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曾国藩:自省增慧 修身养德 奠定人生大格局

2020-12-16 21:10:01
相关推荐

日记,古已有之,又被称作日谱、日史、日录等等,尤其在明清士人群体中非常流行。在大量的清代日记中,《曾国藩日记》可谓影响极大,曾国藩是晚清一代名臣,从青年时期开始一直到老年长期坚持撰写日记,自省是其日记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曾国藩去世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留下了日记绝笔:“既不能振作精神,稍尽当为之职分,又不能溘先朝露,同归于尽,苟活人间,惭悚何极!”即使病入膏肓,他仍在反省自己,仍在自我鞭策。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

日 记 与 自 省

明代以降,随着社会风气日益颓废,不少儒生士人开始寻求一些切实可行的修身方式,涵养道德,提升境界,记日记就是当时比较流行的一种修身工夫。

在宋明理学中,修身日记已不时可见,如王阳明“惜阴会”中要求每人立日记,到了明末清初,日记的数量骤增,有的规模还比较大,如大儒孙奇逢的《日谱》共三十二卷,记载了从顺治六年(1649年)到康熙十一年(1672年)共计二十七年的日记。明清日记不但记事明理,还是儒者平日存养省察、自省进德的重要载体。

曾国藩常读明代吴与弼的《日录》,吴与弼把自己的《日录》称为“日新簿”,“日夜痛自点检且不暇”。清代唐鉴每夜必记“日省录”数条,曾国藩“甚欲学之”。

曾国藩的日记按传统阴历纪日,主要有三种样式,分别为“求阙斋日记”“无慢室日记”“绵绵穆穆之室日记”,从日记的命名即可看出曾氏的自省和道德追求。

“余以‘求阙’名斋,即求自有缺陷不满之处,亦‘守骏莫如跛’之意也。”“守骏莫如跛”语出苏东坡《和子由论书》,谈的虽是书法,却隐含着人生哲理:“若一味骏快奔放,必有颠踬之时;一向贪图美名,必有大侮辱之时。”一般情况下多数人都会立志做完美之人,追求人生的圆满,而曾国藩独自“求阙”,一是他认识到人生不可能圆满,即使是圣贤也不会完美无缺,这是客观事实;二是与其贪图圆满完美的虚名,不如主动求阙自省找出自己的缺陷不足,改过迁善修仁进德,这才是不断完善自我的正道。

“无慢室”则是曾国藩自警戒除怠慢之气。日记中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初三 ,曾国藩与同乡好友陈岱云久谈,彼此相劝以善。“岱云言余第一要戒‘慢’字,谓我无处不着怠慢之气,真切中膏肓也”。曾氏十分珍视这种克敦友谊,把陈岱云的批评建议视为药石之言,并以“无慢”命室,终生克己兢兢业业。

相比较来讲,“绵绵穆穆之室日记”在格式上更为特别,是一种制式簿册,系专门印制。每日十栏,第一栏登记日期、天气等;二至九栏分别为读书、静坐、属文、作字、办公、课子、对客、回信;第十栏印有“绵绵穆穆”的阐释文字:“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此绵绵者由动以之静也。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此穆穆者由静以之动也。由静之动,有神主之;由动之静,有鬼司之。始终往来,一敬贯之。”将此段文字固定印成日记一栏,曾国藩显然是提醒自己在动静之间做到 “戒惧”“谨独”,这既是在生活日常层面的自警,也是对神鬼信仰层面的敬畏。

富厚堂无慢室

曾国藩日记中的自省之法

01

一 是 静 坐

《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自省的前提是首先让自己静下来。

曾国藩服膺朱子、大程夫子的“静”字工夫,他写道:“若不静,省 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为戒除浮躁,达到以“整齐严肃”检摄于外、以“主一无适”持守于内之目的,曾国藩在青年时期习熟静坐工夫。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一月十三日,其好友冯树堂来谈养心养体之法,认为舍静坐别无下手处,“能静坐而天下之能事毕矣”, 并教曾国藩焚香静坐之法。当晚曾国藩便遵照实施,焚香静坐一时。第二天,他在日记中写到“起亦不早。焚香静坐半时。饭后,誊诗送去,数月方报,不恕之至。王翰城来,谈半时去。剃发。仍静坐,不得力,枕肘睡去,醒来心甚清。点古文一卷。饭后,张楠皆、李笔峰来久坐,灯后去。点古文一卷,静坐小半时,颓然欲睡,可恨之至”。

02

二 是 会 课

曾国藩重视与朋友的交往,交际圈比较广,几乎每天都要出去拜客,也常有好友前来久谈。他还和同乡同年约好到会馆、书院或朋友处定期会课,读书研习,传观所作文字。

会课往往会有相互规过的内容安排,一是朋友同乡间当面指出各自的缺陷不足,互相督促改善;二是交换日记进行阅读和批评。《孔子家语·儒行解》载“其过失可微辩而不可面数也。其刚毅有如此者”,儒者有过失可以委婉地提醒而不可以当面数落,这是刚强坚毅的表现。曾国藩日记中完全不是这样,好友同乡间的批评可谓直截了当、入木三分。对于别人的指责批评,曾氏非但不会恼怒不悦,反而当作药石。益友可以辅仁,对于能有这样真诚的益友他感到由衷地庆幸。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十八日午初,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吴竹如来,深以‘敬’字见教,交相箴勖”。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二月十二日,他又写道“蕙西面责予数事:一曰慢……二曰自是……三曰伪……直哉,吾友!”

通过交换日课册进行阅读批点,是帮助彼此改过迁善的好办法。一方面对别人做得好的地方要见贤思齐,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师友对自己日记的批点,这些评语往往更具有针对性。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二日,他写道“未正,冯树堂来,阅余日课,云:‘说得已是,须切诚而致行之耳。’”这是提醒曾国藩要言后能行、言行合一。

曾国藩一直将倭仁视作自己的前辈老师,当然就更加重视倭仁对其日记的批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他将日记送至倭仁处,求其针砭。二十六日接到倭仁批后的日记,在反省自己赴友饮约时太随意、不严肃的日记内容,倭仁批道:“我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愿共勉之!”曾国藩看后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读之悚然汗下, 教我扫除一切,须另换一个人。安得此药石之言!”

把日记交给师友批阅,曾国藩的自省并非故作姿态,相反会把别人看不到、 发现不了的缺陷主动暴露出来,把“人所不知、己所独知之地”置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之下,以接受师友的监督,从速改过。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初八日记中反省喜誉恶毁、患得患失之心,他写道:“于此关打不破,则一切学问才智,适足以欺世盗名为已矣。谨记于此,使良友皆知吾病根所在。 ”

富厚堂正宅大门

03

三 是 自 讼

“自讼”是把自己一分为二,一个是掌握了道德标准的自己,一个是存在过恶缺陷的自己,通过两个自己争辩是非、打官司,达到改过迁善、复性近仁的目的。

孔子《论语·公冶长》 有言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可见自讼不易。清代俞樾《春在堂笔记》卷八载,顾晋叔四十九岁绘《自讼图》,“图中坐者立者各一人,若官与吏然;跪者一人,若对簿然。三人实即一人,皆自肖其像也”。

在写日记上,曾国藩开始坚持得不够好,对照师友们的严于自治,他十分悔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二十五日记:“写此册而不日日改过,则此册直盗名之具也。亦既不克痛湔旧习,则何必写此册?”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正月初九又记:“所以须日课册者,以 时时省过,立即克去耳。今五日一记,则所谓省察者安在?所谓自新者安在?吾谁欺乎!真甘为小人,而绝无羞恶之心者矣。”

通过扪心自问、自我审判,曾氏清晰地划出了区分君子、小人的界限。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二月初六,他写道“酉初,走邵蕙西 谈 ,背议人短,谨记大过”。初九,“早起,约岱云同至琉璃厂买纸,便至书铺。见好物与人争,若争名争利,如此则为无所不至之小人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二月初七,“观人作应制诗,面谀之,不忠不信,何以为友!圣人所谓善柔便佞之损友,我之谓矣”。有了自讼便有了宣判,曾国藩在日记里给自己记过定性, 可谓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04

四 是 读 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古代士人的生活方式。“文以载道”,读书的境界大体有三,首先是慧心阅读,然后是涵泳体悟,最后是自觉践履。

曾国藩一生勤于读书,将读书视为人生三乐之首:“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材,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不管是居京为官,还是带兵打仗,他都坚持读新书、温旧书,读书的范围非常广,既有传统国学经典又有文学、书法、音律、地理等方面书籍。他喜读先贤的文集传记,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连续读《张扬园先生集》《王荆公集 》,咸丰二年(1852年) 读 《贾谊传》《晁错传 》,咸丰八年(1858年)连日温《论语 》《孟 子 》《 大 学 》《 尚书》。

“见贤思齐”,曾国藩读孟子,称孟子“真豪杰之士”,“愿终身私淑孟子。虽造次颠沛,皆有孟夫子在前,须臾不离,或到死之日可以仰希万一”。对明代史可法、清代林则徐等人极为仰慕,赞为“一代之伟人”。咸丰九年(1859年)十一月初四日记:“圣人有所言,有所不言……吾人当以不言者为体,以所言者为用;以不言者存诸心,以所言者勉诸身,以庄子之道自怡,以荀子之道自克,其庶为闻道之君子乎!”

“见不贤而内自省”,书中士人官员的恶行逆施、荒唐行径则会给人提供反面教材。同治七年(1881年)四月二十六日阅小说 《儒林外史》,他写道“是书极诋士人多穿窬之行,丑态百出,览之足以解颐,亦用自儆”。

富厚堂内思云馆

05

五 是 联 箴

自唐代以来,“箴”成为一种常用的规诫性文体,宋代大儒程颐所撰“视、听、言、动”四箴成为后人日常修身所奉行和持守的经典律则。清代士人还惯于作联自箴,以字简意丰的联语来自警自省,颇为实用和有效。

咸丰元年(1851年)七月十二日,曾国藩写下了著名的联语:“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前半句是说在道德方面善与恶、君子与小人、圣贤与禽兽泾渭分明,没有中间地带;后半句是说事功方面重在勤勉付出,戒除欲望和名心。后世梁启超写道:“生平最服膺曾文正此语,录以题《德育鉴》。”

同治二年(1875年)九月初二日记,曾氏拟书“八本堂”匾,并录自箴八语于后:“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同治三年(1876年)四月初七日记,集古人成语作一联“强勉行道,庄敬日强”。“上句箴余近有郁抑不平之怀,不能强勉以安命;下句箴余近有懒惰不振之气,不能庄敬以自奋。”

同治七年(1881年)二月二十九日记居官四败、居家四败 ,以自儆惕。居官四败是昏惰任下、傲狠妄为、贪鄙无忌、反复多诈;居家四是妇女奢淫、子弟骄怠、兄弟不和、侮师慢客。

同治八年(1882年)九月十九日记,因多日来悔及往事常觉愧恨,便作一联:“莫苦悔已往愆尤,但求此日行为无惭鬼神;休预怕后来灾祸,只要暮年心气感召祥和。”这是人生步入晚境,思及家变无常,感叹天下万事皆有前定,曾氏作联自我安慰,追求乐天知命的人生境界。

曾国藩日记中自省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从礼容到言行,从读书到写字,从治家到国是等方方面面。从曾国藩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克己自省、自我鞭策已经达到常人难以想象的严苛程度。清晨未能早起,就骂自己真是“禽兽”,这种“不圣则狂,不上达则下达”的决绝使他日有进境,为一生事功打下了坚实基础。梁启超曾评价说:“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艰苦卓绝。”他认为曾国藩的日记切于实际亲切有味,“真全国人之布帛菽粟而斯须不可去身者也”,与其把它看作学术,不如笃实践履。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描写长白山天池的作文 关于校园安全的英语作文 对不起作文600字 六年级期中语文作文 生活情调 作文 我的理想职业作文 暗香作文 我的学校800字作文 平淡生活有温暖作文 400字的作文四年级 对语文的看法作文 我学会了烧饭作文 改变自己的作文 青春依然作文600字 微笑向前走作文 生活的感悟作文500字 我的暑假生活800字作文 九月份的作文 今年高考作文例文 初中生买什么作文书好 这是我的决定作文 下载作文 零的联想作文500字以上 生日作文450字 选择作文400字记叙文 我和书的故事作文500字五年级 三年级下册看图放风筝的作文 科技的魅力作文 作文与什么为友 英语过去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