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我们与恶的距离》人性真正的恶 你永远想象不到

2020-12-09 19:15:01
相关推荐

前段时间,台湾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下面简称“与恶”)大火,最终在豆瓣以9.5的高分落下了帷幕:

《与恶》是一个我们比较陌生的题材:随机杀人。

“随机杀人”,也叫“无差别杀人”,是指没有特定的下手目标,随机挑选被害人的杀人事件。

但在现实生活中,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这些故事的原型就是热搜上常常会看到的事。

2018年11月,辽宁葫芦岛韩某驾驶小轿车直接撞向排队过马路的小学生,造成6人死亡,17人受伤。

2018年6月,一名男子在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门外不远处砍伤3名男童和1名女性家长,让两个年少聪颖的孩子就此与世界告别。

诸如此类的案件还有很多。

每每出现这种案件,受害者家属极度的悲伤,群众涌起愤怒,仿佛一个声音在说:“坏人必须马上去死。”

但《以恶》并不是按照人们想要的方式去宣扬绝对正义,它把人性的善与恶、感性与理性的抗争,主观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

它所表达的是:永远没人能看到事情的全貌,所谓的善恶正邪远远不是非黑即白这么简单。

01

痛失爱子的恨与恶

故事以李晓明的随机杀人事件为开端。正在读大学的李晓明,用自己制作的手枪射杀了正在看电影的无辜者,造成9死12伤。

在这场凶杀案里,宋乔安失去了儿子。

陪儿子一起看电影的她,因为中途接电话离开影院,她和儿子生死两隔。

此后,她完全沉浸在失去儿子的痛苦和内疚当中,折磨自己和身边的所有人。

丈夫无法忍受无休无止的争吵,精神出轨,从家中搬出。

女儿天晴从此得不到母亲的爱,对她既恐惧又害怕。

同事更是对她无止无休的工作方式感到反感。

面对凶手的妹妹李晓文时,她甚至恶狠狠地说出“李晓文死了最好,一命换一命她也不配”。

似乎凶手的家属全部去陪葬,女儿、丈夫和同事都付出代价都填不满她内心的愤怒和痛苦。

对乔安而言,幸存本身就是对儿子的一种背叛,导致她陷入极度的内疚当中。【她可能遭受到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中一种常见的症候群"幸存者综合症"带来的折磨。】

乔安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被激发出心里最大的恶,自己受到了恶意的伤害,却用恶来伤害身边的人,成了恶的传播者。

而逝去的人已经永远无法回来,可生活还需要继续下去。如果依靠自己无法走出这种恶的循环,也许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撕掉受害者的标签,走向新生活,也许这才是对乔安唯一的救赎。

02

媒体和大众的恶

媒体大肆的曝光“李晓明枪击”事件,也彻底破坏了李家所有人的生活。

原本,他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小面馆,他的妹妹李晓文是一名即将毕业的新闻系学生,一家人过着平淡的小日子。

而案件发生后,每天都有人去他们家敲窗户砸门。面店也被人写满了脏话。

面对受害者,他们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弥补,下跪道歉,砸锅卖铁卖掉一切值钱的东西去赎罪。

但是媒体只字不提他们的良善,一味的迎合大众主观的想法:他们不无辜,他们是恶魔的帮凶。

要知道,在这场悲剧里,他们也是受害者。对于他们而言,也承受了巨大的自责和痛苦,他们失去的不仅仅那个回不了头的儿子,还有生活下去的资格。

剧中,李晓明妈妈绝望地说:“没有一个爸爸妈妈愿意花20年养一个杀人犯。”,让人感到无尽心酸。

被大众唾弃的李家人,不得不躲进乡下的老家,选择消失在大众的视线里,今后永远低头做人。

他们不惜让女儿改名,和女儿断绝关系来换取女儿有一丝希望的未来。

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的就是媒体和群众。

媒体主观的报道促成了盛怒的群体,积攒了一群人恶意的力量。

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里,勒庞称群体为“无名氏”,因为群体的数量庞大,群体中的个人难以被追究责任,所以他们对于责任的约束感就会完全消失。谴责恶行,会让个体在一瞬间感觉自己善良高大,但一些不明真相、极具主观性的谩骂,甚至不惜波及凶手无辜的家人,也是一种“恶”,最终会变成一场打着“正义”口号的集体狂欢。

恶意聚沙成塔,足以夺取人的生命,破坏家庭,摧毁人的信仰。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时无辜的。

没有底线的媒体是恶意的怂恿者,群众则变成伤人的利器。在这场事件中,他们“杀”的人,并不比李晓明少!

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戒尺,不是捅向他人的匕首。

对于我们每个见证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不要任意的评判任何人,做助推恶的侩子手,我们可以去与恶斗争,但绝对不要去”做恶“。

03

凶手无法被”惩罚“的恶

妹妹李晓文后期回忆哥哥在杀人的前一晚曾经说过:“明天他要完成一件大事”。

他用来杀人的武器正是来源于他自己制作的手枪,每一次制作,就像是完成一件精美的艺术作品,而他闯进影院,只是为他的作品进行一次真实的试验。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李晓明杀人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是一件“伟大的事情”。他从来都不认为自己有罪,而是想借着死刑获得解脱。

同样的意愿出现在剧中另一位杀人犯陈昌身上,他在公园里随机杀害了两个孩子,一判死刑,二判无期徒刑。

他神情疯癫的要求死刑,要求追求自己的解脱。

当我们主观的认为死刑就是对施暴者最大的惩罚时,施暴者却把死当作时解脱的良药,他们剥夺了无辜者的性命,毫无悔意,追求死亡所带来的解脱,这才是他们最大的恶。

与其处死一个罪犯,不如好好了解这个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的。

《以恶》借辩护律师王赦之口,提醒着人们:

所谓的罪与罚,该如何衡量?

他们会犯下如此罪过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亲人、朋友、这个社会没能托住他?

我们该如何预防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这些远比死亡这个结果更加重要。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我们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有着原因,而我们探索真相的背后,也能减少悲剧的发生。

预防永远都好过善后。

而预防最好的方法,就是去了解它是如何发生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梅花的作文 作文大全400字 感恩父母 作文 新年英语作文 足迹作文 拔河作文 高一作文 趣事作文 春节作文600字初二 推窗风来作文 在尝试中成长作文 我的妈妈作文200字 小学三年级作文题目 中考作文题目大全 关于母亲的作文 初一作文500字 小学六年级作文 青春作文素材 我爱读书作文 我的爱好作文 开学典礼作文 晚霞作文 改变作文 我的梦作文 初三英语作文 感谢作文 小作文是什么意思 什么即景作文 环保主题作文 我学会了包饺子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