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 > 作文大全

历史书上读不到的狗血剧情!

2020-12-18 13:30:01
相关推荐

蔺相如:“你把城给我” 秦王:“你先把玉给我” 蔺相如:“你不给我我就死给你看!” 秦王:“行行行,我们慢慢谈” 蔺相如:“你敲个碗我听听” 秦王:“我不敲” 蔺相如:“你不敲我就死给你看!”秦王:“好好好,我敲我敲”感受到秦王对蔺相如深深的宠溺……

为了达成目的,又不失面子,秦昭襄王派人到赵国,愿意用十五个城池,名为换取赵国的和氏璧,实际希望赵国向魏国施压,让魏国献出部分宋国旧地给秦国。

和氏璧,是有着传奇色彩的一块玉。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王,楚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楚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

楚厉王死,楚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楚武王,楚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楚武王死,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到眼睛流血。楚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

于是,楚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才知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璧。

后来楚国令尹宴会时丢失了和氏璧,纵横家张仪还因此遭受一顿毒打。此后不知何故,和氏璧辗转到了赵国,为赵国王室所有。

和氏璧玉色光润无瑕,能够去尘埃,辟邪魅。冬天的时候和氏璧能够发热,可以代替炉灶,夏天则像冰块,能够带来凉爽。和氏璧一百步之内,蚊虫不入。世上的美玉不少,没有一件比得上和氏璧。

赵国朝堂之上,百官齐聚,赵惠文王正为是否派人带和氏璧到秦国而犹豫不决。赵惠文王目光凌厉,对站在左手边第一位的廉颇道:“和氏璧带还是不带,将军有何高见?”

廉颇升为上卿,其位仅次于对面站第一位的平原君赵胜,指挥千军万马是他的强项,处理外交事宜却是他的短板。廉颇道:“若不带去,显我赵国怕秦国,若带去,又恐秦人不给十五座城。”廉颇说完自己的担忧,接着俯首不语。“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处理这种外交问题,显得有点英雄气短,口若悬河的辞令绝对不是廉颇的强项。群臣议论纷纷,可是谁也拿不出主意该怎么办,朝会就在一片迷茫中结束。

赵惠文王有个叫缪贤的宦者令,在后宫为赵惠文王举荐了一个人,让此人带着和氏璧去秦国。宦者令,即宦官的头目,他举荐的人,是门客蔺相如。

用人方面,赵惠文王倒是从来用人不疑,他与蔺相如一番交谈后,立即拜没有任何官职的蔺相如为大夫,带和氏璧出使秦国。

秦国咸阳宫殿,闻和氏璧将至,秦昭襄王与众大臣兴致都很高。

蔺相如打开装有和氏璧的宝椟,双手献上用锦袱包裹的和氏璧。

秦昭襄王展开锦袱观看,但见纯白无瑕,宝光闪烁,雕镂之处,天成无迹,真乃稀世之珍宝。秦昭襄王爱不释手,啧啧称奇,再传给左右群臣赏析,群臣看毕,高呼“万岁”。

蔺相如见秦昭襄王对十五座城的事情只字不提,知道秦昭襄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心生一计,上前奏道:“此璧有微瑕,臣请为大王指出。”

秦昭襄王立即命宦官将和氏璧交给蔺相如。

蔺相如手持和氏璧重宝,连退数步,靠在殿柱之上,睁开双目,怒气勃不可遏,对秦昭襄王道:“和氏之璧,天下之至宝也。大王欲得璧,请勿食言,以十五城作交换。若大王无信,臣将摔此玉碎于柱,臣宁死不使秦得璧!”

说罢,蔺相如手举和氏璧,做出要摔碎的姿态。

秦昭襄王也不是等闲之辈,他这次是要与赵国商讨对宋国旧土的划分,正事还没说到,当然不能为这个和氏璧的事情打乱了计划。

秦昭襄王笑道:“寡人岂敢失信于赵?来人,给我取地图。”

地图奉上,秦昭襄王大手指指点点,将河东十五个城点出来,假意送给赵国。蔺相如也假戏真做,拖延时间,指出和氏璧这样的重宝,应该斋戒五日后再郑重奉上。秦昭襄王为了谈后面的事情,只好暂且答应。

后面的事情,就是秦国想取得魏国攻战的宋国陶郡,希望赵国做个中间人,促成此事。蔺相如自然是全盘答应下来,好争取到时间。

散朝之后,蔺相如立即令从人怀揣和氏璧,走小路回到赵国。

五日之后的献宝仪式如期举行,蔺相如抓住秦昭襄王的心理弱点,如实将和氏璧已经返赵的事实说了出来。秦昭襄王碍于有求赵国,也没有发作。

蔺相如后来安全回到赵国,这个事件史称“完璧归赵”。

这一年,赵国在东西两个方向上,都有所斩获,东线攻占齐国重城,西线挫败秦国对和氏璧的图谋。

赵惠文王拜蔺相如为上大夫。按照国君以下,卿、大夫、士这几个级别,蔺相如的上大夫与廉颇的上卿相比,档次还是低了几等。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在秦国的渑池(今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相会,两强正式休战。双方此后的战略目标,赵国全力攻打齐国,秦国全力对付楚国。

渑池之会,是战国期间一次著名的诸侯相会,其故事也为后人津津乐道。

首先,渑池城地方在哪儿,决定了这次会盟的基调。渑池,地处宜阳以北,原本是韩国领土,宜阳之战后归属秦国。将会盟地点选在这个地方,秦昭襄王是做过反复推敲的,务求一次性与赵国结成同盟。

盟会的地点如果选择在秦国本土,显得对赵国不尊重而不能达成结盟目的。如果选择在赵国本土,则秦国会没有主动权,秦昭襄王没有把握与赵国顺利和谈。如果选择在蔺、离石这样被秦国攻战的赵国城邑,对于秦、赵双方来说都算方便,也都不陌生,但是那样会让赵国大失面子,也不可取。

将会盟地点安排在原韩国旧地,则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只不过赵惠文王的路程会稍显遥远。从赵国邯郸到秦国渑池,如果不登上南太行山过韩国的上党郡,那就只有一条路线。从邯郸出发,南渡漳水,到达中牟,从中牟进入魏国,经过魏国的东郡后再一路向西穿越韩国,进入秦国国境后,还得南渡黄河才能到达渑池,一共要经过赵、魏、韩、秦四个诸侯的领地。

由于上次“完璧归赵”的出色表现,赵惠文王带着蔺相如去了渑池,而大将廉颇,则屯兵中牟接应。廉颇尽选军中精锐五万,在中牟驻扎,以备不测,这五万人个个百里挑一,身手敏捷。为什么廉颇不护送赵惠文王到渑池呢?

这里存在两个现实的问题,一是大军跨越魏、韩两国,兵力调遣和粮草运送极为不便。二是若出动大军抵达韩国境内,显得没有会盟的诚意,惹恼秦昭襄王,使赵国东西两面受敌,那就得不偿失。

赵惠文王这边,有禁卫军精锐五千,由前一年攻克齐国麦丘而威名大振的将军赵奢统领,浩浩荡荡向秦国进发。以防万一,赵惠文王与廉颇、赵奢、蔺相如商议,临行前先立一位太子,以备不测。赵惠文王与赵威后非常恩爱,赵威后给他生了三个儿子。赵惠文王遵从祖训,立嫡长子赵丹为太子。

此次赵惠文王抱着“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决心,仅凭这点,他就比很多贪生怕死的国君要强多了。临别的时候,廉颇显示了他细腻而直率的一面,他对赵惠文王道:“这次会盟,最多三十天时间,如果我王三十天还没回来,则请我王效仿楚国,允许我立太子为赵王,以绝秦人之望。”

说廉颇细腻,是因为他察觉出赵惠文王有生命危险,他不希望赵国重蹈楚国的覆辙。当初楚怀王被秦国囚禁的时候,楚国就手忙脚乱,虽然最后立了太子为王,但也爆发了农民起义,楚国为那一次国君被囚搞得狼狈不堪。

说廉颇直率,因为他当着国君的面说,要立太子为王,赵惠文王听了廉颇的话会不太舒服。合适一点的说法,廉颇应该先说:“我王若是被秦人所囚,本将立即率领大军攻入秦国,不迎回我王誓不罢兵。”这样说起码体现出廉颇有救赵惠文王之心,国君听起来舒服一些。而廉颇直接就说要立太子为王,并未说准备援救赵惠文王。

从国家大局出发,廉颇是对的,毕竟此时赵国在东线与齐国频频交兵,如果西线与秦国大规模交战,赵国会很吃亏。但问题就在于廉颇说话的方式让赵惠文王不太满意。廉颇如果先表示誓死救援赵惠文王,然后赵惠文王以大局为重,由他来告诉廉颇,不用来救,请立太子为王,这个事情才算圆满。

廉颇成名之后,与赵国宗室关系一直不好,在朝堂之上的表现也不太令人满意,这与廉颇直率的性格是休戚相关的。

渑池,本是一座小城,因为这次秦、赵之间的会盟,一下子热闹起来。

盟会之上,一群能歌善舞的美女长袖飞舞,盟会就此开始。大国会盟,不会一上来就谈正事,先要预热,要喝酒,要暖身,要活跃气氛。

两位诸侯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互相敬酒,双方其他将领也相互置酒。

秦昭襄王,是赵惠文王的父亲赵武灵王所立,秦昭襄王感激赵武灵王,在赵武灵王生前秦国从未与赵国交兵。但是对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秦昭襄王并不太放在眼里。饮至半酣,秦昭襄王仗着酒气上脑,对赵惠文王道:“寡人听说赵王喜欢音乐,正好寡人有一把宝瑟在此,请赵王鼓瑟一曲。”

两国会盟这样的大场面,自然有专门的乐师来鼓瑟,秦昭襄王这是有点欺负人的感觉。赵惠文王的心态,其实也想与秦国结盟,不想破坏气氛,于是放低姿态,为秦昭襄王演奏名曲《湘灵》一曲。

一曲完毕,秦昭襄王连连称“善”,得意忘形道:“寡人闻赵烈侯好音乐,赵王真乃家传矣。”此时秦国史官立即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令赵王鼓瑟。”赵惠文王气不打一处来,秦昭襄王羞辱自己就罢了,还记入史册,欺人太甚。

在赵惠文王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蔺相如适时地出现了,他上前请奏秦昭襄王:“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音乐,请秦王奏盆缻一曲,以相娱乐。”

秦昭襄王生气了,默然不语。这蔺相如却不依不饶,拿着缻跪在秦王面前请求道:“五步之内,我用缻可让秦王血溅颈脖。”

蔺相如这可是赤裸裸的威胁,赵惠文王也紧张起来,蔺相如是否过了一点。秦国的卫士个个手握利器,随时准备听秦昭襄王召唤,手刃蔺相如,气氛一下子非常紧张。让人跌破眼镜的是,秦昭襄王竟然答应击缻,而且毫不食言,立即击缻一曲。蔺相如临时招来赵国史官,令其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赵惠文王扳回了一局。

细细想来,蔺相如威胁秦昭襄王这个举动,绝对不是鲁莽之举,而是看透了秦昭襄王的心思。秦昭襄王之所以要举行渑池之会,目的是与赵国结盟,秦国此时准备全力进攻楚国,秦昭襄王可不想被赵国这样的豪强在背后捅上一刀。

因此,只要赵国不先动粗,秦昭襄王肯定会尽量克制。蔺相如洞悉外交局势,看得很透彻,这也恰好是廉颇的缺陷。

这时候秦国相国魏冉,见秦昭襄王没占到便宜,上前对赵惠文王道:“请赵国献十五个城池给秦国,给秦王贺寿。”赵惠文王没料到魏冉如此大胆,献城是不可能的,但也不知如何应付,盟会上的空气几乎凝结。

在这令赵惠文王万分尴尬的时刻,蔺相如再次毫不相让地上前奏道:“礼尚往来,赵国如果献十五座城池,请秦王献咸阳给赵国,给赵王贺寿。”

这下该秦国君臣无语了,他们知道蔺相如把他们的弱点看得一清二楚,再说下去也没多大意思,于是秦国君臣也再没有挑衅赵惠文王,两国签订盟约,各自回国。

为了加强与赵国的联盟,确保自身在进攻楚国时不受干扰,秦昭襄王还将自己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异人,送到赵国为质。

渑池之会,蔺相如让赵惠文王大为长了面子。赵惠文王感慨道:“寡人得蔺相如,身安于泰山,国重于九鼎。此番结盟,相如功最大,群臣莫及。”

从出发到返程,正好三十天,赵惠文王安全回到赵国。赵惠文王拜蔺相如为右上卿,位置还在廉颇的左上卿之上,这让勇将廉颇抓耳挠腮想不通。

客观地说,廉颇屯兵边境有功,但是蔺相如把握了秦国君臣要对付楚国这个要害,恰到好处地还击,功劳比廉颇更大。而赵惠文王也有一双慧眼,看得很明白,拜蔺相如为右上卿,很得体。

另外,廉颇送行的时候曾请求赵惠文王,如果三十天不回,他就立太子为王。当时赵惠文王没有太多时间思考,这回来仔细一琢磨:如果寡人真的没回来,你一个拥兵的将军,立太子为王,那赵国不就被你所把持了吗?未免太锋芒毕露了点吧。

廉颇吃亏就吃亏在其直率的性格上,如果话说得好听一点,仕途会更加顺利。他对外宣称:“吾有攻城野战之大功,相如徒以口舌微劳,位居吾上。且其乃宦官的门客,出身微贱,怎能位居吾之上?以后让吾见到相如,必击杀之!”廉颇说这个话,就不能用直率来掩盖了,可以说是鲁莽。

首先,攻城野战立过大功,这个话不好随便讲,讲了说明他不谦虚,从赵惠文王的角度听到这个话,可以理解为居功自傲。

其次,蔺相如曾经是宦官的一个门客也没错,所以廉颇说蔺相如出身微贱,这反而折射出廉颇的胸襟并非那么广阔。

蔺相如闻廉颇之言,每遇将相都要参加的大朝,便托病不往,不肯与廉颇相见。门客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背后窃窃私语。

一日,蔺相如乘坐马车外出,在邯郸南大街碰到了廉颇的车队,他忙令御者引车躲避到旁边小巷中,待廉颇的车队过去后才出来。

蔺相如躲避廉颇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反应,“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冲动起来,真能把蔺相如给砍死。廉颇知道了此事,对左右道:“蔺相如素贱人,别让我见到蔺相如,见一次羞辱他一次。”

这个话,听起来不像一个三十五岁的将军所说出来的,似乎是刚出茅庐的年轻后生在街头打架时所说。廉颇口无遮拦,这个性格特点,终将使他付出惨痛代价。这么整了一下蔺相如,廉颇大概有点洋洋得意。将相不和,赵惠文王可就头痛了。

蔺相如的门客见主公如此不济,相约来见蔺相如,进谏道:“臣等抛井里,弃亲戚,来主公之门下,本以为主公为一时之大丈夫,故相慕悦而从之。今主公与廉将军同为上卿,位置比廉将军还高一些,但是廉将军口出恶言,主公视而不见,避之于朝廷,又避之于市井,畏廉将军如畏猛虎也?臣等为主公羞之!特来告辞!”

见众门客愤愤不平,蔺相如心平气和问道:“诸位,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更可怕?”

一位门客答道:“以秦王之威,天下莫敢抗,当然是秦王更可怕。”

蔺相如道:“吾两次见秦王,先完璧归赵,再令秦王弹奏,连番辱没秦王,相如从未怕过秦王,难道会怕廉将军乎?”

众门客不语,蔺相如说的也是实情。蔺相如接着道:“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只因为赵国有蔺相如和廉颇二人,如今我二人两虎相斗,势不两立,秦人闻之,必闻风而侵赵。吾所以处处躲避廉将军,以国家为重,而私仇为轻也。”

蔺相如的门客听了这个话,纷纷留了下来。

应该说蔺相如的这个故事,演戏的成分很大,这个戏首先是演给廉颇看的。蔺相如这个故事,发生在自家府中,反正外人也没有办法考证,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虽然说廉颇不如秦昭襄王厉害,但是把廉颇和秦昭襄王放在一起,本身就是高抬廉颇的。然后又说廉颇是赵国二虎之一,秦国不敢进攻赵国竟然是由于这两虎(实际上根本不是因为他们两人,秦国不大举进攻赵国的原因是他们在巴蜀和楚国已经两线作战了),又进一步褒扬了廉颇。

同时,蔺相如这个戏也是演给赵惠文王看的。说廉颇和自己是赵国双虎,秦国不敢来入侵都是因为他们两人,未免太托大了,但也敲打了一下赵惠文王,要继续重用他们两个。

蔺相如演戏的时候,廉颇正在攻打齐国,这场战争廉颇将军又获胜了,在归途中听到了蔺相如的这个故事,心中有所感慨。

廉颇回到邯郸,心情相当不错。一位赵国老臣虞卿,在这个特殊时刻到廉颇府上游说,撮合这对赵国将相。有老臣出面,廉颇将军还是很给面子,而且他也确实体会到了蔺相如并非害怕自己,于是肉袒负荆,到蔺相如府上请罪。蔺相如岂能让廉颇真的受罚,他置酒筵款待,两人相谈甚欢,一醉方休,结为刎颈之交。

这就是著名的故事“负荆请罪”。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还看到了蔺相如的厉害之处,不动声色地摆平了廉颇,而且使其成为自己的铁杆支持者,从此蔺相如在朝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赵惠文王的“将相和”时代,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光景,但赵国充分利用不必与秦国作战的机遇,领土进一步扩张,国力进一步强大。

本文选自:

《地图里的兴亡:三家分晋,烽火中原》,《地图里的兴亡:秦,从部落到帝国》,精彩不断!关注有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
小编推荐

大家都在看

春节的习俗作文 写端午节的作文 我的责任作文 北京高考作文 三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2019高考作文 假期计划作文 0分作文 划船作文 作文300字大全 二三事作文 作文投稿 3年级作文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 以感恩为主题的作文 假期生活英语作文 龙门石窟作文 关于礼物的作文 生命的意义作文 点面结合的作文 爬山 作文 作文800字 我心中的好老师作文 科普科幻作文大赛 运动会作文200字 教师节的作文 在乎作文 大学生作文 以期待为话题的作文 以信念为话题的作文