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功利的教育+焦虑的父母=空心的孩子

2020-12-16 22:45:01
相关推荐

1

之前,有人曾提出一个中国式问题家庭公式: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一个问题的孩子

北京大学心理健康咨询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徐凯文老师补充了另一个观点:

功利的教育+焦虑的父母=空心的孩子

徐主任提出,这个时代的多数孩子,都患有空心病。

空心病的概念是指:经常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意义,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

直白地说,就是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无法理解生存下去的理由。但很多家长经常对此表示,纯粹闲的。

这些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引发心理病症,从而造成严重的心理创伤。

所以,空心病的孩子在医学上常被诊断为抑郁症,严重地甚至会产生自杀倾向。

麻省理工女博士贝拉曾写过一篇自我反省的文章,她在文章里表示,大学以后,她越来越不知所措,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做任何事情都兴趣缺缺。

她在文章中写道:“最痛苦的时刻,是告诉爸妈,我不喜欢我的专业,我读不下去了,他们反问我,那你喜欢什么?”

我竟然什么也答不出来,那种茫然感令我近乎绝望。年过三十仍然不知道喜欢做什么的我,感觉离这个世界太遥远了。”

直到她有了孩子,开始对孩子的教育产生焦虑的时候,才发现了自己的根源所在。

她回想过去,大学以后之所以毫无斗志,是因为在这之前,她的人生目标只有一个:努力考高分,考上名牌大学。

于是她不用思考上大学究竟是为了什么,也从未想过自己喜欢什么,只要拼命修炼考试技能就好,其他活动通通是浪费时间。

然后,她一路通关,考到最好的学府北大,跟着别人的想法走,选个容易的专业出国留学,到如今在研究所每日埋头做研究。

直到孩子出生前,她都不懂自己这样的选择,到底有什么意义?

即使换到是现在也有很多家长认同,只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可以万事无忧、生活幸福。而这一目标实现的途径也很明确,让孩子努力考高分。

这就是空心病的表现,做着目前看似很好的工作,却一点也不开心,没有价值感和成就感,而这样的病症往往是少年时期,父母强行为孩子设置目标所导致的。

“你什么都不用想,只要考高分,考高分就能进好大学,好大学就有好工作,好工作就会很幸福。”

到如今,这样的论调还在父母之间流传,这样“有用”的功利教育依旧盛行。

2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父母光是为了生活奔波工作就已经筋疲力尽了,但他们仍然对孩子的教育很焦虑。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了“90后”和“00后”在2005年到2015这十年的数据,调查显示,孩子每周平均上课外补习班8.2小时,这还不包括上艺术培训班的时间。

但往往这样功利的教育只会制造无数焦虑的父母,他们花费大量的金额送孩子去补习班,说的都是,“第一名都在补习,我的孩子更不能落下。”

父母们焦虑着孩子的考试成绩,疲惫于给孩子选好学校、好的补习班、好的老师,担忧自己的收入是否满足孩子的成长成本、未来规划等等。

是的,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现实,功利的教育引发父母的焦虑,父母的焦虑制造着空心的孩子。

那些空心病的孩子,他们为什么找不到自己?

因为他们自己的父母和老师都只让他们疯狂地追求分数,追求成功,“多考一分,干掉千人”这样的腔调甚至出现在一个应该注重师德的老师身上。

他们只教会了孩子如何“干掉”敌人,却从未教他怎样有价值、有意义地活着。

在网上,看到一个家长在朋友圈晒了一张“孩子作息时间表”,孩子除了周一到周五学校正常的课程之外,还有古文、钢琴、游泳、英语、拉丁舞等九种课外学习。

孩子妈妈说:“我的每个安排都是有目的,跆拳道为了锻炼身体,增加男子气概;弹钢琴是为了培养艺术天赋,英语是为了出国方便;练毛笔字是磨练他的性子……”

每句话,都离不开“有用”、“目的”,可你选择的“有用”教育,真的是孩子喜欢的、有用的吗?

使劲鼓捣着报各种培训班,头破血流买学区房考好学校,这不叫教育。

梁启超在《学问之趣味》中写道:“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

当孩子哭丧着脸去追求父母设置的目标,接受被安排的教育,在灿烂的少年时代却过着沙漠化的人生,真的好吗?。

孩子自发感兴趣的爱好和目标,永远比安排来的教育,带来的美好体验和幸福感受更多。

曾经看过一个问题,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回答说,给孩子一个生命,让这个生命活的更精彩!

让孩子活得更精彩更幸福,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远比考更高的分数,学更多“有用”的艺术特长更重要。

一个不流于世俗的人,一个有自我追求的人,一个敢于超越的人,才是一个不空心的人。

3

著名导演张艾嘉跟所有父母一样,也曾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她曾相信自己会成为最好的妈妈,培养出一个完美的儿子。

她给儿子取名为:奥斯卡。奥斯卡奖项,是电影界的最高荣誉。这个名字彰显着她对电影的热爱,以及对儿子的期待。

为了培养出儿子的贵族气质,张艾嘉从衣食住行处处刻意地培养孩子:明星要多才多艺,于是奥斯卡从小练习弹钢琴、参加英语补习班;明星要举止优雅,于是奥斯卡被教导要轻声细语,再高兴也不能露齿大笑;明星要衣着光鲜,于是奥斯卡吃饭要打领结,摸都没摸过T恤和牛仔裤;……

自始至终,张艾嘉没有问过儿子“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她只觉得这些东西对孩子“很有用”。

丈夫王靖雄也曾说过她,“不像是在养儿子,更像是在组装电脑,把所有最先进最顶级的软件全部塞进去,却不知硬盘本身能否容纳。”

直到后来,张艾嘉经历了奥斯卡被绑架的事件,儿子救回后却变得很自闭,于是改变了对儿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去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而不再是强行安排。

因为她终于明白:儿子真正想要的,不是虚无缥缈的名和利,而是一个孩子简单的快乐。

张艾嘉说,她终于认识到为人父母都有自己的局限。每个父母都以为自己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可往往被改变的那个人,却是自己。

借用前文贝拉博士的反省观点:

我要努力让孩子们成为一直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而不是靠别人设置好的目标才能前进;

我要让孩子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在过剩信息的迷雾里看清这个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被大众的观点绑架;

而我最终的目标,是让孩子们找到他们所喜爱和擅长的事业,为之倾尽热情和汗水,享受过程中的磨难和收获;

我要给他们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不是权力,是尊重,是责任,是爱,是发自内心的持久的美的体验,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

请许给他们——我们最珍爱的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体验!

▍标签:家庭教育,空心病,功利教育

▍图片来源:电视剧《小别离》,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的一天的英语作文 校园春天作文 过去式英语作文 作文的精彩片段 让我感动作文 作文拟题目 求职信作文 底气 作文 友谊作文结尾 英语过去式作文 随想作文 高二语文作文 语文800字作文 200字英语作文 石林作文 坚持800字作文 爸爸的作文300字 骑士作文 英语作文200字 高中作文400字 得失作文 作文冬天600字 四年级上作文 友善的作文 冬天300字作文 乐事作文 野餐的作文 专注的作文 扩写作文 毕业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