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净土宗的发展与传承。《菁 华 录》(14 15)

2020-12-16 14:55:01
相关推荐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

(印光大师著/曾琦云 译注)

白话译文:

第一章 广赞净土法门

14、等到众生机缘已尽,释迦如来应化世间的使命就完成了,可佛陀大慈大悲利益众生之心,始终是没有尽头的。因此各大弟子,分布舍利,结集经藏,目的是要普及佛教,希望把佛法甘露遍洒一切众生。

直到东汉时期,大教才开始来到中国,但由于学佛的风气还没有形成,所以当时只在北方流通。到了孙吴赤乌四年,康僧会尊者,特地去建业教化众生,得到如来舍利降临的感应,引起孙权虔诚信仰佛教,于是就修寺建塔,这是佛法传播南方的开始。

至晋朝时佛法已经遍布高丽,日本,缅甸,安南等各国和地区了。自此以后,蒸蒸日上。至唐朝时佛教各大宗派在中国都已经齐备了,可以说到了极盛时代。天台,贤首,慈恩,以弘教;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以弘宗;南山,则严净毗尼;莲宗,则专修净土。各宗各司其职,如六根各有所用,又不能分割。因为以教为佛语,宗为佛心,律为佛行。心,语,行三个,是绝对难以分割的;主要是因为他们修学的重点不一样,故暂且立这样一个名。

只有净土这个法门,一开始就是为了凡夫入道的方便而设立的,但它实际上也是诸宗最后的归宿。因此将要堕落阿鼻地狱的人,还能够证得末品;而证到与诸佛平等的圣者,也还要求往生。如来在世的时候,千机并育,万派归宗。佛灭度以后,各大士,各弘一法,希望一门深入,诸法相通。譬如帝网千珠,珠珠各不相混,而一珠遍入千珠,千珠又能并入一珠,参差却不杂乱,分离却又圆融。拘于表象的人,看待一切法,法法各不相同;善于体会本质的人,看一切法,法法都是融通。如城有四门,不管远近都可以进入,门虽不同,入了城就没有差别了。

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则不但诸佛诸祖所说很深的真谛和道理,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法,就是尽世间所有一切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等,也无一不是归真达本,明心见性的法。一一都是真,是本,是心,是性。因此《楞严》将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都视为如来藏妙真如性(如来藏妙真如性,含育生佛,包括空有,世出世间,无有一法能出其外,不在其中。见文钞正编复海曙师书)。

如此说来,无一法不是佛法,也无一人不是佛。无奈众生,犹如宝珠就缝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却一点也不知道;身上藏着宝贝却还在四处乞讨,冤枉遭受穷困的命运。用如来的心,造作众生的业,对世出世间一切原本就清静寂灭的万法妄加分别,枉受轮回之苦,难道不悲哀吗?

15、追溯佛教东来,慧远大师就以念佛为宗。开始与同修慧永,想要去罗浮,被道安法师留住,永公就一人先去了。到浔阳,刺史陶范景仰道风,就创建了西林寺让永公住在那里,当时是东晋孝武帝太元二年丁丑年。到太元九年甲申,远公才来庐山。开始住在西林寺,后来,因为同修的伙伴越来越多,西林寺窄小已经住不下了,刺史桓伊就为他在庐山以东建寺,叫做东林寺。

太元十五年庚寅,七月二十八日,远公就与僧俗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求生西方。让刘遗民作文铭刻于石,以表明念佛的志向。这时慧永法师,也加入进来了。永公居住在西林,在峰顶另外建立茅棚,经常去那里静坐禅思。到茅棚的人,都能闻到一种特别的香气,因此就把那里叫做香谷,这样看来永公的境界也可想而知了。当远公刚开始结社的时候,即有一百二十三人,都是法门龙象,儒宗泰斗。因为远公的道风远近闻名,所以大家都群趋而至。如果总结一下远公一生,三十多年之内,进入莲社而修净业,蒙接引而得往生的人,就多得数不胜数了。

自他以后如昙鸾,智者,道绰,善导,清凉,永明等诸位大师,没有不以此净土法门来自行化他的。昙鸾著《往生论注》,妙绝古今。智者作《十疑论》,极陈得失。著《观经疏》,深明谛观。道绰讲净土三经,近二百遍。善导疏净土三经,力劝专修。清凉注疏《行愿品》,发挥究竟成佛之道。永明说《四料简》,直指即生了脱之法。自古以来诸宗高人,无不归心净土。

只有禅宗诸师,专门致力于密修,很少有人阐明净土法门。自永明大师倡导修净以后,禅宗大德都纷纷开坛演教,恳切劝大众修持净土了。故死心新禅师在他的《劝修净土文》中说:“弥陀很容易念,净土很容易生。”又说:“参禅人正好念佛。根机如果愚钝,担心今生不能大悟,就暂且先借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说:“你如果念佛,却生不了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真歇了禅师在《净土说》中告诫我们:“洞下一宗,都注重密修念佛,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凭借念佛法门,可以走修行捷径,正是按《大藏》所说,接上上根器,兼收中下根器。”又说:“宗门内的高僧大德,已悟不空不有之法,仍立志孜孜不倦专修净业,这难道不是说明修净业见佛,比宗门要简单的多吗?”又说:“不管是佛是祖,还是在教在禅,都修净业,同归一源。入得此门,无量法门,都能证入。”长芦赜禅师,结莲华胜会,广劝僧俗,念佛往生,曾感动普贤,普慧二位菩萨,在他的梦中要求加入这次殊胜的法会,禅师因此就以二菩萨为会首。足见此法,契理契机,诸圣都在暗中赞叹啊。

宋太,真二宗时期,省常法师在浙江昭庆做住持,追慕庐山远公的道风,结净行社;王旦(文正公),首先归依,为之倡导。一切大小官吏,学士大夫,自称弟子而加入净社的,有一百二十多人,加入的沙门有数千,而普通百姓就不计其数了。后有潞公文彦博,历任仁,英,神,哲四朝的官员,出入将相五十多年,官至太师,封潞国公。他平生笃信佛法,晚年向道更加用力,专念阿弥陀佛,晨夕行坐,从来没有松懈。与净严法师,在京师结十万人求生净土会,一时士大夫多随从而感化。有歌颂他的人说:“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自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头船。”寿至九十二岁,念佛而逝。

元,明时期,则有中峰,天如,楚石,妙叶等大师,或作诗歌,或为论辩,无不极力弘扬这个契理契机,上下通达的念佛法门。而莲池,幽溪和蕅益大师,尤其真挚诚恳。清朝有梵天寺的思齐,省庵法师,红螺山彻悟禅师,他们也极力弘扬此道。梵天的《劝发菩提心文》,红螺的《示众法语》,都可以继往圣,开来学,惊天地,动鬼神。学者果然能够信受奉行,有谁不会离开娑婆,高登极乐,为弥陀的弟子,作莲池海会的良朋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章 姐姐作文 想 作文 作文分析 总结作文 父母的作文 作文小说 作文 理想 作文收获 自我作文 美好的作文 作文假期 提纲作文 城市作文 作文 夏天 作文夏天 作文努力 作文时间 作文猫 月作文 作文第一次 英语模板作文 作文劳动 校园的作文 画作文 方法作文 心得作文 未来的…作文 作文励志 作文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