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金刚经》的核心是什么?对俗人有何启示?六祖说…(学坛经)

2020-12-15 21:30:01
相关推荐

题记:学《坛经》,长佛智,去烦恼,求幸福。

《坛经 · 般若品第二》经文(系列之六)

……

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

何以故?譬如天龙下雨于阎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枣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

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譬如雨水,不从天有,元是龙能兴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善知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长。小根之人,亦复如是。元有般若之智,与大智人更无差别,因何闻法不自开悟?

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光不现。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迷悟不同。

迷心外现,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心执,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

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与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

……

经义“人生君”解

《金刚经》功德无量,它启示我们成佛(或解脱烦恼)的关键是,“心不驻留于幸福痛苦、成败得失、健康夭寿、爱恨情仇等身外之一切,甚至也不执著于“对身外一切不驻留”本身(即对“不驻留“的刻意追求也是一种“心执”,也需要破除)。让心永远随缘任运,自由通达,无所滞碍。

说得简略一些,这个意思就是,让心“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心执,通达无碍”。这就是“般若智”!

人人都有般若智,在这个意义上说,凡人和佛一样,这就叫“凡人即佛”。只要我们相信、勤修并“见到”般若智,愚人就等同于智者了,凡人也就等同于佛了。这就叫“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这就是《金刚经》启示我们的法门。由于这个法门讲究“先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即一念成佛,一念成凡,所以,此法门通常叫“顿教”。

爱学习的你们啊,“顿教”是最上乘法门,适合大智上根之人修。智慧不够、根性不利的人初闻此法,往往心生不信。

如果把顿教比作从天而降的特大暴雨,根性不利之人就是不结实的城邑村落,上根之人就是宽阔无边的大海。

不结实的城邑村落经受不住暴雨的冲刷,往往会如枣叶般飘零无定。而无边的大海,面对再大的暴雨,永远都是不增不减的样子。

也就是说,大智上根之人听闻《金刚经》之顿教法门,往往会透过字面意思,理解它的深刻意涵,进而心灵开悟,明白自性中本有般若之智。

进而开发自性,用般若智慧普照一切,实现解脱烦恼、见性成佛之境界。但小根之人闻此顿教,不能开悟,心生不信。

实际上,上根之人与小根之人自性中的般若智是没有差别的。那为什么上根之人闻此法能悟,而小根之人闻此法不悟呢?这是因为小根之人邪见太深,烦恼太重,犹如浓云覆日般遮蔽了自性般若。

受邪见与烦恼影响,小根之人不理解佛在自性,往往不悟自性,向外觅佛,修来修去终无所得。

而上根之人,理解了顿教法门,不向外求佛,重在向内修自性,常起“正见”,用正见克服烦恼尘劳,随缘任运,不染不住,自由通达,这就是“见性”。

话又说回来,爱学习的你们啊,如果自己是小根之人,你们也不要气馁。世上的人本来就愚智有别,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这从众多的佛家典籍中也能看出一二来:佛家典籍数量众多,层次各别,这实际就是针对不同根性的人而创造出来的。

再说,愚与智之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愚者勤学好问,虚心向智者学习,智者积极为之解说,愚者豁然开朗了,就与智者无别了。

启示“人生君“评

“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心执,通达无碍”,这几句话大约是这段经文的最重要所在了。

这几句话是六祖用来描述发扬自心般若智后的心灵状态或生活状态。用俗语来说,大约相当于“心灵自由,精神不滞”。也就是说,在六祖看来,解脱烦恼之人的心应该永远自由自在,生活中的一切都不应影响他的精神。

佛教认为,人生有八种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以及五蕴炽盛之苦。其中,五蕴炽盛苦只有修佛到一定境界的人才能体会到,对于生活在“欲界”的你我俗人来说,人生痛苦大体不出前七苦。

细细想来,这“人生前七苦”之所以让我们俗人痛苦,大约主要因为我们的心总愿意“住”在快乐的境界,不愿意触碰我们不想遭遇的事。理智地想来,这些我们不愿面对的事其实是生之必然。不愿面对这些“生之必然”的想法大约就是佛教所讲的妄念吧!

我们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妄念大约就是六祖所讲的“心执”“心住”之意吧!也就是说,我们“心执著”于我们认为快乐的事情,“住”在我们不愿意离开的地方。

闭着眼睛拒绝承认不快乐的事情与境界是人生之必然的事实。因此生出了无限烦恼。而这些烦恼的根源恰恰来源于我们的”心执”与“心住”,也就是来源于“心不能自由”“精神不能无滞”。

如果我们的心不“执”于快乐的境界,也不“住”于自己愿意生活的境界,而是清楚明白地告诉自已,人生七苦是谁也逃不脱的生之必然。这大约就是六祖所讲的“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心执,通达无碍“之意吧?这也就是“心灵自由,精神不滞”之意吧?

心灵自由了,精神不滞了,于是:

“亲朋欢聚、爱情甜密、事业成功之时,我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快乐之中,不因担忧快乐易逝而影响情绪。曲终人散、爱情凋零、事业失败之日,我们也能明白这是生之必然,不让悔恨、抱怨霸占了我们的心情。

青春年少、体魄健康之时,我们能完全享受这青春盛宴,不因“成长的烦恼”辜负了大好韶光。青春已逝、年老多病之秋,我们也能快乐接受出自生之必然的身体变化,不让“不甘”与“不承认”演绎出掩耳盗铃之闹剧。……

这类“不住”于快乐,也“淡然”于痛苦的心灵状态;“不执”于青春,也“心甘”于年老的精神境界……,或许正是我们俗人终身幸福的秘密所在。个中原因除了这是得道高僧的睿智启示之外,毕竟还有“幸福是一种心态”“庸人自扰”之类的切身体会。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写人作文初一 平凡作文800字 英语导游作文 春游作文400 美景的作文300字 感谢朋友作文 800字满分作文 自我评价作文 怎么写议论文作文 宽容作文素材 疫情中考作文 干家务作文 初中精选作文 田园生活作文 幸福的作文800字 小学生600字作文 关于礼物作文 我的家园作文 感谢朋友 作文 写情感的作文 一节课的作文 春节的作文300 蝌蚪的作文 我的妈妈的作文怎么写 作文写事500字 高中作文金句 勇敢面对作文 九年级上册作文 疫情作文高考 那一次我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