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林建华:真正印在北大人灵魂中的 是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2020-12-13 11:25:01
相关推荐

2018-05-04 23:17 | 瞭望微信公号

——1977年入学北大,在未名湖畔学习、工作33载;

——2010年底起,历任重庆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

——3年前的2015年,重返燕园……

他,就是北大校长林建华。

北大建校120周年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北大校长朴素的办公室,独家专访林建华校长,畅谈这所120年学府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林建华

“当你戴上校徽,就会有一种很庄严的感觉”

记者:在您心中,“北大”二字意味着什么?

林建华:从学生到教师,再到校长,我对北大的认识逐步深化。在北大做学生时,我感到北大的学风和教学文化非常好。学生跟老师的关系非常密切,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思想,包括怎么看问题、看社会。

成为北大老师后,发现学生和社会的变化都很大,得用新方式去教学生、做研究。

再后来我又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对北大的了解也就更深入了。

北大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校,它没有校训,也没有校歌。它所展现出来的博大,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是我们一直坚守的精神传统。但我认为,北大最根本的,真正印在北大人灵魂中的,是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这是北大精神的核心。不论任何艰难困苦,北大都会努力探索。这种探索是有方向的,就是为了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

做一个北大人,当你戴上校徽,就会有一种很庄严的感觉,这种感觉实际上来自于我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守正创新”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基本理念,守正就是要坚守基本价值,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坚守为国家、为民族发展的精神追求;创新就是“常为新的”这种精神。

“必须走一条新的教育发展之路”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林建华:改革开放以来,北大一直努力改革教育体系、提升学术水平,特别是北大百年校庆后,国家出台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了“985工程”,北大全面推进改革,要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国人才培养发挥引领作用,这种责任感就是“常为新的”精神的体现。

上世纪90年代,大学里专业分得很细,但其实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学生要适应未来变化的社会,必须走一条新的教育发展之路,教育必须把学生的基础拓展得更宽。

百年校庆后,北大确立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战略,当时提了三句话的基本方针: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交叉学科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从2002年开始一直坚持这个方针。

学术研究要上去,队伍建设也要上去,这是北大当时面临的非常重要和紧迫的任务。所以北大在人事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岗位聘任制,2005年部分院系开始实施预聘制,2014年在全校全面实施预聘制,把最优秀的年轻人聚集到北大来。2016年启动老体系和新体系融合。制度上的变化,使北大的人才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北大在学科调整方面有何创新?

林建华:学校在学科调整方面,主要以加强交叉学科建设为抓手。一个比较成功的做法是,组建了十几个跨学科研究机构,建立新的机制,采用新的聘用、评价和薪酬体系。科研人员的背景也是跨学科的、以问题为导向的,如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等。

这样一批研究机构建立起来后,吸引了杰出的带头人和有潜力的年轻人,整个学术就发展起来了。

“教育是师生共同创造的旅程”

记者:北大提出“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怎样才能让学生看到未来、引领未来?

林建华:大学是培养人的,我们的任务就是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教育要着眼未来、着眼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能够适应变化、引领未来。

以前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传授,注重专业体系的完整性,这是一种比较静态的教育。当时知识创造与传播的方式跟今天也不一样。我读书时,外地科研人员要想查文献,得到北京来,到国家图书馆,因为那里资料最全。我们上化学课时没有教材,老师就自己刻蜡板印刷,每堂课给我们发3张纸的讲义。

今天情况完全不一样了,人们在网上可以获取任何知识。因此,大学教育也要发生变化。面向未来的教育应当是一种动态的教育,教育的过程应当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旅程。北大的培养方案应当更加灵活、更加多样化,比如开设“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新专业,学欧洲历史首先还要学拉丁语、古希腊语;化学系与考古文博学院合作,建立了文物保护专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希望将来能有更多。

每一种新的、多样化的培养方案,都是师生共同设计出来的。我觉得,将来北大的教育应该更加多样化,无论是一棵树的种子还是一棵草的种子,都要提供好的条件,让它去长。这就是因材施教。

“必须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中”

记者:面向未来培养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林建华:最重要的,就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到北大考察工作时讲到的“爱国、励志、求真、力行”8字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青年学生。这也是很有挑战性的一件事情,因为价值观的养成,不单单受学校的影响,家庭、社会都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学校所能做的主要是通过营造风气和文化,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一个烙印。例如,学校通过制度和文化建设,规范教师的言行,切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

记者:面向未来,北大如何进一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林建华:2035年,国家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北大则要力争率先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但是北大凭什么能走到前头去?世界上的一流大学已有很好的发展基础,不会停下脚步等着我们。北大要想实现超越,关键得有正确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实际上为北大指出了发展的路径。

北大要想走得更好更快,就必须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中。中国的快速发展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重大学术问题,比如说中美之间的关系、“一带一路”上的区域与国别研究等。这些问题亟待理论上的深刻解答。这还只是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就更多了。如果北大能够回答这些问题,就能助力国家发展得更好更快。

“到了‘无我’境界时,视野才能够真正打开”

记者:如何解决中国问题,形成中国学派?

林建华:学术研究要更多从中国视角看世界、看世界的学术,将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建立中国视角的学术体系。比如说,大学应该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文化、国民,夯实研究基础才能提出对国家真正有价值的建议。所以经过两年的筹备,北大建立了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致力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研究。

这是一种学术观念上的变化。过去,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我们自己。当国家的力量比较弱小、影响力局限于地区的时候,我们只能这么做。但是今天我们的影响力已经遍布世界各地,学术就不应仅仅是研究自己,而是应该更多地往外看。

记者:是什么使您有勇气提出把北大建成一所“伟大的学校”?

林建华:并不是说只有北大才能建成伟大的学校,其实平凡的学校也可以很伟大。“伟大的学校”的意思,就是要在社会中找准定位,结合自身特点、把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自己做到最好。如果学校都能够各自发挥所长去追求和实现各自的“伟大”,中国教育的多样化就出来了。

记者:如果把北大比作一个人,120岁了,您觉得他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林建华:建校120周年,对北大来说,是一个重要转折。这120年,北大经历了风风雨雨,主要是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无论是学术上还是管理上都是。将来我们还要继续学,因为发达国家学校的制度体系还是很有竞争力的,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借鉴。但是我们要更深入地结合中国的情况去思考自己的发展道路,找准中国的问题并努力去解决,也就是说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这是很大的一个转折和变化。

记者:五四青年节快到了,您对当代青年有什么样的寄语?

林建华:现在的青年人能够更快地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他们获得知识的方式跟以前都不一样。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要树立自信,关注社会,关注实际问题,注重实践,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非常重要。

另外,现在的一些年轻人相对来说比较自我。其实自我并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太“自我”的人是没有大出息的。所以我经常说,当人到了“无我”境界时,视野才能够真正打开。一个人是这样,一所学校也是这样。当诚心诚意地愿意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时候,自己的事情才能真正做好。

(原标题《 瞭望专访|林建华校长:120周年,对北大是一个重要转折》。编辑杨书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熟悉的一个人作文 代写作文 知足常乐的作文 我喜欢的一个人作文 我们一起走过作文 关于大海的作文 春天在哪里作文 雷锋的故事作文 英语作文写信格式 扳手腕作文 10篇优秀作文 记一件事作文 反邪教作文 关于写老师的作文 未来的房子作文 我想对妈妈说作文 快乐暑假作文 考试失利作文 好人好事的作文 关于运动会的作文 好作文大全 感恩祖国作文 初中生作文题目 人物描写的作文 创文作文 分享快乐作文 关于语文的作文 感恩作文开头 缩写作文 雷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