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写在教师节前夕:只有不道德的人 没有出离道德的职业

2020-12-10 16:55:01
相关推荐

写在教师节前夕:只有不道德的人,没有出离道德的职业

中国人讲究根,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师道传承,中国的传统美德尊师重教。

教师节又到了,关于师道文化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又因为教育领域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频繁出现,师德、师风、教风又时常成为常谈常新的课题。

前几天偶尔看到一个视频,梁宏达先生在谈起教师问题的时候说,教师不过是一个职业,人们不应该将道德标准加诸在这个群体身上。

如果按照西方社会的习惯,梁先生的说法是毫无瑕疵的。在西方社会,不管哪个层级的教授、教师,乃至工厂里带学徒的师父,学生、学徒乃至社会对这类职业唯有从业水平的要求,而无道德特别是私德领域的期待。

换句话说,在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里,只要一个人有足够、胜任的能力,且能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道德、人品、个人生活之类的问题完全属于私人领地,其他人没有权力对其评头论足。

但中国文化有自己的体系和特色。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任何职业都是与道德并列在一起的。从事某项职业,必然有相应的从业技能,古人将其称之为“才”,“才”是中性的;而决定“才”的色彩、立场、用途的,是一个叫做“德”的东西。

德与才如何辩证呢?墨子很精辟地阐述了二者的关系: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一个人才,最佳的状态是德才兼备,其次为有德无才,再次为无德无才,最糟糕的情形就是有才而无德。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里,出离了道德的才干就是一种祸害。

中国的传统文化绝不会把教师这个职业单纯地割裂出来,从教师这个职业最早诞生的时候,这种德才不可分割的构架模式就已经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职业化教师是孔子,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孔子首先是圣人,然后才是“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的优秀教师。

即便在中国最为偏僻的乡村,在那些年迈的、一字不识的村叟老妪那里,他们可能背不出一句《论语》,更不知道儒家、道家、佛家等种种常识,但他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个堪为道德楷模的人。

对中国社会影响时日最为悠久、最为深刻的道德伦理体系,就是由孔子这位最早的教师整理并初步定型,且由他的徒子徒孙们不断完善、代代传承而来的。身教胜过言传,倘若以孔子为首的教师们不是率先垂范地恪守他们整理、规范和创造的道德伦理,而仅仅将其停留在书本、言语之上,又如何能令人信服且奉行?

关于师德、师风,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语录,例如“才高为师,德高为范”(所以中国培养教师人才的学校就叫师范),还例如韩愈在《师说》一文里的名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看似三件事,但领衔的是“传道”,最核心的是传道,三件事归根结底还是“传道”。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道”就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而“德”就是顺应“道”的一切思想和言行。

而最能体现教师职业与道德捆绑坚固性的,莫过于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俗语。父与子在传统社会的伦理结构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哪怕是“一字师”的些小启发、教益,或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那个宽泛意义上的“师”,师徒关系一旦建立,就有了比肩血缘至亲的价值。

道德是在相互关系中显现的,东西方文化或者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里,都没有孤立、绝对存在的道德。儒家文化所构建的基本道德框架里,更是强调道德关系的相互性特征。例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妇和顺”。

在以上比较常见的三种重要关系里,父、君、夫角色的道德要求是慈、仁、和,子、臣、妇角色的道德要求是孝、忠、顺。也就是说,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纯地仅仅要求对方道德输出,自己也必须对等履行道德义务。

但中国的传统社会或者说旧时代是一个男权、君权社会,出于统治者利益和方便考虑,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发展和传承就逐渐有了一个“走偏”的过程,即违背儒家先圣设计道德框架的初衷,乃至违反道德对等的基本属性,强势的一方总是刻意扩大、拔高自己的位置,削弱另一方的地位。于是就形成了君王只要求臣子无限度地忠诚、父亲只要求儿子绝对地孝、丈夫只要求妻子苛刻地贞洁,而对于君王是否应该“仁德”、父亲是否应该“慈爱”、丈夫是否应该感情专一等避而不谈。

现代社会的人总会批判传统道德,认为那是枷锁、牢笼、毒蛇猛兽,对其应该“一网打尽”“斩草除根”。事实上,道德伦理是具有延续性的,传统道德规范能够促进人成长、促进社会和谐文明的,符合人性和社会发展趋势的,是需要毫不迟疑地传承和弘扬的。而那些属于封建伦理范畴,也就是被偏执化、狭隘化、反人性的部分,就需要有坚决抛弃。

封建伦理偏执化的倾向,在师德范畴表现也是很突出的。今天的我们谈起师德、师风,只能找到“尊师重教”“师道尊严”之类的词汇,很难找到可以反映师徒、师生之间道德规范相互性的词汇。尊严、尊重,仅仅体现的是作为教师这一方面的权益,学生在这种相互关系中享有什么,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像“严师高徒”这类词汇,又反映的是因果关系,而非对等关系。

这种因为偏执化而导致的师徒(师生)道德规范“一条腿走路”现象,反映在今天的师德建设方面,就是让师德建设缺乏文化根脉,绝大多数的教师行为规范或者师德戒条里,只能用“爱护学生”这样一个宽泛而缺乏文化基础的词汇来表述。而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古味”十足的文字,似乎又更加强调教学方法、工作态度,而非道德准则。

说到这里,就很有必要插一则小故事。这则故事有很多个版本,所以在讲述过程中忽略其出处和细节,仅仅选择其主要意思。

某师范学校毕业典礼上,校长对即将走上讲台的学生(准教师)们说:“以后,你们将面对无数形形色色、成绩良莠不齐的学生,但你们不能瞧不起其中的任何一个。学业一流的学生,将来可能会成为对社会进步举足轻重的科学家;二流的学生,将来可能会是你的同事;三流的学生,可能成为有权力、有地位的政客;成绩最差的学生,可能会成为企业家,学校拉赞助、社会搞慈善,他们多半会成为主力。”

校长的这种“预判”当然是具有调侃意味的,但调侃之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主题:一个教师对所有学生无差别的尊重和爱惜。这种主张要比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更具有现实意义。“有教无类”更加侧重享受教育权的公平和普惠,多少有点居高临下的施舍意味,但“无差别的尊重和爱惜”更加具备人格价值。

道德伦理偏执化是封建时代强权社会的特征,而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和总趋势是革除一切压迫和歧视,实现真正意义上、发自内心的人人平等和互相尊重。作为一个教师,不会因为学习成绩乃至家庭出身、性别、民族健康状况等而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这应该作为师生关系中教师一方首先必须恪守的职业道德。

许多发生在教师群体里的勒索、侵害、欺压学生事件,以及师生关系紧张、矛盾突出等不良现象,其根源就在于个别教师以强者、施舍者自居,用一种天然优越感俯瞰、凌驾学生。

任何不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关系,都是肤浅和短暂的,师生亦是如此。“无差别的尊重和爱惜”体现的是一种根植与人人平等、师生平等价值观之上的认知升华,有了这种思想认识做基础,教师与学生之间必然真正建立起不是父子,胜似父子的深刻情感,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师道尊严才能绽放出新的光芒。

(观点与视角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本自媒体号并参与互动;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什么的雨作文 的呼唤作文 林老师讲作文 励志作文300字 作文触动心灵的风景 介绍大学的英语作文 冬日送温暖作文 充实的一天作文 暑假结束作文200字 作文雨中情600字 游戏活动作文400字 关于价值观的作文素材 人物形象作文 未来的我100字作文 科学作文1000字 我家乡的天气英语作文 成语作文300字 以春游为题的作文 我的暑假的英语作文 关于运动会的作文400 保护洱海的作文1000字 传承的作文 我的双胞胎姐姐作文 飞越丛林作文 我有一个的家作文 禁毒作文400字左右 题目为我的作文 花木兰英文作文 关于写我的作文600字 秋季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