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鲁迅《祝福》:从祥林嫂命运挽歌 聊聊浙东千年非遗“祝福文化”

2020-12-09 08:00:01
相关推荐

鲁迅短篇经典《祝福》,祥林嫂

导读:

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是我们重刷无数的经典人物形象。少时难懂《祝福》,如今重温泪满襟。少时的我们总是疑惑,鲁迅先生为何不以《祥林嫂》为标题而用《祝福》呢?如今读来,深有体会,幡然醒悟。

“祝福”从名字上看是浙东守旧民俗文化,但在先生的笔下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一边展现的是鲁镇忙碌热闹的祝福民俗和过节场景,一边奏响的是祥林嫂凉薄悲惨的悲剧命运和祝福挽歌。两相对照,无比违和,辛辣讽刺。

以乐景写哀,更见无限悲哀,这是鲁迅作品的一大特色。正如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毁灭;祥林嫂在鲁镇热闹的祝福鞭炮声中惨死在雪地。两者何其相似。“祝福文化”的热闹与人物命运的凄凉鲜明对照,更增添悲剧氛围。

鲁迅经典《祝福》,祥林嫂

一、江南水乡的传统文化-祝福仪式,浸透浙东的民俗文化底蕴

祝福,泛指祝人顺遂、幸福和健康等;本意是旧俗,祈神赐福,除夕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看来,祝福的本意更符合民俗文化的底蕴。

我们来聊聊,祝福的起源、时间、形式及福礼等。

据记载,“祝福”文化习俗起源于元朝。在元朝统治下,江南水乡的绍兴百姓利用春节时期,暗中祭奠为国捐躯的南宋忠臣义士,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当地城乡春节风俗中最具特色的祭祀文化。

祝福的时间比较讲究,一般是在腊月二十四以后。小年后人们便开始为祝福而紧张忙碌起来。除了准备各种祝福用的鸡鸭鱼肉,还需要采办各种福礼,更要将祝福桌子、器皿等事先清理干净。

“祝福前清扫”同我们过小年称谓的“打扬尘”如出一辙。人们在这天时把家里彻底清扫干净,包括祝福供桌、器皿、蜘蛛网、墙顶垃圾等。记得小时侯,常见母亲用绑起的笤帚来打扫扬尘。

这有必要提到另一风俗“送灶”,送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曾有记载:做官人家二十三,平民百姓二十四。人们在这天祭灶神,旨在祈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在腊月二十六再将灶神接回。

《祝福》里这样写“送灶”的情景: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还有个有趣的习俗,过了腊月二十二,有的字眼是忌讳的、不能说。如“杀鸡杀鸭”,要说“化鸡化鸭”,因为祝福里有“化牲屠”说法,其实就是图个吉利。

这和我们相似,小时候接近年关或正月初一时,母亲也是不让我们说不吉利的字眼的。而且提前几天就对我们千叮万嘱,别到时忘记了,影响来年运势。

祝福在正厅或堂屋进行,院子也可。“福礼”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祭品”。原则上,摆福礼要用八仙桌的,我们小时就用四条腿儿的高点的桌子。至于福礼盘数,就视情况而定了,24盘可以,十几盘也行。

福礼水果要谐音比较吉利的。比如桔子、葡萄寓有“生子”吉意;枣子、莲子寓为“早生贵子、连生贵子”;年糕、如意、元宝等糕点,则更有“吉祥如意、年年高”的美好寓意。

鲁迅故居的祝福图片

记得小时候我家祭祖,都是强势的奶奶在堂屋主导。与绍兴祝福不同,祭品盘数不到10盘,说是让老祖宗先吃。祭品有煮得半熟的猪肉、猪头或公鸡和一些水果等,叩拜方式也不正式。

祝福时间一般早上3点到6点,晚上6点到9点。供桌摆放也有讲究,按照“横神直祖”习俗,祭神按木纹横着摆,祭祖则竖着摆。祭神是向门外祭拜的,而祭祖则朝屋里堂前祭拜,都需跪在蒲凳上叩拜,然后再上香烛。

祝福按辈分、年龄依次行三跪九叩大礼。旧时习俗只能男性参与,女人只负责前期的准备与劳动,就如《祝福》中的情景。但现在女性地位普遍提高,不管男女老少,只要是直系亲属都可参加。

祝福完毕后有“散福”环节,全家男女老少喝散福酒,吃散福糕。毕竟大家为了祝福忙活很久,甚至几个小时都饿着肚子。散福一则是为了沾福气,寓意吉祥如意,另外也是犒劳家人。

如今,祝福已成为非物质历史文化,与绍兴人的生活密不可分。祝福已浸透到他们的骨髓,祝福文化也成为他们的家学渊源,被世世代代的沿袭下去。

鲁迅故居的祝福图片

二、鲁镇为祥林嫂奏起的祝福挽歌,被悲凉笼罩着的浙东民俗文化

《祝福》里“祝福”贯穿小说全篇,4次写到祝福。起于“送灶”,接着介绍“祝福”,中间两次写到“祝福”,最后以“祝福”结尾。让“祝福”贯串整个故事,与祥林嫂凉薄而悲惨的命运,形成鲜明对照。

这好似明暗两条主线,明线围绕鲁四家怎样“过祝福”,暗线写祝福主体祥林嫂的命运。以明写暗,更见黑暗,以乐写哀,更见悲哀。如同鲁迅经典《药》。

然而,在浙东祝福民俗文化里,在旧时封建宗法制度下,却演奏着弱者祥林嫂的命运悲歌。两者相互交织,愈演愈烈。这样的悲凉环境,注定了她是一个不被祝福的人。

祝福,是旧时大户人家的年终大典。在辞旧迎新之际,有钱人家杀鸡宰鹅,烹煮“福礼”,供奉天神和祖宗,祈求来年好运。鲁四老爷家自然不例外。

《祝福》影片剧照

1、小说第一次这样写祝福:

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鲁镇旧历年终大典就是祝福,杀鸡宰鹅,烹煮福礼,供请福神,祈求来年好运,而且只限男人参与。与上面提到习俗的一样,但不可否认,祝福带有封建旧制迷信意味。表明这样的祝福别无二致,社会环境依旧。开篇即点明文化习俗及封建宗法制度,为祥林嫂悲惨命运埋下伏笔。

2、小说第二次写祝福,与祥林嫂命运交织着: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这次祝福,鲁四老爷家迎来勤劳善良、踏实肯干的祥林嫂。她不堪恶婆婆迫她改嫁,选择毅然出逃,凭借自身干练麻利的优势来获得自我价值。虽然在当帮佣的日子很辛苦,但对劳动的热爱和信仰让她充实和满足。

“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她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这次祝福准备全由祥林嫂一人担当,可以说功不可没。她也在这样的祝福氛围里,找到了生命中永恒的价值信仰-劳动,因而才如此愉快充实。这时的她,对生活是充满信心的,为后来她精神支柱的倒塌埋下伏笔。

手捧福礼的祥林嫂

3、小说第三次写祝福,仍与祥林嫂命运交割:

“鲁镇永远是过新年,腊月二十以后就火起来了。四叔家里这回须雇男短工,还是忙不过来,另叫柳妈做帮手,杀鸡,宰鹅;然而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

祥林嫂原本的帮佣生活稳定而充实的,但恶婆婆找上门来,强行绑走她并让她嫁给贺老六。好在贺老六是个忠厚善良之人,让祥林嫂的命运又一次改写,迎来生命的曙光。

但好景不长,命运给了她第二次重击。丈夫贺老六染风寒去世,儿子阿毛被狼叼走。命运猝不及防的急转直下让她丧魂落魄。她再次回到鲁镇,想找回曾经让她引以自豪的劳动信仰。

祥林嫂的幸福时光,丈夫贺老六,阿毛

但在这次的祝福里,祥林嫂没有找回曾经的价值。她手脚不灵活,记性也坏得多,让东家很不满意,儿子阿毛故事的悲惨倾诉让邻居们厌弃、冷落和嘲笑。所有人都认为她是不贞不洁之人。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曾经一人担当祝福准备,而今“退居三线”。器皿不能洗,福礼不让摆。她茫然失措起来,失去了众人的认同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同无用之物。她为了“赎罪”而千辛万苦捐了门槛,但仍改变不了人们的歧视与偏见。

冬至祭祖这天,文中这样写:

冬至的祭祖时节,她做得更出力,看四婶装好祭品,和阿牛将桌子抬到堂屋中央,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这次祭祖是压垮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她满心以为自己捐完门槛就是赎完了罪,就可以接受世俗的认可了。但很显然,社会没有给她这样喘息的机会。她被赶出鲁家,被人们彻底的抛弃。

正如有名人曾言,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和幻想,那生活便是一堆空架子。

失去生活光华的祥林嫂

4、小说第四次写祝福,与祥林嫂的悲惨命运形成鲜明对照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这次的祝福,写在祥林嫂惨死在雪地之后,以乐景写哀,更见悲凉。在一年一度的热闹纷繁的祝福鞭炮声中,乞丐般的祥林嫂惨死在街头雪地里,走完了她命运多舛的一生。正如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又在笑声中走向毁灭。

《祝福》影片更具讽刺。祥林嫂拄着开裂的竹竿,提着内装空碗的竹篮,在大雪纷飞的祝福里,沿街乞讨。游走在鲁四府外时,已经长大的阿牛在教人放鞭炮,镜头瞬间切换到干练爽快的祥林嫂教阿牛放鞭炮的场景,多么讽刺。

文末表面写欢乐的景,幸福的景,实则表达作者对“祝福”的极其厌恶和讽刺。对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造成的祥林嫂的悲剧而无比愤慨。

沿街乞讨,死于祝福声中的祥林嫂

三、民俗文化之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会生发出不同的社会现实意义

鲁迅是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爆发的,但是新民主革命的局限性让他失望。帝制虽然被推翻,但军阀统治和封建社会基础没有被彻底摧毁。

尤其是旧中国广大农民日益贫困化,仍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套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我们从祥林嫂悲剧窥其全豹。

传统民俗文化是有社会背景支撑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之下,自然生发出不同的社会现实意义。

在古代元朝,它是人们祭奠英烈们的信仰;在上世纪20-30年代,它是劳苦大众头上的精神枷锁;而在现代,它是传统民俗文化底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祝福文化”本为旧时春节俗礼,但与旧时底层人们的悲惨命运互相交织,就折射出这种文化在旧时代背景下被笼罩的阴影与悲凉。

如今,“祝福文化”已被列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场“祝福”传承上千年,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向往,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魅力依旧。

这,就是传承和发扬传统年俗文化的意义所在。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家的猫作文 幸福一家人作文 四年级国庆作文 期待作文600字 一件事作文500字 幸福时刻作文 五年级作文写人 有小标题的作文 大雁塔作文 英语六年级上册作文 写物的作文怎么写 家庭生活的作文 遗憾作文600字 高中作文题 4年级下册作文 海棠花作文 写景作文冬天 夏天的雨作文 剪纸英语作文 关于奶奶的作文 友谊作文800字 写日出的作文 记事类作文 我生病了作文 难忘的生日作文 800字高考作文 道歉信英语作文 值得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是什么 思辨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