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王曾(三元及第)

2020-12-16 20:25:01
相关推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去世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用一两个字,给出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高度概括其一生,算是盖棺论定。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谥号”。

谥号是分等级的,最高档次为“文正”。因为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按照司马光所说:“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有宋一朝,获得文正谥号的,仅有九人。而王曾是其中之一。

王曾

王曾(978年—1038年),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大臣,官至宰相。

王曾是中国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其祖上为福建泉州官宦世家,但他八岁时父亲就离世了,是叔父王宗元供其生活和学习。迁居山东省青州益都县后,王曾拜同里张震为师,刻苦读书,孜孜不倦。加之天资聪明,才思敏捷,很快就出类拔萃,声名远播。至今在青州一中矮松园内,还建有王曾读书台。宋真宗咸平五年,王曾参加乡试、会试、廷试,连夺三元,皆为第一。宋朝重视科举,每届考生达40万,能够独占鳌头,难度极大。而自中国推行科举制度以来,1300多年的历史,联捷三元者仅十余人,可谓凤毛麟角,百年一遇。然而王曾在给叔父王宗元报喜的信中却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泉州王审邽积德,大人不必过喜。”这样淡定从容、宠辱不惊的风度,非大才者做不到。

这年四月,王曾荣归故里省亲。青州知州闻讯,急忙命令百姓推土垫道,洒水泼街,又组织人马,敲锣打鼓,去郊外迎接。王曾听说后,马上换了便装,改了姓名,骑头小毛驴,从便道进入州衙,先来拜见知州。州官说:“我派人出城夹道欢迎您了,您怎么没走正门呢?”王曾答道:“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敢惊动父老乡亲前来迎接?”州官赞叹说:“您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状元公啊!”

王曾

以监丞通判济州。回京,奉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考试政事堂,授予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后以监丞升任济州通判。被召回京后,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让他在政事堂考试,其后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王曾认为:“称契丹的国号就足够了。”因使者已经出发,最终没有更改。

后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当时各地都上奏祥瑞出现,王曾入朝进对时,真宗向他谈及此事。王曾劝真宗不要居功自骄。等到真宗开始“东封西祀”、大建玉清昭应宫时,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却上奏五大害用以劝谏。前例任用郎中之职判大理寺,真宗想重新沿用这一官制,特地任命王曾任此职。并且对王曾说:“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王曾叩头致谢。赐钱三十万,于是请求自己征召幕僚,作为一项规定。又升任翰林学士。真宗曾于晚上坐在承明殿,召王曾应对许久,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朕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身着朝服见你,请你不要以为朕慢待你。”

王曾其后主管审刑院。以往对于违背制书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被判罚服劳役两年,王曾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不久有违制者,王曾于是以过失论处。真宗说:“按你所说,这样就没有违反制书的人了。”王曾说“:天下无限广大,又怎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诏令,像陛下所说,也不再有犯过失罪的人了。”真宗领悟了,最后依从了王曾的建议。

又升任为尚书主客郎中,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

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离京出任应天知府。民间曾谣传有妖像飞帽一样飘来飘去,到了晚上就抓人,从京师以南,人们都为此害怕。王曾下令晚上打开里门,有胆敢说妖者马上逮捕,最终没有妖怪。又调往天雄军,复任参知政事,升任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真宗病重时,刘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赵祯(即宋仁宗)虽然在资善堂听事,但一切都由刘后决断,朝廷内外都为此而担忧。王曾悄悄对外戚钱惟演说:“太子年幼,不是皇后执政就不能立法。加恩太子,那么太子安定;太子安定,也就是安定了刘氏。”钱惟演认为王曾说得有理,便将此事告诉刘后。

真宗驾崩后,王曾奉命入殿起草遗诏称:“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代理)听断军国大事。”宰相丁谓让他去掉“权”字。王曾不允,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

仁宗即位后,王曾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仪式,王曾请求按照东汉旧例,太后坐在仁宗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却想仁宗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决定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反对,丁谓不听。不久,雷允恭犯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

丁谓罪行开始败露时,任中正说:“丁谓受到先帝的关照和托护,虽然有罪,请按照刑律定罪时考虑他的功绩。”王曾说:“丁谓因不忠诚获罪于宗庙,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呢?”这时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大臣加以依靠。获授中书侍郎兼任原职,同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

王钦若去世后,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王曾认为仁宗刚即位,应当亲近儒生以他们为师,于是召集孙奭、冯元在崇政殿讲学。

天圣四年(1026年)夏,天降大雨。众人纷纷传言汴河决口,将要发生水灾,京师百姓都十分害怕,打算向东逃窜。仁宗询问王曾的意见,王曾说:“黄河决口,并没有奏报,只是民间流传的蛊惑人心的话罢了,不值得忧虑。”其后果如王曾所料。陕西转运使设置醋务,靠家专营来获利,准备将这种办法推广至全国,王曾请求罢除此法。

王曾方正严整稳重,每次入朝觐见仁宗,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仁宗问王曾说:“等到臣僚请对,许多都是想得到一官半职。”王曾说:“只要陛下抑制投机钻营者崇尚恬静,这样就有升官难而降职容易的人了。”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仁宗下诏让曹利用位在王曾之上,舆论对此有非议。其后王曾再次升职,在举行谢恩仪典时,曹利用仍想让自己排在王曾之上,阁门不敢裁决。仁宗与太后坐在承明殿久等,吩咐按爵位高低依次序进见,阁门惶恐不知所措,王曾大声看着阁门说:“只需报告说宰臣王曾等告谢便可。”次序定下后,曹利用愤愤不平。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王曾说:“曹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名,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

最初,太后受册封时,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决反对,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时,只在便殿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悦。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后,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以彰德军节度使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来往,征召车夫来护送使者,没有人敢议论。期间,百姓乐其政,画其像而生祠之。

刘太后病故,仁宗亲政,任命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

景祐元年(1034年),为枢密使。

景祐二年(1035年),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最初,吕夷简任参知政事时,对王曾十分谨慎地服侍,王曾极力推荐他任宰相。到吕夷简位在王曾之上,任职时间一长,往往独断专行,王曾无法忍受,议论中双方意见不一,王曾便请求朝廷罢免吕夷简。仁宗疑惑地问王曾说:“你也有不足之处吗?”这时外面纷纷传言秦州知州王继明贿赂吕夷简,王曾因此请求罢免吕夷简,仁宗以此问讯吕夷简,王曾与吕夷简在仁宗面前辩论不休。王曾说自己也有过错,于是与吕夷简一起被罢官,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

王曾

宝元元年(1038年)冬,大星坠落在王曾住所,他的侍从左右惊恐地告诉他。王曾说:“一个月后就可以知道后果了。”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12月21日) ,王曾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一岁(《隆平集》作六十 )。获赠侍中,谥号文正。

北宋虽然不像汉唐那样武功强盛,国威远播,但却文化昌明,文人辈出,独领风骚千年。与王曾同时代的人物,包拯素有“包青天”之称,范仲淹拥有“先忧后乐”之誉,还有在青州为官多年的富弼、寇准、欧阳修等。虽说群星灿烂,竟也无法遮蔽王曾的熠熠光芒。而且,有的人如包拯,其人物的神化戏剧化与传奇化,离原本的形象越来越远,历史人物拔高成了舞台造型。而王曾,虽然也有一些传说与演义——京剧包公戏中,那位颇受观众喜爱、刚直不阿的丞相王延龄,据说就是王曾——但确实是以其人格魅力、政绩操守和精明强干屹立于中国官宦历史之林。王曾去世十余年后,宋仁宗亲篆其碑曰:“旌贤之碑”,又改其乡曰:“旌贤乡”。皇上为大臣赐碑篆,自王曾开始。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笑了作文200字 写陌生人的作文600字 写秋天景作文 最美的我作文 童年的趣事作文三百字 小学二年级 作文 西安高考语文作文题 森林防火作文600 燕子搭窝作文 青年作文素材 关于珍惜水的作文 作文关于动物 垃圾分类作文400 理想600字作文 最好的作文600字 六一儿童文艺汇演作文 骄兵必败作文 一件艺术品作文 热爱和平的作文 回报父母的爱作文 宝石花的作文 雾霾作文600字 科学小发明作文 书包作文300字 童话作文 关于桂林的英语作文 兴趣爱好作文300字 变幻莫测的天气作文 妈妈的疼爱作文 作文怎么写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