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古代文人眼中的备胎坐骑:骑驴归骑驴 关键时候还得是马

2020-12-16 11:00:01
相关推荐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本 文 约 5707 字

阅 读 需 要

15 min

李贺骑着“疲驴”,背着锦囊,瞎溜达时想到好句子,就写下来放进锦囊里;

贾岛在驴背琢磨诗,是推好呢还是敲好呢,一不留神就冲撞了韩愈的仪仗

这些驴背上的才华超卓命运多舛的唐代诗人被宋朝人所热爱。于是,我的不幸就仿佛和他们的不幸相通,进一步,他们的才华也仿佛和我的才华相通。所以,我可真是个怀才不遇的人啊。

三彩驴,唐,1955年西安东郊十里铺第337号 ,唐墓出土,高16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西汉时期,驴子应该已经算不上奇畜了。

贾谊 《吊屈原赋》中云:“腾驾罷牛,骖蹇驴兮;骥垂两耳,服盐车兮。”

这句大意说,驴和牛拉着人坐的豪车,却用宝马去拉货,比喻人才选拔机制中的逆淘汰。贾谊是西汉初年的人,显然已经很熟悉驴子,而且把它当作水平不行的象征了。

当然,西汉养驴还不如后世普遍,大概也是事实。原因是西汉人养马的数量,恐怕是后世任何中原王朝所不能比拟的,骑母马参加聚会都觉得丢人的西汉,驴当然也就少了。

要说和人类亲近,马大约仅次于狗 (毕竟猫主子太高冷)。马奔跑起来,速度快,耐力好,还平稳,用于骑乘的动物里,马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但养马的成本很高,需要大片开阔地做牧场。所以当人口增长土地紧缺的时候,牧场被改成农田,马也就很难养下去了。而且马的习性,还是比较偏好寒冷的,所以如果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养马的困难也会增加。还有,马毕竟是体型比较大、有时也有点暴脾气的动物,驾驭烈马,需要健儿。这时候,就需要寻找马的替代品。你的财富或者体质不足以骑马,那就找个别的牲口骑骑。

那么谁能成为马的头号替补呢?

谁是马的最佳替补?

首先排除掉骆驼。骆驼脾气坏,体臭大,智商低,而且5岁才成熟,三年才生一胎,还需要长时间在外放牧。可以说马的毛病它也有,马没有的毛病它还有。骆驼的好处是可以长时间不喝水,但黄河流域这个优势意义不大,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更是如此。事实上,除了别的牲口都坚持不下来的沙漠地带,指望骆驼都是不划算的。

牛比马便宜得多,力气很大,这是它的长处。牛跑得比较慢,这个问题还好解决,因为很多时候你并不需要开得快,正如今天你的车最大时速是多少,通常也没啥意义。何况还有号称 “八百里”的犍牛,据说速度很可观。但有个麻烦没法克服,牛的脊背太宽了,身体柔软的小牧童在牛背凹各种造型可还行,成年人在牛背玩劈叉,那个骑乘体验就太不舒服了。而且以牛的体格,要是发起牛脾气来,也太危险。如果马对应今天的高档轿车,牛对应的并不是低端车,而是拖拉机、挖掘机之类。

陶牛车,北齐,1955年山西太原出土,车高31.2厘米,牛高23.2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所以,名士喜欢坐车的魏晋时代,牛作为系驾工具,风光过一阵。但骑乘流行之后,牛的位次就不得不往后排了——朝鲜诗人倒是一直喜欢骑牛的,算是礼失求诸野了。

这么一比,驴子的好处就凸显出来了。

第一,驴子性成熟早,生育力强,自然价格也就便宜。

汉灵帝时代,因为皇帝喜欢驴子,导致驴子价格飞涨,几乎追上了马,但帝王的偏好搅乱市场价格,无论如何不是正常现象。我们以诗人的形象和驴子紧密结合起来的宋代为例:驴子的价格一般是十贯左右,个别特别优异的驴,可以卖到几十贯。而史料中宋代马价的数据很多,波动也很大:如朱熹检举台州知州唐仲友,有一条罪名是唐仲友的亲戚受贿,“马一匹,连鞍直钱一百贯”,辛弃疾曾用五万缗钱采购马五百匹,折算下来是每匹一百贯。这都算很低的价格,因为每匹马二三百贯乃至五百贯的记录,也绝不少见。这都是普通的马,至于名马的价格,大家都知道,那贵起来是没边儿的。(程民生 《宋代物价研究》)

而且驴子不光售价便宜,保养起来也便宜。驴子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强,吃得粗,消化道疾病少。简单说就是身板儿虽小,但结实扛折腾,不像马,需要懂马的人精心伺候。

第二,驴子作为骑乘工具,有很大的优点。

驴子没有马的速度和冲击力,战场上作用绝不能和马比。但是腰肢短瘦又坚强,运步灵活又平稳,骑驴比骑牛是舒服多了。驴子的耐力很好,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中那位阮籍,被任命为东平相,《晋书》说他是骑驴上任的,以今天的公路里程计,他骑驴赶了将近500公里的路,可见驴子慢慢悠悠走长途的能力,还是很可观的。

而且,战场上的劣势,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是长项。驴子体型小,意味着破坏力也小。虽然驴子胆小执拗,但是性格温顺,驾驭起来比较容易,所以才会有“小媳妇骑驴回娘家”的经典画面。

明确了这两点,那么结合着广大文人的经济水平和瘦弱的身形 (虽然胖子而兼作文人的,数量并不少,但毕竟以瘦子为idealtype),可以说为什么会有文人和驴子的组合,我们已经找到了庸俗的理由。

《高逸图》 (局部),唐,孙位,绢本设色,纵45.2厘米,横168.7厘米,现藏上海博物馆,描绘竹林七贤中四贤的故事

不得不骑驴的委屈

文人和驴,彼此的气运兴衰,确实高度关联。

文人这个词,虽然出现很早。但如《诗经·大雅·江汉》:“厘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这是对有文德的祖先的一种尊称,和后世说的文人,一点关系也没有。

今日一般所谓的文人,这个群体萌芽于两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大盛于明清。

汉朝的风气,是质朴雄浑刚健的,这个时代零星出现了一些文人,往往也缺乏文人的自觉,就跟着质朴雄浑刚健起来。一质朴,看待事物的标准就容易比较简单,马比驴子跑得快,所以马就是比驴好。前面引用的贾谊那句话,就是把自己代入了马,而以为那些无能而窃居高位的人是驴。另外一些例子如:

骐骥不能与罢驴为驷。(《史记·日者列传》)

却骐骥以转运兮,腾驴骡以驰逐。(刘向 《九叹》)

意思都类似。总之,他们觉得自己是千里马,和驴之间就没什么共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文人多了起来。不过如前所述,当时还是流行坐车的,拉车的话驴子不但不如马,比牛也没有优势。所以像阮籍那样骑驴是罕见的现象,名士文人和牛建立深厚感情的故事,要多得多。

喜欢驴的文人当然也不少,但主要不是把驴当作交通工具,而是爱听叫驴嗓子。

建安七子的王粲去世,魏文帝曹丕主持他的追悼会。曹丕说:“他喜欢听驴叫,我们都叫一嗓子给他送行吧。”于是大家就都一起学驴叫。类似的事例,文献中还有一些,可见这虽然还算不上风气,但也是不少名士喜欢用来彰显个性的动作。

魏晋名士挺喜欢弄出一些刺激性的声音的,驴鸣之外,还喜欢吹口哨,即所谓“啸”。若穿越回魏晋时代,别人不敢说,郭德纲老师想必还是稳稳当当可以做名士的。

唐朝和宋朝的情况,严格说来很不同:唐朝疆域广大,有众多优良的马场,所以唐朝的马比宋朝多得多;但唐朝科举录取率低,印刷术不普及,学习成本高,所以唐朝的文人却比宋朝少得多。

所以唐朝文人骑马的比例,肯定比宋朝高得多。《唐摭言》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朝廷突然想起一条老规矩,官阶七品以上应当乘马,官阶低于七品只能骑驴,那么来长安城赶考的考生骑马,当然就属于僭越,必须禁止。害得这些举子们只好纷纷找驴换马,其中有个叫郑昌图的,是个大块头,于是有人作诗嘲讽说:

今年敕下尽骑驴,短轴长鞦满九衢。

清瘦儿郎犹自可,就中愁杀郑昌图。

这不是嘲讽郑昌图一个人,也有对朝廷拍脑袋定政策的怨怼,和诉说众多文人不得不骑驴的委屈。

《灞桥风雪图》,明,吴伟,绢本水墨,纵138.1厘米,横106厘米,现藏故宫博物院

骑驴盛世的到来

到了宋代情况就完全变了。产马区基本沦陷,穷书生数量激增,马成了稀缺资源,文人才真正和驴子打成一片。

当然,也是宋朝才真正奠定了文人内敛高雅的情致。看起来很丑,但其实很美;看起来很离谱,但其实真正把握住了精髓;看起来很卑贱,但其实包孕着极其崇高的境界;看起来很失败,但情怀的光辉,照耀进遥远的未来凡此种种态度,虽然古已有之,但是到宋朝人手里,才真正发展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并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驴子虽然廉价,却是寄托这种情致的极好载体。

当然,作为善于发思古之幽情的宋朝人,不可能宣称是自己发明了推崇骑驴的新风气,所以要回头到历史中去找资源——唐朝诗人骑驴的资料,虽然不被唐朝人重视,但确实是真有的。

一个特别被注意的诗人是孟浩然。虽然孟浩然骑驴的故事,最早似乎只见于晚唐一个不知名的诗人的作品,但苏东坡可是明明白白写了,“又不见,雪中骑驴孟浩然,皱眉吟诗肩耸山”等几首诗。这相当于一个小透明说了个段子,被大V转发,然后这件事就被当作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杜甫确实是骑驴的,他写过,“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但也没讲太多。宋朝人就给杜甫画像,再配上诗歌说:“迎旦东风骑蹇驴,旋呵冻手暖髯须。洛阳无限丹青手,还有工夫画我无?”

宋朝的有识之士当然看出来了,杜甫怎么可能会写这么浅白无余韵的诗?肯定是“好事者为之”。但架不住这种图文并茂的东西容易传播啊。就像今天,有人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啥啥啥”,一般人也就接受了,捧着鲁迅全集跟吃瓜群众解释,这话鲁迅没说过,是会累死的事。

何况,确实有真正的高手加入塑造杜甫骑驴形象的队伍中来了。首先又是苏轼,“杜陵饥客眼长寒,蹇驴破帽随金鞍。”还有陈师道:“杜老秋来眼更寒,蹇驴无复逐金鞍。”黄庭坚:“宗文守家宗武扶,落日蹇驴驮醉起。”老杜骑驴应该是什么样,也就不能不如在目前了。

《杜甫骑驴图》,南宋,牧溪,纸本水墨,纵89.3厘米,横31.1厘米,现藏日本福冈市美术馆

李贺骑着“疲驴”,背着锦囊,瞎溜达时想到好句子,就写下来放进锦囊里;贾岛在驴背琢磨诗,是推好呢还是敲好呢,一不留神就冲撞了韩愈的仪仗这种经典段落,当然也被宋朝人反复念叨。

总之,这些驴背上的才华超卓命运多舛的唐代诗人都被宋朝人所热爱。于是,我的不幸就仿佛和他们的不幸相通,进一步,他们的才华也仿佛和我的才华相通。所以,我可真是个怀才不遇的人啊。

当然,大量有驴的口水诗里,宋朝人也写出了属于自己的真正骑驴好诗。如苏轼著名的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雪泥鸿爪、新塔旧题之间,非得是一声驴嘶,才衬得出这天地间的虚妄与苍凉,马鸣牛吼,相比之下都差点意思。再如陆放翁这一首: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这首诗的分析太多,想说一句的倒是:杰作的产生,往往需要无数平庸之作甚至垃圾作品打底,几乎是古今中外的通则。所以有时候对没什么营养的文化娱乐产品,可以瞧不上,甚至用最恶毒尖刻的语言挖苦吐槽,但封杀就不必了,因为那也许是在毁掉潜在的杰作。

《蹇驴云栈图》,清,陆沅,绢本水墨,直径27厘米

毕竟还是要骑马

很早就有人注意到,一个宋朝人在写诗作文和填词的时候,好像不是一个人。比方说欧阳修吧,看他的诗文,无论如何觉得是个正经人,读他的词,就觉得怎么像个失足妇女,有时又似乎是个怪蜀黍。又有人说,读苏东坡的文章,觉得才情很好,但没什么文化,读苏东坡的诗,觉得学问很好,但没什么才气,但困倦的时候读一读苏东坡的小词,“亦觉神王”,特别提神醒脑。(王世贞 《艺苑卮言》)

在骑驴的问题上,这点表现得也很明显。一填词,宋人就不骑驴,还是要骑马了,有人统计,《全宋词》中马的意象出现了1800多次,而写到驴的,也就是30多首。(王慧刚 《骑马与骑驴——宋代词人的审美选择与文体认知》)

可能是因为,诗歌是表现诗人的气节的,我很穷,但是我很骄傲,所以不妨骑驴。但“词为艳科”,很重要一个功能是用于和欢场女子交流,骑着驴堵在妓院门口,唱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只怕要被老鸨大扫把伺候。

追女生的时候,总是要舍得花钱,才撑得起排面的。唐传奇 《霍小玉传》里,讲大历十才子之一的李益,第一次去会名妓霍小玉的时候,特意去借了“青骊驹,黄金勒”。李益本来很穷,日常大约是骑驴的,但这时候必须要有一匹装饰华丽的好马。另一篇传奇 《任氏传》里,写一个叫郑六的,骑着一头驴,看见美女就连搭讪的勇气都没有。

宋代虽然马更贵驴更普及,但正因如此,要写出风月场中那种淫靡豪奢纸醉金迷的气氛,坐骑更加是非马不可的。下面我摘一些名句,但马替换成驴,大家体会一下效果: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驴倚斜桥,满楼红袖招。(韦庄 《菩萨蛮》)

不考虑平仄问题,“骑驴倚斜桥”本无不可,但接下来好像应该是写写雪地红梅什么的,而跟“满楼红袖招”是衔接不上的。又如:

停蹇驴,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夏竦 《鹧鸪天》)

门前杨柳绿阴齐,何时闻驴鸣?(欧阳修 《阮郎归》)

碧雾轻笼两凤,寒烟淡拂双鸦。为谁流睇不归家,错认门前过驴。(苏轼 《西江月》)

金鞭美少年,去跃青骢驴。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晏几道 《生查子》)

《驴背敲诗图》,1885年,任伯年,纸本设色,纵35.5厘米,横35厘米。贾岛在驴背琢磨诗,是推好呢还是敲好呢,一不留神就冲撞了韩愈的仪仗,这种经典题材,常见后人画作

画风好像变得都很清奇。苏东坡曾问秦少游,最近有什么作品,秦答:“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苏东坡评:“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这是马的待遇,骑驴就不能有这十三个字的排场了。

正如知识和品位,不能通过肉体传播,写到情欲的世界,宋人为驴子精心建构的文化内涵,就一点不派用场。还是骏马所代表的富贵与精力,更具简单直接的美感。

最后拐一句,驴子在西方文化中象征什么,与在中国有不少相似之处,毕竟驴不如马强壮迅捷却比马便宜,这在欧亚大陆的东端或西端,并不会有什么区别。基督教起先是穷人的宗教,所以耶稣去耶路撒冷,骑的自然是驴。驴子既被当作蠢笨的代表,又仿佛有某种智慧的神性。正如中国文化人和驴子在一起,构成一幅既寒窘又孤高、既落寞又超逸的画面,西方的文艺作品中,也常有驴背上的智者。

当然最相似的地方,还是一讲爱情故事,通常就没驴子什么事了,那个英俊少年,终究应该是骑马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暑假生活作文 一年级作文 难忘的小学生活作文 努力奋斗的作文 写风景的作文 写老师的作文 八年级上册英语作文 中考作文题目 长城作文 关于春节的作文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 我敬佩的一个人作文400字 六年级上册作文 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作文 我的奇思妙想作文 描写雪景的作文 过新年的作文 我的朋友作文600字 写事作文300字 打屁股的作文 父爱作文 初中作文600字 家乡风俗的作文 劳动最光荣作文 作文纸条 暑假趣事作文 勇气作文 300作文免费可抄 作文400字优秀作文 暑假生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