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茨威格《月光巷》:主人公的命运悲剧 是拜金和冷漠的双重牺牲品

2020-12-16 02:30:01
相关推荐

1939年,英国伦敦。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站在维也纳同乡、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灵柩旁,用崇敬且悲伤的语调悼念道:“他使人更清楚地(而不是更幸福地)认识了自我,他深化了(而不是美化了)一整代人的世界图像……感谢他的贡献,使新的一代能用另一种目光,自由、自知和诚实地看到一个新的时代。”

在比弗洛伊德小二十多岁的茨威格看来,这位长者亦师亦友,精神分析学说启发了他对人内心本质的探索和追问。

在茨威格的小说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雷泼莱拉》借用弗洛伊德的“性力”概念,以男主人一巴掌打在女仆屁股上,唤醒女仆沉睡多年的性意识引出种种反常行径;《心灵的焦灼》中霍夫米勒上校的三个梦,则直接化用了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梦境反映内心”的理论。

《月光巷》同样是一部以心理描写见长的小说,作者细致刻画了被金钱扭曲人格的丈夫、想争取自由却彻底丧失尊严的妻子,两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癫狂、迷乱。小说中以“我”为代表的社会现实对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似是而非的同情,则带有冷漠和虚伪的内核。

茨威格

01 写作手法: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对小说情节推进和主题呈现起到的三重作用

《月光巷》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事视角,讲述了一位因不堪忍受悭吝丈夫而离家出走的妻子,最终沦落为巷口风尘女子的故事。失去妻子后,丈夫幡然悔悟,为了找回妻子倾尽家财,无奈悭吝本性难移,丈夫最终也未能挽回婚姻和两个人的命运。

小说中设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心理状态的呈现,它们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无意识理论高度契合。妻子龇着亮晶晶牙齿发出刺耳的狂笑,丈夫满脸通红全身战栗,弗洛伊德早期正是通过对这些“歇斯底里症”的观察和研究,发现人类精神活动,存在巨大的无意识区域。

弗洛伊德曾在《精神分析引论》等著作中提出,人的内心世界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是一个人所能感知到的内容;“前意识”是通过集中注意力,能够回忆起来的知识和经验;相对而言,“无意识”则是毫无理性的本能、性冲动。

无意识不被本人察觉,却能深刻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意识像海面之上的冰山,最显著却远非最重要,真正对心理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海面之下的无意识部分。抓住无意识的瞬间,可以窥见行为背后的动机,发现表象背后的真相。

茨威格是化用弗洛伊德理论的大师,常将人物坎坷遭遇所形成的复杂内心,包裹于无意识行为之下。在《月光巷》中,人物的无意识行为,至少起到三重作用。

l 无意识的疯狂行径,将夫妻二人的命运引向灭亡。在无意识的作用下,妻子呈现凶狠报复状态,丈夫则时而手足无措、时而爆发愤怒。两人谁都没有理性可言,任由无意识情绪主导,互相践踏人格、泯灭尊严,毁灭也就成了命运的必然。

l 无意识的自由联想,揭示出妻子的坎坷命运。小说中往事再现的情节采用了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法中的“自由联想”,让丈夫成为对“我”倾诉心中郁结的“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说出曾经对妻子极尽侮辱的真相,使读者了解到眼下卑鄙、凶狠的妻子,有着怎样悲惨心酸的另一面。

l 无意识的动作表现,暴露了社会本质,揭示出小说深层次主题。代表社会主流视角的“我”,慷慨公义、气度凛然,表现出极度厌恶暴力、同情弱者的姿态。然而小说结尾部分,通过下意识地挣脱、赶紧逃走、心里发毛等几个无意识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彻底暴露了“我”的本来面目,揭示出现实社会的伪善和冷漠。

弗洛伊德

02 主题呈现:拜金主义扭曲了丈夫的人格,泯灭了妻子的尊严,冷漠社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茨威格描写无意识状态,调动起表情、动作、语言、内心倾诉等多种感官,使人物心理得以鲜活、立体呈现,揭示了小说隐含的意旨。

①妻子对丈夫的切齿仇恨,是对金钱使她丧失尊严的愤怒呐喊

小说描述妻子一见到丈夫,马上从浑浑噩噩的情绪中惊起,理性完全让位于无意识的报复情绪。作为阴暗巷子里的卖身女,妻子本来对“我”意兴阑珊,此时却变得异常兴奋,开始向“我”卖弄风情、投怀送抱,最可鄙的是,竟让丈夫给“我”——潜在的嫖客点烟,极尽对男人的侮辱。

丈夫对“我”倾诉原由,“他不由自主地说着,像在梦里似的”,从他的口述中读者得知,昔日丈夫握有家财,却把金钱看得极重,妻子使用每一分钱,都要向他表示哀求和感恩。丈夫享受着金钱带来的优越感和支配快感,他把这理解成对妻子的爱,可妻子感到的则是极度屈辱和折磨。

没有女人愿意从事一朝错入、终身沉沦的职业。妻子宁肯栖身于散发着腥臭味的阴暗小巷,委身于来往的海员和游客,也不愿跟丈夫回家,见到丈夫立刻激起无限的报复欲望。她曾经受过的屈辱和伤害,绝不是丈夫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也不是几句开脱所能遮蔽的。

丈夫形容妻子,用了一个词“傲气”——一种极看重尊严的品格。但在金钱至上的社会,利益关系造就世道人心,妻子争取自由和尊严的渴望,被丈夫、被拐卖她的老鸨、被无数个道貌岸然的“我”踩在脚下。强势面对丈夫的表象之下,妻子实则是一个被社会现实践踏的可怜女人。

②妻子的精神折磨,让丈夫怯懦中隐藏着愤怒,他悲剧的根源在于对金钱的执迷

丈夫从一出场就是怯懦卑微的形象,“他身体蜷缩成一堆,抓酒瓶的手不住颤抖,面色憔悴苍白,头发又湿又稀地搭在脑门上”。在妻子的挑衅和刺痛下,他的身形越缩越小,卑微到缝隙里。

读者以“我”的视角观察,看到丈夫倍受凌辱、忍气吞声,很容易被“我”怜悯、支持丈夫的感情所影响。但是马上,一个无意识瞬间,让读者看清丈夫被金钱扭曲的心灵:当妻子拍打丈夫藏钱的胸口,“他像一个心脏病人心绞痛似的,突然捂住胸口,手苍白而颤抖,紧紧攥住上衣的某个部分”。

无意识状态下的夸张表现,让原本怯懦的丈夫突然森然可怖,老实委屈的表面下,被金钱的扭曲灵魂,昭然若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丈夫对妻子的爱并非虚假,哪怕妻子沦落风尘,他仍然不离不弃。可悲的是,他也不能放弃对金钱的执迷,两次差点迎回妻子,两次因为悭吝钱财的表现,让妻子再次看清本质、坚决离开,留下一句“让我安静吧!你让我感到恶心……”

这是一个被金钱和人心挤压到变形的男人,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施加给他的本性,使他无法摆脱对金钱的敏感。另一方面,作为有血有肉的人,他又比谁都痴情于挽回被金钱伤害的妻子。在内心两种相反力量的撕扯下,他无法放弃又无从逃避,毁灭之神在向他遥遥招手。

小巷

③作为看客的“我”,貌似富有同情心,实则正是“我”的冷漠,成为压倒主人公命运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说中“我”是一个别有深意的存在。从开篇的描写中,读者可以知道,“我”是来自异国他乡的游人,闲适的心情和充裕的时间,表明“我”的身份脱离底层阶级,属于中上流社会。

在幽暗的小巷酒吧,“我”目睹着发生的一切。“我”对欺人太甚的卖身女,毫不掩饰不屑和鄙夷,对受尽屈辱的男人,表达着男人之间的同情和支持。

初读时,“我”是一个正派绅士,一个值得倾诉衷肠、愿意对他人不幸施以援手的人。当丈夫怀着这样的愿望,祈求得到帮助,并且预言“否则将有可怕事情发生”时,无意识再次暴露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我下意识地想从他手中把胳膊脱出来,我感到心里发毛。我心里发怵,所以赶快逃走,怕被缠在这里……

底层人民的不幸过于真实,“我”被吓坏了。说到底,这不是“我”的事情,“我”的同情心,仅限于对妻子投以谴责的目光,给丈夫一个体面的握手。这是上流社会的行为范式,并非出于多大的同情,而是一种身份和教养的象征。

面对事不关己的麻烦,“我”急于脱身。然而在这场悲剧中,“我”真的只是个局外人吗?身份和财富代表着话语权的社会里,正是无数个“我”引导了社会对金钱的价值定义。“我”是制造丈夫扭曲人格的推手,是将妻子拖入深渊的驱动力量。

小说最后,茨威格留给所有读者一个悬念。遭到“我”的拒绝后,丈夫冲向妻子,他手里闪闪发光的是刀子还是金币?

从丈夫绝望的表情、冲动的姿态看来,毋庸置疑,他拿的是刀子。可为什么在“我”却看成了金币?因为“我”不愿承认造成了一桩悲剧,面对真相,“我”掏出一面道德滤镜,粉饰太平、美化自己。滤镜那边鲜血淋漓,滤镜这边依旧从容得体。

03 叙事角度:非戏剧化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制造叙事者与主角人物的间离感,使主题更加彰显

美国学者布斯认为,“非戏剧化的叙述者虽然与故事本身相间离,但是从小说一开始,他们就已经明确承担了叙述功能,而作者也就此把自己的叙述过滤掉了。”第一人称叙事以“我”为故事叙述者,读者能见到“我”之所见,读到“我”的价值判断,理解“我”的情感好恶。非戏剧化叙述,是指“我”只作为旁观者,不直接参与推动故事进程。

《月光巷》从一开篇就着意塑造“我”与周围环境的疏离感。从身份来说,“我”是临时落脚的旅客;从情感来说,“我”为既能满足猎奇欲望,又没有责任上的负担而感到惬意;从行动上说,“我”参与男女主人公的矛盾浅尝辄止,恰到好处地站在既能近距离观察,又能全身而退的位置。这与茨威格另一短篇小说《看不见的收藏》中,“我”虽为叙述者,却同时推动情节发展截然不同。

她那尖刻的声音和折磨人的恶行令我深恶痛绝……我对参与这种侮辱人的勾当极其厌恶。这是一种会令我无比陶醉,乃至流下眼泪的感觉。方才见到的那些令人厌恶的情景已经远去,紧张的情绪变成了舒心适意的倦意,渴望把这种种经历过的事情变成更美的梦。

叙事结构服务于主题呈现,《月光巷》中男女主人公因社会冷漠走向命运深渊的主题需要“我”与环境相隔阂。从“我”与外界事物的隔阂,表现出“我”的谴责或同情,不过是上层阶级享受社会地位和话语权的快感,“我”漠不关心的态度才是内心实在,在仓皇逃跑时,尽显讽刺和荒诞。

04 结语

《月光巷》和茨威格的其他许多现实主义作品一样,都表达了底层人民的悲苦与挣扎。但再现底层人民命运,并非作者唯一关注的。在茨威格文学思想中,更有力道也更深邃的,是对社会环境的细致洞察与深刻认知。欧洲文明由盛转衰、社会道德逐渐沦丧的20世纪初,茨威格用纸笔向尘世投以深切的人文关怀,以此来召唤在现实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仁爱与怜悯。

茨威格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孔子 作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文 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作文500字 那是一次成功的尝试作文400字 告诉你一件新鲜事作文500字 男朋友打女朋友光qq的小作文 牵动我的情思半命题作文600字 当我面对什么的时候作文600字 班长的白脚在我的脸上作文 我终于战胜了困难作文600字 甘瓜抱苦蒂的作文素材 欢欢喜喜迎新年作文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作文500字 人间自有真情在作文300字 带着爱上路作文600字 欢度六一的作文200字 一件开心的事作文300字三年级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400字 那一次我很感动作文600字 没有我的允许不准尿一滴尿作文 三年级作文过年最开心 妈妈我想对您说600字优秀作文 一个印象深刻的人400字作文 2017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 那个影响了我的人作文800字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800字 我的六一作文100个字 享受生命中的惊喜作文600字 端午节的味道作文800字 以回味为话题的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