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雨一直下 3000年来的北京大雨

2020-12-15 02:20:01
相关推荐

恳请您点击左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百家号。

唐晓峰等

预计上述地区降雨,还将持续4-8小时。

北京建城3000年,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百科全书;北京建都860余年,是实现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理想的实践者,也是集大成者。在古代城市建设和都城建设的历史中最重要的是城与水的关系。围绕城与水的关系,重点介绍六个方面,最后谈几点启示。

北京市内启动暴雨黄色预警

一、三个地理背景

五大水系

►北京地区有五大水系:永定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北运河(温榆河)水系、拒马河水系、蓟运河水系。除温榆河外,其它四条河流都发源于河北省北部以及山西省北部的山区。

讲北京的五大水系一定要从流域的概念理解,北京与河北、山西的水系是一个整体。河流的上游地区是水的源头,北京的地表河流和地下水都受到来自源头的补给。

北京小平原

►北京城坐落在北京小平原上。北京小平原由永定河等五条河流为主冲积出的洪积冲积扇形成。洪水、河流在冲积搬运泥沙的过程中,较重的粗颗粒物先沉降下来,较轻的细颗粒物被运送到更远的平原地区沉降下来,这种地质构造非常有利于上游山区降水渗入地下,顺利通过粗颗粒物多的山前地区到达平原,平原地区细颗粒物多,不利于地下水下渗,因此平原地区地下水位高,容易形成涌泉、湖泊、湿地。莲花池、一亩泉、白浮泉、玉泉、万泉庄、丰台等大量泉水基本都是这样形成的出露泉水。

交通区位

►中国古代大多数城市都是在交通要道上建立起来的。侯仁之先生研究认为,北京城的早期雏形出现在永定河渡口附近。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与北方的居民交往时,沿着太行山东麓大道北上,在古永定河渡口(现在的卢沟桥附近)过河,然后分为三条大道:一条道向西北行,出居庸峡谷,可上晋北山地和蒙古草原;一条道向东北行,出古北口,可到辽西山地和松辽平原;一条道向东行,循燕山南麓,出山海关,可达辽东各地。古永定河渡口成为当时南来北往的交通枢纽,这就是北京城早期的雏形。

二、北京城依水而建

从历史上看,北京城的选址、规划、建设和发展都是由水源来决定的。北京城依水而建的水源有两个,一个是莲花池,另一个是高梁河。北京城的建设有三个重要节点,一是蓟城,当时是北方的军事重镇,二是金中都,当时是中国北方政权的都城,它们都是依靠莲花池建设的,三是元大都,统一国家的都城,它是依靠高梁河建设的,以后明清都城建设也是如此。

莲花池公园 图/ 中新社

蓟城和莲花池

►蓟城是史料记载北京最早的城市,距今至少三千多年。蓟城是依靠莲花池建立的。《水经注》有记载,水域面积有150公顷,是今天莲花池公园的十倍。

除了蓟城,北京曾有过幽州、燕京等称呼。无论是蓟城、幽州还是燕京,历史上都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它既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必经之地,也是中原政权抵御游牧民族侵扰的门户,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都志在必得。汉武帝伐匈奴、隋炀帝平定辽东都是以幽州为基地。以隋炀帝平定辽东为例,应征士兵全部集中于幽州,共一百一十万人,隋炀帝将其分为左、右十二路大军。第一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经过40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隋炀帝的御营最后出发,又连绵80里,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金中都

►金朝的首都原来在今黑龙江哈尔滨附近,在海陵王掌权的时候,把都城迁到了燕京(今北京)。海陵王迁都的主要原因:一是金上京作为都城“僻在一隅,官艰于转输,民艰于赴诉”。二是海陵王急于完成统一大业。燕京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门户,迁都燕京有利于攻打南宋。三是海陵王非常仰慕中原文化,迁都燕京,有利于女真文化与先进中原文化的融合。

海陵王迁都燕京意义重大。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燕京从北方的军事重镇成为北方政权的首都,燕京从此揭开了作为王朝都城历史的新篇章。第二,从中国历史看,金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后来的元朝、清朝,也都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中国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第三,中国版图越过长城向北扩张,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根基。

金中都是在蓟城基础上规划建设的,依靠的仍然是莲花池。莲花池主要通过其下游的洗马沟河为中都城供水,洗马沟河的一段被圈入皇宫,成为中都城中的重要水面,其中的一部分叫鱼藻池,即现在白纸坊桥西侧的青年湖。当时的洗马沟河水穿城而过,今天仍可看到金中都南城墙的水关遗址。

随着金中都城的发展,原来的莲花池,已经不能满足当时都城的需要,为此,金朝开凿了高梁西河,将高梁河水引入中都城的护城河,并打通海淀台地,引玉泉山一带的流水进入高梁河,加大了高梁河的水量。金朝向高梁河的水源拓展,为后来元大都向高梁河的转移埋下伏笔。

高粱河 图/ 琪琪

元大都和高梁河

►金朝末年,蒙古族崛起,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其疆域北部从朝鲜半岛一直延伸到俄罗斯西部;南部从缅甸一直到达伊拉克。蒙古军队曾一路打到今天的波兰和匈牙利。在几十年间,蒙古人统治了欧亚大部分地区,主要包括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察合台汗国等四个汗国。即今天的保加利亚、俄罗斯欧洲部分、北高加索、花剌子模一部分、中亚叶密立河流域、高加索、伊朗、伊拉克、新疆天山、前苏联中亚地区。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建立元朝。元朝的疆域小于蒙古国的版图。元朝定都北京,改金中都为元大都。北京第一次成为统一国家的首都。

元大都的建设依靠的是高梁河。高梁河出自今西直门外紫竹院内泉水涌动的人工湖,此湖是金代为引用玉泉山水,增辟水源而挖。作为永定河的古河道,高梁河也受到上游西山地区潜水的补给。高梁河东流经什刹海、北海、中海,然后从金中都城东十里向东南流,在今通州马驹桥附近注入当时的永定河。高梁河最重要的部分是今天的北海、中海和什刹海,什刹海在元代称作积水潭,当时的水面要比现在大很多。元大都兴建时,将其南部圈入皇城内,专称太液池。

1264年,忽必烈率文武百官来到金中都。当时金中都城已被摧毁。琼华岛是金朝的离宫,它就是今天的北海白塔山,岛上有广寒殿,忽必烈就驻扎在这里。他就是在广寒殿做出了营建元大都的决策。

设元大都。刘秉忠作为汉族知识分子,是元代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追随忽必烈多年,与忽必烈关系密切,深得信任。刘秉忠选定积水潭东岸划了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这条线就是现在的北京中轴线的位置。考古专家曾在地安门商场停车场的地方发掘出元代的石条砌岸,证明当时湖的东岸紧邻中轴线。

中轴线确定后,元大都的规划建设围绕中轴线展开。中轴线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最高理想。据考证,最早出现中轴线的城市是三国时期的邺城,是曹操作为魏王的都城。之后,长安、洛阳、开封和金中都都有中轴线。所以我们讲元大都依水而建,最核心的是中轴线依水划定。明清基本沿用元大都的格局,也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中轴线。

三、北京城依水而兴

北京城的大动脉——通惠河

►元大都是当时世界上一座很大的城市,需要运送大量物资。当时陆路运输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损耗巨大。《元史•郭守敬传》中提到:“通州至大都陆运官粮,岁若干万石,方秋霖雨,驴畜死者不可胜计”。水运的成本要大大低于陆路运输,所以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开凿通惠河解决元大都的物资运输问题。

忽必烈任命郭守敬为都水监,负责修建通惠河。开凿通惠河的关键是找到充足的水源。北京地势西高东低,通州虽然水多,却不能西蒙古民族有逐水而居的传统,而且忽必烈就驻扎在太液池中琼华岛的广寒殿,所以蒙古族统治者将大都的核心区确定在今什刹海、北海、中海一带。

忽必烈对汉文化有一定研究,能读汉语诗歌,他命刘秉忠负责建流。郭守敬从昌平白浮泉(今昌平区化庄村的东边)开始,开凿一条沿50米等高线蜿转而行的水道,将西北地区的大小流泉汇入积水潭,从积水潭流向通州。为了控制水流,沿途“置闸二十有四”,抬高水位,漕船逆流而上。

历史记载,当时忽必烈乘象辇来到积水潭畔,走上万宁桥,见到“舳舻敝水”的场面非常高兴,命名“通惠河”,并赏赐万贯钞币给郭守敬。当时的万贯,相当于黄金500两,或者是白银5000两,大体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50万元。众人一同庆贺通惠河的开通,还有许多百姓围观,场面十分热烈。

大运河开通后,主要运送的,一是粮食,二是建材,三是人。当时,北方连年战乱,而南方稳定富庶,大运河将南方的粮食、建材等重要物资源源不断通过通惠河输送到元大都。粮船从通州直抵城内积水潭,这些粮食供给宫廷、充当官饷、供应军队和百姓。南方和大运河沿线的原木、石材、砖瓦等建筑材料也是通过通惠河输送到元大都。四川、云南、湖广等地的楠木、江苏苏州的金砖、山东临清的砖瓦等都是修建宫殿必不可少的材料。

积水潭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方终点。运河终点物资集散、交易和人员流动推动了鼓楼西大街商业区的形成,也形成了《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的理想模式。鼓楼西大街是元朝大都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是北京最早的商业街,类似现在的王府井和西单。到了明代,北京城中通惠河的一段被圈入皇城,漕船不再进城,停泊在东护城河。东直门、朝阳门一带由此出现裕丰仓、储运仓、太平仓、禄米仓、万安仓等。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京津铁路通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朝廷改征白银,取代漕粮,大运河漕运停止,700多年大运河转运京师漕粮的历史任务最终结束。

水脉与文脉

►北京是一个文化底蕴积淀深厚的城市。水脉与文脉紧密结合的一个典型是北京的皇家园林。以皇家御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都是以治水揭开篇章的,其水源大都引自西山泉水。

金朝是皇家园林建设的重大转折,以宋徽宗在汴京(河南开封)所筑艮岳为范本,大规模建设皇家园林,重点是两处,城内是鱼藻池(今白纸坊桥西侧的青年湖),城外是北海琼华岛。清代,皇家园林建设的重点转向西部山区。清乾隆年间对西山、玉泉山水源进行了大规模整治、开发。

皇家园林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西苑、圆明园和颐和园都继承着古代以“一池三山”为主题建筑的皇家园林传统。据《列子•汤问》所载先秦神话,称:东海有三座仙岛,蓬莱、方丈(方壶)和瀛洲,是传说中的仙境。汉武帝把想

象中的三座仙山岛屿建在了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建章宫的太液池中,开创了“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模式。元朝首先在太液池,就是现在的北海中堆筑了三岛。清代所建圆明园和颐和园营造的主题景观依然是三山仙境。

皇家园林另一个特点是表现了自然的田园风光。历代帝王都在御园中藉田躬耕,以垂范天下,还要仿建山野村舍,营造田园风光,追求村野之美的意境。如康熙年间,曾在丰泽园和春耦斋开辟稻田十亩一分。为验田功、较晴雨,康熙曾在这里种过试验田,总结栽培经验。可见,田园景观并非仅为点缀园林的景致,也是为了观稼验农。

皇家园林大量吸收了江南文化。清代御苑内的水体景观,在宽阔的湖面岸边或湖中,往往模仿江南的名胜。清漪园从整体布局上仿照了西湖,无论昆明湖水域的划分,还是万寿山与昆明湖的位置关系、西堤在湖中的走向以及周围的环境,都与杭州西湖有异曲同工之妙。

皇家御园不仅是供皇帝休闲玩赏的场所,也是处理政务的场所。清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励精图治,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圆明园度过的。历史上曾对雍正有过很高的评价,他洞察人心、惩奸除恶、保护良善,推行摊丁入亩,建立军机处,实行奏折制,削弱王公特权,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等。

史称:雍正一朝,坚持御门听政制度,谕旨批答,皆出亲笔,不下数十万言。自古勤政之君,未有及世宗者。清代朝廷的一些重大活动,也在御园水畔举行。乾隆年间,每年正月十五都要在圆明园山高水长楼前举行盛大的烟火晚会。

四、北京历史上的盛水景观

历史上的北京曾出现过令人称羡的盛水景观,河、湖、泉、井众多,水量丰沛。如在今通州南部曾有一个大湖,名叫延芳淀,方圆数百里,芦苇丛生,水面广阔,禽鸟众多。历史上北京地区的河流水量很大,很多河流都能够通行漕船。历史上的北京地区水井也很多。清末,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记录了北京内外城共有水井1265眼。

北京历史上的盛水景观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清代都基本保持了这个格局。最主要的原因有三,一是三千年来大部分时期北京的降水量比较丰富;二是位于河北、山西的主要河流源头水源涵养情况良好;三是水资源消耗不大。

五、历史上的水灾与防灾

北京地区在水灾问题上总体是安全的。与古都开封、洛阳相比,历史上的北京城从未被冲毁过。但是,北京地区历史上发生过大的水灾,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历史上,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易泛滥成灾的河流。明成化六年曾发生特大水灾。据记载,“自六月以来,淫雨浃旬,潦水骤溢。京城内外,军民之家,冲倒房舍,损伤人命,不知其算。男女老幼,饥饿无聊,栖迟无所,啼号之声,接于闾巷”。水灾迫使北京四围各州县的流民进入京城谋生,大灾过后更为严峻的是社会动荡,“京城比来米价腾踊,民艰于食,乞丐盈路”。“在外州县饥荒尤甚,村落人家有四五日不举烟火、闭门困卧待尽者,有食树皮、草根及因饥疫病死者,有寡妻只夫卖儿卖女卖身者,且今冬无雪则来岁无麦,事益难为”。第二年五月,大疫流行,顺天府五城兵马司在京城崇文、宣武、安定、东直、西直、阜城六门郭外,各设漏泽园一所,以收葬大街上的遗尸。

1890年夏天,北京城连日阴雨,昼夜不息,造成了永定河特大水灾。由于灾情严重,朝廷重视,发动百余名官员、一万多民工抢险,最后终获成功。事后论功行赏,一个叫万培因的水务官员,因有大功,被西太后升了十级,成为二品大员。为了纪念这次抗洪成功,用所剩材料在堵口子的地方修建了永定河大王庙,位于卢沟桥东。大王庙后来成为北京地区防洪抗洪的标志性地点。

皇帝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水患相当重视。康熙将河务、漕运、平“三藩”作为执政的三大要务。清代修筑永定河大堤是治理永定河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皇帝亲自巡视,把浑河改名为永定河。

六、历史上的排水系统

为了防止城区的雨涝积潦,历史上北京城非常重视排水系统的建设。总体上讲,排水系统主要由排水主干渠、大街两侧和部分胡同两侧的排水沟、渗井三部分构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排水系统与城市整体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据考证,元大都时期,即已形成以护城河与城内大小沟渠相结合、与都城布局相呼应的排水体系。据《析津志》记载:大都初建时,即“先凿泄水渠七所(作为排水主干渠)。明清时期,增设了一些新的干渠,排水系统更加完善。

二是明沟与暗沟相结合,纵横交错,相得益彰。元代的排水系统,主要是明沟。明清以后,将一些明沟逐步改为砖砌或石板覆盖的暗沟。城内大街和部分胡同两侧都有或明或暗的排水沟。中华民国以后,陆续将规模较大的明沟改为暗沟。其中,御河(通惠河)从什刹海出来以后的城内部分全部改为暗河,今天的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佟麟阁路、南北新华街,东城区的南、北河沿大街、正义路等,原来都是明沟,中华民国期间改为暗沟。

暗沟的优点是卫生整洁,有利于城市建设,但是缺点也很明显。暗沟的断面面积远远小于明沟,排水能力减弱,地表水只能通过有限的排水口进入暗沟,遇到强降雨,容易造成积水。

三是护城河对北京城防洪排涝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史上北京护城河系统十分完整和通畅。既是城市供水的河道,也是雨水和生活用水的排水河道,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多次排泄京城的严重雨涝水患,对京城安全起过重大作用。

四是较好地利用了土地的自然渗透功能。历史上北京不仅有许多河流湖泊,也有很多水坑水塘和人工开挖的渗井。城市雨水大部分是通过排水沟进入排水干渠,然后借助北京城西北高、东南低的走势,流入南城、现在的龙潭湖、陶然亭和通惠河下游,有些是通过排水沟进入城内大大小小的水坑水塘,或是通过渗井直接渗入地下。

北京城排水设施最好的是紫禁城,经受住了600年的考验。它有明暗两套排水系统,能够使宫内90多个院落、70多万平米面积的雨水在很短的时间内通畅排出,通过北高南低的地势泻入内金水河。故宫三大殿三重台基上有1142个龙头排水孔,瞬间能将台面上的雨水排尽。

七、几点启示

水与居民

►1995年以来的20多年,北京市每人年均日常生活用水保持在40方左右。按2015年北京官方统计有2100万常住居民,居民日常用水量约8亿方。金中都居民约161万,元大都208万,明北京185万,清245万,平均200万,如果按年均和人均40方用水量计算,金元明清平均每年生活用水总量8000万方。

保护水脉和文脉

►北京是一座积淀了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水脉滋养文脉,文脉赋予水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些地方水脉即文脉,水脉文脉融为一体。这几十年来,北京严重缺水,水脉遇到了破坏,一代代年轻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让人担忧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会打磨人们对历史上北京城水脉文脉的美好记忆。回望过去,不只让人们在历史文化的殿堂里徜徉流连,还可以让后代以史为镜,了解千百年来人们怎样历经和平与战争、正义与邪恶、清明与浑浊,痛定思痛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对人性良知的永恒弘扬,对后世后代的寄语与忠告,对文明社会的不懈追求。在保护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文脉的时候,把水脉也加入进来,相得益彰,延续文明。

寻找新水源

►在北京城发展的历史中,人们一直在不断寻找水源。从这个意义讲,以水定城,水源不是固定不变的,增加的水源是人们不断寻找发现出来的。这就是作为北方军事重镇的燕京城扩建为金中都,以后又相继大手笔建设了具有世界城市气魄的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却没有受困于水的主要原因。现在北京缺水了,但我们不能缺少古人锲而不舍寻找水源的勇气和智慧。现代社会各方面条件远远好于古代,我们可以发挥现代政府的力量,现代社会的力量,现代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现代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力量,把找水的领域拓展得更广,从降水到海水、污水,找水应当成为北京最有前景的事业之一。

北京属于海河流域。境内有五大水系,由西向东分别为大清河水系、永定河水系、北运河水系、潮白河水系和蓟运河水系。

全市有流域大于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425条,总长约6400公里;现有湖泊41个;建有包括密云、官厅等各类型水库88座。2014年,本市有水河长2351公里,一、二、三类水质占总河长约45%,四类、五类和劣五类水质占总河长55%。

中心城管网覆盖率为83%,城乡结合部管网覆盖率为33%,中心城外的11个新城规划区覆盖率为58%,农村地区覆盖率为20%左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舍与得作文800字 高考语文作文优秀素材 以过年为话题的作文 海南语文高考作文 我有一个想法作文300字 高考作文万能开头结尾 北京旅游作文600字 冬天的雪作文200字 家乡的变化作文800字 优秀高考作文800字 堆雪人的作文400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作文 作文难忘的一件事300字 端午节的作文150字 心中的风景600字作文 原来我也很坚强作文 爸爸的谎言作文 一件开心的事400字作文 爱是什么作文500字 童年的回忆作文300字 六一为主题的作文 关于写景的作文300字 关于传统文化的英语作文 新学期新期望作文 家乡的美景作文200字 以传承为话题的作文 难忘的旅行400字作文 失物招领英语作文初一 关于读书的作文400字 难忘的旅行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