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懂生活的人 不分贫富 不分学识 不分长幼 在于……|百家故事

2020-12-17 12:15:01
相关推荐

本篇文章收录于百家号精品栏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题将聚集全平台的优质故事内容,读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有句话说,人生无非“三活”,活下来,活得好,活明白。

01

这简单的九个字,有的人却用一辈子的时间只体会了前三个字。

关于活下来,有很多方式可以维持生命的延续,几乎人人可做到。

关于活得好与否,这并非用富贵物质来衡量。有的人一生粗茶淡饭,但沉醉在自己的小生活里安然自乐;有的人一生锦衣玉帛,却受牵于自己的欲望而郁郁寡欢;有的人一生基本小康,能享受着自己的知足所带来的欣然自得……这是自己的三观所带来的精神的界定。

关于活明白,却是最深奥的了。有的人内心清明,为了更高的理想追求选择奉献自己的生命和价值,这些人是“知其可不为而为之”的壮士;有的人明德在先,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选择那条寂寥无人的孤行之路,这些人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士;有的人显有自知,为将自己的能力最大化的输出在合适的地方,这些人也是“知其可为而为之”的贤人。这些仁人志士活得明白,懂顺势而为,却选择逆天而行,求仁得仁,不怨。

而大道至简,活明白的人,也并非全是大学者,官人,功成名就之人,恰恰也可能是从未走出乡间的老农。他们虽没掌握太多知识学问,却掌握着非常丰厚的生活学问,活的明白。

02

农村人休息的早,他们重在农耕,身上没有背负太多太重的社会责任,只要照顾好一亩三分地,得个好收成,就足够了。

所以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种秋收,秋收冬藏,顺天而行。反观城市中人,大都是子时兴奋,五更混沌,秋果春食,冬露春寒,逆天而为。

姥姥一生没走出过农村,但她是没有学问的农民里,活的明白的一个。我们还是孩子时,每当回老家看她,总跟我们说,读完书就回来卖汽水吧,看逢集会路上多少人?人离不开水的啊,还能挣点钱吃饭。

当我们长大了,回去看她,就开始为我们筹谋划策,找好人家,女孩子不能太晚嫁人,男孩子要早点安家,不让我们追求花里胡哨的,找踏踏实实的人过就完了。姥姥的审美很独到,在她眼里我们家的孩子都是最美最帅最好的,但是吧,配别人家的孩子却也绰绰有余,真是笑哭了。

我们总是听着笑着,有时候学着姥姥说话互相嘲弄一下,有时候弟弟们可能要和她老人家讲讲当今这个时代的眼光和择偶标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可热闹了。

我特别喜欢回姥姥家,喜欢姥姥家的氛围,也喜欢从姥姥那里搜觅那些非卖品的“土特产”,这“土特产”可珍贵了,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旧时光,是那些永远也不可能再经历到的事情,是那些土话乡音,是那些久远的传说……是那些珍贵的过去。

可能很多孩子都不愿听老人们唠叨,觉得有代沟。其实,那代沟不在老人跟不上潮流,而在于年轻人内心的浮躁。

譬如姥姥说让我们读完书回来卖汽水,我相信很多同龄人会笑话,会不屑,会听不进去。读书上大学就是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让自己有能力去城市过体面的生活,若回来卖汽水,还读什么书啊?

其实姥姥的想法很简单,人离不开水,这是多么简单却被我们忽视的道。而如何卖这种经营理念,确实需要求学啊。学习是为了生活,并非脱离生活。

学习不是为了让自己显得多有文化,而是能够帮助我们提高判断力,能够帮助我们学会去善意地理解话中智慧。

姥爷去世后,姥姥没有过度地暗自神伤,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地去干活,自己找各种活干,不让儿女们操心。

妈妈、姨姨和舅舅们,包括女儿们的夫婿,儿子们的妻子,都是孝子,都很爱她老人家,并非不管老母之辈,姥姥即使不劳作,也可以过上幸福无忧的日子。

但是姥姥却说,她不是富贵命,自给自足让她踏实,让她在城市的高楼中生活,等于虐待她,她不习惯。

我们都明白,即使是至亲,姥姥也不愿给他人添麻烦。姥姥不愿去女儿家,因为女儿嫁人了,有了夫婿,所以她怕自己打扰到夫婿的生活,为女儿的增添负担。其实家人们都特别希望姥姥能来家里,爸爸和姨丈们都将姥姥视如亲母,从未把她当外人。

我记得小时候姥姥来我家,总喜欢干活打扫卫生,吃饭的时候先给爸爸夹菜,妈妈都次之。晚上得使劲挽留,反锁上门,偶尔才能让姥姥留下住上一晚,一不小心,第二天一早就发现姥姥自己搭车回老家去了。

现在想接姥姥来,更是难了。一说要去接她,或说要带她去旅游,她总能有各种理由拒绝。甚至连她的姐妹,在北京的姨姥姥叫她去北京叙旧,她都说自己晕车厉害,坐自行车都晕。这句话简直成了我们家的“佳话”。

有次我跟爷爷奶奶说姥姥的这句话,爷爷奶奶都笑不停。姥姥太逗太可爱了,欢笑之余,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是姥姥的好品德。

别人的车,别人的房,别人的钱,别人的东西再好,那都是别人辛苦挣的,不是自己的,自己不去享用,活的踏实。

正是这么一个怕麻烦别人的人,却总是以奉献自己为乐。人不愿去儿女家,却总大包小包往儿女家送吃的。

这次疫情,家里断粮,幸亏有姥姥让表姐她们给我们带回来两大麻袋吃的,里面有干面条,有蒸的窝窝头,有野菜,有青菜,有自腌的佐料……我们的幸福来自姥姥的辛劳,姥姥的幸福来自于她为儿孙的付出。

我都觉得可以写本姥姥的传记了,姥姥虽没上学读有字书,却读通了生活的无字书,她身上有东方智慧,她活的明白,气质清明,义理昭著。

倘若问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往往越远离喧嚣,幸福指数越高。而这个喧嚣,一为外界嘈杂,二为内心浮躁。

03

论清宁,孩童所占比例往往胜于大人,善莫轻视孩童。

前些日子,弟弟变为我师,为我补上了一课。

那是传递给我了一个智慧——“一个杯子”的智慧。

我与弟弟之间这“一个杯子”的距离,差的不是物理距离,而是一份气质清明,义理昭著。

这个智慧,用尺子丈量不出,它源自于一句经典——“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句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很多非议,有人说孔子没有爱心,不管牲畜的死活,那也是生命。其实非也,孔子非不愛馬,只是担心伤人的心意更多,没来的及问马。

试想,如果连人的生命都不在乎,又怎会真的关爱其它的生命呢?

儒家智慧就在这,从人伦日用中,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中,涵养着人德性的根基。

前日晚,弟弟在线考试不便于走动,便让我帮他去阳台上拿转笔刀。我拿上转笔刀后忽然发现窗户没关,转身又回去关窗户。就在这辗转走动的一瞬间,无意中将小茶几上的玻璃杯带到了地上,随着“啪”那清脆响亮的一声,我也“啊”的尖叫了一下。

一看,正是爸爸的玻璃杯,被我摔碎了。完了,这是我送给爸爸的杯子,也是爸爸很珍惜的杯子,一直没舍得用,过年才小心翼翼地打开,我……不是故意的。

脑子里瞬间开始过电影一般,倒叙着刚才我来阳台的情景。这个杯子在哪里?我怎么没看到?又是弟弟用过不放好?为什么不放里面,放在桌子边上?不行,控制不住了,火又要上头了。

理智告诉我,这是我自己的错,是我没看到杯子,不能迁怒于弟弟,我这是在推卸责任。但是思维惯性引导着我,就是弟弟不收拾,用完杯子不知道归位放好!

这时,弟弟闻声跑了过来,问我怎么了,我表情很难看冷冷地说:“杯子碎了……”准备数落他,但下一句还没续上,弟弟就急切的问我:“你没事吧?扎到脚了吗?”看着他满脸的认真,我愣了一下。控制着自己的感动,平静地说:“我没事,给你转笔刀,继续去考试吧。”

是啊,杯子碎了,弟弟关心的是我的安危,而我却在惋惜杯子而迁怒着他,好是羞愧。

这让我突然想到年前的一天,我俩在打闹,他的脚碰到了花瓶,我真的第一反应是担心他的脚受伤,赶快去扶他,但皮了一下,想故意气气他,然后把扶着他的手滑向了花瓶,略带矫情做作地说:“哎呀,我珍贵的小花瓶,我弟的脚没把你伤着吧?”边说边观察弟弟的反应。

果然他的表情由欣慰转向失落,低沉地说:“我以为你会关心我,没想到你更关心花瓶。你忘了老师讲的孔子那个故事了吗?马厩失火,孔子回家后第一反应问的是有没有伤到人,而非马,这个故事的道理你都已经忘了,哎。”

我那时真的是惊喜,本以为他老贪玩不读书,都已经忘了这些经典,他还记得,真的很令人欣慰!

父母和恩师们一直教导我们,要先学会做人,再学习做事。德性的根基扎稳了,再提高知识技能,这样的人步入社会,未来才可期。

那次故意让他给我上的一课,我甘为无知。但前日里摔碎杯子的那一课,是他实实在在给我上了一课,我确为无知。

我虽有理智克制并未发火,但我在意的是我内心的第一反应——迁怒。我不说,这或许可以遮掩蒙蔽外人,却骗不了我自己。

我相信那一瞬间,弟弟内心的第一反应是在意我的,而杯子的意义次之。这便是我虽年长,却自甘不如他之处。弟弟虽年幼,但善良懂事,气质清明,义理昭著。

这种生活小事还有很多,只是我们从未去在意。有时候的冲突也可以规避,只是我们从未去省察。智慧,不仅在书中,还隐藏在生活的小事里。书中智慧提炼于生活,生活的实践又证明了书中真理,这也是历史为今朝的蓄力。

04

佛家讲,要修行,超脱六道轮回之苦。道家讲,要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讲,要生活,经史合参,知行合一。

人生是苦的,会不如意,会被误解,会发生冲突……这些都是苦的味道,如何苦中作乐,源于内心的开达。

万事有源头,不如意找心欲,被误解可沟通,有冲突找原因……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为而无不为,不是无所事事,而是顺应天势,为建设,不为破坏,为公心,不为私欲。

好古敏求,不是情绪、个人、偶然的偏好,而是认识历史的重要性,认识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历史的存在,离开历史,当下则是虚无。当下和未来的答案,也都在历史中。

学习的经典,也更是在于将智慧运用到生活中,帮我们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实践检验出的真理,也是传承留给后代的宝藏。

生活中,最不乏的就是事儿。好事坏事总是你来我往,但也恰恰是它们,组成了多姿多彩的生活,凝练了许多智慧,滋养了历史,成就着未来。

这两个例子只是生活中的凤毛菱角,如果我们把心放平,多品味生活,就能品出人生。

不要把眼光放太高,经济来自于农村,享受城市生活的同时,不妨到田野间走走,从务农中体味自然,反观事态。

懂生活的人,不分贫富,不分学识,不分长幼,在于气质清明,义理昭著。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晚上发生的事作文500 和狗玩耍的作文 朋友为话题的作文 答案在风中飘荡 作文 三年级写花的作文 泡豆子作文300字 朝花夕拾读后感作文 描写春节的作文600字 作文大全动物 人生的第一次作文 我的家乡在安徽作文 以跟风为话题的作文 关于梅的作文 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作文 什么是作文题记 我要改变作文 我的心爱之物作文400 高考作文名言 江南水乡作文400字 七百字的作文 母爱感动了我作文 学生是否应该穿校服英语作文 我的足球梦作文 会说话的什么作文400字 作文温暖500字左右 奋斗的幸福作文 评价诸葛亮300字作文 照片的作文200字 有题记的中考满分作文 五年级描写景物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