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悲秋之作:当《枫桥夜泊》遇上《天净沙·秋思》:谁更胜一筹?

2020-12-16 08:15:01
相关推荐

中国古典诗词很早就有了悲秋的文学传统。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抒发悲秋之情的诗句。

这些诗人们看到天地间草木变黄、落叶遍地、秋风萧瑟,心中生出几分凄凉。因为这眼前萧瑟的景象,和春天和夏天有太多的不同,很容易让人想到人的生命有朝一日也会如秋天一样,毫无生机,甚至直接面对生命的终结。

即便是没有性命之忧,但人生当中总有一些让人感觉到悲伤的往事。或者是诗人羁旅他乡,或者是诗人怀才不遇,看到眼前让人感觉到悲凉的景色,总会和心中难言的愁绪融为一体,内心的悲怆成就一首诗词。

而其中的佼佼者,在唐诗当中,非《枫桥夜泊》莫属;而在元曲当中,则是《天净沙·秋思》独步天下。

今天我们就把这两首古典诗词当中最经典的悲秋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当《枫桥夜泊》遇上《天净沙·秋思》:谁更胜一筹?

一、录诗

首先我们请出这两首诗词的原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文学史上向来享有盛名。诗人一生当中只流传下来50多首诗词,但是这一首古诗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诗词就是元代马致远所创作的原曲小令《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留下了非常精彩的元杂剧作品,在诗词方面也很有造诣。这一首《天净沙·秋思》全文只有28个字,没有一个“秋”字,但是却超越了唐诗宋词,被誉为“秋思之祖”。

二、两首诗词的悲秋底色

(一)底色之一:对秋天景色的描绘

通读这两首诗词,我们能够得出非常明显的结论。不管是《枫桥夜泊》还是《天净沙·秋思》,所描绘的季节都是秋天,对于这一点我们没有任何的异议。

在张继的《枫桥夜泊》当中,“霜满天”是典型秋天的景色。虽然诗人在诗歌当中有几份夸张的韵味,以至于“满天”,但是也写出了秋天的夜晚空气多么的寒冷。这样一个清冷的夜晚,诗人独自行走在旅途当中,满怀着对不确定未来的愁绪,满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心中的愁苦无法言说,和“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以他借着这对于秋天景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

相比而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对秋天意象的描绘更加详细也更为丰富。“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首元曲当中,诗人用了大量的篇幅来罗列秋天独有的景色,前三句九种意象再加上最后一句的“夕阳西下”,但每一种意象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悲凉之感。

(二)底色之二:行走在路上的游子

结合这两首古诗我们都能够看到,不管是张继还是马致远,都是在写羁旅之苦,都是在写一个人在路上的孤独,对故乡的思念,对不确定未来的担忧。

为什么他们这种伤感和秋天容易挂上钩?那是因为在古代交通极度不方便的背景下,若想在过年的时候赶到家,秋天之前就应该进行谋划,至少在秋天来临之时就应该走在回家的路上。但此时此刻两个诗人都没有规划回家的路,也就确定新年没有办法在家度过。在所有人举家团圆的时候,他们还不得已在他乡的路上度过。

所以看到眼前这秋天的景色,更要他们感觉到彷徨。本来仕途失意,本来毫无依靠,本来沦落天涯,再看到这满眼的萧瑟,看到这令人伤感的秋天,想到不能够回到温暖的家,更容易激起他们内心的伤悲。

所以在张继的诗歌当中,“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看一个人坐在小船上,听着岸边寺院传来的钟声,那就在敲打着那颗柔弱的心灵。本来诗人的愁绪就无法缓解,听到有节奏的钟声更是心潮澎湃,禁不住潸然泪下。

而到了马致远的笔下,这羁旅天涯的伤感情绪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投放在我们眼前是一幅长镜头。夕阳西下拉长了诗人和走马的影子,他们越走越远,影子也越来越长。天地间一片苍茫,天地间一片悲凉。更何况还有前面那九种意象的背景衬托,更让画面富于意境之美,也更要画面充满了凄冷之感。

他们两个人都是行走在路上的游子。他们并非不思念故乡,并非不时刻想着回到故乡。但他们为了远方的未来,甘愿把所有的生命热情都耗费在旅途之中。哪怕是夕阳西下,哪怕是夜半钟声,带给他们源源不断的伤感,却挡不住他们走向未来的脚步。

点击

(三)底色之三:两人的诗词都是“愁”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有很多看似巧合的地方。人们说伤春悲秋,人们说在秋天感觉到愁,但我们看到“愁”这个字,不就是因为“秋”天来到了人的“心”头上吗?

相对于其他季节,秋天确实最容易让人感觉到伤感。对于春天来说,东风吹来万物复苏,象征着美丽的希望,即便中间有落花的悲伤,但终究有美好的希望在那里;夏天是不必多说,天地间一片生意盎然;冬天的眼前的世界一片萧瑟,但是有雪花有新年,所带来的新奇感冲淡了一定程度上的悲伤。

唯有秋天,要每一个人都经历繁华落尽的伤悲。本来天地间一片郁郁葱葱,转眼间“焜黄华叶衰”,天地间只有落叶,只有呼啸的北风,只有光秃秃的树枝。即便是秋高气爽,即便是澄清玉宇,却总也换不来诗人们对秋天怀有独特的好感。

这两首诗词所表达的意义也是如此。正如上文所说,他们两个人都是羁旅天涯的游子,但同时他们也都是那个时代最为失意的人群。他们在秋天抒发情感,有对故乡的思念,有的未来不确定的担忧。但是除了这些之外,有更为丰富更为深刻的人生体验。

《枫桥夜泊》当中,有一幅美丽的秋江月夜图,让人赏心悦目,但是在这美景的背后,可有一个“愁”字引领全篇。他为什么愁?愁到什么程度?或许是他的仕途宦海沉浮,或许是他的家事不顺,亲朋离散,又或许是他的怀才不遇孤独难眠。诗歌当中没有提到具体是哪一种,我们也无从得知。但我们在诗词的意境当中,总能感觉到这种愁苦萦绕在他的内心之上挥之不去。

一切就像诗人看到的“霜满天”一样,愁绪也布满了他的心头。说不清楚是什么,也没有像李煜那样把内心的愁绪化为“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是在我们的心中,那种萦绕在心间挥之不去的惆怅,我们都似乎亲身体验过。

而在马致远的作品当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单看景物当中的藤蔓、老树、乌鸦、道路、西风、还有马匹,我们觉得这只不过是对于秋天景色的一种描绘罢了。但是他前面的这几个形容词,却赋予了这首古诗说不出的愁苦。“枯,老,昏,古,瘦”一字便觉愁重十分。

我们看到的只是诗人一个人羁旅天涯的伤感,但其实并非如此简单。诗人生活在一个黑暗的社会制度之下,找不到活着的希望,内心才会有如此的郁结。而在他眼中的这些景象,无一不带有愁苦,无一不带有伤感。

三、孰优孰劣?

人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当我们提到关于秋天最美丽诗句的时候,想到《天净沙·秋思》的概率要远远高于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其中的文化心理,值得进行相应的探讨。

(一)形式

按照字数来说,两首作品字数一样多,都是28个字。按照题材来说。一首是经典七绝唐诗,另外一首是元曲小令。相比而言,在诗词方面的成就来讲,唐诗要远远高于元曲。那么为什么张继的《枫桥夜泊》却没有能够取代《天净沙秋思》成为后世评论家眼中的“秋思之祖”?

毕竟张继的作品要比马致远的早上好几百年。

今天的我们虽然对诗歌推崇,更加注重于唐诗,但是我们骨子里或许更加喜欢长短不一的句式。因为那更加富有节奏感,更加有助于抒发情感。马致远的作品未必在题材上面一定占得先机,未必成为其超越《枫桥夜泊》的重要原因,但是长短不一的形式更有助于我们诵读这一点原因也不容忽视。

要知道对于宋词的发展来说,本身就是在唐诗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未必脱离了诗歌格律的规范,但是至少对诗歌的抒情性是极大的解放。我们今天评判唐诗宋词的区别,就会显而易见的发现宋词的抒情性要高于唐诗。

而元曲小令直接脱胎于宋词,对于情感的抒发有更好的形式。

(二)意象的容量

1、马致远的意象容量更为丰富,更有秋天韵味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开篇就是9个并列的意象,而且非常自然的分为三组。“枯藤老树昏鸦”,从最下面的藤蔓,再到上面的古树,再到古树之上的乌鸦,由下及上;“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近到远。从小桥看到远方流水,再看到流水两边的人家;然后的“古道西风瘦马”则是从远至近,古驿道、道上西风瘦马。由于中间插入“西风”写触感,变换了描写角度,因而增加了意象的跳跃感,但这种跳跃仍是局部的,不超出秋景的范围。最后一个意象“夕阳西下”,是全曲的大背景,它将前九个意象全部统摄起来,造成一时多空的场面。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意象的形容词都带有秋天悲凉的意味,“枯”、“老”、“昏”、“古”、“瘦”皆是萧瑟之感,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是进一步确认其自身的秋日游子思归韵味。

2、唐人的意象少而意境韵味却更足

相比而言,张继的《枫桥夜泊》更注重意境的塑造,其悲凉韵味要少了几分。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我们看唐诗,向来注重其意境的塑造,张继的这一首唐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夜半钟声”对比“夕阳西下”更显空灵,但对于悲秋韵味却又少了几分。

马致远的词前几句写景,到最后写人升华,写景是为写人,所以思想性更好,当然也就流传更广。

(三)看古人的评价

单看这两首诗词在文学史的评价以及影响力,显然张继的唐诗作品也略胜一筹:

1、评论家眼中的《枫桥夜泊》:评价甚高但和秋天无关联

清代黄生在《唐诗摘钞》之中这样评价《枫桥夜泊》:

三句承上起下,深而有力,从夜半无眠至晓,故怨钟声太早,搅人魂梦耳。语脉深深,只“对愁眠”三字略露意。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何焯在《笺注唐贤三体诗法》更是认为:

愁人自不能寐,却咎晓钟,诗人语妙,往往乃尔。

王谦在《碛砂唐诗》当中评价:

“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转辗反侧之意自见。

乔亿在《大历诗略》更是认为唐诗有李白诗歌的韵味:

高亮殊特,青莲遗响。

《枫桥夜泊》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评价,但是通读这些评价,都在说游子之苦,都在说“夜半钟声”,都在说诗中的题眼“对愁眠”,却无人提到这首古诗和秋天有关。由此来看,评论家认为诗歌虽好,但是和秋天的关联并不是很大。

2、《天净沙·秋思》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小令定格》之中,直接给出了“秋思之祖”的评语,把这首诗词和秋天之间的联系确立了下来,赋予了这首诗词厚重的历史评价和地位。

王世贞在《曲藻》当中评价这首小令乃是“景中雅语。”

而到了王国维的笔下,对于这首小令的评价更值得寻味。《宋元戏曲考·元剧之文章》认为:

《天净沙》小令,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人间词话》之中则认为其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说《天净沙·秋思》直接来源于唐诗,很有诗歌的韵味。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毕竟唐诗意境是诗词最高的典范作品,说小令类似唐诗,那就是对其非常认可了。

从这个意味来讲,《天净沙·秋思》青出于蓝胜于蓝,也是诗词文学发展的一大收获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菊花优秀作文300字 以遇见为题的作文600字 我真想什么作文400字 当我面对挫折的时候作文 myfamily英语作文5句 开学第一课作文200字 互联网的利与弊英语作文 关于友情的作文500字 有朋友真好作文500字 什么的启示作文400字 成长的记忆作文800字 失败也是一种养料作文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350字 冬天的故事作文600字 不该忽略的什么作文 我的爱好英语作文50字 状物作文是什么意思 写植物的作文300字三年级 我想要的生活作文600字 辽宁省高考作文题 我们是一家人作文600字 学做一道菜作文600字 我最熟悉的人作文400字 辽宁高考语文作文题 美丽的风景作文150字 一件难过的事作文400字 今年河南省高考作文 作文我最敬佩的人300字 快乐六一的作文500字 这个冬天并不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