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好诗放送!细数古人是怎样纪念屈原的?屈原为何如此伟大?

2020-12-15 23:55:01
相关推荐

和尚有话说

端午节已过,王和尚再祝各位诗友端午节安康!

但是在过节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品质高洁,一腔忠爱之心可昭日月;他志向远大,志虑忠纯,为拯救楚国殚精竭虑;他浪漫多情,文采斐然,被称为“辞赋之祖”。但是最可敬爱者,在于他以行动践行他的理想信念,虽九死其犹未悔!

千百年来,屈原称为文人膜拜尊崇的对象。司马迁曾如此评价:“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十七年前,王和尚曾苦读《楚辞》,遇见不认识的字,就用铅笔标注读音。细读之下被屈原瑰丽的想象和博大的胸怀所折服,更为其蒙冤自沉而伤悼不已。和尚曾写一首律表达敬仰之情,如下:

怀屈原

挟剑行吟佩彩裳,绪风惨郁蔽骄阳。

娥眉失眷迷乡路,荃蕙摇空艳众芳。

浊世不容频见弃,丹心怎舍一身藏?

怜君瘦影对牙月,故国沉渊水浩茫。

值此端午节,和尚选取古人吟咏屈原的二十首作品,加以短评,敬献诸位诗友。希望诸位能够缅怀这位伟人,而不仅仅是休息过节而已!

纪念屈原经典作品选评

江上吟(唐·李白)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王和尚简评

此诗以江上的遨游起兴,表现了诗人对庸俗、局促的现实的蔑弃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理想的追求。

开头四句以夸饰的、理想化的具体描写,展示江上之游的即景画面,有一种超世绝尘的气氛;中间四句两联,两两对比,前联承上,对江上泛舟行乐,加以肯定赞扬,后联启下,揭示出理想生活的历史意义;结尾四句,承前发挥,回应开头的江上泛舟,活画出诗人藐视一切,傲岸不羁的神态,又从反面说明功名富贵不会长在,并带着尖锐的嘲弄的意味。

全诗形象鲜明,感情激扬,气势豪放,音调浏亮,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能充分显示出李白诗歌的特色。

古意(唐·孙合)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

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

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

王和尚简评

孙郃,生卒年不详,约生活在唐朝末期,朱温篡唐后归隐。

孙郃生于乱世,报国无门,唯有隐居独善其身,故其志趣从诗中可以看出。其诗先肯定屈原的才干,但是高洁而不容于世,孙氏认为屈原此时就应该隐迹于蒿莱之中。进而他认为天命不可逆,只要不同流合污也是贤良之举。因此他不赞成屈原沉沙明志。

孙氏之诗,格调低沉,饱含郁愤和绝望,诗中看似消极悲观,其实暗含无奈。但这与屈原之忠诚高洁之精神有违,故此诗显得卑下了。

端午(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直接、干脆。屈原首先是忠直之沉,谗而见嫉,故冤死汨罗江。作者对此饱含同情和悲愤,纵然楚江浩渺,但是丝毫不能洗刷屈原的声名,可发一叹。

经罗渊吊屈原(唐·张翔)

谠言忠谏阻春霄,放逐南荒泽国遥。

五梦楚兰香易染,一魂香水渺难招。

风声落日心逾壮,鱼腹终天恨未消。

却借微香荐蘋藻,海门何处问渔樵?

王和尚简评

张翔是唐天宝诗人。

这是一首吊古诗。作者经过汨罗江,思及屈原沉江故事,心有所感。屈原忠谏犯人主之怒,而被放逐泽国。虽然他品质高洁眷恋故国,但是终于沉尸江底,带有无穷怨恨。落日风声之中,作者感念先贤,想要祭奠屈原,但是时过境迁,已经物是人非,徒增怅惘之情。

这首诗叙述屈原故事,拈屈原离骚诗中意象,用字饱含同情和感慨,表达忠而见疑,洁而被弃的悲愤之情。

祠南夕望(唐·杜甫)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

兴来犹杖屦,目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古人评注

此近体中《吊屈原赋》也。结亦自喻。此借酒杯以浇块垒,“山鬼”、“湘娥”,即屈原也;屈原,即少陵也。“牵江色”,“色”字幻妙,然于理则幻,寓目则诚。苟无其诚,幻不足立也。“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写幻景只似实事,乃思之愈幻,笔墨异人处在此。频用“山鬼”、“湘娥”,皆说得实有形影声响,的的惊人。盖“山鬼”、“湘娥”,皆屈赋寓言,今于“夕望”、“清绝”之馀,恍然遇之。此日之含情,即当年之托兴,故曰“万古”“长嗟”。 如此清绝之地,徒为迁客羁人之所历,此万古所以同嗟也。结极有含蓄。

过三闾庙(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王和尚简评

该诗表达了对屈原的悲悯和同情。全诗抚今追昔,紧紧围绕“怨”字下笔,语言明朗,诗意含蓄,隽永深远,深得历代诗评家的赞誉。

端午日(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王和尚简评

作此诗时,作者已年老,故而虽逢佳节,但是却平添许多感慨。作者不愿意趋俗,只祈求国事安泰,表现出萧索低沉的感情。虽然年年榴花开放,但是头发却渐渐斑白,经过岁月的磨练,作者已看透人生,认为人不论贤与愚,都是过眼云烟,都不可依恃。

这首诗写得意兴阑珊,消极无奈。或许是作者仕途不顺,年事已高,故而对一切都感到无奈和悲观吧。

题武关(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

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

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王和尚简评

这是一首怀古诗,作者行经楚怀王入秦不返之地,怀古兴感创作此诗,这首诗中雄心壮志的激情、无可奈何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深沉以及敬仰先贤、感伤自己的情感,具有撼动人心的魅力。

首联先言行踪所至,由武关触发怀古之情,点出楚怀王昏庸客死异乡;颈联以郑袖与屈原对比,一褒一贬,树立起屈原忧国忧民的形象。颈联写眼前景,往事如烟,一切已空,但山樯谷堑依然存在,因此“空”实为不空,是逗发着沉思的历史,隐入诗人对现实不安的情绪。尾联一转,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良好祝愿,但暗含对唐王朝能否靖疆守土的疑问。

这首诗立意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三闾大夫(唐·刘威)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

青史已书殷鉴在,词人劳咏楚江深。

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

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

王和尚简评

刘威是唐末诗人,终生不得志,羁游漂泊而终。唐末国事崩摧,战乱频仍,作者吊祭屈原,带有自己的一腔悲愤。屈原沉沙江底,千年以来仍然让人伤痛。楚国灭亡殷鉴不远,但是唐朝君主仍然无动于衷,故而作者借古讽今,表达对国事的担忧。贞节之士不得重用,唯有对月叹息而已。但是如果屈原在世,他会像渔父那样“与世推移”明哲保身么?这是作者自问,也是坚持名节的自况吧。

和端午(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有离骚在世间。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

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无限的悲哀与无奈。此句又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

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读楚词(宋·丘葵)

鶗鴂一声天地闭,谁知风月有遗音。

清醒已脱尘中蜕,枯槁何妨泽畔吟。

渔父不来湘水阔,重华一去楚云深。

青镫半夜书帏冷,照破三闾万古心。

楚江有吊(宋·寇准)

悲风飒飒起长洲,独吊灵均恨莫收。

深岸自随浮世变,遗魂不逐大江流。

霜凄极浦幽兰暮,波动寒沙宿雁愁。

月落烟沈无处泊,数声猿叫楚山秋。

屈平(宋·司马光)

白玉徒为洁,幽兰未谓芳。

穷羞事令尹,疏不忘怀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旧乡。

空馀楚辞在,犹与日争光。

江上(宋·王令)

浩渺烟波不可名,我来闲自濯尘缨。

久思沧海收身去,安得长舟破浪行。

天阔水云连黯淡,日间鸥鹭自飞鸣。

屈平死后渔人尽,后世凭谁论浊清。

哀郢 其一(宋·陆游)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先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

第二联顺接上联意,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梦风烟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第三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末联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

哀郢 其二(宋·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王和尚简评

这首诗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首联表达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第二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是伤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写得极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诗的第三联“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但是,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慷慨悲歌”于白发初生之际,自增惆怅。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美人迟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却是“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末联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上,也引起读者的沉思。

楚城(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王和尚简评

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被宋孝宗从抗金前线召还东归,顺长江而下到达归州时,面对楚国诗人屈原的祠堂,感慨自己的报国壮志不能实现,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滩声依旧来反衬人间万事万物的变迁,从而联想到楚城的荒芜,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凭吊古迹、追忆往昔、对楚城荒废的状况有所感伤的情怀,许多不便于细说、说不尽的地方,都蕴蓄在慨叹和停顿当中。

九日过屈子祠(清·释敬安)

野径斜云上绿苔,经过此地不胜哀。

千年感慨遗湘水,万古离骚识楚才。

泽畔行吟还忆昨,庭前谏草已成灰。

我来浊世怀高洁,不奠黄花酒一杯。

王和尚简评

释敬安事晚清传奇诗僧八指头陀。他少以孤贫出家,致力诗文,得王闿运指授,才思日进。

这首诗是过屈原祠而写。作者感情基调是“哀”。他神交屈原,赞屈原之才,伤屈原之冤,其忠君爱国,徘徊苦闷之情都深深打动了作者。作者感念屈原高洁的情操,表达深深敬仰之情。

端午赐衣(清·刘福姚)

趋朝犹著旧宫衣,楼阁云深望里非。

文字酬恩殊负负,江湖恋阙尚依依。

苍茫天意凭谁问,老懒心情与世违。

一领渔蓑归计熟,中原豺虎未应稀。

王和尚简评

作者是清同治朝人,曾状元及第,但他一生刚直不阿,故而仕途不顺,晚年卖文上海,穷愁潦倒,郁郁而终。

这首诗写于其为官之时,端午节,皇帝赐衣以示恩宠,但是作者却心生退意。他眼中楼阁遥深,虽然以文学入职朝廷,但是心已在江湖,由于心怀忠义,故而犹豫不决。天意难问,仕途坎坷,虽有心归隐江湖,但是仍然牵念着国事。

这首诗有忠义,有无奈,心情纠结但是关心国事之心一如既往。这首诗语言含蓄,感情真挚,有似杜甫之忠爱之情。

西园端午(清末·郑孝胥)

斯丘聊得暂婆娑,正是原头夕照过。

高阜蟠龙回草色,密林泻绿入池波。

俊游谁辨閒中味,愚叟犹堪劳者歌。

却念旧京颖滨老,祇凭花事坐销磨。

王和尚简评

郑孝胥是晚清闽派诗的首领,也是“同光体”的倡导者之一。其诗意度简穆,韵味淡远,,造语生峭,往往清言见骨。

恰逢端午,作者漫步西园,有感而发。园林婆娑,夕照掩映,林木苍翠,青草疏离,作者由此感悟到闲中滋味应该恣意品尝,而不能终日忙碌而无所得。因此作者尾联暗含讽刺。表达自在但是略显无聊的心境。

本诗造语奇警,用字精到,很能代表其风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祖国作文 感动的瞬间作文300字 星期六英语作文 作文暖 关于勇气的作文 最遥远的距离作文 关于初心的作文 南方的秋天作文 夸夸同学作文 关于中学生活的作文 暑假趣事六年级作文 妈妈回来了作文 写陪伴的作文开头 唯美 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作文600字 秋的气息作文 四年级研学作文 北海银滩作文300字 小树的心思作文 国王童话作文 友谊作文800字议论文 以出发为题的作文 在朋友的影响下作文 作文什么真让我着迷 亲爱的朋友作文 家乡的美景作文200字 关于老师谢谢你的作文 人间有真爱作文 点题作文 小菜园的作文 景色作文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