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高考恢复40年 改变了多少中国人的命运?

2020-12-16 05:25:01
相关推荐

1977年8月4日,人民大会堂里,聚集了中国科教圈最顶级的大佬们。

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中科院……都来了人。校长副校长就有好几位。

他们在举行一场会谈,主持人是邓公。

1977年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

至于谈什么,这些大佬还不知道。直到邓公开口说:科技、教育荒芜一片,希望大家提点建议和要求。

现场30多人,相互推让一番后,大家一致同意,谁年龄大谁先说。

已经80岁的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一开口就是一番检讨。

邓公皱了皱眉。

第二个发言的是数学家苏步青。他站起来,略带委屈地说,自己手下的“十八条罗汉”(助手和博士)现在都不在身边了。

邓公当即说,给苏老配备助手。

大家明白了,这个会是解决问题的。

这场会议,以邓公的一句话收尾。它改变了今后几十年里,中国人的命运。

今年恢复高考。

全体代表听到这句话,纷纷起立,跟端茶水的女服务员一起鼓起了掌。掌声长达五分钟。

01

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年恢复高考,不是一下子就搞了个全国考试,而是先选了个试点。在广西的百色,搞了个单独高考。

理由是,这里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暴露问题更加彻底。

效果相当得好。

这套初中水平的高考试卷,百色的一个镇上,44名考生数学加起来考了26分,人均不到1分。

有考生实在做不出数学题,直接在试卷上写个人志向。

这给了其他省份一个启示:出卷的时候,要考虑到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实际状况,出的题要让大家都能写上两笔。

于是,一批用心良苦的考题出炉了。

河南省的语文试卷,出了个命题作文《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很典型的一篇抒情散文。

诗人郭小川的儿子郭小林就写得很好,提笔即答,一气呵成,把自己都给写哭了。果然有当诗人的气质。

郭小林并没有考上北大中文系,原本分数线只有150,但25岁以上的大龄考生分数线要250,他考了240多。从此与大学无缘。

这也许是几十年来最早的一次年龄歧视。

湖南的作文标题是《心中有话对党说》。一位考生真情实感地把她爱上公社某男知青,而对方未作响应,她因此患精神病被送进医院的过程,写了下来。

同样是湖南,数学考试,有考生做不出来,就给老师留言:

敬爱的老师,我是江家桥(不是江大桥)学校毕业的,我们那里从没见过这些稀奇古怪的英文数学(sin cos)。

辽宁语文试卷的一道古文翻译题,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有考生翻译:

姐夫领着小姨子去游泳,到那里后看见游泳的人很多没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

语文题还能胡诌,到了英语就真不行了。

那年,北京市英语题的最后一道题是汉译英:

我是红星公社的一个新社员。两年前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我学会了各种农活......

有个姓易的考生,此时正在北京郊区的顺义插队。凌晨四点,他给生产队做好饭后出发去考场。这段话说的简直就是他的人生。

不过写出来也没用,这一年除非报考外语专业,不然英语并不计入总成绩。最后他考进了北大经济系,2018年当上了中国人民很行的行长。

中国高考恢复的第一年,录取率只有4.8%。

为了把这不多的人才集中起来,当年招生办法中规定:录取学生时,重点院校有资格先挑。不管他们第一志愿填的是什么。

1978年春,北京大学的迎来的第一批新生

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凤阳的一位考生,原本想着读师范不要钱,第一志愿填了安徽师范学院,结果却被第二志愿的北大录取了,读了法律系。

这位考生姓李,后来当过河南的省长。

02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考试。

在统一命题的条件下,河南文科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比北京低了34分,理科更是整整低了一百分。

当时的河南考生不知道他们有多么幸福。时至今日,河南的985录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N,一本录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M。

N和M分别是多少,我不敢说,怕自己哭出来。

那两年,文史哲堪称文科状元的收割机,享受优先录取的特权。中文系里的文学和新闻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在校园里脸都朝天看。

相反,最后一批挑档案的,是财经院校。

当年的准考证

鉴于当时大学生是稀缺人才,加上包分配的制度,没有一点就业压力。77级北大新闻系毕业分配工作的时候,70多个学生,一个人可以填8个志愿,横扫央广到纪委。

被分配到某工厂的一个同学,报到第一天被组织部负责人单独留下来,对方拿出一沓彩色照片,冲他说:

这是中层以上干部的女儿,你觉得谁合适我去给你约。

1984年,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在联谊活动上的“英语角”用英语热烈交谈。图源/新华网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英语从此在高考中的角色不一样了。

这年的高考,英语开始计入其他专业的总成绩,先是按10%算,之后30%、50%、70%,逐年增加。

外语专业英语的分数线也一年比一年高,有个倒霉蛋就正赶上了这个过程,竟连续考了三年。

第一次高考,他报考了常熟师专英语系。英语考了33分,结果分数线是38分。

第二次,他英语考了55分,刚要大喜过望,一看分数线涨到了60分。

1980年,他第三次高考,英语考了95分,终于过了,被北大西语系录取。

不过此时的他还想不到:

英语不是坑,是风口,而自己就是马上要起飞的那个人。

他大三这年,英语按100%计入高考总成绩,自费留学政策完全放开,托福考试被引入了中国。

而他,淘到了教中国人考托福的第一桶金。

和俞敏洪一样高考了三次的,还有一位看不上钱只想当老师的马同学,后来被尊称为马爸爸。

他第三次考的1984年,因为待遇太低,教师专业相当被冷落,好多都降分录取,仍然没有招满。这挽救了他。要不然,他可能连老师都当不了,只能数钱了。

因为这事,山东一位高中老师给人民日报寄了一封信,被刊登在教育专版上,题目叫《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

师范院校的招生名额,几乎总占招生名额的一半,而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却是零。这个现象能不使人感到忧虑吗?这说明,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没有真正的提高。

这封信被一位领导人看到,做出批示:

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

于是,当年就有规定,师范类学校可以提前调档。它们突然就有了当年北大那样的特权。

于是,这一年一大批考生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比如北京55中有个女生,高考时填了十个专业,第一个是北大中文系,最后一个是首都师范大学。

结果,这所她最不想去的学校直接跳过了前九个志愿,把她择走了。开学第一天她就要求退学,未果。

后来,她不甘心地当了多年教师,终于进央视当了主持人。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工商银行的成立,外加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形成,让整个银行业突然变成了一片人才洼地。

只要是财经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会被银行、审计等行业迅速瓜分。既有编制,又有高薪。

有学生为了进财经专业,宁愿读专科。一些财经类专科学校的分数线最后比本科都高。

不信你看。

一所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专科学校,在它的《北京杰出校友名录》上写着: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中信银行副行长、华夏银行副行长、成都农商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项目管理司副司长……等。

最霸气的就是这个字:等。

03

只要能考上大学,上学不要钱,毕业包分配,还能拿城镇户口。这样的情况并没持续多久。

1985年,国家推出了接受分数偏低自费生的双轨制,开始收费办学。

湖北省麻城市铁门区农村青年王端良高考落榜后,一边务农、一边抽空自学。1985年他获得自学考试大专文凭。被该市胡锡古中学聘为英语教师。这是在一次考试后他为学生解题。图源/新华网

这时还没多少人愿意报自费生,因为尽管降低了分数线,但待遇差别相当大:

不安排住宿,不享受公费医疗,不享受假期火车票减价待遇,毕业不包分配。

一共四条,就毕业不包分配这一条,大学就没法安心谈恋爱。

1987年,公费生的分配也出现了寒潮,有不少毕业生被用人单位退回。

北大被退回的就有58人,人大50人,复旦62人。专业不对口,名校也不行。

大家明白了,国家已经过了大面积缺人、是个大学生就要的时期。

高考能选个好志愿,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在鄙视链的哪一层。

跟“外”沾边的专业火到了后来的整个90年代初。因为入世谈判、外汇改革带来的新风口,这些专业的学生还能搭上分配的最后一班车,轻松进到正缺人的对外经贸系统。

有个西安男生,1987年考上的大学。他从小父亲去世,经常被哥哥打得满脸是血,想逃到南方去。为了读外贸专业,他报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他们班是那一级里的最高分,全是重点分数线录取进去的学霸。进他们班还得要求颜值,形象都得是大城市去的。一个班就给他们配了7个班主任。

用他的话说:

有一个学生英语入学时就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另一个背过最厚的那本《英汉大词典》。(毕业)绝对是派出,出国、电子工业部、大企业,全部是派出,当时牛的不行。我们班女生特牛,脑袋往上看,别的男生看不上。

上大学前他哥哥找他谈了一次话,说:

上了大学,我不再打你了。但你要在大三之前搞对象,我打断你的腿。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没坚持住。大一就开始搞对象,跟隔壁班的一个女诗人。

后来又搞了摇滚乐。他叫郑钧。

郑钧上大二那年,国家本来计划招收1.7万自费生,结果收了10万。其中80%读的都是财经、外贸、外语等热门专业。

到了1990年,北京一位考生考进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入学之前要先在北大读两年预科。

结果,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报到地点那一栏写着:信阳陆军学院。

这年,考进北大和复旦的学生有一项特殊优待,军训一年。

因为这场军训,这位考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身高180,体重108。一年后,身高没变,体重150斤。

电视剧《春风十里,不如你》剧照

基于这一年的经历,他后来写了本小说,叫《北京,北京》。小说又被拍成了电视剧,起了个特别文艺的名字,《春风十里,不如你》。

如果实事求是,应该叫《信阳 信阳》。

1992年高考,北大、复旦的招生直接扑街。

特别是北大,在浙江、湖北等9个省足足少招了170个人,最后把分数线降得跟一本分数线都持平了,往年不高个三五十分门都没有。

北大和复旦立刻就坐不住了,一起向国家教委报送了《关于调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两校新生军政训练的请示》。

以后,军训就从一年改为了一个月。

郑钧到底是大城市来的,对自己将来去哪里、报什么专业都门儿清。那些农村小地方来的考生因为信息闭塞,就吃亏了。

也是这一年高考,一个江苏宿迁的农村考生考了个全市状元。他的成绩,清华北大随便报,但最后报了人大社会学系。

因为他想当官。以为社会学就是管理社会的,肯定能当官。

上了大学他才知道,社会学研究的是一个村子多少男的多少女的,跟当官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个专业特别不好找工作。他本科毕业就开始创业,搞了个企业……

当然,这个故事你听过。这就是大强子和他的京东。

但你一定不知道大强子一位同班同学的故事。

这位同学比他有韧性,从本科一直读到了博士毕业,都是社会学专业。

这位同学曾在京东担任副总裁。

04

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了一个通知,《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

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

在学好普通高中基本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有侧重地为学生就业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

虽然强调了分流必须本着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但自愿的定义是什么就另说了。特别是一些本来就想方设法追求高考入学率的地方,这下算是拿到批示了。

一个县城里的高校,为了把个别难缠的、非认为自己有可能超常发挥的学生分流出高考之列,直接让医院给他们开了一张弱智和“神经有问题”的诊断证明。

2000年,一个北京女孩直接把她的高中告到了法院,因为分流。这时候,其实她已经通过转到别的学校,考上了大学。

就在这前一年,因为一封信,分流政策被取消了。

写信的人叫汤敏,他的头衔是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

这封信上,他列举了5个理由,句句戳到当时痛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方向只有一个:让大学扩招。

后来,汤敏有了一个新外号:

高考扩招之父。

1999年,高考语文结束后,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引发了很大争议:

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

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这跟平时训练的套路完全不一样,光纠结是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就够考生痛苦了。

但有一个山东考生,露出了诡异的微笑。

因为,他经常看《科幻世界》,提笔就写了一个有反转的爱情故事,差2分满分。

一周前,《科幻世界》杂志上,卷首文章讲的就是通过记忆移植来实现人类长生不老。同时,在“每期一星”栏目发表的《心歌魅影》,也是以记忆移植为题材的科幻小说。

《科幻世界》就这样号称押中了高考作文题,销量从不到10万册一下增加到36万册。

这位山东考生最后考进了海南大学读法律,他的理想是北京电影学院,但这年北电在山东干脆不招生。

20年后,他拍了部跟科幻有关的电影,票房逼近50亿。

这篇作文题在当年反响很大,被好多提高记忆力的保健品蹭热点打广告,救活了很多濒临倒闭的养殖场。

《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称:

命题之新奇,之“异类”,虽属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是高考改革的必然突破,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次战略性突围。

但中青报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2000年,高考语文出了一道常识题:巴金原名叫什么?

标准答案上写的是李芾甘,巴金的字。

这题就算让巴金来也做不对。

最后,教育部考试中心不得不公布:有两个正确答案。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做高考语文试卷说:

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

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童庆炳做题后说:

连大学者蔡元培都可以认为《红楼梦》是康熙朝政治小说,你有什么理由把对某篇作品的理解“定于一尊”?

莫言指导他女儿写作文,结果被老师在评语里写:

没有一句不是病句。

后来莫言的女儿给老爹当了经纪人,估计改老爹作品里那些病句就够她忙活的。

此外,有一年福建高考语文卷中一道阅读题用了老乡,前中青报记者林天宏的文章。结果本尊亲自出面做了一遍,发现只拿了一半分。

比如:第15题:

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是:开头用雨中正阳门的箭楼修缮,引出下面文中的话题;结尾雨引出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主题。

林天宏老师公布了官方答案:

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

05

2020年,高考人数超过了1000万。

要是当年的人参加今年的高考,他们的人生又会走向何方?

如果时间统统错一年,只有一年,俞敏洪可能就真的上了常熟师专。

或许,他后来能再抓一把时代的缰绳,去了“新北方”当英语老师,因为只会上课不会讲段子,一直默默无闻。

李同学很可能被安徽师范学院录取,毕业后当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因为你就是牛顿转世,北大也不会招一个非第一志愿的考生。

马同学第三次高考还是没考上,后来开了个杂货店,时不时跑义乌进进货,嘟囔着天下的生意怎么这么难做。

大强子没读社会学系,后来拿全额奖学金出国念书,期间也许会参加学校的项目,跟商业大佬一起吃饭。

郭同学作文写跑题了,海南大学也没考上,一心放不下电影梦,后来在电影《流浪月球》里当了个群众演员。

……

那场考试,改变了一切,也塑造了今天我们的这个社会。

每一次高考,都是特殊时代的特定产物,都烙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稍稍改变一下某些要素,就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

时代这趟列车,当时没挤上去,车门一关就真的开走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风作文 语文作文题目 节日的作文 作文650字 150字的作文 面对 作文 面对作文 周末作文 烦恼 作文 日常作文 作文800字高中 瞬间作文 力量作文 450字的作文 活动作文 精彩作文 美食的作文 少年作文 作文 温暖 优秀的作文 梦作文 作文四年级 300作文 写的作文 在劳动中成长600字作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作文 那一次我真开心作文500字 100字作文三年级 不期而遇的温暖作文500字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