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虎妈猫爸”再现!中国家庭剧离不开套路?

2020-12-15 01:05:01
相关推荐

每年的6、7月份是高考季和中考季,也是毕业季,因此电视台常常会在这个档期推出一些以子女教育为主题的电视剧。随着国人对于教育愈发重视,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也越来越多,它们在反映教育现状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

套路1:教育往往伴随亲子、夫妻关系

中国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毋庸赘言。尤其是在当代,教育方式和教育选择越来越多元,从学区房到课外补习,从假期游学到留学国外,都是舆论中长盛不衰的话题。选择越多,问题就越多,教育引发的摩擦也越来越常见。影视剧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这些年来以子女教育为主题的电视剧大量涌现,比如《孩奴》(2014)、《陪读妈妈》(2014)、《虎妈猫爸》(2015)、《小别离》(2016),还有最近正在播出的《少年派》。

《少年派》中林妙妙的母亲(闫妮饰)和父亲(张嘉译饰)。

《少年派》聚焦的是高中教育。该剧讲述了一对中年夫妇林大为和王胜男(张嘉译和闫妮饰)的女儿林妙妙(赵今麦饰)升入重点高中,三口之家正式开启高考“备战”状态,日子鸡飞狗跳。林妙妙对母亲产生逆反心理,父母之间的教育理念也有分歧。

跟当前市面上教育题材电视剧一样,《少年派》既反映教育问题,同时也以教育为一面多棱镜,反映其他受关注的社会议题,比如教育观念的差异、代际之间的冲突,以及中年夫妻的多年之痒。

母亲王胜男是一名典型的中国式母亲,人生的唯一重心就是子女。但她也会对子女产生一种不自觉的操控欲,要求子女必须按她所认定的“好”的路线走。在女儿生活的大小事上,她一天到晚就是全方位地干涉。这既有教育观念差异,也有代际之间的隔膜。一切以子女教育为首的家庭中,夫妻关系也可能潜藏着危机,无论是《虎妈猫爸》还是《小别离》,爸爸的初恋情人都会出现并制造一点小危机。

《虎妈猫爸》剧照,赵薇饰虎妈(左),佟大为饰猫爸(右)。

套路2:“现实主义”被戏剧性包裹

现在一拍教育题材的电视剧,充斥的都是那种强烈的戏剧冲突:父母与子女一定会有各种争执,妈妈一定会哭哭啼啼说“我养你多不容易啊”,虎妈一定会配个猫爸(很少看到“虎爸猫妈”),夫妻俩一定会因为教育观念的分歧心生小嫌隙……

套路就是模式化,它遵循一个特定的规律。因为某种刻板成见,以及观众对于一些烂俗电视剧中套路的厌烦,很多人条件反射地认为,套路就意味着没有创新、低劣、粗制滥造。其实,套路的本质是观众喜好的一种结果,是“好看”经验的自然积累,是观众和编剧达成的隐形共识。套路能够切合多数观众的心理需求和期待视野,由此保证了一部剧集娱乐和商业的双赢。

换句话说,教育题材的电视剧之所以“长得很像”,一方面是背后有着现实的根基,社会上的确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另一方面是以往其他作品采用套路都获得成功,后来者遵循套路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较小。

剧中闫妮饰演的母亲王胜男的部分台词。

《少年派》中闫妮饰演的母亲,吐槽的表情、吐槽的用语,都让网友感叹“原来全世界的妈妈‘唠叨’起来都一个样”“ 这就是我妈本妈啊!”……虽然学校的场景为了追求戏剧性显得太夸张和悬浮,但剧中古灵精怪的林妙妙倒也非常符合时下90后、00后的特征。

可见,《少年派》的创作整体上遵循现实主义的手法,固然套路化,但它还是真切地直面围绕着教育的种种问题,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00后群像。王胜男是棍棒式教育的“代言人”,林妙妙发出的是来自年轻群体的声音,二者的对抗颇具代表性,也能引起广泛共鸣。

启示:家庭剧应消除偏见让父亲多参与

只是,套路化的电视剧,或许是合格的,却往往称不上优秀;哪怕它引起共鸣,也不意味着就是合理的,因为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很可能是慢慢累积的刻板印象。优秀的电视剧应该是超越刻板印象,而非迎合刻板印象,一味地讨好观众。

比如从《虎妈猫爸》一路到《少年派》,夫妻俩的角色设定始终是妈妈像“老虎”,强势、霸道,过度干涉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反之,爸爸的角色像“小猫”,开明、温柔、注重沟通、尊重子女,是母子/母女的沟通桥梁,观众都很熟悉这样的设定。

在绝大多数家庭,爸爸常常是可有可无的“配角”。

但真是妈妈更不可理喻吗?真实的情况是:在绝大多数家庭,是妈妈一个人操持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妈妈承担得更多,她必然念叨得更多,而爸爸常常是可有可无的“配角”。爸爸缺席了孩子的学习生活,他没有念叨不见得是他“开明”,而是他根本不知道从何念起。若让爸爸妈妈互换一下角色,让爸爸一天都围着孩子转,“猫爸”也会变“虎爸”。

因此,“虎妈猫爸”的设定传递的不应仅是“妈妈更不讲道理”的偏见,它本可以带领观众思考:是否这是男女传统的角色设置与社会不公延续到家庭教育中了?实际上,爸爸得深度参与到子女教育中,与妈妈共同分担。妈妈的负荷少了,她自然就无需通过咆哮来发泄情绪,整个家庭氛围更加和谐民主,对于子女教育也会有更大帮助。

还需一提的是,目前市面上的各种教育题材电视剧,都喜欢和稀泥式的大团圆结局,这些电视剧虽触及教育问题的症结,但缺乏有力度的反思,也难以转化为介入现实的力量。

□曾于里(剧评人)

新京报编辑 吴龙珍 校对 翟永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母亲的爱作文400字 好书推荐作文300字 第一次看雪作文 开在心里的花作文 难忘的一件事英语作文 美丽的校园400字作文 欣赏为话题的作文 出彩中国人作文 我的自画像优秀作文 吃自助餐的作文 日成一事作文 垃圾分类作文三年级 读书作文600字初中 一件小事作文500字 高考英语作文多少字 熟悉的人作文400字 关于勇气的作文素材 初中作文万能开头结尾 日记作文250字 成考语文作文范文 我的学校日语作文 我学会了滑冰作文 贴春联英语作文 肩膀作文600字 写动物的作文200字 五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 英语作文200字左右 最好的奖赏作文 关于学习的作文题目 描写秋天的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