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彩虹故乡彩虹飞——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纪实

2020-12-14 20:15:01
相关推荐

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北倚祁连山脉达坂山,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也是我国土族人口最多、居住最为集中的地方,下辖8个镇、9个乡、2个民族乡,总人口40万人,土族约占总人口的17%。土族群众因传统身着七彩长袖衫、能歌善舞,因此,互助县又被誉为“彩虹的故乡”。

时光机开到公元2015年,在互助县脑山沟壑纵横的褶皱里,还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似乎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贫困户。这些因病、因教、因路等阻断了梦想的土族群众,成为互助县精准扶贫攻坚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我和尕妹见不上面,苦日子啥时候能过完。”这首流传在互助山区的民间“花儿”,道尽了土族群众贫困生活的哀愁。

作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之一,2015年底,全县共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18个,贫困户13796户,贫困人口48523人,贫困发生率14.1%。

2018年,互助县11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4.3万名贫困人口脱贫。

2019年,预脱贫的291户579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全面实现了贫困“清零”目标。青海省政府公示公告互助县退出贫困县序列,互助县连续三年被评为青海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上去高山望平川,平川里有我的(美)家园。我和尕妹致富忙,好日子还在(个)前面。”土族群众一改往日的“花儿”,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彩虹的故乡”经历了怎样的美丽嬗变?

“开好药方”

互助县根据不同致贫原因,“因村因户”制定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计划,对症开“药方”,拿出了明晰具体的“脱贫清单”。

首先,通过县级领导带头进村入户,访困问需、访贫问计,对所有行政村进行挨家走访、多轮排查,获得了详实可靠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基础数据。

随后,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全方位构建“1+8+10”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一线指挥、县级领导分片督导、行业部门联动协作、干部职工齐心协力、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打响了“攻坚拔寨”式的精准扶贫战役。

“搬出大山”

2016年11月20日,土族村民吕有成一家搬进了盼望已久的新家——互助县五十镇班彦新村。敞亮的新房,让他激动地一时说不出话来。

班彦村是出了名的脑山村,村里的五六社129户484人家住在山头,“十年九旱”“拉羊皮不沾草”是贫困的代名词。从脑山里搬迁到新村,从土坯房住进钢筋混凝土的新房,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这个小山村发生了巨大转变。

近年来,互助县始终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作为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众生计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互助山区的不少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搬迁”项目搬到了远离大山的新村,而他们的幸福生活也从搬出大山的那一天开始了。

互助县蔡家堡东家沟村,是青海省1622个贫困村之一。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这个位于蔡家堡乡山顶的脑山村庄,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一直以来,地处互助脑山地区的东家沟村,自然灾害频发,交通闭塞,耕地贫瘠,种植业单一,村民们年人均收入仅有3000多元。因居住地分散,居住环境差,人畜饮水、就医、上学十分困难。基于此,经过互助县政府各部门协调推进,东家沟村在地域平坦、交通便利的塘川镇下山城村置换土地为东家沟村群众统一安置宅基地。

蔡家堡乡副乡长申鹏说,全乡13个行政村中有一半因为自然条件差,需要搬迁。由于易地搬迁村都处在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交通信息闭塞的地方,造成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尴尬境遇。要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当地群众彻底摆脱制约发展的恶劣环境,必须走易地搬迁的道路。

走进已经搬迁入住的村民东国平新居,上下五间的二层小楼装修得格外气派,冰箱、彩电、还有东国平自己设计的电视背景墙和卧室,让到访者仿佛走进了城市的小洋楼。

“现在我们一家五口人住上了楼房,花了将近20万元。只要能吃苦就能挣钱,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东国平说。

“住在塘川镇离城里近,打工、孩子上学都非常方便。”村民东鹏山认为,人居环境变好了,各方面条件也在不断完善,老百姓才有干劲,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离实现政府提出的“能致富”奔小康的时间不会太长。

山路远、行路难、务工难、上学难、挣钱难——曾经这些困难向大山一样压在东家沟村民身上喘不过气来。

以前,在山里生活时,汪芬兰和其他村民天没亮就出家门,沿着11公里的山路,走到宁互公路才能坐上去西宁市打工的公交车,晚上又顶着月亮走回家中。“一天三四个小时花在路上,还不一定当天就能找到临工。现在,公交车就在家门口,去县城、省城打工方便多了。”汪芬兰说。

实施易地整村搬迁后,后续产业如何发展,脱贫新路如何迈开步伐?驻村干部和两委班子开始提前谋划。

据“第一书记”李延东介绍,今后东家沟村将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搞好农贸产业,增加村民的收入,使老百姓更早、更快地步入小康生活。

“这一两年,我们村已经娶进来了10个新媳妇,我现在除了村支书的身份,还兼任村里的媒人。”说这话时,东家沟村党支部书记东银山一脸自豪。

“如果没有搬迁,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家再过30年都不可能住上这样的房,也过不上这样幸福的生活。”村民东国金讲起村里的新鲜事,一脸兴奋:现在家里住的是二层洋房、走的是水泥路,用上了手机,开上了小轿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小孩上学不操心,家里今年的收入也提高了近千元……搬迁使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里还有一个大变化,过去三年全村娶了5个新媳妇,今年一搬进新村,上半年就娶回来了5个新媳妇。”东国金乐呵呵地说。

互助县林川乡作干村地处干旱山区,由于地形复杂,沟壑纵横,交通闭塞,土壤流失严重等问题。2015年以前,村民们年人均收入仅有3000多元,140户村民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86人,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实施易地搬迁后,村里近140户群众告别世代居住的穷山僻壤,迎来“挪穷窝”的历史性机遇。

走进作干新村,一排排统一设计建造的院落错落有致,村道、电网等配套工程也一应俱全,新村还配备了环卫、养老和卫生等相关设施。春风扑面,一派乡村田园风光。

据作干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干部刘文银介绍,整村搬迁后,对村民后续产业发展开展了“分类指导”,即对有劳动能力的人实行产业帮扶,发展种植养殖业;对无劳动能力的村民,实行入股分红,稳固增收,稳固脱贫;对外出务工者实行技能培训,通过技能多挣钱,尽快脱贫。(记者 申维祖 通讯员 盛富菊)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关于赶集的作文 第一次月考之后作文 我的学习生活作文300字 写青春的作文 同学吵架作文 5年级300字作文 赞扬老师的作文 辩论会作文开头 六年级作文好词好句 我为什么喝彩作文400字 保护动物的英语作文带翻译 普通话口述作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英语作文 德的作文 毕业旅行作文 一篇写人记事的作文 作文的英语 我的幸福 作文 初中作文怎么教 我身边的小动物作文 作文题目可以写什么 快速作文法 的暑假作文600字 赞扬父母的作文 夏天的海边作文 点赞中国作文 互相关心作文 关于红色革命的作文 常见作文题目 2006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