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解读《祝福》:到底是什么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深渊?

2020-12-09 08:30:01
相关推荐

在我们看来,祥林嫂死于希望的被剿灭!关于这一过程,鲁迅在《祝福》中作了极为充分的表现!作为普通的农村妇女,祥林嫂和其他女人一样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希望,可是天不遂人愿,丈夫很匆忙地撒手人寰。于是,祥林嫂的希望只能按照社会的惯例,降格为“从一而终,为夫守节”。她设法逃离婆家,到鲁镇打工;被捉,又以死抗婚,归根到底都是对这一微博希望的持守。

与贺老六生子,逐渐步入生活的常轨,说明她又滋生了做一个普通女人的希望:就像芸芸众生一样安安生生地过日子!可是,上天再次剥夺了她的这一希望:丈夫因伤寒而死,婚姻的结晶阿毛被狼吃掉。加上大伯的收屋,驱逐,她连独自在家中生活的希望也被彻底铲除。

于是,她只能再次流浪。好在鲁四老爷家收留了她,让她有了一个存身之地。在鲁四老爷家二度打工的日子里,祥林嫂的希望更是低微、可怜———本能地一遍又一遍地描述儿子阿毛惨死的过程,其实只是渴望别人能听听就行。

她未必知道她的悲哀经大家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但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只是让别人听听自己诉苦就成了“妄想”“希图”,如此卑微的要求在祥林嫂心里竟然成了巨大的希望,却依然无法得到满足,社会的荒寒,人心的冷酷的确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祥林嫂竭力想从小篮,豆,别人的孩子等不同视角暴露自己的悲惨经历,人们非但已经懒得倾听,懒得安慰,反而掉过头来施以烦厌和唾弃。于是,她的那低到尘埃里的希望只能无奈地走向了灰飞烟灭。

如果说丧夫、失子属于天灾的话,想倾诉而不得,就是人祸。努力越大,失望越大,伤痛就越深。这种写法和契诃夫的小说《苦恼》有异曲同工之处。《苦恼》叙述的是一位马车夫在儿子去世后,内心的无边的悲伤。他先是找他的乘客倾诉,但是乘客却不理他;回到旅店,也没有人听他诉苦。无奈之下,他最后只有在寒冷的冬天对着他那匹瘦弱的马倾诉。以卑微希望的破灭折射心灵结冰的社会的可怖、可恶,这种皮里阳秋的写法,更具控诉的力量!

鲁迅通过这个细节,实际上已经将祥林嫂的物性处境很尖锐地揭示出来了。在鲁镇,祥林嫂充其量只是一个别样的玩物而已,她的悲剧性经历没有引起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同情,只不过是人们鉴赏、咀嚼以达到获得心理优越感的一种材料罢了。

从鲁四老爷的皱眉,还有“谬种”之说,我们还知道:祥林嫂是属于不洁之物,甚至是不祥之物的范畴的,像骡马一样做点体力活可以,涉及年终祭祀之类的大事情,神圣事情,这样的人是不能让她染指的。如果将之视为作者的互文手法,那么鲁镇的其他人其实也是持这种想法的。

这样,祥林嫂就无可避免地成为鲁镇中的一个异类,一个结构之外的人物,一如阿Q之于未庄,疯子之于吉光屯,魏连殳之于寒石山,只能是被观赏,被取笑,被打击,最终被歼灭。无论你是斗士代表,还是庸众一员,都难逃此厄。于是,环境成了异化人性,虐杀精神的象征物。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里这样写到:“中国人对别人的痛苦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任何文明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鲁迅对此当然感受更深,他自己就明确说过:“中国的社会,实际太缺乏相爱相助的心思。”

《祝福》通过对祥林嫂物性处境的细致刻画,实际上也是在传递这种体验,只不过采取了更为含蓄的表现手法罢了。在《祝福》完成的同一时期,徐志摩也描述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暴力侵凌着人道,黑暗践踏着光明。”完全是一个没有宗教、没有爱的世界。可见,无爱的人间是一种普遍性的体认。

因此,祥林嫂形象的出现,更能一下子接通这种共感,完成对自私冷酷,哀苦无告社会的有力鞭挞,而像蝼蚁一样苦苦挣扎,却势单力薄,最终走向死灭的祥林嫂形象才更能发人深省,令人扼腕。但就在这样阴郁、无爱的环境中,祥林嫂作为一个正常女人的生之希望依然还存在,尽管已经日薄黄昏,气息奄奄!她生之希望被凌迟的最后几刀,可以说来自柳妈嘴里的那个“死后被分尸”虚妄传说!四婶见祥林嫂要拿祭祖用的酒杯和筷子时,慌了神的一声大喊:“你放着罢,祥林嫂!”还有“我”为了“不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而借坡下驴说出的话“也许有吧”,“论理,就该也有”。

这一过程,在小说中同样有极为清晰的呈现。听了柳妈的话,祥林嫂“脸上就显出恐怖的神色来”,“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本以为用两年左右辛辛苦苦赚来的工钱买了门槛,捐到寺庙当作自己的替身,可以万事大吉,没想到死神的那句看似关怀,实际上却是朝心窝上捅刀子的一句话,使她一下子跌进了失望的万丈深渊。

关于这,小说也有极为详尽的描写———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地站着。直到四叔上香的时候,教她走开,她才走开。这一回她的变化非常大,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了,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去淘米。“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然而她总如此,全不见有伶俐起来的希望。连解雇的威胁都感应不到,失望何其深!心何其痛!痛到沦陷死后被分身的恐惧中,不知抽身返归现实生活的地步,说明已经恐惧、失望得近乎麻木了。但还没有彻底崩溃。真正崩溃的是等到“我”的亲口回答之后。

因为在祥林嫂眼中,我“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所以最权威,最可信,但是阴差阳错,“我”误判祥林嫂的心理,本想帮她,却最终完成了剿灭祥林嫂生之希望的最后一刀。因此,祥林嫂的死就成了必然!柳妈出于取乐,四婶出于自私,“我”出于善意,却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祥林嫂生命希望的最后屠戮,且以一种极为自然,极为家常的方式,很轻松地完成。这恰恰是看似闲淡的笔墨,却让人心灵无比惊悚的主要原因,因为其间隐藏了鲁迅极为悲愤和痛苦的人生体察。

但丁在《神曲》中对地狱之门上的铭文有这样的描写:“你们走进这里来的,把一切希望都捐弃了吧!”这其实暗喻了一个无比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一个人最残酷的惩罚,不是凌辱他的肉体,毁灭他的生命,而是剥夺他的希望。鲁迅通过祥林嫂这一形象的塑造,恰好传递了这种人生通感!“我”之所以“愧疚”“不安”,有“不详的预感”,也正是由于朦朦胧胧地意识到自己也参与了对祥林嫂希望的围歼———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待证实祥林嫂的死讯后,他的心更为沉重了。

爆竹的钝响,天空的昏沉,实际上正是他沉重心情的投射。为什么所有的鲁镇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独独“我”意识到了?这在文中其实已有伏笔交代,说“百无聊赖的祥林嫂”,是“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可是“我”不同,因为我将祥林嫂视作了“人”,甚至是“灵魂的审判者”。这种忏悔和反思,混合着“我”对现实和自我的绝望,与祥林嫂的绝望人生恰好形成了小说的复调,非常有力地展现了生命希望泯灭的悲哀与凄凉。

沿着这样的思路去思考,祥林嫂没被鲁迅刻画成和阎王对峙的真正烈女,也没被刻画成圆滑、世俗,精于算计的女性(不让我帮忙,我就趁机歇着,养养神也好嘛),或者很冷静,很有头脑的女性(柳妈的话靠谱吗?既然靠谱了,我又何必介意女主人的看法呢?再说,那个见识多的知识分子也对阴间的有无拿不准,我何必自寻烦恼呢),就完全可以理解了。

说到底,祥林嫂尽管有时很清醒,又很有尊严,比如她从人们的笑影上,也仿佛觉得这又冷又尖,自己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她单是一瞥他们,并不回答一句话。但从本质上说,她其实是个一直生活在别人思想、言说中的人。比如说,起先深信柳妈的“死后被锯”说,信到什么程度?连失子之痛都消失了,或者说被柳妈的可怖描述覆盖了。

但是,当她捐了门槛作为自己的替身,以为可以近神、祭祖,却被四婶断然阻止时,她再次跌入恐怖的深渊。这说明,相对于柳妈,四婶的想法更为可信。但是见到“我”的踪影,垂垂朽矣的她毫不犹豫地迎了过来,眼睛竟然是“瞪着”的,这说明“我”才是她心中可怖谜团的终结裁定者,只因“我”是“出门人”“见识多”。信来信去,唯独没有信自己。

祥林嫂因迷信他人的虚妄之说,自沉于虚拟的终极审判之中,无法从新的角度来看待当下的生活和渺茫的未来,所以只能过着陈旧的、恐怖的生活。这样,走向死亡便成了必然。这就是祥林嫂!一个愚拙而善良,内向而烈性,强韧而脆弱,痴情而清醒,清醒而混沌,混沌而简单,简单而复杂的普通女性!

鲁迅着意将她这种心理深层的意识挑破,显然有一种无比痛苦地发现:这是一个小如微尘,贱如奴隶的平凡生命的悲剧,一个微博、寻常的希望被践踏,被蚕食,被凌迟的悲剧!可是当事人自己,也参与了自我生命希望的屠戮!因为没有将罪全部推在封建礼教观念,或者说儒释道文化上,使它们成为一种单一化的吃人象征物,所以希望死灭的过程就更加充满了悲剧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开学见闻感受作文 建筑作文600字 窗外作文素材 微笑作文100字 100字小作文 作文我的书屋我的梦 我变了200字作文 一次开心的事作文 作文我的学校 作文善意的谎言 小学生生日作文 昙花作文 爷爷打太极拳的作文 描写文具的作文 普通话考试作文题目 以语文为话题的作文 心灵的屋檐作文 与鲁迅相遇作文 军训一件事作文 感激妈妈的作文 小学作文感谢 夸夸我妈妈的作文 难忘中秋作文 写荷花的作文200字 用小草借物喻人的作文 作文开心的一件事 诚信议论作文 介绍周杰伦的英语作文 满分作文网 热闹的街道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