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十六年后 再读《文化苦旅》 我读懂了余秋雨的处世哲学

2020-12-18 09:25:01
相关推荐

读过最早版本的《文化苦旅》的朋友们,都已经上了年纪了。十六年前,我初读《文化苦旅》,被那从文字中浩浩汤汤奔腾而来的历史文化气息给震撼住了。

遗憾的是,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很快就被冲淡了。原因有两个:

一、有一次,我在书店看到了一本叫做《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辩》的书。这本书是批判余秋雨文中的常识性错误的,很厚的一本书。

我当时翻看了几页,发现《文化苦旅》确实存在不少毛病。《文化苦旅》在我心中的印象便打了折扣。

二、后来,我陆陆续续在网上看到了很多诬陷和诽谤余秋雨先生的文字,很多都是不堪入目的。比如,有人借“有一个妓女的手提包里有他的《文化苦旅》”这件事,大做文章,引起了全国对余秋雨的讪笑。

我当然不会荒诞到去相信这些风言风语。怎么可以根据读者的地位去批评作家的作品呢?我虽然不信谣言,但也相信“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句话。余秋雨先生在我心中的形象也多多少少打了折扣。

十六年后的一天,我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了新版的《文化苦旅》。翻开比旧版厚很多的书本,我先读了《旧版小记叙》,里面有点陌生的文字勾起了我的一丝回忆。

接着,我又读了《新版小叙》,没想到这些年来《文化苦旅》已经成为上海读者心中“三十年来影响最大的一本文学书”。不仅“全国文学书籍十年排行榜前列”有它,“全球华文书籍十年排行榜前列”也有它,就连台湾地区都发行了几十万册。

我当时的感觉就像余秋雨先生在序文中写的那样,“我就像看到一位疲惫不堪、浑身黑腻的回家苦儿,不禁有点鼻酸。”

同时,我又感到很惊喜。因为“浪子未死、气场未绝”“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键”。

我买下了新版的《文化苦旅》,带着十多年积累的疑惑,重新审视它。读完后不仅以前的那种咄咄逼人的历史文化气息还在,而且我还从中读懂了余秋雨先生的处事哲学——三个“无”,无避、无迎、无应。

读懂这三个“无”,比以前只着眼书里的历史文化气息更让我眼界大开、心胸大开。

1、无避:该来的、不该来的总会来,不要逃避,从容面对

读过《文化苦旅》的第四部分“人生之旅”中的《谢家门孔》、《巴金百年》、《佐临遗言》、《寻石之路》、《文化之痛》这几篇文章,我对余秋雨以及他的良师益友们在特殊年代的特殊经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经历是避无可避的,他们挺了过来。

让人意外的是当余秋雨辞去工作、没了权力背景的时候,有些人冒了出来,铺天盖地的诋毁他。南方一家著名周报甚至二十年来锲而不舍地编造他的生平。

余秋雨问这家报社的社长:“今天请你告诉我,哪一句是真的?一句,只要一句。”造谣者一句也回答不上来。

世事无常,一切都会发生,没法预计,没法预防,不如平静接受,从容处理。余秋雨从青年时代开始,就对自己遇到的一切灾难、冤屈、诽谤,都采取“无避”的态度。

“无避”的态度是在接受这个既正常又不正常的世界,是在处理既正常又不正常的人间。

避祸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可是逃避不仅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使人变得懦弱。

“无避”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本能,使人变得强大起来。

这种处世态度,让余秋雨能直视生平的无常,并且拥有了站在灾祸最前沿的大雄精神。考察古文明遗址时遇到的重重困难没有击倒他;连年不断的滔滔恶语也没有击倒他。

2、无迎:不以物喜,不必刻意接引美事

不刻意躲避灾祸,也不刻意迎接美事。世间有很多看起来很堂皇、很荣誉的“美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余秋雨就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还获得了很多荣誉称号、很多闪闪发光的头衔。

他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从这一行为我们能看出,余秋雨把这些“美事”看得很淡,做到了不以物喜。

余秋雨“无迎”的处世态度是很正确的。正是这些“美事”招来了很多嫉妒者。等余秋雨一放下权力背景,这些人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对他各种抹黑。

“美事”并不总是很纯粹的,余秋雨看到了其中可能带来的“丑”。《文化苦旅》的极度畅销是“美事”,但是却给他带来了难以计数的麻烦。

若不是余秋雨早看破了名利是空,他的文化之旅将会徒增无数障碍,会更苦。越有吸引力的美事,越要看淡、越要放下。

3、无应:他们骂啦!他们骂什么?让他们骂去

那些不懂尊重卓越人物的人,他们的人格是渺小的。这种靠攻击名家为生存策略的卑鄙小人,到处都是。

对付小人最好的办法,不是争吵,不是驱逐,而是在最开始的时间冷落,要做到炬灭烟消,完全不予互动。

余秋雨说:“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说,说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说得高调的人一定是让别人受了苦。”

“他们骂啦!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一滴清水无救于一缸污水,而一滴污水却能把一缸清水毁坏。

余秋雨面对别人指名道姓地对他的攻击,很少做出过针锋相对的直接回应。他的态度是“无应”,就是“无辩、无回、无答、无表情”。

与其浪费时间,不如集中精力从事文化考察和写作。所以,只要受到大规模的诽谤,余秋雨总是立即启程去国外演讲、考察。世间各种纷争的噪音,都随着时间慢慢消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会发生很多让人不敢看又不能不看,看不懂又不必要懂,不相信又不得不信的事情。余秋雨的这三种处世哲学,使他“即使身陷沟渠,也能仰望星云。”

“无避、无迎、无应”的处世态度,成就了余秋雨,让他战胜了考察各大古文明时遇到的种种险情,战胜了人世间的种种险恶,写出了一部部鸿篇巨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习一下三“无”的处世哲学。遇到问题不逃避,从容应对,是成熟的开始;不以物喜,是心胸的豁达淡然;不回应就是对诽谤最好的回应。学会了这三个“无”,我们才能做到“处事不惊、不乱于情、不困于心”。

作者简介:金针菜上的蜻蛉。用手中的笔写下质朴、美丽的文字。愿人生像停在金针菜上的蜻蛉般美丽。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让我感动的一件事作文 最有趣的一件事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350字 22年高考作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作文 欧阳修论作文 雪中情作文 历年高考满分作文 这样做值得作文 400字优秀作文大全 给父母的一封信作文 自我介绍作文500字 写作文的好词好句 我的座右铭作文 我的老师作文800字 你在我心里作文 五年级上册同步作文 蓦然回首作文 好作文摘抄 和时间赛跑作文 学校大扫除作文 永不言败作文 一次难忘的经历作文 三峡大坝作文 告别童年作文 关于朋友的英语作文 击鼓传花作文 努力学习的作文 中秋节作文600字 战胜困难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