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苏轼写《题西林壁》的由来和在庐山的笔墨风流

2020-12-18 06:55:02
相关推荐

近读《东坡志林》,在读到《记游庐山》篇时,不觉惊诧,短短338字,里面蕴含信息量太大,现录文如下:

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旦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地十馀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最后总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到处看山了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余庐山诗尽于此矣。

读罢不觉兴趣盎然,对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物、诗简单考证了一下。这已经不是一篇简简单单的游记了,它涵盖的内容实在太丰富,待我一一道来。

第一,苏轼的名诗《题西林壁》就是出于此,这里就有二个问题,其一是他为什么写这首诗?可能是诗兴大发,也可能是是寺庙僧人求诗。因为前面游记里说了,山上寺庙的僧人都认识苏轼,而且在开先寺有主僧向他求诗。

其二是这首诗的第二句有其它版本为“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有人说是“远近高低无一同”或“远近看山总不同”,孰对孰不对呢?但从本篇游记看,应是“到处看山了不同”对。一是文章印证,二是苏轼确实在庐山到处看了不少山。

苏轼的文字雅俗共赏,有时雅到你无法神往,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时候又俗到你无法想象,如《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这里倒不能说“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像是出于他之手,而是说“到处看山了不同”在这篇文章中更符合语境。

第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苏轼评点李白和徐凝的庐山诗作。大家都知道,李白写庐山的诗大概有这么三首,其一是小学生都会背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其二是《望庐山瀑布》:“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其三是《登庐山五老峰》:“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那么徐凝又是何许人也?他又写了怎样的诗篇敢和诗仙一比?

徐凝,唐元和间人,与写“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的张祜差不多同一时期。他有一首非常出名的诗,叫《题开元寺牡丹》:“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深得白居易的赏识。此时史上也有徐凝和张祜较量诗艺的传说,这里不再赘述。

那徐凝在庐山是写了怎样的诗作引起了苏轼“不觉失笑”?我们来看一下徐凝写的这首《庐山瀑布》:“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这首诗也不错啊!用喻恰当,气势也大,苏轼怎么能断定其为“恶诗”呢?

恶诗是什么?一是指拙劣或猥贱的诗。二是指用以谦称自己的诗作。孟郊曾诗云:“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山。”这里的恶诗兼含谄媚、迎合的意思,苏轼随便吟一首《戏徐凝瀑布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那么徐凝是写恶诗的人吗?

据史载:“至长安,不善干谒,仅游韩愈之门,竟不成名。将归,以诗辞韩愈,有‘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之句。唐元和中,举进士,官至金部侍郎。”(《唐才子传》)但在《唐诗纪事》里说徐凝“遂归里,优悠诗酒以终。”说明徐凝根本不是谄媚之人,他还是挺有风骨的一个人。

不仅如此,而且上面也说过,大诗人白居易对他也颇赏识,后来明朝人杨基在《眉庵集》里面对“长短句体”赋诗云:“李白雄豪妙绝诗,同与徐凝传不朽”。更加说明了徐凝的诗不应该是恶诗。

我们再看徐凝其它的诗,如《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虽朴实无华,但意境高远,没有一点恶的意思,简直有些化境的味道。再如《七夕》:“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同样与恶无关。

徐凝有二首《题缙云山鼎池》,其一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空携片石碧崔嵬。有时风卷鼎湖浪,散作青天雨点来。”据说这一首被奉为天下绝唱,后来竟然没人敢题了。还有徐凝的书法著称于时,据《宣和书谱》载:“徐凝,书有行法,其笔意自具儒家风范,非规规于书者。”这样具儒家风范的人笔头岂有恶?

大家知道,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豪放的特点是“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但不免“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苏轼陡然对徐凝诗大肆讥讽,未免不是戏作。我们看游记中写道:“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此时苏轼“失笑”于人们对徐凝和李白诗的比较,又恰逢遇“主僧求诗”,此刻心情放松,豪情便至,把名声弱于李白的徐凝戏谑一番也就情有可原了。

第三是苏轼在这里写了多少诗。我们看游记“不觉作一绝云”,“又复作两绝云”,接着

“因作一绝云”,“故作此二诗”,“又作一绝云”,文章最后说“余庐山诗尽于此矣”,我们统计一下,他应该是写了共七首诗。但在文中,我们只看到五首,那么“故作此二诗”中的诗去哪儿呢?书中没有记载,但我们循着文章的线索,我们不难找出这二首诗。游记里提到“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桥,故作此二诗”,那么诗作应该就是描写这二个景点了。

通过查找,我们找出其一就是《开先漱玉亭》,里面有“高岩下赤日,深谷来悲风。擘开青玉峡,飞出两白龙。”“我来不忍去,月出飞桥东。荡荡白银阙,沉沉水精宫。”等名句。其二就是《栖贤三峡桥》,里面有“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等这样优美的诗句。

苏轼的文学成就在历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他生性豪放,为人率真,豁达开朗,自然且伟大。他的笔墨风流无人能敌,没想到他的一首讥讽诗竟让世人云里雾里,实际上我们看,苏轼的伟大不在他各方面的成就,而在于他的有趣的灵魂。所以我们读他的诗词,学习他的文章,不妨也诙谐一点。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逛街作文 学写作文 我变了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脚步作文 苹果的作文 运动会的作文 大自然的作文 抗疫作文 作文材料 我的心愿作文500字左右 那一刻我长大了作文450字左右 春游去哪儿玩作文300字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作文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 自我介绍作文600字 妈妈有你真好作文 关于父母的爱的作文 防溺水作文300字 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 特别的爱作文 成长的力量作文 我最熟悉的人作文 我和谁过一天作文 南京大屠杀作文 我的文具盒作文 可爱的小动物作文 放下作文 大自然的启示作文 爱我中华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