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在信仰缺失的时代 我们应该崇拜科学家还是娱乐明星?

2020-12-17 13:25:01
相关推荐

日前,某微信公号一篇题为“巨星陨落,媒体冷淡的反映令人窒息!”的文章刷爆朋友圈,短短48小时内,阅读量破45万+。笔者翻遍转发者的言论,大多是唏嘘嗟叹甚至愤懑之辞。该文章信源来自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一则讣告: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因病医治无效,于2017年5月7日在北京不幸去世。

本来是一个无关多数人情绪触角的消息,却因为该公号“媒体对娱乐明星报道多,对科学家关注少”的观点,瞬间刺痛了公众的敏感神经。文章内容里一段标红加粗的文字:很多明星已经去世多年,但到了他们的忌日,媒体还在铺天盖地的报道,组织很多的祭奠活动……然而,面对曾改变中囯“轨迹”几位科学家的去世,媒体、社会如何反应?网上搜索,任新民,914篇;董万瑞,712篇。而姚贝娜呢,981万,张国荣更多达6700多万!

笔者并不认为这样过分绝对的观点就正确,人人生而平等,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是科学家,还是歌手明星,都有资格被追捧被当成全民话题。但也不容否认的现状是,当下的新闻媒体对科技界的报道明显着墨太少,而有关娱乐明星的各类八卦绯闻却破天盖地。2016年8月,王宝强一纸离婚声明微博阅读量达93.5亿,而同年国产“长征五号”火箭发射的消息,央视新闻微博单条转发最高仅4000多次,甚至还有网友质疑从太空传输回来的实时图片是来自日本的设备……

关于王宝强事件的爆红,中国国际政法研究院院长陈中华曾撰文《科学家的地位不如戏子》,痛批当下的媒体生态以及多数民众是非观的缺失。陈中华文章中说,“中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人们都在寻找精神依托,很多固化的思想糟粕都在等待打破,人们需要填充营养和价值,可这恰恰也是中国崛起的最佳机遇,我们需要能够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名人’。而恰恰社会上又非常缺少这种角色的存在……”

曾有这样的说法,基于科学的特征,在令大众相信这一点上,科学本身就是弱势的。在娱乐资讯消费走俏的时代,科学新闻常常被遗忘在聚光灯的边缘,尤其是民众对于科学家的冷落时常叫人惋惜错愕。2007年,杨振宁、陶一之、丁俊晖、谭盾、张霞昌、苏震西、章子怡、刘醇逸、刘翔、李安、陈易希11位杰出华人被授予“2006影响世界华人”的殊荣。颁奖典礼的当晚,英国广播公司BBC撰写文章,题目是“除了章子怡,他们是谁?” ,直指中国媒体只重视报道娱乐明星,而不够重视关注对中国国力增强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尽管此文章的诸多观点有失偏颇,但无疑给了中国传媒圈一记棒喝。

2010年,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纪检组原组长王庭大观点鲜明地表达了这样的隐忧:“国家对于科学家宣传的力度不够,舆论氛围不浓!”同时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科学家,让科学家成为最受尊重的人。王庭大援引数据对比指出,美国电视台的科技节目占总量的20%,日本是15%,而中国仅为6%。

发言中,王庭大提到了这样一件事,中科院海洋所曾有一位海带专家,常年坚持在第一线进行研究,发现通过食用海带可以补充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能够成功预防甲状腺肿大等疾病。如今,“吃海带补碘”这个常识已成全民共识,但这位发现者的名字,直到去世也没有被世人知晓。

如果说科学家遭到媒体的冷淡是出于新闻本身的特质,那么国民科学精神和科学信仰的缺失则是最令人担忧的。王庭大曾在某城市抽取了1180名中学生,进行了理想职业问卷调查,结果排名第一的是企业家,其次是歌星影星,科学家排第七,农民、工人排名最后。面对青少年这样的职业观取舍,王庭大无不痛惜地说: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青少年对科学研究不感兴趣,长大了也不愿当科学家,那我们的国家怎么能发展,中华民族怎么能振兴?”、“没有科学明星做支撑,中国崛起只是一个神话而已。”

除了当下青少年的自我认知之外,媒体和学校的引导也是导致这种价值观的主要外因。为了引起全社会,尤其是教育界对此类问题的重视,当年某省的教育部门曾将此事件作为高考题出到了试卷里,但并未产生多大影响力,如今早被人遗忘,包括当年答题的多数考生。

中国新闻网曾评论说:以前科学家曾是多数孩子的偶像,而现在,偶像从精神性转向物质性,意味着今天的偶像并不完全用于信仰,而往往用于娱乐和消费。偶像的物质化转型,实际上是精神价值丧失的结果。

当然,一味地苛责媒体的失职未免有失中立。从新闻的角度讲,唯有冲突才能产生传播价值,记者们遵循其媒体属性和行业规则无可厚非。而科学家的工作和生活对于记者们而言,的确是缺少发掘的兴趣和吸引力。另从科学家的层面而言,长于做科研和学术的人,不喜喧哗热闹,对于媒体的态度也经常处在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模糊状态中,尽管传播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一环,但多数从业者并未完全落实这项职责。早在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就曾在《公众理解科学》报告中写道:“科学家对媒体不信任、缺乏理解,并且经常不情愿也没有能力与记者进行恰当的交流”。

因此,当我们面临“科学家不如芙蓉姐姐”这样的责难声时,除了呼吁媒体多给科学留些篇幅之外,是否还应该引导、鼓励科学家在自己的田地耕耘之外,敢于主动向外界发声,乐意参与到科学传播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去,而不仅仅是紧盯课题论文和科研成果,最后眼看着那一沓沓学术论著沉积于书架,落满了尘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近年来,习近平多次专门看望慰问科技人才,也多次出席重大科技活动,用言行演绎和践行着重科技、惜人才。《人民网》撰文指出,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从未停止过对科技的思考。“推动科技创新”、“聚集科技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十八大以来,围绕着科技进步,他以自己的情怀和使命感,推动中国科技发展,一次次提出新论断和新要求,正重塑中国科技事业版图。

除此之外,国家近几年不断出台政策利好,让科学家走出实验室,如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三年、对研发和成果转化作出主要贡献人员的奖励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等优惠条件,鼓励科研人员兼职创业。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唯有全社会对科学事业致以高度尊重,公众重燃对于科学的信仰,科学家也不再对媒体闭门谢客,才能真正让科学的光芒照亮全人类,科学家也将不再游离于镜头之外。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家乡文化作文 我的天空作文 七年级作文600字 同学情作文 写长城的作文 打扫卫生的作文 写景的作文怎么写 七年级600字作文 故乡作文600字 英语作文70词 最喜欢的动物作文 坐飞机作文 做手工作文 放假作文 天安门作文 我长大了的作文 万里长城作文 英语建议信作文 一年级作文100字 假期作文400字 中国文化作文 关于书籍的作文 春节作文200 研学之旅作文 写食物的作文 关于美景的作文 传统文化英语作文 一封家书作文 春天的美景作文 我的家乡作文三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