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银河补习班》:中国式父亲形象的3种层次 邓超读懂后现场泪崩

2020-12-17 08:30:01
相关推荐

《银河补习班》是由邓超主演的一部教育题材的影片。

影片剧情略带鸡汤味,但马浩文与马飞父子之间的故事,却让我印象最深刻。据邓超回忆,拍电影时那些情节总让他想起自己的父亲,好几次都不自主的泪崩。

影片讲述了建筑工程师马浩文被陷害锒铛入狱后,儿子马飞没有父亲的陪伴,加上父亲腐败的污点,经常被人欺负,马飞受尽嘲笑。马浩文出狱后,发现儿子品学皆差,而且和自己有了深深的隔阂,但马浩文通过自己的教育方式,成功的把差生马飞教育成为一名优秀的宇航员。

马浩文鸡汤式的教育方式我不做评判,但是其父子关系发展线,对我们非常的有启发意义。从马飞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马浩文的3个形象,一个是意气风发工程师时的偶像形象,一个是一无所有后的孱弱形象,最有一个是觉察父亲之后的伟岸形象。

看电影时,我不止一次想起父亲在我心中迂腐、无知的形象,也不止一次的想起自己无数次鄙视父亲的画面,直到看完电影写完这篇稿子,我才有了那么一丝明悟。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认知水平,不同的心智模式下,我们看到的父亲形象都是不一样的。

朱自清的《背影》是在文章中的故事发生后好几年写的,而当时的他认为父亲迂腐、封建,多年后才掰碎当年解读父亲的狭隘,觉察到父亲的厚重,写出了《背影》这样的名篇。所以,明白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理解父亲这个形象,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份亲密关系,很重要。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以《银河补习班》为主线,结合名篇《背影》,来深刻剖析一下,大部分父亲在儿子心中必经的3种印象:即小时候的偶像形象、长大后的孱弱形象、彻悟后的伟岸形象,以及为什么会这样。

01 全知全能的偶像:崇拜心理塑造的父亲第一重形象

《银河补习班》的一开始,马浩文作为火炬手,他要带着属于自己的那份荣光,持着火炬跑过自己设计的大桥。

在大桥旁参与啦啦队演出的儿子马飞看来,万众瞩目的父亲马浩文是最耀眼的偶像。当马浩文把马飞抱起来,准备带着他一起跑过大桥,接受人山人海的呼啸声洗礼时,他的内心更是对马浩文无比崇拜。

因此,就算是马浩文锒铛入狱,他也要拼命维护爸爸的名声,无比珍惜爸爸留给他的地球仪,全世界都骂马浩文时,马飞也要站出来挺爸爸。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儿子小时候会把父亲当做自己最亲密无间的人,因为崇拜心理的作用,把父亲的一切当做是正面的、该维护的,哪怕是全世界都说他的不好,自己也要坚决站在偶像这边。

什么是崇拜心理呢?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学家海因兹.科胡特认为:

崇拜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正常需要,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崇拜有助于理想化自体客体需要的满足。理想化自体客体需要是指需要感与钦佩他人相连接,产生一种平静、抚慰、安全、有力量或者有激情的体验。

理想化的自体客体(父亲)被赋予了全能全知、完美无暇的特点,所以马飞会因为崇拜心理而无条件相信马浩文的正确性,也不容忍别人的诋毁和不满。

《背影》中朱自清有叛逆的倾向,而小时候的他却视父亲为真理。父亲朱鸿钧对他管教十分严苟,朱自清若是没有按要求完成作文,他会非常生气。有次因为学业问题,他一把火把朱自清的作文本烧了,朱自清也不作反对,反而诚心接受。

小时候的朱自清从不反抗父亲的意思,从来都是绝对的服从父亲的意志。后来他上北大之后,父亲给他安排一纸婚约,他也全都顺从,因为他相信父亲的正确。儿子就是通过这样的理想化父亲形象,得到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心理力量,直到发现父亲并非不是无所不能,也有诸多瑕疵的时候。

反观我们的现实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年少的儿子而言,父亲就是不可诋毁偶像,他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他的一切都应该相信,他的行为都应该被模仿,于是:

学他走路,学他言语表情,学他骂人夸人;学他刮胡子,甚至学他抽烟喝酒,偷穿他的衣服和鞋子;有人说他的不是,要么坚决反对,要么偷偷在心里骂对方……所以,心理学上认为:

崇拜是有自我心中理想化的想象,甚至充满了盲目。因为崇拜对比较结果,持有一种全面且过分的肯定,甚至可以演变成一种信仰。

因此,在这个阶段正常情况下,父亲在儿子心里几乎都是偶像形象。儿子不但会主动维护父亲的正确性,对父亲言听计从,甚至会通过模仿的行为竭力取悦父亲,试图从父亲那里获得认可与接受。

02 偶像变卢瑟儿:自我意识觉醒,儿子 “自大狂”透镜下孱弱的父亲形象

《银河补习班》中马浩文进监狱一待就是好几年,等他出狱时马飞已经从懵懂小孩长成了青少年。年龄渐长,马飞认清了父亲犯大错进监狱的事实,父亲的高大形象在他心里轰然崩塌,心里装满了鄙视和不屑,甚至心存怨恨。

父亲出狱时,马飞不再是当初那个听话,把父亲当做绝对偶像的无知小孩子,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对世事有了自己的见解,不再是盲目的相信父亲的话,反而处处与父亲作对。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马飞多次表达对马浩文的不满和质疑,无论是生活还是学习,马浩文找马飞沟通,马飞都选择抗拒,抗拒就是最强有力的质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儿子长大后自我意识的觉醒。他渐渐意识到原来全知全能的权威崩塌了,觉得以前都被骗了,于是对父亲感到失望开始否定他的一切。权威靠不住,那就只能靠自己解决问题。

哲学家黑格尔,将这种自我意识觉醒带来戏剧性的转变,称之为“自大狂”:

只要父亲说的东西,就一定认为不是那样,甚至是正好相反的。哪怕在一件具体的事情上他说的是对的,儿子也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模式,有了一种自动追加的算法——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加一个否定词,他只要开口就是错的。

从《银河补习班》中,我们可以深深的理解到“自大狂”这一点。马浩文鼓励他,马飞不屑甚至嘲笑,马浩文指责他,马飞扭头就走,不接受任何沟通。马飞看似因为马浩文离家这几年受尽苦头而赌气抗拒的背后,其源头都是儿子在质疑父亲,而因为“达克效应”,儿子很难再正确看待父亲。

“达克效应”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普通人逃不脱达克效应的魔咒,朱自清这样的名人也深陷其中。他接受先进思想的教育之后,也曾很长一段时间也看不起父亲,质疑父亲的所有决定和行为,甚至故意违背父亲的意愿,带着妻儿到浙江教书,以此作为无声的对抗。

《背影》中就有不少细节都说体现出,曾经朱自清对父亲的不屑: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腐: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实际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很久以来,我越来越觉得农村里的父亲老了。不是生理年龄上的老,而是他跟不上现代化的脚步,不知道互联网思维,不知道知识付费,不懂电子支付,不懂社交软件,不懂电商经济。

察觉到父亲目光短浅、无能失助,我逐渐从以前对他言听计从,变成了什么都要和他辩解几句,并且话里话外都在强调自己比他懂的自大狂。

所以,吴伯凡在《认知方法论》中提到:

成年人沉浸在“自大狂”状态里的时候,成为了一个认知“留级生”。 认知上停滞不前,解释体系却愈来愈发达,遇到问题,总是把它解释为他人的错和无知。

因此,儿子自我意识觉醒,不自主的戴上了“自大狂”的透镜后,父亲的某个缺点会被解读成个体的孱弱。

如果儿子的认知迭代升级一直没能完成,“自大狂”的透镜会一直歪曲着父亲形象。甚至有些认知上的留级生,因为达克效应的存在,深深陷在自己的解释体系里面,无法完成父亲形象的去伪化。

03 平凡的英雄:认知周期破产、再重塑后,深深理解到父亲的平凡和伟岸

马飞重新审视父亲的形象,是《银河补习班》后半段的核心,一共有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马浩文言传身教带领马飞重新认识教育和考试学习,因为马浩文的帮助,马飞最终进了年级前十。

第二个高潮是,马浩文等到了自己平反自己冤名的机会,却因为马飞要当宇航员的政治问题,而不得不放弃申诉。马飞带着愧疚上天,却在太空遇险,最后等死关头,想起了父亲曾经说过的话燃起斗志临死一搏,最后成功返回地球。

第一次高潮过后,儿子马飞其实已经扭转了对父亲的形象,心里有敬佩,但更多的成分是崇拜。

第二次高潮过后,马飞真正意义上的感受到了父亲的伟大与不凡。

那时候的马飞是宇航员,全国有名的大人物,他比父亲这样一个默默无名还带着污点的工程师耀眼太多。此时的他尽管没有看不起父亲,但他心里的父亲形象并不伟岸,还停留在那个带他反抗应试教育的耀眼形象,直到马飞经历了认知周期的破产与重塑。

得到专栏作者吴伯凡在《认知方法论》中提到:

一个“认知周期”就是从满怀敬畏地接受一种东西开始,到逐渐怀疑已有认知当中的种种谬误。当意识到我们认知当中充满着谬误时,就意味着一个认知周期已经破产,以及下一个认知周期的重塑。

带着对父亲的愧疚上太空,却在父亲的诤言中博出一丝生存的希望之后,高出父亲一大截的马飞被普通的父亲的智慧和人格折服。

身份落差带来的强烈冲击感,使得马飞对父亲的认知周期破产,然后又被再次重塑——父亲平凡且又的伟岸形象树立了起来。

认知周期的破产与重塑,需要意识到认知中的谬误,而意识到谬误往往需要同理心的觉醒。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同理心并非等同于同情心,同理心不是天生的,有些人甚至需要后天的培养。缺乏同理心的人是无法表达相互关怀、理解,达到融洽的人际关系,只有同理心的觉醒,才能让人更进一步的做到感同身受,为触发认知的破产与重塑留下伏笔。

电影中的马飞就是在太空中面临死亡的某一刻,才突然深刻又彻底的感受到父亲的平凡与伟岸。

现实中的我们不也是如此么?总是在某一刻才觉察到父亲的不凡与厚重。

朱自清是接到父亲来信,一句话就勾起了他对父子关系的反思,对父亲的态度逐渐从不屑变得亲近和理解。

"我(父亲)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著名主持人马丁,在我是演说家演讲《父与子的战争》,讲他与父亲对抗多年,直到父亲临死前才同理心觉醒,感受到父亲的伟岸。

很多时候我们读不懂父亲,真的不是父亲很差劲,而是儿子根本无法感同身受自己的父亲。“年轻”的儿子以为父亲就是自看到的那么孱弱、不堪,越长大经历越丰富后,某一刻才会突然读懂父亲,原来自己以前真的错了。

哈佛心理学博士岳晓东所说的话,让我感触很深:

年轻的时候我想,理解一个人是多么容易一件事情。而做心理咨询越久,越发现,一个人去理解另外一个人,是多么、多么困难的事情。

所以,有些儿子心中的父亲形象永远停留在第二重,势不两立的父与子,甚至会固化到父亲去世也无法和解。但爱儿子的父亲形象一定是伟岸的,我们之所以觉察不到,是因为还没能感同身受到父亲,觉察不到他的不凡。

认知上的狭隘,同理心上的匮乏,都会影响儿子对父亲的形象。终有一天,当你理解平凡的父亲所处的困境与做法之后,才会发自心底的敬佩他。

结语: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将《银河补习班》和《背影》呈现的3种父亲形象转变,描述为是一种“精神成长的历程”。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跋涉在这历程之上,曾心安理得的做一个“自大狂”,看不起父亲的孱弱,很长时间都难以正视父亲。

《银河补习班》中的马飞和实际生活中我,乃至名人朱自清,都陷在看不起父亲的阶段许久。如果你也处于这个阶段,要学会正视一次你的父亲,完成对父亲的认知迭代,进入下一个阶段。不以偏概全否定他的一切,而是要尝试相信他、认可他的一些闪光点。就如经典的“猜想与反驳”理论指出:怀疑只是认知周期的终点,相信才是下一个认知周期的起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我家的猫作文 幸福一家人作文 四年级国庆作文 期待作文600字 一件事作文500字 幸福时刻作文 五年级作文写人 有小标题的作文 大雁塔作文 英语六年级上册作文 写物的作文怎么写 家庭生活的作文 遗憾作文600字 高中作文题 4年级下册作文 海棠花作文 写景作文冬天 夏天的雨作文 剪纸英语作文 关于奶奶的作文 友谊作文800字 写日出的作文 记事类作文 我生病了作文 难忘的生日作文 800字高考作文 道歉信英语作文 值得作文600字 作文素材是什么 思辨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