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大家都以为鲁迅先生很穷 其实 百年前他就赚够自己的八百万了

2020-12-18 08:00:01
相关推荐

鲁迅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父亲的病使他尝尽世态炎凉。他在名篇《呐喊自序》中写道:“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直到晚年,鲁迅还回顾说:“契诃夫的想发财,是那时俄国的资本主义已发展了,而这时候,我正在封建社会里做少爷。看不起钱,也是那时的所谓‘读书人家子弟’的通性。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所以我其实是‘破落户子弟’,不过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他不会赚钱),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

历史记载的鲁迅先生,留给世人的印象一直都是那一身中式长衫,一双黑色帆布胶鞋,杂乱无章的头发,并不经常佩戴手套和围巾,甚至,就连曾经的国际友人史沫莱特邀请鲁迅先生共进晚餐的时候,饭店门口的西仔都会因为鲁迅先生的穿衣打扮,而不允许鲁迅先生进门。

可是,很多后人都不清楚,就是这样生活节俭的鲁迅先生,却将省下来的钱绝大部分都捐赠给了国家支援革命。为此,很多人这样赞誉鲁迅:“先生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牛奶和血。”而真正让我们与鲁迅有近距离接触的,是那个让所有经历过的人都刻骨铭心的时代。

这里有一则回忆,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当年,年仅25岁的陈明远,从中国科学院被押送到乡下的劳改农场,接受劳动改造。没有工资,只有那最低的生活保障,仅仅15元。如今,陈明远回忆起来,真的是头上戴着“资修反”的大帽子,身上穿着的却是无产阶级的劳动服。

陈明远每天的工作不再是在科学院里的科研、阅读,现今,已经换成了扛石料、人拉犁的生活,第一次感受到了“当牛做马”的生活,也第一次知道什么叫活的“猪狗不如”。可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却也没能根除他喜欢看书的“臭毛病”。

不管干活多累,一旦闲暇休息,他就会马上去看书,只可惜,当时对于改造者,只允许阅读“马恩列斯毛林江”。而无比幸运的是,还有一部《鲁迅全集》作为了革命文献下发,让陈明远这些改造群众自学。

然而,对于陈明远这个当时的“专政对象”,自然排号也看不到“革命文献”,就连《鲁迅全集》前几卷的《呐喊》、《彷徨》也都被那些举着“内部矛盾处理”的旁人抢了去,这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连最后的《两地书》、《集外集拾遗》也都和他们无缘。

当时,想看书的人太多,大家也都在自觉地排成了“读书预备队”,可是,那些书能被他们翻阅,也是遥遥无期。陈明远四处找寻了一番,发现了一本被众人冷落的《鲁迅日记》,这仿如被众人冷落的自己一样。

此时,陈明远便安慰自己说:“有书总比没有书强,在那连肚子整天都咕咕叫的日子里,有些精神食粮总还是好的。”无奈之下,陈明远翻开了那厚厚、沉沉的上千页的两大本书,真的是一笔枯燥至极的流水账!

鲁迅先生曾评价过自己的日记,大多写的信件往来和金钱上的收支记录,比如:某年某月,收入薪水多少,再比如,某年某月哪位朋友来信,哪位朋友来访!因为,鲁迅先生认为:“虽然,各种金钱往来都是零零散散的,但是,总要有一本账目方便自己日后查阅。”

明白了先生记日记的目的,虽是无聊至极,但是,陈明远这个学数学出身的“反动学者”,还是饶有兴趣地选择查查先生的账目。其实,陈明远日后的研究主题“中国文化人经济状况”,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日记也并不是没有一点逻辑可言,陈明远首先注意到先生一项最大的花销就是买书的“书账”。先生的日记跨越了整整25年,每年一本日记的最后都会附上这一年的书账。其中,书账记录了先生一共购买了9600册图书,而石碑、刻石、画像等拓片又有6900张。

这些日记则记录了1912年5月先生到达北京后,到1936年10月在上海病逝的25年里,鲁迅先生的资金往来。在每一本日记的书账中,都记录了像菜谱一般的珍贵书籍。时常,陈明远会坐在角落里想想先生的生活:

“鲁迅先生生前喜欢各种文玩字画,酷爱在琉璃厂淘宝,平时也在市场下馆子、摆酒席、资助亲朋、孝顺长辈。在北京的时候,鲁迅先生就曾雇佣女工和车夫,之后,在上海宽敞的楼房里,一家三口也雇佣了两位女佣... ...”想来,在那个年代这样的生活,开销也是十分巨大的。

如果,当年的陈明远不经历“牛棚洗礼”,绝对不知道金钱的好处,中国的文人,从来都是一副“视金钱如粪土”的可笑样貌,而先生早在1923年,就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报告中,向大众一针见血地挑明:“梦想纵然好,钱依旧十分要紧。”

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陈明远开始对鲁迅的日记越来越感兴趣,也更加好奇先生的理念和生活:他的一生到底创造了多少财富?而财富,却是先生乐善好施、自食其力的保证,也是鲁迅先生一生用文学表达自己智慧的象征。

“十年浩劫”,陈明远自认为没有白过,因为,十年给了陈明远这个文人脱胎换骨的机会,也让陈明远“清算”了先生24年5个月的账目,在日记中领略了一个真正让人敬仰的先生。按照鲁迅先生的自述,8000多个账目,其收入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首先:公职收入。

民国成立,鲁迅任职教育部公务员,时间长达14年之久,这是先生在北京时的正式职业。期间,先生的名义收入从1912年5月的每月60银元,慢慢过渡到1916年增至每月300银元,直到1924年教育新规出台后,将先生又追加了每年360银元的年薪。

但是,非常时期,教育部经常拖欠工资,且实发不足,最后,先生基本每月都是200银元的公职收入。

其次:教学收入。

“五四”运动过后,先生先后到北京的八所学校兼课,坚持了6年的时间。在大部分兼课学校,鲁迅先生任职的都是文化讲师,教授学生《中国小说史》,比如: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等等。当然,也有义务讲课的学校,比如:集成国际语学校。

而先生虽尽心尽力讲课,但是,当时北京的学校,也经常出现拖欠薪水的情况,所以,在日记中,1921年4月才出现先生前往学校取薪水的记录。而先生每一年都会汇总讲课的收入情况,比如:1923年一共收入129元,1924年一共收入8085元等等。

1924年,是先生经济生活的一个转折点,在他的收入结构中,第一次出现了公职收入低于业余收入的情况,业余收入包括兼课费和稿费、版税等等。1924年,业余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59%,而公职收入仅占41%。

后来,先生分别远赴厦门、广州几所大学任职教授,月薪都不低于400银元每个月。

再者,就是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收入。

这应该是先生最为稳定客观的收入,发生在1927年12月到1931年12月期间,整整4年1个月。期间,先生受聘为“大学院”的特约撰述员,以“教育部编译费”为由,每月支付先生300大洋,从未拖欠,此项收入共计14700元大洋,折合黄金490两,这保障了先生的稳定生活。

最后,就是写作、翻译、编辑收入。

1907年到1908年期间,先生多次在东京《河南》杂志发表论文,共得稿酬约100银元,和弟弟一起翻译国外小说,也得到了200银元左右的稿酬,这些收入大多都补贴了家用;1918年到1923年,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各类文章,都是不计稿酬的。

而在日记中,直到1923年先生才有了收入稿酬的记载。鲁迅先生在上海期间,除了领取大学津贴外,主要以“卖文为生”,用今天的话来说,鲁迅先生就是一位自由职业者,依靠稿酬、编辑、版税,作为生活的主要来源。

看似辛苦,其实,应该比在北京的生活宽裕很多,因为,鲁迅先生按照正常酬劳计算,每月的写作收入都至少在500元左右。

可是,出版社经理克扣了大笔的版税,这令先生实在忍无可忍,直到1929年8月,鲁迅先生找到律师维权后,才收到了2万多元的版税,合2009年人民币140多万元。之后,在1932年,鲁迅先生的“大学院”津贴撤销后,写作成了先生的主要收入来源。

仔细阅读先生的日记,我也做出了一个统计,粗略的计算了一下:

1912年至1926年,先生月平均收入245银元;

1926年夏至1927年秋,月平均收入417元;

1927年秋至1936年,月平均收入697元。

而1912年到1936年期间,国内的物价基本稳定,浮动不大,以基本生活的购买力来说,鲁迅先生的收入十分可观,当时的银元,即便放到现在,都是十分有现金价值的。

那么,鲁迅先生24年收入的银元,放在如今又相当于多少钱呢?

虽然,物价及货币的价值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但是,根据日记中鲁迅先生每年的收入和日常生活的实际购买力,陈明远也渐渐对先生的收入有了一个客观的认识,并总结出了一个比较符合真相的描述。

计算方法有些复杂,且对比下货币价值也会根据的年代不同而不同。因为,先生1922年的日记缺失,所以,陈明远用最宏观的计算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在日记有记录可循的23年期间,先生一共收入了1198733元,相当于95年人民币的408万元,09年人民币的816万元。

看到这里,笔者不由的对鲁迅先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重。从先生的收入来源,不难看出,先生靠着自己的学识和智慧挣来了足够的金钱,也就是这样的收入来源让鲁迅先生可以不受到“官”的威逼利诱,也摆脱了“商”的各种复杂纠葛。

平均来看,鲁迅先生作为自由撰稿人年收入甚至超过了公职收入的两倍之多。

鲁迅是抗战时期,敢于拿起笔杆子对抗恶势力的领军人物。我们没有生活在先生的时代,可能只是觉得鲁迅先生是不畏强权,其实,是鲁迅先生通过真才实学赚取来的钱,成为了先生“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

在客观的收入下,鲁迅先生保证了全家老小中等以上的生活水平。此外,为了保证自己写作、教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收入中的九分之一用来购置各类图书,相当于95年的45万元,09年的90多万元人民币。

大家一定没有忘记,鲁迅先生永远都是那一副简朴的样貌。虽然,鲁迅先生拥有如此多的金钱,但是,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先生依旧不为金钱所动,永远将简朴作为了做人的硬朗风格。以至于,有了先生的一生账目,笔者才刻骨铭心地明白了这种看似简单的道理:

“没有金钱的鲁迅,就不是一位完整的、真正意义上的鲁迅。”

可以说,就是这样的收入,让先生在而立之年后的24年漫长的生活中,保证了自己和家人的稳定生活,保证了自己稳定、独立的创作环境。即便在法西斯文化无孔不入的时代,即便在中国文化受到残酷围剿的危难时刻,先生依旧靠着自己的坚韧与智慧,保证着自己的自由思考与独立人格的空间,给自己留下了充分的创作空间,更给当时的文化界留下了一笔又一笔财富。

如果,世人都敬佩先生的坚韧与不屈服,而从先生的日记中,世人才会真正明白这份坚韧与果敢的来之不易。自食其力、乐善好施,用一生的智慧创造财富,不依附任何人与势力而遗世独立,这才是鲁迅先生会永远成为文化人的榜样与理由!

参考资料:

【《鲁迅全集》、《我看鲁迅》、《鲁迅日记》、陈明远·《杂文选刊》】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作文书包的自述 四年级作文编童话故事 关爱父母的作文300字 友情篇作文 草船借箭缩写350字作文 我的舞蹈之路作文 八年级上册英语第二单元作文 我和我的祖国作文800字 由景及人的作文 人生三乐作文 2017江苏高考语文作文 懂你作文600字初二 对快餐的看法英语作文 己所欲亦勿施于人作文 难忘的乡村生活作文 一篇观察作文200字 我的同学的作文400字 西湖一游作文 美丽的什么400字作文 在路上的作文600字 我爱读书作文三百字 假如我是科学家作文 不一样的爱作文600字 关于写传统节日的作文 有关谎言的作文 摘葡萄作文100字 欢乐谷英语作文 那种温暖作文 观察动物和植物的作文 大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