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九色鹿 成年人的童话故事

2020-12-07 23:45:01
相关推荐

从此刻起,褪去你的成人防备回归孩童纯真时代我们一起进入九色鹿的想象世界

这部仅有24分钟的动画片,是很多八零后难忘的儿时回忆。直到今天,这部1981年产的《九色鹿》仍是国产动画为数不多的巅峰。

比起那些绞尽脑汁编写的“喜羊羊大战灰太狼”们,《九色鹿》情节真的极其简单:

"贪财且忘恩负义的捕蛇人,将救他于骇浪中的九色鹿指认给贪图其皮毛的国王,九色鹿一个佛身幻化震慑了军队,更让捕蛇人羞愧得跌进深潭淹死。"

好人故事我们见得不少,但如《九色鹿》这般情节单纯、直击人心(尤其是孩童)的故事并不多。你可能只能去敦煌莫高窟、新疆克孜尔石窟等古代石窟壁画里寻找。

敦煌鹿王本生壁画

《九色鹿》取材于敦煌莫高窟257窟的“鹿王本生图”,是印度流传而来的“佛本生故事” 中相当知名的一个。

如同动画片九色鹿出于幼儿教育目的,“佛本生故事”则是通过善于理解的寓言故事来教化文盲率极高的佛教信众。

他们某种程度上就像孩童,思维有很强的直觉性,悲喜皆需要有人关注、有人安慰。佛本生故事无疑是当时最好的安慰。

新疆克孜尔石窟特有的菱形格故事画(一

那么,寥寥几幅壁画、几个情节究竟是如何安慰人心的?恐怕只有亲临现场看一看才能领悟。

走,去新疆克孜尔、敦煌莫高窟,看看同一个佛本生主题,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语境中,用想象力直击人心。

“动物王国”背后的济世佛陀

为了济世,佛陀化身成各种动物,简直能组成一个“动物王国”:除九色鹿外,还有鸽子、兔子、猴子、孔雀、大象……

或萌趣、或美丽的动物形象,瞬间拉近了佛陀与信众之间的距离,教化信众在奇幻的想象力中,顺理成章地达到了最佳效果。

想要一饱佛本生故事中的想象力,我们可以去新疆的克孜尔石窟。

1. 锯陀兽:我不愿让你陷入纠结

曾有一位凶暴无常的国王,梦见一只金色皮毛的小兽,便召集天下猎人抓这只野兽、取其金色皮毛,否则杀光猎人的家人。一个年轻的猎人到森林里找野兽,逐渐虚弱潦倒,被身披金色皮毛的锯陀兽所救。但感念其恩德,不愿告密,矛盾得哭了起来。没想到,锯陀兽安慰猎人,并自愿献身,让他剥下自己的皮毛,而死去。——《贤愚经》

▲ 克孜尔石窟第38窟的锯陀兽本生故事

一个简单的菱格,却包含了两个情节:左边,猎人正在剥锯陀兽皮毛;右边,一只完整的锯陀兽则表现之前的劝说情节。

2. 鸽王:温暖你、喂饱你

某日大雪,一只鸽子在飞徙途中遇到一个迷路的人,饥寒交迫,命在旦夕。于是去集来木柴为他生火,并将自己投入火中,用来给他果腹。——《大智度论》

▲ 克孜尔石窟第114窟

火中,鸽王安详静立;火外,路人交脚而坐,正在烤火。人物肤色为红色,而背景使用蓝色,能想象整幅画还没褪色前,色彩对比,该是多么的鲜艳夺目。

▲ 克孜尔石窟第88窟

▲ 克孜尔石窟第17窟

同样是烤火内容,但此窟为后来所作,对比上两幅,人体线条更加流畅、衣饰更加华丽,色彩对比没那么强烈了,但用色更加丰富了。

3. 猴王:以身作桥,渡猴群

有一只猴王,因山中无可食用的果子,率五百只猴去国王的花园采果,被侍从发现而追杀。猴王将自己的身体用作搭桥,让猴子们踩着自己的身体逃出花园,最终自己体力不支倒在花园中,后得到国王同情,将宫中食物都分给小猴。——《六度集经》

描绘了猴王抱着树以身作浮桥供猴群们逃亡,但颇为平铺直叙。

▲ 克孜尔石窟第17窟

这幅明显融入更多场景和色彩,连猴子都有了不同姿势。

这幅除了猴王搭桥,旁边还有拉弓射箭的人,画面瞬间有了紧张感;猴王的身体有了弧度,不再是僵直的横铺状,画面明显有了动感;小猴子的刻画也接近猴群真实的爬行模样。

4. 敦煌:全世界最美的九色鹿

石窟从西渐东的过程中,“动物本生“故事似乎有意无意地被淡化,到了敦煌莫高窟我们只能看到熟知的”鹿王本生“故事。

这或许是因为靠近中原的敦煌更加受到了“儒家思想 ——重人事“的影响,比起以动物为主角的本生故事,以人为主角的故事更受信众欢迎。

▲ 克孜尔石窟第175窟鹿本生故事

绘于菱形格内,描绘国王欲挥剑向跪地的九色鹿。

▲ 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北魏

放眼世界,所有现存的鹿王本生图中,最为动人的还是敦煌莫高窟257窟西壁中层这幅。无对比无伤害,较克孜尔和印度的图,敦煌的九色鹿壁画首先以“量“取胜——篇幅的长度,情节的延伸,都是之前的石窟无法比拟的。

再看“质“,红绿色彩的运用,人物和鹿的灵动刻画,成为动画片的原型真是众望所归。

但若你仔细去看这图,便会发现它并非按故事的时间顺序从左到右的叙述,而是让故事从壁画两端分别前进发展。

画面中心则是故事的高潮——国王与鹿的对话(也是克孜尔和印度单幅绘画中着重描绘的部分),颇有电影中的蒙太奇式表现手法,传承和创新在敦煌得到了升华。

壁画内容上,还有很多敦煌的创新:人物修长的身姿,颇有魏晋时期“秀骨清像“之风;九色鹿一改之前”跪向国王“的动作,更有”雄赳赳气昂昂“的站立之势。

血淋淋的佛陀 VS “疯狂动物”

在佛本生故事中,动物也不完全是温柔的,有时候是相当疯狂暴虐的。这时候的佛陀也不再化身动物了,而是直接转化成人,用自己的鲜血化解动物的“疯狂”。这在早期的南北朝至隋的敦煌壁画中尤其盛行。历代绘制的”舍身饲虎”更是位于各本生故事之首,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出现了整整15次,其余“血淋淋”的舍身渡人、求法故事也并不少。

▲ 敦煌莫高窟第275窟 毗楞竭梨王为

信众何时会需要被如此一遍遍强调 “残酷且壮烈的自我牺牲和焕然新生?”必然是生活苦涩到需要更惨烈的故事来自我麻痹,如此一想,南北朝时期的动乱下催生敦煌莫高窟众多的舍身故事便也不奇怪了。

1. 尸毗王 VS 无肉不欢的鹰

一鹰追逐鸽子至尸毗王处,尸毗王护鸽,但老鹰以“不食肉,将死“来回答尸毗王所谓的救鸽行为,尸毗王只好割自己的肉予以老鹰,肉的重量则须和鸽子对等。谁知肉一片片割下,秤砣一直不平,尸毗王最终将自己全部扑上秤盘才够分量。——《贤愚经》

▲ 克孜尔石窟第17窟

画中,尸毗王坐于座上,左手边有一人正在割尸毗王腿上的肉。头顶是鹰追鸽子的场景。

▲ 克孜尔石窟第175窟

对比上面第17窟的图,此处尸毗王的头饰、身姿,都描绘得更加精确。

▲ 克孜尔石窟第114窟

这幅图多了持秤称量的情节,人物关节的细节也更加灵动。

这是敦煌莫高窟早期作品,上方已经有“飞天“出现。但人物头部扁圆,身体裸露处较多,身披披帛,还是有龟兹人遗迹。

此图融入了山林的风景,且比九色鹿的山水风景“写实“多了。人物既不像龟兹人一般壮硕,又不似中原人纤细苗条,人物所穿的衣服也是介于胡服与汉服之间,应为以敦煌当地人为参考所画。

相较所有,敦煌254窟的喂鹰图堪称经典,整体画面饱满流畅。画中的尸毗王面容沉着冷静, 神态自若。 还增加了鹰追鸽、鸽向尸毗王求救等情节,大大增加了故事的内容和时空跨度。

左下角的三位亲眷痛哭,也本是佛经故事中所没有的情节,仔细一看更是觉得精彩,一人紧紧抱住王腿,似乎在苦劝;第二人则是于心不忍,只能回转头去暗自叹息;第三位王妃似乎年纪尚幼,双手呆呆捧着头茫然看着一切。

▲ 敦煌第85窟(屏风式壁画)

这是晚唐时期的洞窟,此图绘于经变屏风画上,绘画风格为完全的中式,人物的形象衣着也均为中原式人物。

2. 萨埵太子 VS 饥饿至极的母老虎

三个王子出游,路遇一只正在给两只小虎喂奶的雌虎,雌虎已面黄肌瘦,眼看就要去吃小虎。三王子中的老幺支开了其他两位。自己爬到高处,先以利剑刺颈让血流到虎边,后从山头跳下摔成肉块供老虎食用,后其父母悲痛欲绝,为其建塔供养。——《贤愚经》

克孜尔石窟早于敦煌莫高窟,保留了很多龟兹王国鲜明的特征。比如第8、17窟,若仔细去看,能看到躺在地上的太子多呈交脚之势,这或许与龟兹善舞的风俗有关。

还有这幅,人物五官聚集生长的样子,正是龟兹人的典型长相。

相比克孜尔石窟的单幅菱格画,敦煌的“太子饲虎”出现了大量连环画。如第85窟,故事从右上角三个太子拜别父母,后呈S走线按故事发展顺序前进至最后收拾尸骨起供养塔,此时山石的绘画也较简单,但多个情节的表现模式已经出现。

▲敦煌第72 窟(局部)

而到了五代的连环画,同样局部,老虎和马的刻画相较上图已经更加写实和生动。

不过,敦煌众多《萨垂那太子本生图》中,最受关注的还是第254窟的单幅画。没有连环画式的版面,反而需要工匠更加精心的画面排布。

于是我们在一个画幅中,看到了6个情节:观虎、刺颈、跳崖、饲虎、哀悼、建塔。6个场景按顺时针的方向安排,最打动人心的高潮 —— 饲虎情节处于画面的中心,让观者不自觉地被拖入故事之中。

他没有五代时期场景之精雕细琢、颜色之丰富,但太子被虎噬咬的扭动身躯、正在撕咬的弧形老虎,动作之夸张,实在惨烈。

右上角刺颈时的太子似乎还与跳崖而下的太子有一个生死对视,而哀悼的亲人表情扭曲,都让这幅画有了更多可以探寻的部分。

佛陀化身为人的故事,是极其残酷的——用血淋淋的事实,麻痹人的求死神经,直接勾起人的求生欲望。

佛陀化身为动物的故事,则是极其温柔的——用想象力消解人世间的残酷,让人如孩童般远离苦难。

而苦难,每个时代都有,以肉体痛苦、精神折磨等各种形式存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佛本生壁画,则以各种形式呈现苦难。

试想,若有幸站于鹿本生故事的壁画前,静静看那昂头俯视国王的白鹿,想象千年前也有一群信众跪坐于此,他们有的刚失去至亲、有的刚刚自杀未遂……他们正一同面对此画默默诵经……你我虽不是佛教徒,被这故事感动了也未可知。

6月下旬,我们将去新疆、甘肃。

详情见:艺旅文化(ArtCulture_China)

参考文献:

陈琦:《莫高窟第254窟割肉贸鸽图的艺术表现特征》

崇秀全:《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壁画鹿王本生释读》

李小红:《克孜尔石窟之壁画——佛本生故事画、佛因缘故事画和佛传画》

陈琳:《佛教本生故事之舍身类壁画初探》

王乐乐:《从文本到图像: 印度和中国克孜尔、敦煌石窟本生故事图像叙事模式小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春节作文作文 春节.作文 作文 感 作文美丽 美丽 作文 描写作文 作文有哪些 六年级作文作文 自己的作文 喜欢作文 《成长》作文 作文一篇 作文 家乡 《爱》作文 作文朋友 作文小学生 的故事 作文 故事的作文 的人作文 作文的结尾 英语一作文 作文的开头 中考作文作文 的作文400字 的故事的作文 你 作文 作文高考 作文妈妈 描写的作文 作文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