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湘钢:崛起于毛主席家乡的现代化钢城

2020-12-13 06:25:01
相关推荐

从湘江边一片荒地到十里巍巍钢城,从第一炉钢水奔流而出到线、棒、板材享誉八方,经过61年建设发展,湘钢已成为我省单体规模最大的钢铁企业、全球最大的宽厚板制造企业、中国南方重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这里,拥有世界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具备年产1200万吨钢综合配套能力,产品远销欧洲、美洲、非洲和东南亚、中东等地区。

从跨越天堑的桥梁到高耸入云的大厦,从巨型船舶到海洋工程,湘钢产品成为高端细分市场的“隐形冠军”,在国内外超级工程中大显身手,承载着中国制造的骄傲,挺起了湖湘工业的脊梁。本报今天推出《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岁月留痕 大地印记——湖南标志性工程巡视》系列报道之《湘钢:崛起于毛主席家乡的现代化钢城》。

↑8月1日,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俯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傅聪 摄

61年前,工程技术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钢铁工人从鞍钢、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莲城湘潭,汇聚湘江之滨,立志在毛主席的家乡建设一座雄伟钢城;61年不懈奋斗,61年烈火淬炼,曾经的稻田与荒地上,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厚板生产企业巍然崛起,“湘钢造”闻名于世,频频亮相海内外“超级工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曹娴 通讯员 邓华丽 实习生 莫凡

8月5日,湘钢顺祥码头,一块块光滑平整的钢板在烈日下反射出耀眼光芒。这批正在装船的水电用钢板,即将发往巴基斯坦SK水电站建设工地。

湘江南来,到湘潭河口镇拐了一个180度的弯,留下一片三面环水的平坦开阔之地。上世纪50年代末,国家大力发展钢铁工业,湘潭进入国家布局。湘江边的这块土地,开始在我国钢铁产业版图上发光发亮。

61年不懈奋斗,61年烈火淬炼,曾经的稻田与荒地上,崛起一座大型现代化钢城,湘钢作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全球规模最大的宽厚板生产企业,承载着中国制造的骄傲,挺起了湖湘工业的脊梁。

简陋厂房里捻制出第一根钢丝绳

“快点建”“倒着建”,钢绳车间提前4个月试生产,1年多时间湘钢产品便供销全国,满足国家建设迫切需要

清晨,85岁的梁广栋与老伴刘国娴,像往常一样来到湘潭市岳塘区百亩湖公园散步。晨曦下的树木、道路、楼房,如此熟悉,却又因这日新月异的发展而有些陌生。

梁广栋和老伴,见证了这片土地最初的荒芜与寂寞。

61年前,他们与其他怀揣强国梦想的工程技术人员、刚毕业的大学生、钢铁工人一道,从鞍钢、从祖国四面八方来到莲城湘潭,汇聚湘江之滨,立志在毛主席的家乡建设一座雄伟钢城。

毛主席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1957年,冶金工业部确定钢铁工业建设“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战略布局。“三大”,指鞍钢、武钢、包钢三大钢铁基地;“五中”则是5个有发展前途,可以建设成50万吨-100万吨钢规模的中型钢厂,其中包括湘钢。

湘潭市郊雷公塘,因其临江、靠铁路、有电厂,地势平、土质硬、能承重,成为兴建钢厂的不二之选。

一开始,冶金工业部定厂名为“湖南钢铁厂”。1958年8月改名为湘潭钢铁公司。

“苦战三年,建好湖钢!”当时许多人都像梁广栋一样,“刚把行李搁下,便迫不及待地到现场找活儿干。”

湘钢的建设规模初定为60万吨钢,当时建一个这样规模的钢铁基地,约需3至5年时间。但,建设者们不信邪,工人们等不及。

“国家迫切需要钢铁产品,我们必须尽快建成投产!”使命在前,湘钢不仅要“快点建”,还史无前例地“倒着建”。

一家全流程的钢铁企业,包含焦化、烧结、炼铁、炼钢、轧制等多道工序。“倒着建”,就是先建能够直接出产品的金属制品和线材厂,后建炼铁厂、炼钢厂。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创业时期的湘钢人。(资料照片)通讯员 摄

梁广栋回忆,每天干到深夜12时,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接着干;周末和休息日都没有,过春节放上半天假。南方夏天热,晚上睡不着就到水塘里洗洗,上来再睡;雨水多,那就“抢晴天、战雨天,毛风细雨当好天”,“记得有一个木工师傅,吃着饭就睡着了,筷子掉地上都不知道。”

这是一幅今天难以想象的场面——

车间房顶还没有盖上,四面围墙还没有砌完,电焊火花还在闪闪发光,但车间的机器却一台台安装好了。

1958年7月1日,金属制品厂钢绳车间在一片稻田上动工建设。当年11月,提前4个月试生产,使用外来盘条作为原料拉出钢丝,捻制出第一根直径18.5毫米、长度500米的钢丝绳。

1959年,湘钢建成具备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线材轧制厂、一座焦炉以及动力、加工修理等附属生产工程。

边基建,边生产。1960年,3559吨盘条、5738吨钢丝绳、1.4万余吨冶金焦炭,从湘钢供销全国各地,助力国家建设。为此,冶金工业部发来贺电,勉励湘钢全体职工。

从第一炉钢水到具备年产12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

在改革淬火与市场洗礼中前行,中国南方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在崛起

湘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1961年,全国基本建设战线大幅收缩,湘钢停止大规模施工建设。

1966年刚批准恢复建设,又遭到文化大革命冲击。

冶金工业部从武钢调集数百名人员支援湘钢建设。

“中国十大杰出工人”艾爱国,1969年从湖南煤炭学校毕业进了湘钢。他跟着师傅建设炼钢1号平炉。建好平炉,为出钢做最后准备。

“炼钢是件神圣的事情,大家抢着干,哪天没通知你去干活,心里好忐忑。”艾爱国回忆。

平炉竣工前,大家在车间呆了7天7夜,“找个地方靠着睡一会儿就起来。”装料吊是否到位、炉温是否控制好、钢水罐是否匹配等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容马虎。

1970年7月1日,炼钢1号平炉竣工投产。

第一炉钢水倾泻而下,艾爱国和同事激动地将安全帽、毛巾甚至工作服抛向空中。“当时的省委书记华国锋也来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艾爱国眼眶湿润。

湘钢技术改造马不停蹄:淘汰平炉上转炉,以高速线材取代普通线材,铁、钢产量稳步提升。

上世纪90年代,湘钢的金属制品产量占全国1/8,线材产量占1/10。钢丝和钢丝绳被誉为“江南一枝花”,钢丝绳荣获国家银质奖;线材出口一度居于全国钢厂首位。

1997年底,湘钢的钢产量突破100万吨,“那时候湘钢产品很俏,没有计划拿不到货。”

2001年,铁、钢产量双超200万吨。

2007年,铁、钢产量跨上500万吨新台阶。

2017年,具备年产1200万吨钢综合生产能力。湘钢,已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精品钢材生产基地。

但企业越来越大,积淀的“包袱”也越来越重。

↑湘钢五米宽厚板生产线。

彭韵和许多湘钢子弟一样,在湘钢医院出生,在湘钢从幼儿园读到高中,“人生的前18年都与湘钢密不可分。”

这些与生活相关的印记,对湘钢人来说,是美好的回忆;对市场搏击的企业来说,却难言轻松。

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大潮涌动。湘钢抓住机遇,大刀阔斧推进改革。

对外,湘钢牵手涟钢、衡钢,1997年组建华菱集团;对内,逐步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激发发展活力。

2016年9月,湘钢水电分离移交工作全面完成,彻底卸下了建厂以来的沉重历史包袱,一身轻松闯市场。

一座大型现代化钢企巍然屹立

告别“傻大黑粗”,迎来“一键炼钢”,培育优质产能,频频亮相“超级工程”

酷暑,38摄氏度。

走进湘钢5米宽厚板转炉主控室内,冷气吹来,瞬间凉爽。

易太成按下控制台上的一个黑色按键,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各项指标、数值不断变化。

“现在进入‘全自动’模式,也可以说是‘一键炼钢’。”易太成是5米宽厚板转炉主控室副主任,工作7年,刚进厂时一身尘、一身汗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以前,每炼一炉钢水,转炉车间的工人就要到炉门口手动加料、测温、接拔吹氩管、扫灰。

现在,只需在系统上设置好参数,加料、氧枪、测温等都可自动运行,系统还具备自学习功能,自动计算出最佳比例,让每一炉钢水最优。

主控室旁的休息室,可以看书、休息,还有K歌房、按摩椅、台球桌、健身器材等。

“刚毕业时,大家都不愿来钢厂,谁能料到今天的钢厂变化这样大!”易太成感叹。

转变,从进军板材、培育优质产能开始。

2003年,湘钢未雨绸缪,开始思考“300万吨之后怎么走”。

“宽厚板应用范围广、发展空间大,当时全国的宽厚板供不应求,公司决策层抓住了市场机遇。”以前只做线棒材,湘钢“二次创业”,启动宽厚板项目建设。旷巍抽调到宽厚板项目筹备组。

“上新项目,投入巨大,顾虑不小,但湘钢的文化就是‘说了算,定了办’。”旷巍回忆道。

2005年9月,湘钢第一条3.8米宽厚板轧制线投产。

投产后,仅用半年,开发品种钢,打好“质量牌”,逐步进入细分领域,很快打开市场,在中船、中建钢构等一批标杆客户中成功“圈粉”。

2007年,再次投建一条3.8米宽厚板产线。

2010年,5米宽厚板产线竣工投产。

目前,湘钢的宽厚板年产能达500万吨,成为全球产能规模最大的宽厚板生产基地,品牌影响力稳居国内第一方阵。

桥梁钢参与国内外400多座重大桥梁建设,连续3年稳坐国内桥梁钢市场“头把交椅”;

全球特大型挖掘机中每两台就有一台采用湘钢板材制造,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评价“湘钢是板材供货商中最令人满意的钢厂”;

俄罗斯北极亚马尔天然气项目、港珠澳大桥、北京新机场等世界级大项目,都有“湘钢造”的身影……

在2018年全国钢企排行榜上,湘钢以排名24位的产能规模,创下第10位的利润水平。

“傻大黑粗”曾是钢厂的代名词,如今的湘钢“智能”与“颜值”并存。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3年投入30亿元治理大气污染,湘钢已变身为一座生态园林式工厂,市民可进厂观光旅游,体验工业文化。

2018年湘钢60周年厂庆时,梁广栋走进整洁美丽的厂区,“车间扶手上都摸不到灰。”现代化钢厂的变化让老人连连惊叹。

【亲历者说】

进军北极

讲述人: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船舶及海洋工程用钢项目经理 肖大恒

时间:8月1日

以前都不知道“亚马尔”在哪,没想到如今却成了我最牵挂的地方之一。

2014年,全球最大的天然气液化和出口项目——俄罗斯亚马尔天然气项目,面向全球采购装备与材料。得知该信息后,公司立即行动起来。

我们海工钢项目组备战半个多月,准备迎接亚马尔项目方的认证。

还记得那是7月28日,亚马尔首次认证来了。大家既紧张又期盼,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失败。

“厂区停车场的车,车头有的朝外有的朝内,毫无规则”“会议室没有安全通道示意图”“操作控制室内的安全标识贴在门后而不是门的正面”……前来认证的“老外”们一下指出了30多个问题,留下一句话,“整体评价给4分,这次不推荐。”

大家仿佛挨了一记“闷棍”。

好在亚马尔的大门并未向湘钢关闭。

我们迅速制定了详细的整改方案,从体系文件、会议准备到现场安全、标牌标识、质量记录、资质证书等,举全公司之力,进行全方位整改。当时仅整改内容就打印了400多页,每个单位都明确了专人落实。

1个月后,第二次审核如期而至。复审会后,亚马尔的认证专家宣布:“这次审核与上次相比,变化很大、改善明显、非常满意。上次提的问题全部整改完成,通过!”

所有人热烈鼓掌,海工钢组的成员忍不住热泪盈眶。

亚马尔半岛地处北极圈,极端的气候环境下,我们为亚马尔项目生产的压力容器钢,技术和质量要求非常高:钢板的低温冲击韧性要很好,在零下50摄氏度的极低温下使用、切割,都不能变形和裂缝;钢板生产必须一次符合质量要求,表面不允许有任何修磨等。

我们自我加压,将生产管控的每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如,工艺设计,客户要求压力值是345兆帕,我们就将标准提高到355-360兆帕;冲击功值要求20焦耳,我们就提高到40-60焦耳。轧制时,一块钢板每2米长度范围内的不平度少于5毫米;发货前,堆垛加盖薄膜,细心保护。

2014年11月,湘钢在现场安全、产品工艺、销售服务等方面,满分通过亚马尔项目的认证审核,成为该项目的钢材合格供应商。

目前已供货的12万吨海洋工程用钢板中,没有一块被退回。

现在,我们在为亚马尔项目二期做准备,这批产品的高级别要求在目前全球海工用钢领域都少见,但我们很有信心。

链接>>

湖南钢铁产业发展纵览

1956年,中央提出改变工业布局、加强内地建设的方针。当时,毛主席接见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时说,湖南要自己办点钢铁,不能光靠中央调拨。

1958年,湘潭钢铁厂、涟源钢铁厂、衡阳钢铁厂、冷水江钢铁厂、长沙钢铁厂、株洲钢铁厂纷纷破土动工。

1985年,我省钢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成为全国第12个年产百万吨钢的省份。

党的十五大对国企改革作出战略部署,湖南着力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规范破产。1997年11月,湘钢、涟钢、衡钢联合组建华菱集团。地、县级小钢厂陆续关闭破产。冷钢改制成集体所有制企业——湖南博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获新生。

1999年,华菱管线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华菱钢铁”)在深交所上市,我省钢铁企业开启资本市场新征程。

近年来,华菱集团开行业先河,“联姻”国际钢铁巨头安塞乐米塔尔,合资建设高端汽车板项目;入股澳大利亚第三大铁矿石供应商FMG集团,成为国内首家与境外大型矿业公司战略合作的钢铁企业。旗下各家钢企差异化发展:湘钢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宽厚板生产基地;涟钢建成投产超薄板项目,身居国内海洋工程用管制造“第一梯队”;衡钢培育了油气用管、高压锅炉管、机械加工用管三大拳头产品。

2017年,华菱集团销售收入跨过1000亿元大关,成为湖南省属国企首家年销售收入过千亿的企业。

2018年,华菱集团实现利润总额79.05亿元,据中钢协统计,排名全国第四。

目前,华菱集团年产钢量占全省的85%以上,撑起了湖南钢铁产业的一片天。

(曹娴 整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题目写什么好 龙的传人作文 我爱劳动的作文 追赶作文600字 钱学森作文素材 皮皮作文网 写事的作文450字 五年级下册作文题目 抒情作文600字初中 搓汤圆作文 厚积薄发作文 我的年度汉字作文 中考优秀作文600字 话端午作文 清明上河园作文 我的奶奶作文400字 关于团圆的作文 打水漂作文 被打屁股的作文 滑冰作文400字 打屁股针作文 环境描写作文开头 家庭大扫除作文 写人的作文100字 作文集模板 运动的好处英语作文 作文我的梦想300字 阅读作文600字 抓娃娃的作文 好写的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