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清明的习俗 都藏在春天的诗词里

2020-12-16 07:50:01
相关推荐

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按阳历来说,一般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正值春光明媚,所以也叫“踏青节”,正清明的前一天为“寒食节”。中国传统的清明祭扫,起源是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清明祭拜祖先,悼念已故亲人的习俗,便流传至今。

其实,同样扫墓,清明不比冬至。冬至时的萧瑟让你记起的都是哀思。而清明,那份哀思里就多了希望,总想暗暗寄语给埋在地下的亲人说:“放心,我过得很好。”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其实不愁,生老病死,岁月会让人释然。

前几日,和父亲说,想回去扫墓。年岁渐长,发现自己总喜欢回老家去看一看。

四月头的杉树林,已经郁郁葱葱了。一条不到两米宽的水泥路延伸到林子深处,小道尽头就是村里的墓地。这些天前来祭扫的人,一波接着一波。那些在我小时候来找我祖母唠嗑的老人,陆陆续续都葬在了这里。一个个碑安静地立着,墓前摆着供奉之物,碑上挂着艳丽花带。

这原是村里的老坟地。后来规划成了树林,把它包围在了其中。走得太早的人,小辈给重新整了碑,做了墓。安静,亮堂。

对于墓地,父辈们总有些忌讳。幼年的时候,是万万不让进来的。清明时节找个阴历双数的日子,家里祭拜一番就算心意到了。

父亲说,前两天找人帮忙把墓上方的树枝锯掉了一些。抬头望去,阳光透过枝丫缝隙,一缕缕照在碑上。摆好祭品,元宝纸钱。

但若讲究一些,是要折条柳枝,插在坟头,然后培上新土。有句俗语:“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即活,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据说,插柳的习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而如今,我们也省略了些。面前,一堆还未燃尽的元宝纸钱,闪着微微的火光,升腾起一缕缕青色的烟。我拜了拜,一些些哀伤,多的是想念。匆匆过往几十年,如今倒带回去,记下来的清明时节,都是一些明媚如诗词中的往事。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浇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幰出郊垌。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坠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磬竭玉山倾。拼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北宋·柳永《木兰花慢》

清明踏青,疏雨杏林,一年之中,何时能及柳永词中这般春色?

清明,原本也是明媚的。

柳条抽出了点点新绿,没几天功夫,就轻轻柔柔,垂了满树。

海棠的粉,有些俗气,特别是当旁边有樱花开得烂漫的时候。可是“樱花七日”,悄悄一阵风雨,动了心的绚烂就留给了泥土。这时,海棠就盛开得热闹了,艳得像一团团燃烧着的火,像一张张待嫁的脸,像连绵成十里的红妆。

而田园人家的清明春色,醉眼的,当属成片成片的油菜花田。

流水小桥江路景,疏篱矮屋野人家。田园空阔无桃李,一段春光属菜花。——元·黄庚《田家》

小时候,村里有个“疯子”。每当油菜花开的时候,她就疯了。摘一簇架在耳旁,张开双臂在花田间,摇摆,旋转。我们一群孩子总会远远地跟着她,看着,笑着,不敢走近。我至今记得她陶醉的表情,那是比感受幸福更沉醉的样子。

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疯。不过那时,总听老人说,是因为油菜花开了。一眼望不到头的油菜花田,耀眼,奔放,也让人有一丝恐惧,自己会不会也会疯了。

儿时的清明踏青,不就是每天在那满是油菜花的田埂上,肆意奔跑。

家门前,原本有两棵大杉树,相距半丈有余。到了三四月,水杉长了新叶,不再稀稀落落地掉枯叶了。父亲便给我在那安了一架秋千,粗粗的麻绳穿过木板上打的洞眼,两头拴在树干上。闲暇之余,我就喜欢坐在秋千上,笃悠悠地荡着。在风中飘荡的时候,能感受到弥漫着油菜花和泥土味的风,轻轻地裹着你。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宋·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路旁有相熟的人走过,便会戏谑着笑说:“借我玩一会儿秋千呗?”“你太重,树都被你压坏了。”我就大声地喊过去。那时的女孩,可没有李清照词中的羞涩。

后来才知道,《荆楚岁时记》里有记载:每年春天,人们把长绳拴在树叉上,女子穿着色彩艳丽的衣服坐在上面,在空中起飞荡漾。在唐宋时,这一深受女子喜欢的把戏,被称为“半仙之戏”。到宋、明再到清朝,清明荡秋千已然成了习俗。

最早,人们称“秋千”为“千秋”,后来为了避讳,就改为“秋千”了。古时,清明荡秋千和蹴鞠一样,都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加胆量。

最初,青团是寒食节所食之物,原先也是祭祖用的冷食。只因为江南人爱吃糯食,这便成了清明前后出现的时令小食。

说到寒食节,是在冬至后的第105日,也就在清明前的一日。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大臣介子推跟着晋国公子重耳流亡他国十九年,忠心耿耿,甚至“割股啖君”。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介子推携母归隐绵山。晋文公为迫其出山,放火烧山。可介子推宁可抱着母亲被烧死在大柳树下,也不肯出山。为了缅怀他,晋文公下令修祠立庙,命在介子推的死难日,禁火食寒食。

从春秋时期开始,寒食节历经2600多年的历史。后来在岁月的流转中,寒食节的习俗,比如吃寒食、踏青、蹴鞠、秋千、牵勾、斗鸡、祭祀等各种风俗也便融入进了清明节。

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荐先。熟食安能通气臭,家家烧笋又烹鲜。——清·徐达源《吴门竹枝词》

你看,禁火吃冷食这一习俗到了清朝也就淡了,灶上有热饭热菜,有了烟火气。但吃青团这一习俗,却被留了下来,延续至今。

清代美食家袁枚的《随园食单》里有一句: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青团所用的青汁一般都用艾草煮熟捣烂,混入糯米粉中。

我记得小时候,祖母也常在清明前后做青团。她做青汁是用的南瓜叶子,煮熟捣烂,然后包在纱布中挤压沥出,去掉粗纤维,混在糯米粉中揉成面团,一揪一揪分成适量小面团。然后一个个里面包进喜欢吃的馅儿,甜的有豆沙的,咸的马兰头香干的。做一笼隔水蒸熟,Q弹滑糯又不黏牙,甚是好吃。只是祖母总会提醒我,少吃一点,怕积食。

如今市面上的青团,花样甚多,有肉松馅儿,芝麻馅儿,梅干菜肉馅儿……可我最喜欢的还是传统的豆沙馅儿。吃着吃着,总会想起祖母。

记得祖母走的那年,我也生了场病。母亲着急,硬是把我留在身边照顾。那一年,除去幼年时期,是我在老家住的日子最多的一年。祖母那时也因为小中风,思绪便不那么清晰了,可她还记得问我想不想吃青团。

那年,祖母很快地走了。住进了小树林,不知道她还能不能和二十年前的祖父见上一面。

纸钱燃尽,留在地上一层薄薄的锡箔灰,灰黑灰黑的。

站在墓碑前,那些明媚如诗词中的景致与往事,历历在目。可即便“十里春风”也不如烙印在心头的怀念。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朋友500字作文初一 英语作文50词左右初一 心有明灯作文 法治故事作文 国庆节的英语作文 思乡作文开头 成功的快乐作文600字 消息作文200 关于冬天的作文 青岛旅游作文400字 游凤凰古城作文 家国情怀的作文标题 高中诚信作文 写冰糖葫芦的作文 这也是一种风景作文 军训趣事作文500字 自信的力量作文 我的自画像作文四百字 积木二年级作文 写姚明的作文 旅行见闻作文600字 游屈原故里作文 作文你让我更美好 我的家乡昆明作文 身边平凡的人作文800字 最亲的人作文600字 乡村振兴的作文 美丽的天津作文 防校园暴力作文 我为什么要上大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