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清明 是怎么纯粹由一个节气变成祭拜先人节日的?

2020-12-13 03:45:02
相关推荐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所以叫作清明。

清明,一般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6日间的一天。现在一提起清明,就意为祭祖,扫墓,上坟,清明成了祭奠先人的节日,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但清明本来只是个节气,与古代的农业生产活动密切相关。清明时节,气候转暖,雨量增多,正是春耕忙碌的季节。所以民间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的谚语。

清明期间,阳光明媚,草木泛绿,人们走出家门,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古代叫踏青,所以清明节有时也叫"踏青节"。

清明演变成扫墓祭祖的节日,始于唐朝的唐玄宗。

扫墓祭祖在西周就受到重视,但没有固定的节日,一般在节庆时,不忘先人,进行祭奠。普通百姓祭奠先人有两种形式,家祭和郊祭。家祭是在家里摆上牌位和祭品。郊祭是在埋葬先人的地方祭奠。

当时埋葬先人的坟墓是分开的,是有规定的。古人死之后,一般只挖好墓穴将人掩埋,掩埋之地是平的,叫墓,殷商之前不筑坟堆,当时也不堆砌土堆。

到了周代,实行严格的宗法制度,对等级的规制,都有严格的规定,开始在墓上堆土,这种带土堆的墓,叫作坟。坟堆的大小取决于爵位的高低。

为了区分等级,以及祭奠需要,筑坟的同时,还要种树,作为墓的标识。但筑多大的坟头,种什么样的树,都有严格的规制,这些都是区分贵族爵位的标志。甚至连称呼都不一样。《周礼春官冢人》"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丘是王公之坟,封是诸臣之坟。

这种等级制度影响深远,至今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思想观念以及民族心理中,还大量留存。

中国各个民族的丧葬文化也大不相同。这与民族文化和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少数民族有很多独特的丧葬文化。汉族的墓葬文化,无论是帝王和老百姓,都有大量的规定。帝王的墓很大,也有专用称呼,叫陵。陵的含义就是大墓。

举办丧葬的仪式和规矩也是五花八门,而且还因各地风俗不同,差异很大。现在墓葬一般很简便了,尽管民间还有很多规定,但随着年代的更迭,一般不那么严格了。在农村地区,可能还有很多老规矩。丧葬制度和丧葬文明的演化,人们日益不那么看重了。

但在古代打仗和祭祀是国家的大事,十分看重。《左传》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现在的人们很难理解这样的文化了。

汉族的墓穴方式有石桌坟、砖室墓、木椁墓、竖穴墓等形式,常见的就是砖室墓、木椁墓。尽管帝王和诸侯墓室很复杂,但也是这样的形式,只是奢华罢了。

在墓地设有标志物,一般立碑。古代的墓碑分立于坟墓前或埋于地下的两种,以前是木质的,汉朝后改为石质的。东汉后立碑成风。现在很多书法精品就是在墓碑上保存下来的。如果没有这样的墓葬文化,我们很多书法精品很难保存。时间那么长,兵荒马乱,只有墓碑这样的方式才能保存起来。

立于地上的墓碑包括神道碑、墓碣、墓表三种。墓前道路称为神道,碑称神道碑。《唐六典》,唐代五品以上立碑,七品以上立碣。碑碣只是形制有别,碑长方形,碣是圆顶。碑上刻录死者的生平和功绩,让后代了解。埋在地下的碑,和死者一起埋葬,也刻录生平和功绩,称墓志铭。

为什么到了唐代,清明节变成祭祀祖先的节日了呢?这还得了解另外和清明节差一两天的节日,叫寒食节。

寒食节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恰是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寒食节和清明节最初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后来唐朝唐玄宗将寒食节并入清明节,清明节就逐渐取代了寒食节。唐代,由于朝廷规定寒食节到清明节,祭扫祖坟三日,当时的"太学"清明节放假三天,"武学"放假一天,以便扫墓,这样清明节便成为上坟扫墓的祭奠节日了。

扫墓时人们一般会给祖先的坟墓添新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缮房屋,以防止夏天雨大漏水。此外,人们还会给祖先供奉果品,焚烧纸钱,寄寓着对祖先的追思。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民间禁生明火,并要祭祀先人,上坟扫墓。尽管现在有资料说寒食节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不同取火方式变更期间,需要吃寒食过渡一下,但我感觉很牵强。真正的寒食节与纪念介子推有关。这是历史典籍都有记载的。

还有一个地名就是山西的介休,传说与介子推有关,但也有人考证这是因楚汉相争时而得地名"界休",恰巧又是介子推老家和殉难的地方,后来把"界休"传讹叫介休。

不管怎么样,寒食节确实与介子推有关系。

介子推,生的年份不详,死于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春秋时期晋国晋国人。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时始终伴随的忠臣之一。

介子推能被后人尊为士大夫的楷模和典范,为人所景仰,是他不求功名的精神。他也可能是对晋文公十分失望,选择出走,宁愿被烧死,也不愿意出来,服务已经得势的晋文公。

晋文公当国君前,名字叫重耳。他的父亲晋献公十分昏庸,宠幸一个妃子骊姬,为了讨好美人,想要让骊姬的儿子继承王位,于是就把太子给逼死了,还要加害另一个儿子重耳。重耳为了避难,被迫流亡出走。在重耳流亡期间,只有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臣子一直跟随着他,其中就有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在路上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竟然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给重耳吃。若干年后,重耳历经千辛万苦回到晋国,并当上了晋国的君主,史称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曾经和自己共患难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唯独忘记了对他有活命之恩的介子推。后来,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这才想起介子推来,但此时介子推已经背上行囊回老家了。

晋文公是个明白人,自然很羞愧,于是派人去找介子推,想弥补自己的过失,给他厚厚的赏赐,但是连派几拨人去请介子推,都没有找到人。晋文公没办法,亲自前往寻找,心想我亲自来找,你介子推也该出来了吧。此时,介子推隐居在绵山之上,山高林密,这么大的地方,哪里能找到人?

有人给晋文公出主意,说从三面烧山,可逼介子推主动沿没有起火的一面下山。但是直到整座山被烧光,介子推也没有下山。

等火熄灭后,晋文公急忙让人上山寻找,却看到介子推背着老母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晋文公悔恨不已,对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突然发现柳树树洞下有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半片衣襟,上面题有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晋文公读罢难过不已。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便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的这天禁烟火,百姓只能吃寒食。第二年,晋文公率百官登山祭奠介子推,发现埋有血书的那棵老柳树死而复生,于是赐名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昭告,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位清明节。

春秋时期,清明节和寒食节是分开的,到了唐代后,逐渐合二为一,发展成为一个盛大的民俗节日。

晋文公,公元前697生,公元前628卒,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选贤任能,最终也成春秋五霸之一,开创了晋国近百年的霸业。

历史上晋文公声名显赫了,但在最艰难的时候,跟随他的人没几个,介子推还救了他的命,他也感动过,但最后封赏时,还是忘记了介子推,这很让人费解。所以介子推出走是英明的决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和爸爸比童年作文 爱的作文素材 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作文 回忆性作文800字 实践活动作文200字 红海滩作文 童年的滋味作文 难忘的一幕作文600字 介绍一种物品作文400字说明文 关于小狗的作文二年级 第一次哭的作文 初一作文遇见 用梅花托物言志的作文 垃圾分类作文800字 十八岁成人礼作文 家乡的苹果作文 我最喜欢的课外书作文 美丽的校园作文怎么写 仙人掌作文结尾 李清照的作文素材 描写臭豆腐的作文 我真佩服他作文 你的和我的作文600字 小学生作文动物 你学会了什么作文 好书伴我成长作文400字 篁岭晒秋作文 逛作文 中学作文500字左右 作文大全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