的社会"。

这些急利近利的行为和做法,在我们身边时刻都在发生着。

为了能考上好大学,不顾孩子学习水平,花钱进重点学校,进重点班级,结果在学校、在班级里成绩垫底,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自尊。

为了提高成绩,孩子没有任何学习之外的活动安排,不能看电视,不能玩手机,不能找朋友玩,最后导致孩子厌学。

家长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全天候的盯着孩子,全方位的保障孩子,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亲子关系破裂。

教育绝不是急功近利的事,而是慢功出细活的事。十年植树,百年育人。这个道理家长们都懂,让家长们这么做的,依然是焦虑感。

焦虑让家长无视教育规律

教育是有规律的。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樊登在他的《陪孩子终身成长》中写道:对于教育,我个人认为的最重要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型心态。

我发布的专栏里,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了8个层面,智商、亲子关系、自尊心、情商与逆商、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学习(工作)成就。每个层次都有心理学和脑科学原理支撑的培养方法。

这些都是教育的规律,但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起这些规律呢?在焦虑的时候是想不起来的,只有平静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的做法不对。

可是一到事上,又回到自己教育的模式上来。这是因为,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按原有的行为模式行动。这种行为模式背后就是情绪在作怪。

2 焦虑是如何产生的呢?

如果说一个人焦虑,那是因为个性以及个别事件造成的,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现在是整个社会都在焦虑,这就不是一个个别事件的问题了。

形成群体性教育焦虑的原因,包括两个: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

激烈的竞争环境扭曲了教育体制

我国高考报名人数,2000年:375万,2020年:1071万。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参与高考,因为只有更高的学历,更好的学校,才会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这是一条公开的社会竞争法则。

于是,从考上大学,到考上名牌大学,从考上本科到考上研究生、博士生。不断提高的教育目标,像一座座大山压在孩子身上,实际上父母的压力比孩子更大。

随着教育的改革,大量的资本进入教育行业。于是私立学校开始大规模出现,校外学科辅导开始火爆。高考、中考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并延伸出很多新型服务行业,像什么中考择校,高考志愿填报。

所有的学校和培训机构,一股脑的投身到提高分数这件事上来,原因很简单:高分可以获得影响力,高分可以获得利益,高分可以招来更好的学生。

什么德智体美劳,什么教育规律,统统被现在主流的教育机构抛之脑后,他们目标只有一个:提高分数,提高名校的录取率。

绝大部分孩子终将要在这种体制之下接受教育,如果你想要获得优质的高等教育,你就必须要在这场拼杀中,冲出来。否则,什么清北复交,什么985、211,与你无关。

在这种背景下,焦虑又会加剧学生涌向那些以分数著称的学校,继续强化学校注重分数的教育模式。

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社会进步加剧了教育竞争,教育竞争扭曲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加剧了社会焦虑,社会焦虑又刺激了恶性竞争。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人们的心理模式是焦虑产生的根本原因。

上面只不过是我们所处时代的一种社会环境,这并不一定会让我们焦虑,让我们焦虑的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心理模式。

也就是面对失败,我们如何自我解释。

情绪产生的过程,可以参见头条专栏文章:家长最大的恶,是在孩子还没有抵抗能力的时候,受到了情绪暴力。

简单概括就是,内心的目标与现实不一致引发情绪。对于焦虑情绪来说,它大部分产生于与他人的比较。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这个道理。

原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王小骞在她的书《妈妈知道怎么办》提到,人们获得的快乐有三种:一种是与别人比较获得的,第二种是与自己比较获得的,第三种是无条件的快乐。

比较能让我们获得快乐,也能让我们焦虑,这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在互联网的时代下,"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经常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不是因为优秀的孩子多了,而是因为普通的孩子没有引发传播的故事。

这会让我们产生错觉,别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只有自己家的孩子平庸普通。实际上,优秀的永远是少数,普通的才是大多数。

当我们看"别人家的孩子"故事的时候,难免不去跟自己的孩子对比,结果越对比,越对自己的孩子失望。因为你能看到的只是这些孩子身上的优点,用别人的优点,去比较自己孩子的缺点,自然比不上了。

最终的结果,少数优秀的孩子,把大多数普通孩子和家长比的焦虑了。

焦虑的产生外部因素是诱因,内部因素是主因。外因是时代变化的结果,我们无法改变,但是内因不过是我们的一种心理模式,只要你想改变,随时都可以改变。

3 如何改变自己的焦虑状态。

人们看到的世界,总是他想看到的世界。如果我们想改变世界,就要改变自己的想法。

第一,改变认知。关于教育,作为家长需要认真做一次学习。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因为大部分的家长,对教育都是无知的。焦虑其实就来自于无知。

因为篇幅有限我不能展开论述关于教育的规律,但是,作为家长,如果你真心对自己的孩子负责,从现在开始学习家庭教育。

至少要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独立,而不是满足家长的虚荣心;要知道,最好的教育是个性化教育,也就是发现孩子的天赋,并提供最好的教育支撑;要知道,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土壤;要知道,天赋是重要,但是,学习兴趣产生的动力,比天赋更重要……

看这样的文章,你一定有过焦虑或者正在焦虑孩子的教育问题。这说明,你在孩子身上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其实是由于家长教育的结果。

所以,要想让自己不焦虑,你首先要看到那些教育的规律,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承认自己过去教育的错误。从改变自己开始。

改变认知,你才能预见未来,才能明白孩子出现行为的原因,才能清晰的知道如何应对,才能对教育有掌控感,有了掌控感,你才有机会远离焦虑。

第二,改变心理模式

心理学里有一个法则,叫ABC法则。其中A是外界的信息刺激,B是人们的反应模式,C是事件的结果。在很多人眼里,是因为A,所以就会出现C,往往忽略B的存在。而恰恰是B决定了C的结果是什么!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乐观的孩子》这本书里,告诉我们,摆脱焦虑需要把握三个思考方向:永久性、普遍性和个人性。

所谓永久性,是指不要把偶尔发生的事情,想象成永久性的问题。比如,孩子的学习成绩。孩子学习不好,是当下的现实,这种现实是可以改变的,关键是找到方法。

所谓普遍性,是指不要以偏概全,错误的放大孩子的缺点。比如,孩子运动时显得不协调。不要认为孩子没有运动天赋,他只是踢球技术太差。

所谓个人化,是指出现问题,不要错误的归因于外部因素,而是要客观分析自己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如何挽回或者改变。

不改变自己的心理模式,就无法改变你对孩子的感觉,感觉改不了就无法摆脱焦虑的困扰。还记得我们开篇说的吗:人的行为总是受情绪支配的!

第三,接受现实

人与人是差别的,这是现实,我们不能要求孩子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那不过是家长们虚荣心的一种欲望而已。

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条件,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从智商角度来讲,有的孩子发育早,有的孩子发育晚,有的孩子适合做逻辑分析,有的孩子适合运动,有的孩子更喜欢音乐

还有的孩子更迷恋动手操作。

我们不能只用分数来衡量一个孩子的成长,而是要结合他的综合表现来衡量。

我们还要知道,一个人的学业和成就,跟很多因素有关。而且随着孩子的成长,会产生很多家长不可控的因素,比如孩子的性情、周围的伙伴、任课的老师、学校的校风、网上娱乐的诱惑等等

作为家长一定要能接受孩子,只有接受了孩子的现状,我们才不会焦虑,才能正确的从现实出发,帮助孩子规划他的未来。

人的一生,简单说就是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学习过程。

我们教育孩子,关键是帮他建立一套独立的学习系统。

教育从来都不短跑比赛,而是马拉松比赛,比赛的终点就是生命的终点。看懂了这一点,你还会为眼前的患得患失焦虑吗?

所以,请家长们先搞定自己的焦虑,改变自己对教育的认知,允许孩子失败,接受孩子的现状,用无条件的爱,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最有营养的教育土壤。

我是潜心研究教育的@赋能教育观 ,专注传播科学的教育观。所有教育问题,科学给你答案!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成长作文 反思作文 故事作文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600字六年级 我想对您说作文400字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作文 20年后的家乡作文 我的家乡二年级作文 荡秋千作文 桥的作文 四年级上册作文 借景抒情的作文 坚持不懈的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 关于老师的作文 家乡变化的作文 日出作文 我的朋友 作文 初中作文素材 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作文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作文 我的同桌作文500字 写人的作文800字 我的朋友作文500字 自命题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400 有关青春的作文 关于生命的作文 写狗的作文 倡议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