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地表达过自己的情感:Emoji在悄悄改变什么

2020-12-12 09:00:01
相关推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KnowYourself

(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KY作者 / 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很多人觉得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情绪表达又很重要,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你不表达你的情绪,伴侣怎么知道如何回应你的需要呢?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很难表达情绪,而我们又该如何提升自己表达情绪的能力。

你是一个难以表达情绪的人吗?

难以表达情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表现出种种迹象。比如, 如果有人问你“现在心情如何?”,你可能总是回答“我很好”。 即使你刚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内心酸楚差点憋不住眼泪,但当别人问起你的感受时,你只会干巴巴地挤出一句“很好”(Beck, 2015)。

如果有人不依不挠地追问你的情绪,你会感到很烦躁。这种烦躁似乎毫无理由, 对方如果问你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你可以轻松地回答;可一旦涉及到情绪,你就觉得很难开口。 有时这种烦躁的范围会扩大,不单别人询问你情绪会让你不舒服,就连对方谈起他们自己的情绪都会让你坐立不安,你害怕自己也需要用谈论情绪来回应。

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不喜欢表达情绪的人常常用发送emoji来代替真诚、严肃的自我表达。表面上,emoji好像帮助人们更方便地表达情绪,发送一个“哇哇大哭”的表情要比说“我伤心到要哭了”更容易。实际上, emoji帮助人们逃避了深层的表达。它是一种虚伪的礼貌,拉开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 (Kelly & Watts, 2015)。

比如,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一个人不希望再和对方聊下去,又不想直接表达“你让我觉得很无趣”,就会用emoji来回复对方的消息,暗示对方结束对话。同样,当涉及到情感问题时,人们可以用发送emoji来回避深入交流,因为当对方接收到emoji时,一般不会继续追问下去:“你发给我这个表情是什么意思?”,发送者成功地用这种方式逃过了情绪沟通。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想问:“好吧,我确实出现了这些状况,但是为什么我会这样?”我们在下个部分讨论这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

1. 人们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

有些人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羞耻一词的词根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意味着“去遮蔽”,当人们感到羞耻时,他们会试着“遮蔽住自己”、不让他人发现自己感到羞耻的部分(Lewis, 1971)。这些人经常会对情绪说“不应该”:“我不应该感到悲伤”、“我不应该感到生气”。他们极力否认自己的情感,更别说要将他们表达出来,他们不希望别人发现自己有了“不应当有的情绪”。

2. 表达情绪可能会带来伤害

情绪表达会有风险,人们担心表达情绪会给人带来伤害。 有人认为表达情绪意味着暴露自己的弱点,他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情绪来伤害自己。 一些人往往表达得铁石心肠,是因为怕他人会故意做出让他们伤心的事。比如,有个恋爱中的朋友曾说,Ta从来不让伴侣知道自己有多在乎对方,是害怕对方用“离开”来威胁Ta。他们用不表达情绪来自我保护,甚至伪装出一副强大的表象。

也有人担心表达情绪后,会遭到“被拒绝”的伤害。他们怕认真地表达情感后,没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应。为了避免可能的失望,他们索性不表达自己的情绪(Grohol, 2016)。

3. 人们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些人希望能表达自己的情绪,然而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他们可能模糊地感到自己有复杂的情绪,却无法准确地分辨出每种情绪是什么,或是找到合适的词汇去描述他们。有时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尝试说清楚自己的感受,却没有办法被他人理解,于是他们对表达情绪感到挫败。

4. 不表达情绪是为了被动攻击

有人用不表达情绪来被动攻击他人(Grohol, 2016)。当他人伤害他们时,他们不想直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愤怒。他们会表面上说着“我很好”,却用其他方式来释放不满。 在被动攻击者的心底,他们希望别人能意识到他们情绪不好,但是他们不想直接表达,而是指望别人主动察觉到他们不佳的情绪,来作出补偿。 而被动攻击者没有意识到他人没有“读心术”,他们不表达,他人很难认识到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反而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

5. 他们觉得自己对情绪的表达不符合社会的认同

如今, 社会似乎更鼓励喧闹、嘲讽而强烈的情绪表达,而认真表达情绪倒显得不合时宜。 说段子会被人夸幽默、机灵,而真心实意地说一段话反而会被人骂“矫情”。在社会网络平台上,认真发表感想的人越来越少,发搞笑图片、段子甚至谩骂则显得更酷、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回应。在大多数人都认可“简单粗暴好过认真表达”时,即使一个人很希望表达自己的情绪,Ta也会害怕与他人的标准产生冲突,被他人嘲笑。人们可以在群里大量地斗图、发emoji,却无法说出自己秘密的心事(Kelly & Watts, 2015)。

哪些人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

1. 孤独者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害怕被伤害

孤独者在社交情景中很少自我表达。这是因为孤独者对潜在的危险很敏感。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敌意,担心自我暴露后会遭到他人的攻击。而且孤独者也更倾向于从负面的角度解读他人的反应,即使他人并没有攻击孤独者的意思,孤独者也会揣测他人的种种表现是对孤独者的不满。为了回避可能的危险,孤独者选择不表达自己。

然而,虽然孤独者很少表达情绪,不代表他们没有情绪或是察觉不到情绪。以前人们认为孤独者不善于表达和解读情绪,所以才无法与他人交流。但研究发现, 孤独者实际上 对情绪线索很敏感。他们拥有丰富的情绪,而且能准确地识别和解读它们。 只是在自我保护倾向的作用下,他们不敢表达情绪(Knowles et al., 2015)。

2. 回避型依恋者不表达情绪,以此与他人保持距离

回避型依恋者不喜欢表达情绪,是为了回避与他人建立深层关系。向他人表达情绪,意味着允许他人了解和靠近自己。双方自我暴露得越深,这段关系就越紧密。而回避型依恋者惧怕紧密的关系,他们担心关系会带来痛苦和麻烦。于是为了与他人保持距离,他们会拒绝情绪表达,暗示他人疏远自己(Shorey, 2015)。

3. 在情感忽视中成长起来的人,认为表达情绪没有用

小时候被照顾者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也不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忽视指的是照顾者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接收不到孩子传递过来的情绪信号。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虽然试图向父母表达情绪,但父母会漠视孩子的情绪表达。久而久之, 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认为“表达情绪是没有用的”。 他们认定表达情绪只会遭到他人的拒绝,他们必须选择其他方式来获得满足。

4. 在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到表达情绪很危险

小时候目睹或遭遇过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少表达情绪。因为充满危险的成长环境迫使他们更注意自我保护。在施害者面前自我暴露意味着将弱点暴露给对方,可能带来更大的危险。通过自我保护,他们成功地在暴力环境中存活下来;然而他们过分习惯于依赖这种生存方式,即使脱离了暴力环境,他们也不敢信任他人,依然保持着保留情绪的习惯。

另一方面,暴力环境中成长的人会排斥负面情绪,例如愤怒。因为他们将“暴力”与“愤怒”联系在一起。 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缺乏一个良好的情绪表达的示范,所以他们不知道如何用更适当的方法来表达情绪。 他们害怕一旦表达情绪,就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5. 有些人无法准确地表达情绪,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太自我中心

前文提到,有些人很难表达情绪,是因为他们无法准确识别情绪。“我连自己感觉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说得出口呢?”而一个人情绪识别能力的培养,与照顾者的共情能力有关。共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能否站在他人的角度,体谅与考虑他人的情感和需求。 如果照顾者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回应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分析和解释Ta的情绪,那么孩子能学会更准确地识别和表达情绪。

例如,当孩子见到陌生人哇哇大哭时,能体会到孩子心情的照顾者会安慰Ta:“不要害怕,这个人不是坏人。”于是孩子明白了此刻感受到的情绪是“害怕”,而害怕是因为Ta怕对方是个坏人。当下次遇到陌生人时,孩子就能识别出Ta感受到的是“害怕”。

相反, 如果照顾者习惯以自己为中心,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回应孩子的情绪。孩子无法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是什么,只能被动地接受家长给的错误答案。 例如,孩子因为成绩差伤心,不想和家长讲话,但家长坚持声称孩子的沉默是因为叛逆。在家长的坚持下,孩子也感到困惑:“难道我不想说话真的是因为我对家长不满?”更糟糕的是,孩子确实对家长感到不满,但这是因为家长粗暴对待导致的,而不是Ta最初不讲话的原因。但家长自以为是的指责却让孩子把两种情绪混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的感受越发模糊,而且由于家长的指责,不敢确定自己对情绪的分析是准确的。

为什么我们需要表达情绪?

1. 表达情绪的过程,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

认真地表达情绪,能帮助我们加深自我了解。在作深度表达之前,我们会有自我审视与梳理的过程。在表达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问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组织心理学家Tasha Eurich认为多问自己“是什么”的问题很重要,因为“是什么”是我们能真实、直接感受到的部分。而在不断地自我追问中,人们或许会发掘出自己内心更丰富的层次和内涵,能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觉察(Eurich, 2017)。

而且, 当我们试着用长句深度地阐释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会将过去引起情绪的情境,与当下自己的情绪联系起来,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 比如,人们会说“我现在觉得……因为我之前……” 越是练习深度表达,越是可能有逻辑地自我分析,从而作出冷静的、富有逻辑的决定, 而不是一时脑热,被混乱的感觉驱使着作出决定(Bubble Span, 2013)。

2. 表达情绪才能和他人建立真实的联结

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到孤独。孤独并非由于缺乏陪伴,而是在于没有获得满意的联结。而获得满意联结的条件之一,是拥有情感上的亲密感。当你感到对方懂你的感情、认可你的情绪时,你会感到对方与你更加亲近。

而许多人的孤独感,来源于他们对情绪的隐藏。如果回避表达情感,也就回避了让他人了解你的情绪的机会。久而久之, 不表达情绪的人会感到没有人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自我封闭隔绝了他人靠近的机会。 对他人暴露情感确实会有风险,但想要摆脱孤独、想要和他人建立联结,人们需要勇敢地迈出一步、去承担情绪风险。

3. 表达情绪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说出内心的情绪可以缓解压力,让你感到更放松。当你试图掩盖自己的情绪,把它变成秘密时,你会焦虑于别人发现自己的秘密,并且时常保持一种警觉,反复检查自己是不是有透露出蛛丝马迹。特别当你想掩盖的是一种负面情绪时,不断地自我检查只会让你更加关注自己的负面情绪,更久地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如何表达情绪?

表达情绪的能力可以通过练习不断提升,它并非是无法改变的。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情绪表达能力(Beck, 2015; Heitler, 2013)。

首先, 你可以从较为简单的情绪表达开始练习。 比如每天早晚对着镜子说一句:“我今天感到___(情绪词汇),因为今天发生了___(事件/情境)。”在最开始,你可能感到很别扭,因为你过去不习惯表达情绪。而只有通过不断地表达,才能让你逐渐习惯起来,随着时间过去,你会对表达感到越来越舒服。

而 在描述情绪时,尝试不要用“很好”、“坏”等评价性的词汇,而是直接使用情绪有关的词汇, 例如“高兴”、“低落”、“恼怒”等等,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丰富的情绪词汇,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去表达,可以平时多读一些描写心理的小说,或是直接上网搜索“有……的感受,是一种怎样的情绪?”看看别人用的是什么词汇。

除了对着自己练习外, 你也可以找信任的人练习情绪表达, 像是朋友等等。 选择情绪比较轻微的时候与朋友沟通,不要等情绪很激动时才表达,到那时你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反而打击你的自信。 比如,当一个人非常生气时,Ta可能会大吼大叫,不利于和朋友沟通;相反,如果Ta选择有些不快时就告诉朋友:“我觉得有点生气。”Ta不至于因为过于愤怒而失控。

如果你觉得实在是很难说出一些情绪,你可以尝试用第二语言谈论感情。当使用第二语言时,人们能更容易聊起原本难以启齿的话。因为第二语言更少地会激起人们下意识的羞耻感。当人们用第二语言描述情感时,他们仿佛与自己隔了一层,正是这种距离让人们更容易理性地自我分析与表达。下次觉得谈论情绪很不舒服时,可以切换成第二语言沟通。

除了口头表达外,我们也可以试着用其他方式表达情绪,例如写作、绘画等方式。选择一种让你最舒服的方式开始表达。而且,文字与画面可以保存,可以看到情绪表达能力的进步,也能在日后追查到某段时间里情绪的变化,更有利于情绪管理。

如果之前你不善于表达情绪,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后,我们鼓励你在安全的环境下练习自我表达,或许当你开始表达后,你会发现“表达情绪不难也并不可怕”,它反而能给你带来自我审视的机会,以及和他人缔结深层联结的可能。

References:

Beck, J. (2015). How to Get Better atExpressing Emotions. The Atlantic.

Bubble Span, (2013). Importance ofExpressing Yourself. Bubble Span.

Eurich, T. (2017).Insight: Why we are notas self-aware as we think, and how seeing ourselves clearly helps us succeed atwork and in life.New York: Crown Business.

Grohol, J. (2016). 10 Reasons You Can’t SayHow You Feel. Psych Central.

Heitler, S. (2013). How to ExpressFeelings... and How Not to. Psychology Today.

Kelly, R., & Watts, L. (2015).Characterising the inventive appropriation of emoji as relationally meaningfulin mediated clos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Experiences of TechnologyAppropriation: Unanticipated Users, Usage, Circumstances, and Design.

Knowles, M. L., Lucas, G. M., Baumeister,R. F., & Gardner, W. L. (2015). Choking Under Social Pressure SocialMonitoring Among the Lonel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1(6),805-821.

Lewis, H. B. (1971). Shame and guilt inneurosis. Psychoanalytic review, 58(3), 419.

Shorey, H. (2015). Fear of Intimacy andCloseness in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KnowYourself

近期好文荐读:

《权力的游戏》这七年,做过的营销推广和剧情一样精彩

写十万加的人:六神磊磊 假装在纽约 孟大明白 王左中右

哪怕有《海贼王》与《银魂》,日本最负盛名的漫画杂志也老了

投稿、合作邮箱:xjbcmyj@163.com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旅游记作文 吊兰的作文 参观科技馆作文 莫辜负作文 科技类作文 关于爷爷的作文 风作文600字 超越自己作文 奉献的作文素材 帮写作文 村居作文 感悟自然作文 向前走作文 关于航天的作文 初二作文400字 那盏灯作文 写人的400字作文 元旦晚会作文 写景作文五年级 感动的作文400字 申论大作文范文 红烧肉的作文 北京作文400字 英语作文我的周末 红色作文600字 高考满分作文英语 酸菜鱼作文 作文封面设计 负重前行作文 八年级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