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二月二 龙抬头”这句话 虽跟剃头有关 但绝不仅此而已

2020-12-13 15:25:01
相关推荐

都说“二月二,龙抬头”,很多朋友对“龙抬头”三个字的理解,只有“这一天可以剃头了,剃头之后精神地抬头走路”,如果让古人听到,恐怕要摇头叹息,因为“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跟剃头虽然有关,但绝不仅此而已。

《北京民间风俗百图·剃头图》

一、以灰撒地绕水缸

二月二日,在古代节日中有个名字叫“中和节”,相传这一天是土地爷的生日。《京都风俗志》曰:“城内外土地神庙,香火不绝,游人亦众,又有放花盒灯香供献以酬神者。”而“龙抬头”三个字则与二十八星宿有关,代表龙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在整个冬天都隐没在地平线下面,“二月二”前后一段时间,代表龙角的“角宿”会从地平线上出现,仿佛酣睡的巨龙醒了,抬起了头颅,预兆着大地回春,春耕季节即将开始,所以这一天吃的饭食,都要带上个“龙”字。《帝京岁时纪胜笺补》上说:春饼要叫龙鳞,米饭要叫龙子,面条要叫龙须,饺子要叫龙牙,馄饨要叫龙耳,还要喝龙井茶……特别有趣的一个习俗记载在《燕京岁时记里》:“闺人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与此同时,乡民们要用灰,从门外开始洒,一路蜿蜒着撒到厨房里,而且要旋绕水缸一圈,名为“引龙回”。点点滴滴都能感受到人们对龙的尊重、热爱,同时又充满了亲昵。

此外,在宫廷和民间,“二月二”这一天还有很多的习俗: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里写到,这一天皇宫会撤去过年的各种彩灯装饰,标志着这个年算彻底过完了。老百姓会把黍面、枣糕、麦米等物,用油煎了食用,或者把面粉和稀了摊成煎饼吃,名曰“熏虫”,《康熙宛平县志》对此的解释是,一边让百虫蛰伏,一边引龙以出——不过《帝京景物略》的说法更加实在,说其实就是藉此机会把元旦没吃完的剩饭剩菜打扫干净。不仅食物不能轻弃,就连过年祭祀用的蜡烛不能浪费,《春明采风志》上说,要用这些蜡烛“遍照壁间”,此种做法有一说辞,叫“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这一天是小朋友们的开学日,“是日始进书房,曰占鳌头”,而嫁出去的闺女可以回娘家省亲,民谣有云:“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娘掉泪儿。”是为一证。

笔者翻阅了大量关于旧京掌故的笔记和史料,只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找到一句“士民又于是日栉剃,盖取龙抬头之意”,总算是证明“二月二”确有剃头理发,精神为之一新的习俗。

二、北京剃头“十六绝”

说到栉剃,明朝以前,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影响,汉人一直是拢发包巾,而剃发则是清朝入关以后的事情。最初,北京城在地安门、东四、西四、正阳门等主要路口设立席棚,楞拽着往来的行人剃头,管剃头的都是包衣三旗的剃头匠。后来因为需要剃头的人实在太多,忙不过来,清政府才准许一些入关时在京东各县带来的民夫(当时称为“左翼匠役伙夫”)申请牌照,在各街道、胡同设立剃头棚做剃头生意,从此以后,北京开始出现了私营剃头行业。当时这一行从业者的大部分是武清、三河、香河、宝坻等京东各县的人,尤以宝坻人最多,从清初至民国二十年左右的三百年里,北京的剃头行业大都由宝坻人担任。

旧时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剃头行也不例外,拜罗祖为祖师爷。这个罗祖据传说是雍正年间的人,有一年雍正皇帝头上生疮,且有肉瘤,无论剃头还是梳辫子都很难受——清宫内,为皇帝剃头的机关叫“按摩处”,其中的剃头太监称为“清发太监”,御用的剃头刀是用两层竹板夹着刀片,只有二分宽的刀刃露在外面,是为了防止清发太监御前行刺——雍正本来就是个喜怒无常且多疑之人,连续杀了几个剃头的太监,搞得宫里人心惶惶。白云观有位祖籍湖南的罗姓道士,很同情那些死于无辜的太监,便研究制造了剃头刀、刮脸刀、取耳、清眼等剃头用具和梳辫子用的梳子、拢子、篦子和专门用来挖耳朵的掏耳勺等,此外还研究出了捏、拿、捶、按等独特的按摩技术,再把这些工具的用法和按摩术传授给宫里的剃头太监。这些太监再为雍正剃头时,他不但不再难受,而且头疮也很快治愈了。雍正得知内情后,对罗道士制造的那些小工具赐以“半朝銮驾、小执事”的称号,并封其为“恬淡守一真人”,后来罗道士去世,便葬在白云观里,即迄今观内有名的“罗公塔”。而理发业感念其恩,尊其为“罗祖”。

这个传说有几分真假,如今已经无从考据,但老北京的剃头匠确有所谓的“十六绝”,即十六门特殊的服务技能,分别是:梳、编、剃、刮、捏、拿、捶、按、掏、剪、剔、染、接、活、舒、补,统称为“整容行的文武不挡”。这其中,掏是掏耳朵,剪是剪鼻子内的鼻毛,剔是清眼,染是染发和染胡须,接是接骨(早年间有关节脱臼者都到剃头棚去治疗),捏、拿、捶、按是按摩,舒、活、补即舒筋活血补碎的正骨手术。正是因为这“十六绝”包含了多项服务,手艺潮的吃不了这碗饭,所以剃头者才能以“匠”字相称——中国古代靠手艺挣钱吃饭的才能被称为“匠”呢!

1911年前后,老北京剃头匠旧影

三、八一湖畔忆“抬头”

老北京的剃头匠主要分成两种,最常见的是剃头挑子。剃头挑子又分为“下街挑子”和“桥头挑子”,前者是走街串巷给人剃头,后者是固定在某个桥头营业,老年间,后门桥、北新桥、银锭桥都有这类挑子。这两类挑子的“装备”是一样的:用一根扁担挑着,一头是可以当凳子坐的有三层抽屉的红漆小柜子,最上面一层是放钱的,开着一个可供塞钱的小长方孔,下面两个抽屉简直就是“百宝箱”,所有剃头修面用的物什都在里面:剃头刀、推子、剪子、镊子、篦子、拢子、耳朵勺、用于修理胡须的小梳子和小毛刷、按摩眼睛的一端有光滑圆珠儿的骨头针、拔罐用的小瓷罐等等;另一头是个长圆笼子,里面放着个小火炉,上面放置着一个大沿黄铜盆,里面的水总保持一定的热度,便于洗理之用,这也就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歇后语的由来。铜盆旁边竖着旗杆刁斗,上边挂着毛巾和用皮子制成的鐾刀布。剃头匠左手拿着一个大铁镊子,右手拿着根五寸长的铁钉子从中间向上挑,发出“铮铮”的声音,这叫“唤头”,其实等于叫卖声。

还有一种就是剃头棚里的。所谓剃头棚,即用布或席子支成的简易棚子,能遮阳避雨,来剃头或刮脸的顾客在棚子下面就坐,而剃头和刮脸用的器具跟剃头挑子一模一样,不同之处仅仅在于位置固定且有专门供顾客坐的凳子,相比之下收费贵一点儿,客人也稍微“高端”一些,如果剃头匠的手艺和人品俱佳,跟顾客又很投脾气,就有可能受聘入户包月、包季或包年,到家中洗理,当然,上门服务时不能再挑个沉重的挑子,而是把工具都装在一个布包里携带。

民国以后,随着对辫子的废除,剃头业发展成了理发业,剃头匠变成了理发师,虽然北京城陆陆续续开了一些理发店,但没那么多讲究的老北京们还是喜欢找剃头挑子和剃头棚理发,一来价格便宜,二来都是多年的老主顾了,存着一份感情。很多时候,一次推头不是一次生意,更近似于一次访亲探友话家常,聊聊城里城外的新闻,说说街坊四邻的近况,临走时道一句“辛苦您呢”,回一句“再见您呢”,都是暖暖的情意。

一年四季,理发业最忙碌的时候就是腊月底和“二月二”。因为正月里不时兴在脑袋上动土,所以人们都赶着在腊月底理发,“二月二”的时候再去找理发师“抬头”。我上中学时家住阜成路,一到这两个时候就往八一湖的东岸上跑,那里聚集着很多理发师,一把推子、一把剪子、一把梳子、一块围布,加上一把供客人坐的折叠板凳,就是他们的全部装备。理发的价格是五块钱一次。每次我去找的理发师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的“标志”是一块红色的围布,在一大群使用白色围布的理发师中显得特别显眼。我有一次跟她聊天,她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并不是“专业人士”,纯粹因为退休后无所事事,想赚俩零花钱,跟别人简单学了学便披挂上阵。她的手艺可想而知,但作为一个对外形不大讲究的“半大小子”,只要能把一脑袋乱蓬蓬的长毛变短,我就心满意足了。

每年的“二月二”那天,八一湖边这个“理发集市”总是人满为患,面对蜂拥而来的顾客,理发师傅手里的推子咔哧咔哧没个停,而比推子剪子更忙的是他的唇舌,得不停地跟接二连三的顾客搭搭话。顾客的要求各自不同:“您给我后边多去点儿”,“您给我鬓角推上去”……而理发师傅总是满口答应。理完了,一摘围布,那感觉就像是给凯旋归来的大将军摘下披风似的,顾客永远是昂着脑袋笑意盈盈,真有个“龙抬头”的范儿。

每每回忆至此,总觉得虽然“二月二”在今人的记忆中只剩下理发,但那么一股子让蓬头垢面的人们重新昂首挺胸的精气神儿,还真是带劲儿。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呼延云

流程编辑:郭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笑了作文200字 写陌生人的作文600字 写秋天景作文 最美的我作文 童年的趣事作文三百字 小学二年级 作文 西安高考语文作文题 森林防火作文600 燕子搭窝作文 青年作文素材 关于珍惜水的作文 作文关于动物 垃圾分类作文400 理想600字作文 最好的作文600字 六一儿童文艺汇演作文 骄兵必败作文 一件艺术品作文 热爱和平的作文 回报父母的爱作文 宝石花的作文 雾霾作文600字 科学小发明作文 书包作文300字 童话作文 关于桂林的英语作文 兴趣爱好作文300字 变幻莫测的天气作文 妈妈的疼爱作文 作文怎么写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