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精准服务引导 做好“就业”文章

2020-12-13 11:45:01
相关推荐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六稳”“六保”中唯一重叠且排在首位的就是就业。

政策鼓励已明确,保障落实要跟上。昨日,代表委员们围绕“优先稳就业保民生”热话题建言献策。

紧盯就业态势 做好两个“精准”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李东艳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做好就业工作,必须坚定信心、直面挑战、精准施策,统筹做好招聘、考录等相关工作。

“要做到两个精准,一方面精准对接就业优先政策,一方面精准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李东艳建议,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提升投资和产业带动就业能力,优化自主创业环境,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各方都应紧盯就业态势“风向标”,紧跟政策“指挥棒”,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譬如,高校要应用好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等优惠政策,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实施好“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和脱贫攻坚一线就业创业。

河南18条举措助力大学生就业

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874万人,这部分人群成为稳就业的重中之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

为了稳就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很多措施。在国家层面,教育部等6部门和单位共同实施“百日冲刺”,十大专项行动都很给力。为保障全省66万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河南也发布了18条硬核举措促就业,包括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空缺岗位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比例;持续实施三年六万见习计划,提高见习留用率;扩大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规模。加大高校毕业生入伍征集力度,健全落实大学生参军入伍激励政策,力争实现20万毕业生就业等。

用好“云平台”,

集合更多的求职机会

作为人才的培养方,教育部门对毕业生就业承担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李东艳认为,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应密切关注用人单位用工情况变化,多渠道开展招聘活动,为大学生集合更多求职机会,同时做好个性化的指导与服务。

“需要政府、企业事业单位、高校和学生联合发力来解决。要搭建就业‘云’平台,提供就业指导、信息发布、简历投递、云面试、云签约全流程服务,还可以根据就业大数据,精准邀请企业加入平台,网上招聘不断线。”李东艳说。

另外,由于疫情影响,一些单位招聘面试时间有所推迟,使一些毕业生出现纠结、焦虑情绪,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既做好“强信心”的思想引领工作,又做好“暖人心”的就业服务工作,同时采取“一人一策”,加强个性化指导,开通就业心理咨询和就业帮扶热线,疏导高校毕业生就业焦虑情绪和压力。

积极投身一线岗位,

实现个人价值

“不少初次就业者存在眼高手低问题,他们向往崇拜大城市,总认为大城市富裕、机会多,生活条件好、待遇福利高,而不去考虑自身是否具备在大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能力。”在李东艳看来,应用型、实用型人才投身一线岗位,更能发挥作用,体现自身价值。

全国人大代表、焦作大学副校长霍晓丽也建议大学生就业可以多加关注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应征入伍等基层岗位。这些岗位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发展,大学生去这些地方,施展的天地很广阔,个人价值也能得到更好的实现。譬如毕业入伍当兵,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学生提升综合素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加大技术技能培训,

对农民工分类识别跟踪服务

疫情对很多的企业都产生了冲击,众多农民工兄弟的就业也因此受到巨大影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到4月底,外出农民工就业已经恢复到往年九成,接近正常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驻马店市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收认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疫情影响就业的大环境下,更需要专业机构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就业。他建议,人力资源部门出台措施,对农村外出务工者分类识别,组织待岗的农民工免费接受正规的培训,由专业的机构组织归还就业、跟踪服务,最大限度地消除疫情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不利影响,确保把农民工就业损失降到最低。

择业观因人而异,

能力的提升不能停

“疫情之下,学校、社会和家庭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对大多数人而言,就业难、择业更难,先就业才能实现经济独立,才能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自我,看清未来的路,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李东艳说。

李东艳表示,就业是个性化的事情,要视家庭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先就业、后择业”可以缓解毕业生离校后无所适从的压力,大学生在基层工作岗位不断积累和历练之后,也会有更多的计划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观望中等待更好的岗位也未尝不可。

对于不同人群不一样的择业观,霍晓丽则提出,社会各界应多关注在职者能力提升,“对求职者而言,就业以后仍要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满足工作对你的更高要求;对企业而言,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是留住人才的一种方式。不能忽略对员工岗位能力的培训。”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竞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妹妹被哥哥打屁股作文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作文 藏在心里的什么作文 做一次家务作文 原来如此作文400字 良好的心态作文800字 关于自律的作文600字 亲情的作文800字初中 寻常的日子也芬芳作文 专四作文满分多少分 最敬佩的人作文600字 美好的生活作文600字 逆境出人才作文600字 改变作文600字初中 作文最美的风景600字 帮忙写作文的软件 英语作文翻译成中文 青春在路上作文800字 脱裤子打屁股的作文 初一的作文600字 友谊还会继续作文600字 不可怕作文600字初中 初中作文开头结尾优美段落 游记作文开头怎么写 我的意中人作文 我渴望长大500字作文 作文我的童年500字 致即将毕业的自己作文 时间过得快的作文开头 守住本分为话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