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上海博物馆浅游记

2020-12-15 12:30:01
相关推荐

今天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会场设立在上海,借机来到这座城市,抽了半天时间转了转上海博物馆。

我们主任总爱给我们讲这样一段故事:她刚进入博物馆工作的时候,老馆长问她有没有去过上博,她说没有,老馆长用异常惊讶感叹的语气说“上博你都没去过!找机会去”,于是我们主任周五晚上坐火车到上海,参观完了又坐周日晚上的火车回北京。

这个故事,我起码听她讲过五次,可见上海博物馆在行业内受到的尊重和仰止。若干年之后,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对话原封不动的发生在我身上,“去过上博吗”,“没有”,“上博你都没去过!找机会去”。

机会悄然而至。516做完精品展的汇报,517上午有半天时间可以自由活动,于是我见缝插了根针。这一天是星期四,听说上博参观都要排队,所以赶早到了博物馆,大概8点50左右,门口已经排起队了,不长,基本上以年轻的学生为主。我说我自己是抱着朝圣的心态来参观的,后面有个哥们微微一笑,也不知道是笑我傻还是笑他自己和我一样。

上海博物馆创建于1952年,现在的新馆是1996年建成投入使用的,位于黄埔区人民大道,和著名的吃炸鸡的人民广场隔路相望。上海博物馆的这个建筑,从外面看起来特别像一个聚宝盆,百度百科上介绍说,整体结构是方体基座与圆形出挑相结合的建筑造型,具有中国“天圆地方”的寓意。我大概也就这样信了吧。

进门,过安检,似乎没有领票的地方,我手里拿着工作证也是特别尴尬,倒是存包的时候,服务小哥跟我说,必须得有门票才能存。呃,转了好几圈也没找到领票的地方,莫不是我走错入口了?好在没票也不影响参观,算了,直接参观吧。

这一天正好有一个上博与泰特美术馆联合举办的“心灵的风景: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珍藏展”,有70多幅来自泰特美术馆的英国风景画展出。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我们都很熟悉了,最早的名字叫国立英国艺术美术馆,主要收藏古典主义的作品。

2013年,我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关于世界各大博物馆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当时泰特美术馆在推特上有将近96万的粉丝,这是个什么概念呢,比较来说吧,同一时期,大都会博物馆的粉丝数是63万,而大英博物馆的粉丝数只有22万。这个数字说明不了太多的问题,但是泰特积极地向公众敞开怀抱的态度,还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这一次的在上博展出的英国风景画展览,作品虽然都不太熟悉,但是跟着微信语音导览还是能稍微的了解一下英国风景画的艺术特点。

比如这幅《演奏大提琴的约翰·查菲牧师》,画面的前景描绘的是一片虚构的风景,由阴沉的天空、湖泊和远山构成,牧师正坐在一棵树下。他将大提琴置于双膝之间,在他身后是一只爬满常春藤的大缸和一间神庙,庙里有一座手执里拉琴的人物雕像,以强调这幅肖像画索要表现的音乐主题。

再比如这幅《英国橡树》,是在伦敦南部的达利奇公园绘制的,但背景是虚构的。作者希望捕捉这棵树的纪念性,并暗示橡树作为英国“国树”和曾经用来建造英国伟大舰队的材料,在英国文化中所享有的标志性地位。这一风景些许唤起了18世纪英国公园的田园氛围。

如果抛开展品不说,看完这个展览也是有一点点感受。灯光温和,背景色也不突兀,恰好能够突出画作本身。除此之外,更多的还是为我们馆的展览感到焦虑。跟上博这个展厅比起来,我们的硬件条件应该说是达标了,但是展览中的展品质量,以及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的确都还有很大差距,而且,这个差距似乎难以弥补。唉,总之慢慢来吧。

从泰特展厅出来,就是一圈一圈的基本陈列了。上海博物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殿堂了,基本陈列包括古代青铜馆、古代雕塑馆、古代陶瓷馆、古代玉器馆、历代书法馆、历代玺印馆,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馆里的观众已经很多了,公共空间有点吵。在泰特展厅门口的售卖区徘徊了一会,想了半天要不要买一个手机壳,嗯,主要还是想彰显一下自己的艺术品味。

几个基本陈列,我第一个去的是古代陶瓷馆。哎呀,感叹一下,真的是从来没集中性的大规模的见过这么多好东西。收藏还是最能体现一个博物馆的基础水平,单一件精品就能找到很多的角度去阐述和表达,更别提这些成系列的精品文物了,细思极恐,只能庆幸自己不是搞文物研究的。

拍了几张照片留念。看我一直在鼓捣手机,主任痛心疾首:“在国内最好的陶瓷展的展厅,你不好好看展览,还玩手机!”

我错了。

玉器馆是逛的比较慢的,主要还是因为展厅太黑,仅有的一点灯光都集中在展品上,看的有点累眼睛。说实话,我是不太赞成搞的这么阴森恐怖的,玉器本身对光照又不敏感,为何要把照度调的这么低?这一点只能是由馆方来解释了,应该是有必需的原因吧。

玺印馆简单的转了转,看了看历代的印章精品,拍下了其中三件,发给了气象局档案馆的黄馆长,没多久,黄馆长回话:“看起来也不是很高级啊”。之前,黄馆长还向我求章一枚,我碍于一手稀巴烂的篆刻技术,始终没敢应下,嗯,听他这么说,我的心里有底了。刻起来吧,皮卡丘!

雕塑馆参观的比较尴尬,刚进门就接到同事电话,说了还不到两句,展厅工作人员走向我,非常有礼貌的把我请出了展厅。我觉得这是必要的,保持展厅的安静,当然靠观众自觉有些困难,像我这样的从业者也常常忘记这一点,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及时的提醒。我尴尬的倒不是被请出了展厅,而是打完电话发现找不到主任了,在展厅里一顿狂找,最后在结语的地方胜利会师,然后,展览展了什么?基本没看。ohhh!!!

看过几个展览,时间过的飞快,计步器眼看也过万了。疲惫之余,仍然念念不忘泰特展览的那个手机壳。于是,下一个站是文创商店。上博的商店里东西很多很杂,俗点的有冰箱贴、书签,雅一点的有茶杯、丝绸。商店环境挺古朴,人也不多,逛起来算是舒心吧。最后的最后,我还是没有买下那款手机壳,原因是我上手捏了捏质地,制作太粗糙,只是一个纯粹的贴图而已。这是不是眼下博物馆搞文创的一个通病?

俗人临走前还是买了点俗气的东西,冰箱贴。话说我家的冰箱已经快被贴满了。

谈一谈此次参观经历。首先印象最深的,要属上海博物馆与公众的相互的态度。公众愿意把私藏捐赠给博物馆,博物馆也不吝惜自己的资源,很多展厅都是以文物捐赠者的名字命名的。这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温馨。据了解,无偿捐赠是上海博物馆藏品的来源之一,建馆65年来,已有海内外上千人次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在博物馆南出口的墙壁上,每一位捐赠者的名字都被镌刻其上。

最美好的故事是,小时候在博物馆里长大,成年后有条件了再回馈博物馆。当然,我们并没有要求或者说是奢望每一位观众都这样做,但是如果真的有这种情况发生,想想也是挺让人感动的。

另一个让我颇有感触的地方,是陶瓷展厅里的一处小细节,一个我们做基本陈列几乎不会去考虑的地方,如下图所示。有了这个小台子之后,参观起来,简直不能再舒服了,尤其拍照更舒服。

最后一点想说,上博空调给的温度极低,真的太冷了。我猜,这是赶人的一种手段吧,毕竟馆内参观人数是有上限的,满额了之后外面的观众就要排队等待了。上海这个天气,夏天热冬天冷,还经常阴雨绵绵,适当的采用一些手段减少排队的时间,我觉得也没什么问题。而对于进入到博物馆的观众来说,想要一次性的把整个博物馆都看完也不是特别现实的事情,养生专家常说:少食多餐,参观博物馆大概也可以按方抓药,不必囫囵吞枣,常来常往才更能体现博物馆的价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国庆见闻作文四百字 游雁荡山作文 童年趣事作文两百字 初中生活作文800 做人要守信作文 直面困难作文 北京天坛作文 我与名著有个约会作文 关于火灾的作文 关于校园足球的作文 作文英文翻译 秋天的怀想作文 我真感动作文600字 目标的作文 有趣的事作文100字 不安于现状作文 写比赛的作文400字 原来我很幸福作文 期中考试后的作文 碗中日月作文 作文人工智能 有关教师节的作文 描写亲情的作文600字优秀作文 蚂蚁搬东西作文 用假如写一篇作文 小学四年作文 初三疫情作文 高中和大学的不同英语作文 关于运动会的作文350字 窗外作文结尾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