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繁花作者金宇澄 很喜欢写普通人毛茸茸的一生

2020-12-13 04:45:01
相关推荐

金宇澄作品中的手绘上海

《繁花》出版是在2012年,那一年金宇澄60岁了。当初他在弄堂网发帖被催“老爷叔,不要吊我胃口好吧”时,他大概不会想到,最初只是论坛上一时兴起用沪语写上海人的故事,最后居然让他获得了2015年茅盾文学奖,还有更多文坛奖项,赢得业内高度评价。

繁花,用沪语书写上海市民小人物的成长和生存日常,文字显得有点细碎却又真实,活色生香。有人爱若珍宝,也有人说读不下去。但无论如何,这部作品,早已销售数十万册,获得市场认可。

一时间人们惊呼,这是一个文坛的潜伏者,他究竟是谁,凭借一部沪语方言作品拿了茅盾文学奖? 他为何要用这种写作手法,60岁以前他在做什么?身在上海的我,更想了解的是,他为何钟情上海市井小人物“毛茸茸的人生”这是他的原话,和同样写上海的张爱玲,王安忆还有陈丹燕等都有不同。

1 繁花身后,从上海到东北的金宇澄过往

在小说《繁花》里,小毛给沪生讲过一个故事,其实就是金宇澄一个老朋友亲身经历。

“深夜,小毛下班等通宵车,遇见一个女子。小毛就搭讪她要去哪里,女人说洗衣服。小毛说,我是单身,你到我家去洗吧,女人和他进了家门。早晨四点多钟,女人叫醒他说“我走了”。迷迷糊糊的小毛听见门锁的声音,后来他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女人。”

他说

“小毛的原型是我插队的时候,在火车上认识的,当时他就坐在我对面,我和他一起下乡。他家里就住在类似于“大自鸣钟”这块地方,插队后回到上海,就是看门、在食堂里做。我一直跟他有来往。这个人一辈子没有结婚,死的时候,不到60岁,我们去看他,周围都是女人。”

金宇澄曾经历过什么,他和这些小人物有一种深深的悲悯和共鸣?

在回到上海写小说做编辑之前,他曾做过农民,泥瓦匠,马夫和工人,有过跌宕起伏的生活经历。

金宇澄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上海解放后的公务员,后因种种原因被停止工作接受审查。母亲只能带着他们离开,后母亲和父亲一起下放劳动。金宇澄和哥哥妹妹三个待在上海过得很难。

17岁,金宇澄和哥哥一起去黑龙江嫩江农场插队,在那里带了将近八年。直到1977年才回到上海。正是在这八年里,金宇澄种玉米大豆,还做泥瓦匠,磨豆腐,养马,砌火炕石墙。也许正是那时,他有了和大地更接近的内心底色,更能理解身边的普通人。

他至今记得回家探亲曾遇见的一个大姐,能全本口述《简爱》《傲慢与偏见》《悲惨世界》等名著,很是厉害。他也记得插队时认识的朋友,总保持联系,会一起吃饭。过去他在农场常常写信,后来想起来,这些信对他走上写作路很有帮助。

回上海后他辗转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工作,开始写作,处女作《失去的河流》获得萌芽小说奖,《风中鸟》又获得上海文学小说奖。一支笔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离开工厂,调入作协,开始成为上海文学的编辑。

然而,他并没有持续写有乡村文明气息的小说,他的说法是,做了编辑整天挑剔别人的作品,很难鼓励自己写小说了。他也很难成为那种定期完成作品的作者。1990年开始他就后,就专心编辑工作。

从那时到2012年繁花发表,当中间隔22年时间。他上班,联络作者,和儿时,插队以及工厂的朋友一起参加饭局,过着城市人最日常的生活。认识各色各样的朋友,听很多的故事和人生。这些是不是为他后来到了一定年纪,忽然厚积薄发的一种生活积淀?

从乡村到城市,从体力到脑力,从农民,工人,到一个纯粹的文字工作者,从东北回到上海,跌宕起伏的人生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无奈却有意文学作品的历练。毕竟他看到的和很多人大不同。更何况他有几十年文学编辑的功底?

2 《回望》—— 金宇澄的父母和故乡在哪里

《回望》这本书是他在繁花之后的又一部重要作品,三种叙事方法,用父亲的材料和母亲的回忆,书写而成。是个人的家庭记忆,也是可贵的时代记忆。

这本书和他的父辈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好像是在回望自己家族的源头来自哪里?

“远看一个普通的青年人,如何应对他的时代,经历血与牺牲,接受错综复杂的境遇和历史宿命,面对选择,从青春直到晚年…”

这是他写父亲,金宇澄的父亲家族曾是吴江里黎的古镇富商,母亲家族从南京、宁波迁至上海南市开过银楼,这次探寻仿佛是他对那亲切又陌生的家族血脉有了一个精神的对话。

一个叫维德的男子从吴江黎里小镇出发,和一个叫姚云的上海女子一起在历史车轮中起起落落的一生。

书的开篇从母亲记忆中的“旧家具店”情节开始,旧居里弄里有很多物品,包括银器、食物、服饰、杂志、电影等。里面还有50年代初父亲和母亲每天一道上班的平凡生活:

“早上七点半前,我和维德出门,在晨风里走到北四川路,乘有轨电车去外滩上班。经常乘后尾的三等车厢,乘客太多,才改乘一等车,票价虽贵一些,乘客少,视野开阔。司机穿深色制服,手套雪白,直立在车头前,双手控制黄铜曲柄,不时踩踏金属踏板,发出叮叮当当的车铃声。”

一如既往是金宇澄的短句,却很生活气息的文字

金宇澄用真实活泼的资料去刺激更多资料,查文献书信,和考证父母的故事和口述实录等。非虚构的笔法去写这部传记,内容详实显得更可信和亲近。书中数百张照片大多来自母亲,包括那张泛黄的,身着旗袍在钟楼下的母亲。

他在《回望》中还有一张自绘的地图,上面标记父亲母亲在1965年之前居住过的地点,竟有三十处地方,当中有上海的“上只角”、“下只角”,纵贯南北遍布市郊。他发现,原来在城市中,人们的迁徙路线可以组成如此生动丰富的图景,立体又深入,充满生命的沟沟壑壑。

时代的印记往往就出现在那些人和事,还有看似平面的一张地图的某些位置上,并不能仅仅用数字简单划分每一代人的命运。

3 金宇澄和王家卫的上海缘

2012年,繁花首刊在收获杂志,13年出版单行本,就在这一年,王家卫找到了金宇澄,2014年就签约,到现在已有五年。据说,上海出生的王家卫对繁花一见如故。

王家卫提到繁花:

“这本小说我是一口气读完了,补白了我六十年代来香港后的上海生活面貌。这本小说写的就是我哥哥姐姐的生活。”

王家卫出生在上海,他有很深的上海情结。

有意思的是,小说繁花的序幕,就是一段王家卫的电影描述。

“独上阁楼,最好是夜里。《阿飞正传》结尾,梁朝伟骑马觅马,英雄暗老,电灯下面数钞票,数清一沓,放进西装内袋,再数一沓,拿出一副扑克牌,撵开细看,再摸出一副。接下来梳头,三七分头,对镜子梳齐,全身笔挺,骨子里疏慢,最后,关灯。否极泰来,这半分钟,是上海味道。”

从1960年代一直讲到1990年代,三十年上海叙事的《繁花》就从王家卫的电影解读拉开序幕,从沪生、阿宝、小毛三个不同家庭背景的上海少年讲起,呈现“一万个好故事争先恐后冲向终点”35万字的市井看似日常却奇幻的故事。

金宇澄和王家卫有一个共识,最好的上海还没有被拍出来。在他们看来,上海的城市变迁,风云变幻,层层叠叠细致入微的故事,很难用一部作品描绘清楚。

王家卫曾经拍摄的上海多是旗袍的上海,如今要拍60到90年代的上海,对他来说也是一种突破,让人很是期待。王家卫说,“金老师,你的这本小说中一点电影的元素都没有。”而他在电影中,将用上海话拍摄电影,全部改编台词,工作量很是浩大。而以王家卫的风格,拍摄加上后期制作等,至少要等十年,就算从2014年开始算也要到2024年了。

“这个过程非常缓慢,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可能还要好多年。”

但无论如何,对金宇澄来说也许没有比王家卫更合适的导演了。老金珍视《繁花》,不愿将就。

幸好在等待电影繁花的时候,我们还可以看到舞台剧,或繁花的绘本亮相。

在已经展演的舞台剧《繁花》的第一季中,从庞杂丰富的原著横断面截取了李李、姝华等鲜明女性角色,讲述她们的故事,还有阿宝、沪生、小毛三兄弟贯穿始终。沪生仅有的一点深情,可能都用在姝华身上了。小毛是个很老实本分的人,没有什么花头筋。阿宝可能是冷漠人里最热心的,热心人里最冷漠的。这几句话就是三兄弟主人公的性格写照了。

舞台剧比小说直观,从某一个切面反应人物性格故事,又比电影更加聚焦剧情的发展上,也是很值得一看的。繁花真的越来越繁花似锦了,可延伸的艺术创作丰富性越来越多。

4 金宇澄很喜欢写普通人毛茸茸的一生

金宇澄说,他的兴趣在“普通人的内部,里面都充满了毛茸茸的人生”。他觉得,文学常常是无力的,生活本身的美丽要超过虚构。

他会观察,一个旧弄堂的上海男人会端坐在家门口,面对一只光鸭,戴眼镜专心拔细毛,只有上海弄堂男人才会精细生活,耗费一上午时间来准备中午菜,这是上海市民男人的一种享受。在《繁花》开始的时候,叫卖大闸蟹的陶陶,和沪生热络聊天,就是菜场一景。

而他自己似乎也从来也有忘记曾经的朋友,那个在插队时认识的朋友是小毛的原型,不写作的时候,他总和插队,工厂,小时候的朋友一起相聚饭局。

也许他从不认为自己不是他们中的一员,他自己也是一个普通人,在他看来作家并不比看起来普通的读者厉害多少,人的深度和丰富度永远也写不完。在写繁花的过程中,常常有网友和他交流。

他说世界就像亚马逊热带雨林,我们只是看到好像邮票一样的角落,而作家只是比其他人人会记录一点罢了。

这么多年,他对生活本身的热情似乎比写作更高一些,他说生活总在前面,自有规律。他很享受用对生活普通人的观察写作,非虚构的材料去刺激和推动写作的活力和生命力,这种写作对他而言比文学似乎更有吸引力。

5 上海深不可测,用沪语写作唤醒根脉记忆

在金宇澄看来,上海这座城市,风云变幻,深不可测,没有人可以做它的代言人。他写上海,是想要写一些记忆,当中因为有个人的痕迹,就让人看到了那样的上海。

这种个人痕迹也许就是他曾在东北下乡,又在城市生活多年,写过乡野小说,又有不同地理的双重体验。

西方生活的起源是城市,而中国人更看重乡村根脉。从前的苏州好人家,会认为上海是腐朽生活的代表,但是忽然发现,人才都去了上海。也有人说,上海历史那么多,怎么能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呢?

可是上海不仅是近代中国文明起源,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就连中国人注重的本土乡村根脉也深藏在这座城市的复杂褶皱当中。

所以,他才用一种开始本土乡村根脉的写作手法去写城市吧,因为原本他们就已经来到了城市。当他在弄堂网写《繁花》,没有束缚,只随着网友说上海话上海故事,忽然找到了自己。“这才见识到沪语环境之好,我从读小学到现在,从没感到那种开心和自由。”

他热爱上海,因为他和母亲都出生在这里。虽然曾经领略过东北黑土的复杂和美丽,但也依然就像候鸟一样,对上海更加亲切。

更何况上海还是这样一个盘根错节,丰富深韵的城市,有着深不可测的内涵。而唤醒那些内涵和记忆就是像他这样的作家值得做的事情。

用上海话写关于上海的书,也就顺理成章了。

在《繁花》这部具有标志意义的沪语小说中,大段的文字,用鸳鸯蝴蝶派的短句,讲究节奏,有点像古书。更重要的是纯用沪语的写作思维模式。

王家卫曾说,这部书最了不起的,不是用简单的上海话,而是已经改良为大家能读懂的沪语。

最有意思的大概就是书中提到的“不响”多到1500多次,“王小姐不响”“阿宝不响”“康总不响”,书中几乎所有角色都不响过。

有人说,不响就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可以反复揣摩两个字的味道。表面看就是不语,无语,不说话,内涵深长,可以是麻木,反感,也可以是不想表态。

就好像一个人连自己都看不清楚,又怎么能写透看透呢。金宇澄看来,中文缺少内心描述的传统,最多是像诗经那样暗指内心,西方人则比较注重内心描述,有很多内心小说。这也是不响的原因之一。一写出来就是中国的味道,不止上海。毕竟沪语本就和古语脱不开关系,是吴方言的一种。

请点击

金宇澄,在他的城市写作中有很多鲜活的细节,非虚构的材料,还有一气呵成的写作能力。这也许是他作为一个文学编辑和作者的基本功。

更重要的是,他对城市记录书写如同探寻乡村本土根脉一样的深沉情感,还有那种对市井人生的悲悯关照和数十年如一日地和他们相知相守,更加难得。也许是内在的真心懂得,才能用最朴实真切的语言,用不响,这样富含上海人情绪的词汇,去表达被外滩,洋房和繁华街道包裹下的,上海普通市民的细微又真实的生活吧。他是以他们中的一员姿态来写繁花,写回望,写更多关于上海的作品。

这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然后才是作家!

本文王小马儿原创供稿,图片为网络精选

我是@怡话人物,分享文化人物的人生故事, 你也可以聊聊你的故事和观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朗诵作文 重庆旅游作文 出彩中国人作文 学会沟通作文 秋天的葡萄作文 白居易的作文 三年级下册作文辅导 老师你好作文300字 感谢的作文300字左右 植树作文二年级200字 妇女节的作文 玩作文 晚霞的作文600字 把心儿打开作文 我学会了坚强作文500字 南京明城墙作文 红楼梦读后感作文 中国成立70周年作文 熊出没作文150字 美丽的公园作文400字四年级 西游记作文350字 变化的作文500字 高考英语作文句子 推荐一个好地方四年级作文 那一次我感动了作文600字 秋游四百字作文 书包里的争吵童话作文 勤学好问作文 一场激烈的足球赛作文 不要放弃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